《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读后感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2023-09-08 17:55:24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1、《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当我读完《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后,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乡村浓厚的氛围,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远和博大。

  春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立春了。立春到来,意味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要过年了。牙牙家的乡村过年更是热闹,瞧,顽皮的熊孩子们身穿红褐色大衣,嘴唇笑得咧开,露出一排小虎牙,可爱极了。大人们搬来一箱箱鞭炮,一个青年双脚下蹲,双手点燃鞭炮。孩子们激动极了, 个个双手捂着耳朵,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视线却又不想离开天空。过了一会儿,五彩缤纷的烟火从天空绽放,如同天女散花一般,美极了。看到这番情景,我想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夏天,我最喜欢大暑了,乡村里的夜晚十分宁静,萤火虫从草木中飞出,尾部金光闪闪,如同一个精致小巧的灯笼。萤火虫在空中翩翩起舞,似乎转身就变成了一位位舞者。萤火虫的出现,预示凉爽的秋天不远了。

  最丰收的节气,当然就秋天的秋分。火红的石榴,紫红色的葡萄和橙黄的柿子,五颜六色的水果全都成熟了。黄灿灿的.麦田里,农民伯伯都在尽心尽力的收割麦子,大雁也结伴而行,飞向遥远的南方。

  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最美的“花”莫过于雪。树枝星状雪花从空中飘落,如同一只只晶莹透亮的白蝴蝶,在空中不停地飞舞,美得令人啧啧赞叹!

  这套书让我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热闹非凡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冰天雪地的冬天,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喜欢用这样美美的图书写出了对四季的热爱。

2、《这就是二十四个节气》读后感600字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就是二十四个节气》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期间,妈妈买了很多书。在选读书目中,我首先选读《这就是二十四个节气》这本书。在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二十四节气歌了。但是不太清楚,什么是二十四个节气?这套书共有四本,分别是春、夏、秋、冬各一本。这套书通过绘本形式,告诉我很多自然的秘密。里面有图有文字,看着可有意思了,我很认真的读了,书中通过天文、气象、植物、动物等告诉了我无论生活如何变化,都应该关注农村,关注最纯的自然,关注食物的最初来源。

  《这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主人公牙牙来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在这个黄河流域的小村庄,她体验到一年中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二十四节气变化,渐渐听懂了大自然母亲的语言。书中,讲到春分仰望北斗七星、夏至日影子变长,讲到每个节气有关的农事和民俗活动等知识,还讲到南北不同地区的节气变化。

  我喜欢这书,我跟随牙牙的脚步,去了解何时种豆子,何时收麦子,何时摘西瓜,这本书让我还记住了很多节气的诗词和谚语。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的就是重阳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等等很多。

  二十四个节气里,我喜欢夏至,夏至的时间是在6月21—22日之间。“至”是极的.意思。夏至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快要放暑假啦。虽然夏天很热,但是夏天有我喜欢的运动,那就是游泳啦。我在游泳馆能玩一个下午都不嫌无聊。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牙牙给妈妈写的信,写的挺好的,就是字不好看,我可要好好练字。

  《这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真是套好书!

3、《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作《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别感人,我来讲一讲吧!

  比如黄香,他夏天时害怕父亲睡觉时热,就用凉水倒在父亲的凉席上,再用扇子扇干,床就变得很凉快。他冬天时害怕父亲睡觉时冷,所以他在父亲耕地回来前钻进父亲的被窝把床暖热,床就会变的很暖和。总,之我要向二十四孝中的每一个大孝子学习!

  这边书就算是我推荐给你们的,一定要看哦!

4、《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这本书里的二十四个故事,每个都很精彩,每个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个故事——《哭竹生笋》这个故事,它主要是讲了晋朝的孟宗,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将他抚养成人。在母亲的督促下,他终于有个成就。孟宗十分孝顺。有一年,母亲突然病倒了,难以咽下饭菜,只是很想喝竹笋煮的羹汤之类的东西。可当时是冬天,哪儿有新鲜的`竹笋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着,他急得扶着竹子大哭。这时,奇迹发生了,他泪水飞洒处,都长出了新鲜的竹笋。孟宗很高兴,挖了几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汤,母亲喝了汤,病也治愈了。

  说是竹笋羹汤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说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会在如此矛盾的情况下手足无措。

  但孝心还是感动了天地,使冬天长仙笋。,无论这是真的故事还是神话,孟宗的孝心十分难得呀!

  总之,《二十四孝》这本书几乎每个故事都这么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5、《二十四孝》读后感

  寒假通过老师的推荐,我看了《孝经·二十四孝》这一本书,并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孝,自古以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一代又一代得传承着,迄今为止,依旧被人们所重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都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但是却又是最为重要,很多人也并没有做好的。孝,是一个人一生的作业,无论你是万人之上的富豪,还是流浪街头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养育长大、教育我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天经地义的。一个孝顺的皇帝,对百姓也能施仁政;一个不孝顺的皇帝,再兴旺的国家也会灭亡。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从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繁忙”,经常早出晚归、游荡他乡,哪怕好不容易有时间陪父母,也总是厌烦地辞掉,宁愿去陪朋友一起发呆,也不宁愿回家看看愈发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档十分火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几位明星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起度过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动弥补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并没有时间。这也引发了各大网络的关注:孝,是否被我们说得太过于轰轰烈烈,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父母并不在乎你的官衔职位,而是想要让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时候他们陪你一样。尽孝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坚持,为父母做好每件点滴小事,让他们感受你那颗最诚挚的心就足矣。

  从现在开始尽孝吧!我想我们都不希望有后悔的那一天。

6、《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一:《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从书架里拿出来从未看过几眼的鲁迅先生晚年时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细去看内容,却发现这部散文集中写的,有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去到晚上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篇,回味无穷。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篇二:《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政府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篇三:《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

7、《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当我读完《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后,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乡村浓厚的氛围,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远和博大。

  春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立春了。立春到来,意味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要过年了。牙牙家的乡村过年更是热闹,瞧,顽皮的熊孩子们身穿红褐色大衣,嘴唇笑得咧开,露出一排小虎牙,可爱极了。大人们搬来一箱箱鞭炮,一个青年双脚下蹲,双手点燃鞭炮。孩子们激动极了, 个个双手捂着耳朵,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视线却又不想离开天空。过了一会儿,五彩缤纷的烟火从天空绽放,如同天女散花一般,美极了。看到这番情景,我想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夏天,我最喜欢大暑了,乡村里的夜晚十分宁静,萤火虫从草木中飞出,尾部金光闪闪,如同一个精致小巧的灯笼。萤火虫在空中翩翩起舞,似乎转身就变成了一位位舞者。萤火虫的出现,预示凉爽的秋天不远了。

  最丰收的节气,当然就秋天的秋分。火红的石榴,紫红色的葡萄和橙黄的柿子,五颜六色的水果全都成熟了。黄灿灿的.麦田里,农民伯伯都在尽心尽力的收割麦子,大雁也结伴而行,飞向遥远的南方。

  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最美的“花”莫过于雪。树枝星状雪花从空中飘落,如同一只只晶莹透亮的白蝴蝶,在空中不停地飞舞,美得令人啧啧赞叹!

  这套书让我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热闹非凡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冰天雪地的冬天,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喜欢用这样美美的图书写出了对四季的热爱。

8、《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秋》读后感

  我阅读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秋)》。这本书讲了秋天的6个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每个节气的特征不同,让我告诉大家,立秋瓜果成熟;处暑时节制作荷花灯祭奠死去的人;白露的时候开始采摘棉桃,你还记不吗,有一首儿歌是秋风凉,雁儿叫,颗颗棉桃咧嘴笑,说的就是白露的时候哦;秋分时节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吃月饼的时候,天气如果好,还可以观赏月亮;寒露时候,一排排的雁儿拍成“一”字形或者“人”字形向温暖的南方飞行;霜降是秋天最冷的一个节气,挂了霜的红柿子又大又甜,你们知道吗?我就出生在2010年的霜降那天,天气特别特别冷。秋天结束啦,寒冷的冬天准备好了吗?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冬》读后感

  冬天有三个月、六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就是走进初冬,初冬是冬天刚刚开始,没有那么寒冷。小雪指的是冬天的第一场雪,雪下的不是很大,刚落地就融化了。大雪时雪下的越来越多,地面开始有积雪。冬至时天气逐渐寒冷,是北半球一年里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这一天要吃饺子,不然,小心你的耳朵被冻掉!小寒表示最     寒冷的日子开始了。大寒来临,天气寒冷到极点,地面积雪不化。过完大寒,新的一年开始了。

  这本书告诉了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非常引人入胜。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读了《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我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更知道了每个季节还有六个节气构成。

  春天来了,春风最先唤醒了迎春花,它们在墙角悄悄地吐出了鹅黄色的花瓣。池塘边的柳树发芽了。杏花开了,桃花也开了,春雷乍响,睡了一冬的动物苏醒了,它们从地底下爬出来,开始活动了。春风暖暖地吹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开放了,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飞来采蜜,春天真美呀!

  夏天虽然很美丽但很热。知了在树上吱吱喳喳的叫着“热呀,热呀……” 。顽皮的孩子在河边嬉戏。他们有的在捉鱼虾、有的.在相互泼水,水洒在他们的身上散发出了欢乐的笑声,清凉的河水躯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欢乐。

  秋天是硕果累累季节,火红的石榴,紫色的葡萄,橙黄的柿子,金色的梨,五颜六色的水果全都熟了。淡黄色的桂花飘香,令人流年忘返。

  冬天大雪纷飞,梅花迎着寒冷的冬季独自开放,一群群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整个冬天都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度过。

  《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太好看了,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9、《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10、《二十四诗品》优秀读后感

  很感谢壶主,转载了这么一篇这么好的文学理论作品,读后颇觉受益良多:雄浑。作为一个好学生,写点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先起个头吧,这样可以迫使自己去完成。同时希望诸位能参与指点和讨论。夏夜的轻风带走了最后一丝暑气,一只雄性母鹿来到池塘边喝水。吃饱喝足后它兴奋地跃入池塘中,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立刻变得浑浊起来。不过它并不担心,因为到了早上,经过了一夜沉淀的池塘又会变得和往常一样清澈透明。而雄浑,则是它每日必经的一个过程,它早已经习惯了。

  夜深了,草原上安静下来,所有的动物都在用各自的方法等待着明天的到来。那个啥《二十四诗品》是优柔MM转来的哦散班表错情了喔,不好意思。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一说到雄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人物便是乔峰。

  雄浑,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英雄气。

  雄浑在诗品里面是列第一位的,为什么会这么看重雄浑?我觉得这个跟儒家的人生观有关。儒家是提倡入世的,提倡积极面对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而英雄,则是儒家的精神代表。

  雄浑化身于人物,

  应有"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概,

  有"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的胆色,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有"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迈,

  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

  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胸怀,

  有"人不知而不愠"的豁达.

  总之,这些英雄的气质,都可以称之为雄浑。

  郭靖也是一个英雄。只是这个英雄太完美了,所以感觉有点假。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人在某些时刻,会闪现出他身上的那种光芒,这些品格本来是人性中固有的。所以,就算是普通人,也有英雄的时刻。

  雄浑,代表的是人类精神境界的.崇高元素,一个大大的人字。

  雄浑的另一个特点,是大而化之,不拘小节。

  如果把诗品比作画作,雄浑首先它不是工笔画,它是写意的。西方的绘画作品很难表现出雄浑,因为太过写实了。老子说:"大象无形",根本不是你写实可以抓住的,只能通过写一部分意,写一部分实,营造一种意境,传达一种雄浑的感觉。至于你有没有感觉到,反正作者是感觉到了。

  但西方有音乐,交响乐用于表现雄浑,则胜过东方许多,这个也是比较容易达到雄浑的一种艺术。象《欢乐颂》、《黄河大合唱》、《七侠荡寇志》、《出埃及记》等作品,气势恢宏,波澜壮阔。

  英雄人物一般也是粗线条的,没有什么花花肠子,就象萧大爷的"降龙十八掌",不需要有多精巧,靠的是内力,喝酒也不象段誉那样出千。

  这个就要求作品有一定的宽度和高度。一字记之曰:大。不能小,不能细。

  达到雄浑境界的办法是忘我。

  傻了吧,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这个浑字,本来就是有糊涂的意思。就是说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小事糊涂一点没关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忘我的境界,你就浑了。超然物外,才能直达事物的根本,抓住事物的本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这个是说顺其自然,不可强求,自然而来,来之无穷。表现在诗作上,应该是文字不事雕琢,不雕而雕,雕而不雕,不着痕迹,如出自然。在边塞诗中,很容易找到雄浑的影子,血与火的残酷,这里是一个需要英雄的世界,也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散板油菜花大大滴~~好油菜。

  嗯,好久没见壶主了。呼叫@藤壶主散班油菜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

  地番三楚大,天入五湖低

  ---

  散板所言:雄为阔大、壮美,深然也,糊涂忘我即入浑则似可商榷也,浑此当为万千意象浑成一体之意,此处不可糊涂~~

  古人云:"雄深雅健"又云"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如此雄浑之浑曰厚、曰自然、曰雅正,忌浮、忌轻躁,忌粗俗,倘大哉忘情即雄浑,太祖之"不须放屁,试看天翻地覆"岂不古今无匹之雄浑,倘如此,黑帮械斗之前的浑蛋斗狠言论则无不雄浑之~~

  可见,雄浑也不离自然雅正之理~~

  条分缕析,哓哓置辩,确非雄浑,供散板一哂~~问好各位。优柔MM好!唐风好!沙沙好!乌鸦好!小醉好!唐风所言极是,崇雅黜浮!厚重,自然,雅正,令我对雄浑的理解又进了一步。确实应该雅正,写得乱七八糟的,说是诗都勉强,岂能言诗品?

  糊涂说,是言"吕端大事不糊涂",在世人看来,吕端就是一个糊涂蛋,而我们现在的官员则太精明了。

  雄浑,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为国为民,继而忘我。

  谢唐风!散班V5糊涂说,是言"吕端大事不糊涂",在世人看来,吕端就是一个糊涂蛋,而我们现在的官员则太精明了。

  雄浑,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为国为民,继而忘我两们菜花GG晕,敲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