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先生和他的忧郁鸟》读后感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卡先生和他的忧郁鸟》读后感
《卡先生和他的忧郁鸟》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和他饲养的一屋子鸟的故事,这个感伤而又温暖的故事的作者玛丽丝·巴德利是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写过不少儿童小说和戏剧。但这本书并不仅仅为孩子们而写,年届中年的父母们也能从中受益良多,小读者们应该把爸爸妈妈拉来一起阅读。
卡图思卡先生在土地管理局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土地信息一一登记到厚厚的档案里。与单调乏味的工作相比,他的家中却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那里简直就是一个鸟的世界:鸟笼子挂了一屋子;窗帘下还有燕子的窝,鹪鹩则栖居在一堆悬吊的植物下;乌鸦、麻雀、猫头鹰、知更鸟、斑姬鹟、虎皮鹦鹉都有着自己的名字。欣赏鸟儿们欢快的呜叫和美丽的身姿成了卡先生下班之后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鸟有的是卡先生买来的或捕到的,有的是自己飞到卡先生窗台上来的.,还有的是错过了长途迁徙而被卡先生收留的,甚至有的是野炊时突然撞进卡先生帽子的。卡先生爱他的鸟儿们,鸟儿们成了他快乐幸福的源泉。
但这种幸福突然间中断了,一屋子的鸟变得沉默寡言,美丽的羽毛开始脱落,美味的食物也提不起它们的兴致。对于卡先生来说,回家变成了一件让他受不了的事,打开房门“某个角落传来轻轻的吱喳声,另一处响起翅膀拍击声,而屋子里头则传来三两声微弱到不能再细微的声音,此外就全然寂静了”。卡先生为鸟儿们四处寻医问药,兽医的最终诊断让他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他的鸟儿们得了忧郁症。卡先生遵循医嘱,给小鸟喂食具有安神、解忧疗效的金丝桃汁;为了驱散小鸟心中的忧郁,卡先生和邻居家的孩子安东在小鸟面前放声大笑,纵情跳舞;为了让鸟儿感受沐浴风雨的快乐,他用浇花的水壶往鸟儿身上洒水,又用吹风机隔着一段安全的距离吹着。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鸟儿们的忧郁症没有丝毫改善的迹象。
受到卡先生善待的鸟儿们,却找不到幸福的感觉。鸟的生命属于自由的天空,尽管那里有来自天敌的威胁,有寻找食物的辛劳,有种种不可预测的未来在等待着它们,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鸟儿们对自由天空永不熄灭的向往。
卡先生佯装生病向老板娘请了假,他把鸟笼挂在公寓旁的一棵树上,自己躺在折椅上,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用期待的眼神打量着他心爱的小鸟。在午后柔和的阳光里,小鸟们恢复了活力,欢快的呜叫、鼓动的翅膀,给卡先生带来暂时的欣喜。然而,当笼中的小鸟端详过天空中飞鸟的身姿后,它们的忧郁症比先前更严重了。(读后感 )这让卡先生做出了最终的决定:把小鸟们放归自然。他对一直关注着小鸟命运的孩子安东说:“我不得不承认,我很难过,就算是最棒的监狱,也没有什么用处。”
描写卡先生如何为每只鸟寻找大自然中的家园,占据了这个故事的很大部分。卡先生先是乘坐城市地铁,在郊区为鸟儿选择最美的归宿。接着,他从银行中取出了并不丰厚的积蓄,游走于世界各地,把鸟儿带到最该属于它们的天地里去。告别的场景带着一股温暖人心的气息,卡先生内心的波澜令人感动。
卡先生带着他最后的两只鸟——鹦鹉亚列山卓和阿莫,来到巴西亚马逊河畔。那里美丽的环境、丰饶的物产,让卡先生坚信这就是爱鸟最佳的栖身之地。他打开了鸟笼的门,让鸟儿们融入浓荫。
卡先生看着天空,一声不吭。他仔细听着,但再也无法从这座大森林的众鸟乐音中,分辨出亚列山卓和阿莫的声音。鸟儿鸣叫、啁啾、嘶喊、喧闹,柔柔的乐音膨胀成巨大的嘎鸣,又转而轻柔甜美。蟋蟀、青蛙、猴子、淙淙的水声和淅沥的雨水穿插其中。
这时,卡先生也跟着唱和,虽然只是低吟,但却能帮他排遣突如其来的孤独。他拿起笼子,放到船外,任它随着亚马逊河水漂浮,河水只“咕嘟”一声便吞没了它。
读到这里,故事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忧郁是一种特别容易传染的情绪,帮助小鸟们获得自由的卡先生,自己却被忧郁困扰了。卡先生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忧郁?他最终以什么方式走出了忧郁呢?
我建议读者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必总是一气呵成。书的末尾附了几位读者的阅读感悟,其中有一位读者中途暂停了自己的阅读进程,在脑海里为卡先生的最终命运勾画出种种可能来。例如:卡先生用画鸟代替了养鸟,成为鸟类专家,从安东和他的妈妈薛兹女士身上找到了安慰,开始饲养适合居家的宠物……阅读过程的这种中断和猜想是很有意思并富有挑战的,读者们不妨尝试着和作者比试一回想象力。
最后要提醒读者们的是,可别轻易放过了书中风格独特的插图。插图的作者英格丽·哥顿是位知名画家,为学校的课本和儿童杂志创作过大量的插图。读者们不妨琢磨一下画家营造的氛围与文字表述的内容之间有着怎样一种关系,思考一下这些画的色彩、构图是否和故事传达的情感相吻合。画家2001年绘制的图画书《灯塔看守员》获得过国际大奖,讲述的故事和本书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希望你也能找来一读。将两本书对照着读,所获得的思考乐趣也会增添不少。
世界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老师,用自己的言行深深感动着学生;世界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学生,把自己的笔变成匕首,勇敢地向敌人刺去。这对伟大的师生就是藤野先生和鲁迅。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来到日本仙台医学院留学,想要学医,救千千万万病情被庸医耽误的病人。然而,就是在这里,他遇见了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关心学生的人。他不修边幅,却对学生无比关心。每个星期,他都要看鲁迅的讲义,并且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一遍,不但增加了许多疏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一次,藤野先生把鲁迅叫到他的研究室去,翻出鲁迅讲义上画的下臂的血管,指着,向鲁迅和蔼地说:“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儿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连移了一点儿位置藤野先生都要指出来,他的细心可见一斑。
藤野先生还是一个热情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人。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日本学生,他都平等相待。当时,许许多多的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想尽各种方法怀疑、污辱、欺侮鲁迅,令人无比愤慨。然而藤野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人,他相信人人平等,教鲁迅也更为细心、耐心、热心……
藤野先生就是这样诲人不倦、治学严谨、热情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人。他对鲁迅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在藤野先生心目中,一定希望把医学的'种子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人们尽快摆脱病魔的折磨,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虽然鲁迅后来弃医从文,要医治国人麻木的灵魂,但藤野先生的一言一行却感动激励了鲁迅一生。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千千万万个这样伟大的老师。他们以自己伟大的方式,教导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改变着我们。他们,是我们一生也无法忘怀的人!
暑假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在这组文章里,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其中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让我读来十分地感动,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学时的老师,对作者非常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他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在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时,还担心作者不肯解剖尸体。藤野先生真挚的爱给了在异国的鲁迅极大的鼓舞,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他也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而是坚持留在了中国,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医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奋斗着,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这不仅让我感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们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这青春的大好时光好好的学习吗?就像作者说得那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弃时,我们应想想身边辛勤的老师时、我们应想想身边含辛茹苦的父母时,便更应该努力的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这让我再次感到了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朋友,就请你从现在做起,用双手去放飞理想的翅膀!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泪,你也会错过群星。”
也许是因为意外或疏忽,你痛失了太阳,那么在你流泪悔恨的日日夜夜中,连星星也会看不见。如果真的有一天,你错失了一个你认为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机遇,而且事实也是这么告诉你时,可以去日夜叹息,等待太阳的光芒把你从忧伤中唤醒,等待幸运第二次大驾光临,这时再牢牢把握机遇,不再错失良机,但这种可能止有百分之零点零零一。或者,谨遵泰戈尔的教诲,学会放弃,时间会慢慢冲淡所有的不甘心,同时去注意星星。人生就好比一片麦田,不可能精挑细选出最饱满的那一株,更何况没有回头路,因此看到中意的就摘下,否则便会颗粒无收。也就像如果你真的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会错过的可能还不仅仅是群星,可能还有萤火虫。
“麻雀为孔雀难过,怜悯它拖着沉重的尾巴。”
这句话要说的到底是什么呢?也许是为讽刺麻雀的无知吧,就像印象中许多寓言与童话告诉我们的这样。不过,我真的认为,如果我是一只麻雀,我不会羡慕孔雀的尾巴,甚至也会怜悯它。我是麻雀,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翱翔蓝天,我可以与白云嬉戏,跟太阳迷藏,那种自由与舒畅无法比拟的。但是,孔雀沉重的尾羁绊住了自己,因为它的重量,孔雀将一生无法飞翔。它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只剩下周而复始的开屏供人欣赏。比起失去自由,被禁锢在牢笼中,永世不能飞翔,美丽的羽毛,众人的赞叹与羡艳的目光又何足挂齿。
九月的枫叶是红色的,阅读的兴趣是强烈的。我手里随时都有一本书。我搭便车去车站,但遇到了交通堵塞。从那以后,我就不能等公共汽车了。我心里不耐烦了。我怎么能等这么久?此时此刻,当我看到印度作家泰戈尔的诗集在我手中时,我打开它,发现自己和任何人都不一样。
收集鸟让我在拥挤嘈杂的公交车上有了一个更安宁的世界。在森林公园里,有成群的鸟儿快乐地玩耍,有的在唱歌,有的在低语。看着它们,我想:鸟儿在自己的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谁说人不能理解鸟儿的感情呢?想想吧,我的眼睛向后拉,停留在那被风掀起的书页上。当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时,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斯凯,你的答案是什么?这是永恒的野蛮人……突然,一股清泉缓缓地流过我的心。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我忘记了烦恼,忘记了来这里的目的,忘记了周围的噪音……当我抬头时,我发现人群渐渐散去,我错过了几趟火车,这已经不重要了。
掩盖。回家了。
午后的阳光慢慢地流淌,我独自坐在窗台上,一只精致的小鸟正落在窗棂上。我认为鸟的翅膀是用来飞行的。人的翅膀呢?我认为应该有一些,但只是为了美丽,他们有看不见的翅膀。
展览。我鼻子里有淡淡的墨水味。原来是书的味道!下午的风吹过书页,我听到遥远的理想国度里伟大诗人热情的声音: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之静美。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实现的人生境界;
“河岸对河水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浪花,让我把你的足印留在我的心里!”这是我们对过往人员的真实表达。
轻轻翻过另一页,秋天的黄叶随风飘落。它们振翅飞翔,飞向远方,那些声音在我耳边回响。
我静静地听着书中美妙的声音!
今天我读了楼兰的忧郁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楼兰的忧郁》这篇课文,通过作者梅洁痛惜楼兰古国的消亡,宁夏、青海等地环境的变化,感慨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接着通过介绍治沙人不懈努力成功治理沙坡头的事,呼吁人们从小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自觉加入保护治理环境的行动之中。
当我读到"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曾经的楼兰古国是多么的繁华,多么的热闹,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楼兰古国创造了无数的辉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可就是这个让人心心念念的楼兰古国,如今却因为人们自以为平常的举动--砍树而消逝得无影无踪,只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与痛惜。而那些我平时里一直欣赏的淳朴勤劳的山里人,竟然是造成宁夏"面目全非"、"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罪魁祸首。这是多么令人可怕的事呀!
可是,现在的人又好得到哪里却呢?我的老家在东北,原来那里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为了盲目的开发,随着刺耳的电锯声,一棵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绿色的树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黄色的沙土。往日悦耳的鸟鸣被电器的轰鸣声代替。往日油绿的草地被宽阔的马路代替。奔跑的动物也被急驰的汽车代替,更是个憾事。
当我读到"楼兰的悲剧并没有结束","沙漠竟从来没有停下它那要踩覆人类繁华的脚步".我突然间想,也许它就像个嚣张跋扈的恶魔一样潜伏在我们身边,随时窥视着我们,只要我们破坏环境,它就会张牙舞爪地向我们扑来,践踏我们的道路,掩埋我们的源泉,掀翻我们的家园,直到我们被茫茫沙海包围、吞噬……
当我读到:经过了30年的奋斗,人们布下了几万亩的固沙林带,黄沙就这样被缚住了。顽强的治沙英雄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只要我们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积极环保,科学改造,我们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花会更美,人也将更加幸福。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人生总会遭遇某种诱惑,我们常常被急功近利所蒙蔽,只顾着去捕获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身后的陷阱甚至灾难;也告诉我们如果人类继续破坏环境,沙漠就不会停下他那要踩覆人类繁华的脚步。
我们的家园靠我们来建设,当然也需要我们来保护,我们要让地球妈妈停止哭泣,恢复以前年轻美丽的容貌。
前几天,我们学了《楼兰的忧郁》一文,使我印象深刻。文章主要写了楼兰古国昔日的辉煌和此刻的命运,又讲了此刻的宁夏、甘肃一带的人们正慢慢地步入楼兰的后尘。从而呼吁我们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读完全文,我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淡淡的忧郁。
树是楼兰的根,水是楼兰的脉,断根割脉,楼兰还能活多久沙漠、狂风已开始疯狂地吞噬着楼兰。以前“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古城,渐渐被沙海湮没了。和楼兰同时兴起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尼雅、古皮山等繁华城镇,也都先后湮没在近代的沙漠之中。当人们向故土投下最后一瞥时,大概都在进行心灵的忏悔吧!而今,中国的环境也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昔日清澈的黄河而今已变得混浊不堪,它似乎已经老去,从我们的母亲河渐渐变成“老太婆”……
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早已成为历史,而今更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以前“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的甘肃中部不知什么时候已成了“万丈厚土,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这难道还不足以唤起国人的觉醒吗如果你还是不信,就请你看看这样一组数字,地球表面的70%是水,但是淡水资源少得可怜,不足3%;以前的沙坡头平均每十个小时出现一次沙尘暴,沙漠每年以8米到9米的速度向黄河方向推移。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无疑等于自杀。直到有一天,人类的良知才觉醒……
“我们”得赶紧植树种草、防风固沙……1957年,沙坡头建立了固沙林场。人们在茫茫沙海里安营扎寨,开始了与狂沙的搏斗。30年的不懈努力,最后在铁路两侧连绵不断的沙山上布下了纵横几万亩的固沙林带。昔日吞村毁舍、席卷大地的黄沙被这绿色的巨网牢牢缚住。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唤醒每个人的良知,呵护我们的生存家园,让楼兰的忧郁不再重演。
《卡先生和他的忧郁鸟》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和他饲养的一屋子鸟的故事,这个感伤而又温暖的故事的作者玛丽丝·巴德利是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写过不少儿童小说和戏剧。但这本书并不仅仅为孩子们而写,年届中年的父母们也能从中受益良多,小读者们应该把爸爸妈妈拉来一起阅读。
卡图思卡先生在土地管理局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土地信息一一登记到厚厚的档案里。与单调乏味的工作相比,他的家中却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那里简直就是一个鸟的世界:鸟笼子挂了一屋子;窗帘下还有燕子的窝,鹪鹩则栖居在一堆悬吊的植物下;乌鸦、麻雀、猫头鹰、知更鸟、斑姬鹟、虎皮鹦鹉都有着自己的名字。欣赏鸟儿们欢快的呜叫和美丽的身姿成了卡先生下班之后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鸟有的是卡先生买来的或捕到的,有的是自己飞到卡先生窗台上来的.,还有的是错过了长途迁徙而被卡先生收留的,甚至有的是野炊时突然撞进卡先生帽子的。卡先生爱他的鸟儿们,鸟儿们成了他快乐幸福的源泉。
但这种幸福突然间中断了,一屋子的鸟变得沉默寡言,美丽的羽毛开始脱落,美味的食物也提不起它们的兴致。对于卡先生来说,回家变成了一件让他受不了的事,打开房门“某个角落传来轻轻的吱喳声,另一处响起翅膀拍击声,而屋子里头则传来三两声微弱到不能再细微的声音,此外就全然寂静了”。卡先生为鸟儿们四处寻医问药,兽医的最终诊断让他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他的鸟儿们得了忧郁症。卡先生遵循医嘱,给小鸟喂食具有安神、解忧疗效的金丝桃汁;为了驱散小鸟心中的忧郁,卡先生和邻居家的孩子安东在小鸟面前放声大笑,纵情跳舞;为了让鸟儿感受沐浴风雨的快乐,他用浇花的水壶往鸟儿身上洒水,又用吹风机隔着一段安全的距离吹着。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鸟儿们的忧郁症没有丝毫改善的迹象。
受到卡先生善待的鸟儿们,却找不到幸福的感觉。鸟的生命属于自由的天空,尽管那里有来自天敌的威胁,有寻找食物的辛劳,有种种不可预测的未来在等待着它们,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鸟儿们对自由天空永不熄灭的向往。
卡先生佯装生病向老板娘请了假,他把鸟笼挂在公寓旁的一棵树上,自己躺在折椅上,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用期待的眼神打量着他心爱的小鸟。在午后柔和的阳光里,小鸟们恢复了活力,欢快的呜叫、鼓动的翅膀,给卡先生带来暂时的欣喜。然而,当笼中的小鸟端详过天空中飞鸟的身姿后,它们的忧郁症比先前更严重了。(读后感 )这让卡先生做出了最终的决定:把小鸟们放归自然。他对一直关注着小鸟命运的孩子安东说:“我不得不承认,我很难过,就算是最棒的监狱,也没有什么用处。”
描写卡先生如何为每只鸟寻找大自然中的家园,占据了这个故事的很大部分。卡先生先是乘坐城市地铁,在郊区为鸟儿选择最美的归宿。接着,他从银行中取出了并不丰厚的积蓄,游走于世界各地,把鸟儿带到最该属于它们的天地里去。告别的场景带着一股温暖人心的气息,卡先生内心的波澜令人感动。
卡先生带着他最后的两只鸟——鹦鹉亚列山卓和阿莫,来到巴西亚马逊河畔。那里美丽的环境、丰饶的物产,让卡先生坚信这就是爱鸟最佳的栖身之地。他打开了鸟笼的门,让鸟儿们融入浓荫。
卡先生看着天空,一声不吭。他仔细听着,但再也无法从这座大森林的众鸟乐音中,分辨出亚列山卓和阿莫的声音。鸟儿鸣叫、啁啾、嘶喊、喧闹,柔柔的乐音膨胀成巨大的嘎鸣,又转而轻柔甜美。蟋蟀、青蛙、猴子、淙淙的水声和淅沥的雨水穿插其中。
这时,卡先生也跟着唱和,虽然只是低吟,但却能帮他排遣突如其来的孤独。他拿起笼子,放到船外,任它随着亚马逊河水漂浮,河水只“咕嘟”一声便吞没了它。
读到这里,故事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忧郁是一种特别容易传染的情绪,帮助小鸟们获得自由的卡先生,自己却被忧郁困扰了。卡先生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忧郁?他最终以什么方式走出了忧郁呢?
我建议读者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必总是一气呵成。书的末尾附了几位读者的阅读感悟,其中有一位读者中途暂停了自己的阅读进程,在脑海里为卡先生的最终命运勾画出种种可能来。例如:卡先生用画鸟代替了养鸟,成为鸟类专家,从安东和他的妈妈薛兹女士身上找到了安慰,开始饲养适合居家的宠物……阅读过程的这种中断和猜想是很有意思并富有挑战的,读者们不妨尝试着和作者比试一回想象力。
最后要提醒读者们的是,可别轻易放过了书中风格独特的插图。插图的作者英格丽·哥顿是位知名画家,为学校的课本和儿童杂志创作过大量的插图。读者们不妨琢磨一下画家营造的氛围与文字表述的内容之间有着怎样一种关系,思考一下这些画的色彩、构图是否和故事传达的情感相吻合。画家2001年绘制的图画书《灯塔看守员》获得过国际大奖,讲述的故事和本书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希望你也能找来一读。将两本书对照着读,所获得的思考乐趣也会增添不少。
前几天,我们学了《楼兰的忧郁》一文,使我印象深刻。文章主要写了楼兰古国昔日的辉煌和现在的命运,又讲了现在的宁夏、甘肃一带的人们正慢慢地步入楼兰的后尘。从而呼吁我们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读完全文,我不由得生出了一种淡淡的'忧郁。
树是楼兰的根,水是楼兰的脉,断根割脉,楼兰还能活多久?沙漠、狂风已开始疯狂地吞噬着楼兰。曾经“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古城,渐渐被沙海湮没了。和楼兰同时兴起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尼雅、古皮山等繁华城镇,也都先后湮没在近代的沙漠之中。当人们向故土投下最后一瞥时,大概都在进行心灵的忏悔吧! 而今,中国的环境也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昔日清澈的黄河而今已变得混浊不堪,它似乎已经老去,从我们的母亲河渐渐变成“老太婆”……
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早已成为历史,而今更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经“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的甘肃中部不知什么时候已成了“万丈厚土,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这难道还不足以唤起国人的觉醒吗? 如果你还是不信,就请你看看这样一组数字,地球表面的70%是水,但是淡水资源少得可怜,不足3%;曾经的沙坡头平均每十个小时出现一次沙尘暴,沙漠每年以8米到9米的速度向黄河方向推移。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无疑等于自杀。 直到有一天,人类的良知才觉醒……
“我们”得赶紧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1957年,沙坡头建立了固沙林场。人们在茫茫沙海里安营扎寨,开始了与狂沙的搏斗。3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铁路两侧连绵不断的沙山上布下了纵横几万亩的固沙林带。昔日吞村毁舍、席卷大地的黄沙被这绿色的巨网牢牢缚住。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唤醒每个人的良知,呵护我们的生存家园,让楼兰的忧郁不再重演。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