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读后感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读后感

《日本史》读后感

2023-08-25 12:33:21

  《日本史》读后感

《日本史》读后感

1、《日本史》读后感

  日本,一个“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超越”的国度。

  小时候特别喜欢学历史,觉得泱泱大国处处威风,代有明君而使八方称臣。这种享受有多深的同时,我对日本的憎恶就有多重。小小年纪的我大约已经能够脑补想象着如同现代抗日神剧的剧情——手撕可能不至于,但是当兵扛枪,冲锋陷阵是有的。

  长大了,也就不再那么幼稚。相信很多人在逐渐成熟之后,遇到问题的首要解决办法并不是武力——武力是最有力的手段,或许也是最后的手段,但绝对不应该是最先使出的手段。祖宗的做法,则是知己知彼。对于一个不爱的国家,这样的“知彼”其实是不容易的。但是因为一个人,我却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就是,东野圭吾。

  读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笑,东野圭吾太低端了。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东野的作品如同神灵一样俯视着我,我内心充满了崇拜。《烦忧杂货铺》的结构巧妙,温情的对答,充满爱的逻辑,依旧能够感动我的那一首在火焰中重生的歌……《嫌疑人X的献身》,尽管已经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多处拍摄了电影,但是我依旧认同原作,我的脑海中有独属于我所认知的石神形象,用强大的逻辑包裹的爱情……《湖畔》中关注的社会教育问题;《沉睡的人鱼之家》关注的医疗制度问题;《麒麟之翼》揭示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教育……

  很多很多,每一本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直至现在,我依旧认为东野圭吾值得众人的喜爱。我对日本这个国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些不一般的感悟,我开始并不止步于东野圭吾。逐渐的,我接触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太宰治《人间失格》、川端康成《雪国》、夏目漱石《我是猫》、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等等作品。也开始知道他们之间所属的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的樋口一叶,反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新现实主义的芥川龙之介,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战后无赖派的太宰治,直到现在的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当我看的越多,我越来越迷惑于,一个小小的国家,其实在这么些年里面已经集聚了极大的能量。欧洲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冲刺,不仅仅是科技发展,更大的难道不是当时思想所带来的新的风潮?不是为欧洲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吗?

  意识的解放,是行动上的有力支持。而日本人在这一方面,他们密密麻麻的思想,让我不寒而栗。我开始联想到他们的动漫、联想到他们的电器、他们的整洁,我从来没有去过日本,所以向来并不认同所谓的崇洋一说。我们国家有我们的极大优势,只是,在夜郎自大之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尽我所能的明晰一件事,为什么日本这个所谓的弹丸之地,在世界上竟然被称为强国。

  我翻开了坂本太郎所著的《日本史》。从开始的绳文时代、平安时代,到战国、江户时代,直至近代的明治维新,昭和时代,我分明能够清清楚楚的看着在书本上看到两个大字——模仿。不同的是,他们前期在模仿我们中国,后期模仿的是欧洲。

  对的,我也曾经嗤之以鼻。看了《日本史》,我翻了翻在平安时代所写的《源氏物语》和《枕草子》,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中国的红楼梦等等称号的两本书,即使以我这样的读者看来,其中差距不知几何。正当其时的日本国,与唐朝所隔的`,不仅仅只是一片海而已。

  但是曾经嗤之以鼻的一个小家伙,在一战、二战期间,却轻而易举的征服这片大海的差距,把他们的思想,企图散播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不仅仅在模仿,读后感.他们也不仅仅是原地踏步,他们在尝试超越,他们在一直努力超越。我认为武力上的征服从来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也是最可悲的,却是在思想上,被逐渐的蚕食,被逐渐的同化,被逐渐的变成行尸走肉。

  由此我很赞赏美国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她所撰写的《菊与刀》,帮助我剖析了关于日本人性格当中的、文化当中的众多谜题,我开始静下来。因为了解,所以我对日本人开始有了崇拜、喜欢、害怕等等的情绪,也同样因为更深入的了解,我重新变得更理智的看待他们,他们也有优点,同样也有缺点,只是跟我们不太一样而已罢了。

  我庆幸我热爱读书,我庆幸自己有一颗自由不束缚的灵魂,我更庆幸抗日战争、二战时期的中国,有着一大群思想独立,宁死不屈的精神斗士。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一批斗士,他们带领我们看的更清楚,看的更仔细。

  二战过去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年,对于世界格局,我们可能都抱有乐观的心态,或者说,这从来不是一个普通人可能关注的方向。我只是认为,作为一个读书者,作为一个思想保持独立、保持自由的人,我们读书不仅仅是明智,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放眼世界,保持一颗跳动的心。

2、《治史三书》读后感千字高一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治史三书》读后感-读后感1000字_高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罢《治史三书》,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回溯过去,它是一个包罗万象,广博而渊深的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间结点、每一处的空间,都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一点延伸出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织。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研究某一处时勿断章取义。而以“面”钻研,条理系统化。在断代研究时以一点向前回溯,不断延伸,拓展,编织一个完整严密的网络。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治史三书》,我看到了一位执着执拗的老人——严耕望先生,他将几十年的光阴倾注历史,当一旦确定了自己对于史学的兴趣和理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见光明的未来,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学殿堂。他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子,把他的治史经验倾囊相授。

  我们了解了如何将浩繁琐碎的史料聚集整理,组织成文,并将枯燥晦涩的史学转化为平实缜密的文字。史学者作为研究者,自己建立的研究重心代表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万不可跟风,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看法。史料是对一个时空,一个时代的记录。“喜新厌旧”,要不得,旧的史料中仍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

  除了治史经验,严耕望先生还传授了他在治史时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我受益匪浅。史学者需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时代,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虚心接受,勇于修改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治史人应具有的品质。就如日本在中国史上的某些地方成绩比我们还高,我们在深思原因的同时,要尊重并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但历史就如科学,万不可盲目崇拜,每一个观点有足够明确的证据,我们才能将之作为我们的参考。整理史料的过程是一个怀疑的过程,在不同的史料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而这正需要我们去辨别,改正。

  治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选择了历史,就要有付诸一生的思想准备。严耕望先生告诉我们,治史需要有远大的志气,要做到勤、毅、勇、谨、缓、和等几点。在选择了历史,确立了未来的方向之后,我们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光说不做只会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坚持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的。历史的兼收并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每天固定的读书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论文写作的经常中断会让我们逐渐丧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

  曾听人说过,一个纯粹的人才最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到了一件事上,心无旁骛。要想成为一个治史人,专心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淡名利,避权位是先生的人生写照,他秉持着兴趣与求真的责任感、坚定力、戒浮躁,以开阔的胸襟谨戒执着。作为后辈,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承接先生的品格,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历史,钻研历史。广博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向真正的治史人迈近。

3、《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在任何起点上要想学好数学,我们需要先理解相关问题,然后才能赋予答案的意义——引言

  数学,似乎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却是我们生活里最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学生物的摇篮,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市场里的公平称,是我们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是的,数学是一个“工具箱”!那么,前人是怎么样把这个工具弄得更为人性化,更能让我们好好地使用呢?看完《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后,我知道了许多。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介绍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到最初的算数,再到代数、几何等领域不断地深入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先后介绍了数学的开端,古希腊的数学,古印度的数学,古阿拉伯的数学,中世纪欧洲的数学,十五和十六世纪的代数学。

  在人类对于数学漫漫求索之路上,诞生了许多古代文化,而这些古代文化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数学。其中,古代伊拉克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它包括了许多文明,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和希腊文明。所偶有这些文明都了解并使用数学,但有很多变化。在这儿不得不提到的是古希腊数学。在此之前,各个文明运用数学仅仅是用来协助、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有时不就此满足的人们也会有简单的探索,但希腊的数学家们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将逻辑推理和证明作为数学中心,也是正因如此,他们永远改变了运用数学的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今的数学在生活中被广泛的运用,一起热爱数学吧!向为数学做出巨大奉献的前人们致敬!

4、《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我从小就这样认为。但是通过这个寒假,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打开了知识文化的一扇大门,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并且领悟到了其中的魅力。

  数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数学。那时候的人们刚刚接触到了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学的文化越来越博大精深。正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才让后代的人类将数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例如一位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他从一小部分公理中总结了欧几里德几何的原理,还写了另外五部关于球面几何、透视、数论、圆锥截面和严谨性的作品。欧几里得因此被人们称为“几何学之父”。

  数学文化奇幻无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阿拉伯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学家不仅让代数成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帕斯卡三角形”也就是“杨辉”三角也被他们所了解。阿拉伯数学文化的特点则是能够从其他数学的知识中汲取到最有用的精华,并且发展它。

  数学中有很多被数学家们所发现和证明的公式、定义,我们都认为那是枯燥的、繁琐的。但是数学有自己的灵魂与存在的意义,普罗鲁克斯曾说过“数学赋予它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它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它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它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因为有了数学,人类的民族发展得越来越顺利;因为有了数学,人类的生活变化得多姿多彩……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而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才成为了我们现代的数学。它的成就则是数学家们日日夜夜的研究与思考所造就的,让数学真正地显露出了它的价值。中国的数学源远流长,拥有着它自己的特色与意义。重大的数学定义、理论总是在继承与发展原有的理论的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但不会改变原本的理论,而且经常将最初的理论思想包含进去。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为它注入灵魂力量,它才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辉煌!

  数学史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发现、不断进取、不断研究,逐渐形成对数学的热爱!

5、《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叫这个名字确实是名副其实,他为人们介绍了最全面的数学史,以及名人与数学之前的故事,还有各国数学的起源到发展。

  数学的形状和名称以及关于计数和算数运算的基本概念似乎是人类的遗产。早在公元前500年,数学就出现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一些方法来统计拖款欠税的数额等等,这时候数学就开始出现了。那时候的古埃及人用墨水在纸草上书写这种,这种材料是不易保存数千年的。大多数埃考古家挖掘的石头都是在神庙和陵墓附近,而不是在古城遗址。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少量的资料来考察古埃及的数学发展史。

  许多古代文化发展了各式各样的数学,但是希腊数学家们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将逻辑推理和证明摆在数学的中心位置。希腊数学传统的`保持和发展一直延续到公元400年。我们了解的希腊数学最早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可我们也只了解这一本著名的书。希腊数学的优势便是几何,尽管希腊人也研究了整数,天文学,力学。但是根据古希腊几何学史学家的说法,最早的希腊数学家是600年前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都要比他晚一个世纪,当记录历史时,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都成为了远古时期的神话级人物。

  又在20世纪初,希伯尔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又在21世纪开始在克莱数学学院的带领下,选择7个数学课题,并且提供的100万美金来解决每一个问题数论则是另一个发展方向。正如我们的数学概念小史中解释的,费马的最后定理在1994年得到了证明。

  在今天的数学中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领域,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并且多看有关数学的书,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6、《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一书的上半部分。读完后我十分感慨,原来数学是一门如此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学科。

  这本书记载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再向代数、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先后介绍了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中世纪欧洲在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数学在顺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深化、突破。

  在介绍数学发展的基础上,这本书还以历史的视角对三十种有关基础数学的普通概念进行了独立精彩的叙述,再现了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欧拉等数学大师的风采,还特地的穿插了女性数学家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各方面为读者还原了真实、有趣的数学史。

  数学与文学、物理学、艺术、经济学或音乐一样,是人类不断发展和努力的结果。它既有过去的历史,又有未来的发展,更有今天的广泛应用。我们今天学习和使用的数学,在许多方面都与一千年前、五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数学有很大不同。在21世纪,数学无疑会进一步发展。学习数学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你对他的过去了解的越多,你现在和将来就越能理解他并与其互动。

  在任何起点上想学好数学,我们需要先理解相关问题,然后才能赋予题目有意义的答案。理解一个问题往往取决于了解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想理解数学,就来读《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

7、《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什么是数学?在我的印象中数学无非就是符号数字不停的计算与难记的公式,但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让我有了一次全新的体验。

  从小就听大人们讲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本子的形状为长方形,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这看似非常简单,可他为什么会被设计为长方形?平常装东西使用的篮子也是包含了数学元素,最早新人们为生生活的需求,数学便诞生了。没有人知道数学究竟是多久开始的?在蒙昧的时代,人们便有了数觉,然后慢慢形成了数的概念。

  早在早期人们便研究圆周率,但无法研究出圆周率真正准确的数字,从约公元前1650年至今,人们研究圆周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为什么人类会花这么多经历去研究圆周率,圆周率为无理数,数字也是随机性的,如同一个虫洞,十分令人着迷。而圆在我们生活中也很重要,如同望远镜,碗,车轮,碗为圆形吃饭用时更加方便,并且不像方形碗那样处理四角,圆形清理也更加方便。轮胎为圆形,因为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阻力更小。圆为我们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数字计算机也是人类一大发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伦图灵设设计了几台电子机器来帮助进行密码分析,他带领英国成功破JIE德国潜艇司令部的所谓谜码,数字也可为战争的一部分(密码战)。数字计算机可以很快读取数字与形成数字,2002年金田康正教授的团队也是通过使用数字计算机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2位,比原始探究方法不知快了多少倍,这不禁令人惊叹。

  数学说如同一个工具箱,前人们不断把这个工具箱变得更人性化,好让我们使用。数学如同一个高塔,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建造它,正是人们不断为这座高楼添砖加瓦,它才能越建越高,越来越扎实。

  数学并非是僵硬的,而是生动形象的,只有了解好数学史,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8、《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而通过这本书我对数学的历史有了基础的了解。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家们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总而言之《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从数学的源头写起,分别介绍了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以及中世纪欧洲,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每个国家的数学发展,同时联系了地理,将数学在世界版图上链接起来。

  其中在阿拉伯数学中,提到了帕斯卡三角形,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杨辉三角,让我更加了解了杨辉三角,以及阿拉伯人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说起π,就想到了3.1415926……这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数。可π最初并不是表示一个数,而是希腊字母对应英文字母的P。可见π的历史悠久。书中也举例了从约公元前1650年到2002年,人们从只能计算圆的周长的近似值到可以用现代计算器计算没有误差。可见数学家们对数学的执着。

  这本书结合历史地理为我们讲述了与众不同且吸引人的数学史,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独一无二的魅力。

9、《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两千字

  看历史于我,是有变迁之路的。最开始历史,特别喜欢看野史,比如历史上出格到不能被正史记录的风花雪月、俊男美女,尤其喜欢看中国历史上出格的女性,如何在被封建压迫如此厉害的程度下,依然能呼风唤雨,发挥女性或者母性对国家固有的影响力;随后看历史,喜欢看一个特定的朝代,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是宋史,对于特定的朝代是如何兴旺发达然后烈火烹油最终曲终人散,从中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兆头,进而能在生活中早日看到类似的兆头;接着就开始看通史,看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甚至上升到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之前曾经经历了什么。

  历史,其实属于越来越有趣的学科,虽然任何历史书都不能百分百打包票自己是信史,但如同对待算命的态度一般,信则有不信则无,用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进入历史中,发现历史中最符合人类情感选择的行为,将之相信并认同为真实的历史,不正如同推理小说一般有趣吗?老话说读史使人明智,究竟有没有明智无法做出判断,但越是读史,越是感触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一切仿佛理所当然的发生,但一切彷佛都是重复之前的经历,历史总是特别的相似又充满了小唯独的新意,这是另一个角度的有趣。

  废话了那么多如何看历史,其实只是为了引入这本书的正题。书中讲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维度,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春秋战国之前视为上古,秦至明视为中古,清为近代,民国为现代,这样的唯独划分可能同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清朝之所以被单独划分,同清朝存在的年代刚好处于工业革命有关,其他欧洲甚至日本都开始利用工业革命自我强大,而清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闭关锁国,虽然和前朝的封建统治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整个国际局势都在变化,我自岿然不动的清朝是必须单独拿出来。

  既然是一本极简中国史,必然对历史只能截取主要脉络,朝代的交替往往简而言之,除了有限的影响朝堂变局的人被单独提到几句,其他人都隐匿在文字背后,成了无名英雄。然而即便是简单的历史,也依然保留了对政治、军事、人文、学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不同维度的探讨,毕竟历史除了是朝代的兴旺更替、皇帝的世袭罔替之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也正是如此这些,才形成了当代国人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气质。

  一个朝代的统治方式与前一个朝代相比,总是有所改变和创新。一方面是前朝的亡故正是后朝需要吸取的教训,自然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统治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自然给统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毕竟社会财富越来越充盈,社会人口越来越多,都讲增加统治难度。因此,一味的复古并非好事,虽然从古代历史中有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但经验教训需要结合新时代新环境进行改良,而不能直接就上,否则容易变为王莽的悲剧。

  关于中国历史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于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的国仇家恨。从另一角度,这句话说明了人心思变,总是不满足于当下已经拥有的东西,所以天下太平时作死折腾导致合久必分,天下纷争时又开始高歌宁为太平犬末为乱世人而期待分久必合。越是藩篱割据的年代,越容易产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感;越是太平盛世的年代,越容易产生繁花似锦轰轰烈烈的喜剧感。中国的老百姓一直都被认为是最容易统治和驾驭的,虽然短时间能通过演戏作假或者作威作福获得成功,但要长治久安必然需要休养生息不与民争利。

  元朝和清朝,都是很典型的游牧民族统治中国、统治汉族的朝代,但两个朝代存活时间差别甚巨,尤其是如同巨人一般在欧亚大陆上摧枯拉朽无往不利的元朝竟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寿命,原因何在。书中给出的答案特别出乎人意料之外,继承人生命的长短。其实元朝和清朝都没有很好的继承人制度,上一代雄主死亡后都产生过政权更替的家族内斗,清朝比元朝稍微幸运一点在于清朝的康熙皇帝活得蛮长的,所以有足够的时间理顺统治汉人的方式方法,进而产生较为长期的朝代命运。

  民国时期并不代表有民族主义,这从清朝的灭亡竟然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便可看出,当时社会上的忠君思想和民族主义两者之间的斗争,民族主义并未占据上风。而随着帝国列强对国家的不断索取,普通的汉人心中大一统的思想的根深蒂固,最终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而正是这种内心中保有的民族主义,让中国在面对危机中依然能奋发图强,最终成就了延续千年以上不断档的文明。虽然有说法中华文明其实在魏晋便已断绝,但笔者更认同文化的自我更新和传承,断层可能存在,但不代表不能重新捡起,而重新捡起后的延续,与我能认可为没有断档。

  书中甚至有特别与时代同步的思想,或者说前瞻性的思想:对比中西方文明,中国文明能更缓慢而坚定的逐渐发展,对待周遭能宽容平等,信奉大家一起互惠互利共赢共长,因而有中国文明拯救世界的可能。其实在明朝下西洋中,就能看出中华文化尊重外邦、团结外邦、共同发展的意味,而目前的一带一路共同发展,也颇有此味道。中国人毕竟是孔孟儒家熏陶了几年前的中庸之道,不温不火但脚踏实地,虽然在发展速度上可能会有所限制,但坚持的力量超乎想象。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式,的确是爱读的一本历史书。最后借作者在那个年代就能发出的有自信的回答结束此文:"要矫正它,非有特殊的文化,和相当的实力,又谁能负此使命?中国人起来啊!"

10、《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两千字

  中国的历史可上溯至三皇五帝,为此中国人总自言华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又是长于记录的民族,于历史更是多有记载。前人所书的古籍如《史记》、《后汉书》等或编年或断代,于如今看来,着眼点大体而言仍是一朝一代,或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时间。到了近现代,针对这样的局限性,通史类专著蔚为盛行,而这其中当以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最为流行。

  吕思勉先生生于1884年,少年时遍习经史子集,其后专心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著作众多,写下了《白话本国史》、《史籍与史学》、中国通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等诸多著作。我们如今看到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便是以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为底本,并且将吕思勉先生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融合而成,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期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

  本书底本为《白话本国史》,但以如今之普通话相较民国之白话,我们仍不免会觉得此白话偏于文言。但在例言中,吕思勉先生已有解释,名词是万不能译为白话的。含义繁复的,勉强改译,必至失真;还有一部分则是必须就其原文加以考释,或是不以原文不足以传其精神,如此种种都决定了本书在语言上不失文言韵味。这样的书写虽然在阅读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因本书格外注重标音注释,倒也不至于让人迷惑不解,只是在阅读本书时就需得沉下心来才能一品书中三味。

  与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相比,本书作为极简中国史,在编选的过程中舍弃了些许细枝末节,对于朝代迁延,仅述其大概。但本书并非流于肤浅疏漏,反而在跳出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后,以总括的高度对各朝代的政治、武功、经济、学术、交通等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叙述,并且在讲述时穿插着沿袭与对比。

  这种讲述承袭了吕思勉先生一贯的进化史观,历史的发展看似是由某些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造成的,这种只重视重大事件的历史往往会让人觉得若以某人代某人,或是以某事代某事便可逆转一切。实则不然,有怎样的社会,就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反过来,发生的事情又影响到社会的变化,二者彼此影响,推动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例子在吕思勉先生针对各朝代的政治、经济的描述中便可以得见。因为隋朝灭亡的迅速,唐朝大体沿袭了隋朝的制度,而宋朝却因为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彼此攻伐的混乱,在政治体制上对武将做出了更多的限制。与此同时,宋朝一反晚唐五代的嗜利,极其讲究气节,但也因其失于意气,流于偏狭,致使党争不断。

  这些沿革都说明了社会对历史的影响,换了王安石,同样会有另一个拗相公。历史的惯性自有其原因,就如吕思勉先生所说“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而研究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此。

  编撰历史,自然需要客观公正。但自太史公起著史书者便常常带有个人的褒贬好恶,吕思勉先生在编写此书时同样反映了他的个人倾向。对于唐太宗的玄武门事变,吕先生写到因其解决迅速,使人民免遭干戈,历史上遂有了贞观之治。对于太宗的行为,吕先生的言辞虽不至于赞扬但也依旧有支持的意味在。对于张居正,吕先生述其当政时期为明朝政治少有的清明之时,对于他贪腐造假的事情忽略不提。这固然有简史不能过于繁芜的需要,但仍可得见作者的偏好。而这也是诸多史学专著并行于世的原因,兼听则明,这也正是我们读史的目的。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作为极简中国史,本书跳出了朝代更替的窠臼,将目光更多的放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之上,吕思勉先生以他的进化史观,为通史写作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11、《日本史》读后感

  日本,一个“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超越”的国度。

  小时候特别喜欢学历史,觉得泱泱大国处处威风,代有明君而使八方称臣。这种享受有多深的同时,我对日本的憎恶就有多重。小小年纪的我大约已经能够脑补想象着如同现代抗日神剧的剧情——手撕可能不至于,但是当兵扛枪,冲锋陷阵是有的。

  长大了,也就不再那么幼稚。相信很多人在逐渐成熟之后,遇到问题的首要解决办法并不是武力——武力是最有力的手段,或许也是最后的手段,但绝对不应该是最先使出的手段。祖宗的做法,则是知己知彼。对于一个不爱的国家,这样的“知彼”其实是不容易的。但是因为一个人,我却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就是,东野圭吾。

  读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笑,东野圭吾太低端了。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东野的作品如同神灵一样俯视着我,我内心充满了崇拜。《烦忧杂货铺》的结构巧妙,温情的对答,充满爱的逻辑,依旧能够感动我的那一首在火焰中重生的歌……《嫌疑人X的献身》,尽管已经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多处拍摄了电影,但是我依旧认同原作,我的脑海中有独属于我所认知的石神形象,用强大的逻辑包裹的爱情……《湖畔》中关注的社会教育问题;《沉睡的人鱼之家》关注的医疗制度问题;《麒麟之翼》揭示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教育……

  很多很多,每一本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直至现在,我依旧认为东野圭吾值得众人的喜爱。我对日本这个国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些不一般的感悟,我开始并不止步于东野圭吾。逐渐的,我接触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太宰治《人间失格》、川端康成《雪国》、夏目漱石《我是猫》、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等等作品。也开始知道他们之间所属的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的樋口一叶,反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新现实主义的芥川龙之介,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战后无赖派的太宰治,直到现在的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当我看的越多,我越来越迷惑于,一个小小的国家,其实在这么些年里面已经集聚了极大的能量。欧洲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冲刺,不仅仅是科技发展,更大的难道不是当时思想所带来的新的风潮?不是为欧洲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吗?

  意识的解放,是行动上的有力支持。而日本人在这一方面,他们密密麻麻的思想,让我不寒而栗。我开始联想到他们的动漫、联想到他们的电器、他们的整洁,我从来没有去过日本,所以向来并不认同所谓的崇洋一说。我们国家有我们的极大优势,只是,在夜郎自大之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尽我所能的明晰一件事,为什么日本这个所谓的弹丸之地,在世界上竟然被称为强国。

  我翻开了坂本太郎所著的《日本史》。从开始的绳文时代、平安时代,到战国、江户时代,直至近代的明治维新,昭和时代,我分明能够清清楚楚的看着在书本上看到两个大字——模仿。不同的是,他们前期在模仿我们中国,后期模仿的是欧洲。

  对的,我也曾经嗤之以鼻。看了《日本史》,我翻了翻在平安时代所写的《源氏物语》和《枕草子》,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中国的红楼梦等等称号的两本书,即使以我这样的读者看来,其中差距不知几何。正当其时的日本国,与唐朝所隔的`,不仅仅只是一片海而已。

  但是曾经嗤之以鼻的一个小家伙,在一战、二战期间,却轻而易举的征服这片大海的差距,把他们的思想,企图散播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不仅仅在模仿,读后感.他们也不仅仅是原地踏步,他们在尝试超越,他们在一直努力超越。我认为武力上的征服从来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也是最可悲的,却是在思想上,被逐渐的蚕食,被逐渐的同化,被逐渐的变成行尸走肉。

  由此我很赞赏美国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她所撰写的《菊与刀》,帮助我剖析了关于日本人性格当中的、文化当中的众多谜题,我开始静下来。因为了解,所以我对日本人开始有了崇拜、喜欢、害怕等等的情绪,也同样因为更深入的了解,我重新变得更理智的看待他们,他们也有优点,同样也有缺点,只是跟我们不太一样而已罢了。

  我庆幸我热爱读书,我庆幸自己有一颗自由不束缚的灵魂,我更庆幸抗日战争、二战时期的中国,有着一大群思想独立,宁死不屈的精神斗士。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一批斗士,他们带领我们看的更清楚,看的更仔细。

  二战过去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年,对于世界格局,我们可能都抱有乐观的心态,或者说,这从来不是一个普通人可能关注的方向。我只是认为,作为一个读书者,作为一个思想保持独立、保持自由的人,我们读书不仅仅是明智,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放眼世界,保持一颗跳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