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与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桃花心木》教学与反思
《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名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茁壮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
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如何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 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4、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回顾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反思其中所得所失:
一、导入
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别担心我会跌跤,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在风雨里浑身发抖。妈妈,请你相信。我不是一只胆小的狗。在一次次摔跤之后,我才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妈妈,亲爱的妈妈,请松开你慈爱的手,让我踩着坚实的土地,跟困难和胜利交朋友。
读诗后交流,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反思:以同类主题的课文来引出对新课文中心的把握,使学生带着对主题的了解解读课文,直截了当。
二、种树部分教学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如此,种树又怎么样呢?让我们来听一段录音,想一想种树人种桃花心木苗的特点。
2、交流:种树无规律。
3、没有规律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浇水不同时,浇水量也不相等。
反思:找出句子并不难,对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出无规律的两方面,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字面转入对作者的写者意图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4、看着种树人如此种树,我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同学们,如果我是种树人,你是林清玄,你们想问些什么问题呢?
5、同桌之间一个演作者,一个演种树人,进行一问一答式对话。
6、请同桌上台展示:
注意与人对话时的称呼和礼貌。
有些句子可以与原文不同,可以增可以减。
反思:在读中整体感知,通过与文本的多维对话,来感知文本所蕴含的哲理。情境展示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运用于生活实际中的口语交际,使文本生活化,恰当的称呼要求使学生体会交际时的“有礼”。
7、投影出示填空题: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而且水量___,那么树苗就会养成___,根就会___。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___,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___,也会___。
因此,我浇水只是模仿___,让树苗在___汲水生长,这样,树木就学会了___。这种在不确定中存活的树木,要___是不成问题的。
反思:从开放式的对话交流,再以填空形式出现,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再度认识。读后的活用,用后的对知识的再理解,使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更加牢固。
8、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的.桃花心木苗们听到了,他们会怎么想呢?投影出示:如果我是一棵___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___。
理解,读。
(提示:茁壮成长、即将枯萎、已经枯萎。)
9、读到这里,让我明白了一个种树的道理。同学们,课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如何种树呢?
读: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0、前后联系,种树与育人融合。
(投影出示)
读,感受。
育人如种树,在不确定中生活,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1、种树人自信地种树,长大后的桃花心木怎么样了呢?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
我想对对种树人说:……
我想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我想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
我想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反思:以想象性的说话训练,再次要求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说话训练,使文本中的重要句子通过不同方式来品味,来运用,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和创新。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三、积累句子
不经风雨,难成大树。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总结
一篇散文、一卷书香、一个道理、照亮一生。
【教后思所失】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而教师的过程设计环节太多,学生的说话训练与问题思考都欠缺一定的时间。这样就影响了教学设计的落实,也难以体现学生个性阅读的亮点。
文本中有一条作者的思想情感线路: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如果教学中沿着这条线索设计,可能更能挖掘文本的情感意识,而在教师的引领下,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走入文本,应该能更深地走入本进行感悟。
本文是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大半壁江山,非下功夫教好不可。上完《桃花心木》这一课,对讲读课文的教学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及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老师及时进行点拨。讨论以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基本明了,弄清了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对种树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认识,对种树人的语言也有了新的看法,获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二、让学生学会品读课文的重点句段
课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蕴深刻的语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例如: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还有不少类似的句子,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认识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主旨
文章虽然说的是桃花心木,说的是种树人的奇怪动作,奇怪语言,更深层的含义是说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大有作为的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本文升华主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及时渗入品德教育,小学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观的教育。
我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针对理解、领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确立了这样的预习思考题: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经过引导,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由于我备课充分,再加上我提前给了学生预习题目,因此,课堂上我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我想:“高效课堂”其实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材吃透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去训练,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通过今天改小练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听课效果并不好,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其中一个小题让学生填空,内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这项内容不难,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课文,这算不了一个问题。结果却不是这样,好多学生不着边际地随意乱填一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词语把握不准,写错字,漏写字,忘掉字等一类错误,多有出现,不一而足。改题过程中我十分生气,如此简单的问题,错误都花样百出,我当时气愤填膺;改完作业,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杜绝此类问题出现的方法是:学生多读课文,好的.课文还要学生进行抄写,再通过学习,如此,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谙熟于心是不成问题的。一部分学生课文不好好读,课上不认真听讲,如此学习状态,作业不出错才怪呢!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学风问题,懒散,靠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作业,课上、课下就是一个字:玩。为今之计,刹住这股不良风气,必须改掉否则成绩一定会不理想。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练笔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结果学生写得很勉强,很多甚至谈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牵强地放在一起,学生以为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实,学生没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处在哪里?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写物为主,水到渠成,写人点到为止即可,如本课的写法。看来,知识点或写作手法,学生由学会到在实践中掌握,绝非以道里计,更不会像学生所说的那样会了吗?会了—-如此简单。
《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名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茁壮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
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如何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 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4、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回顾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反思其中所得所失:
一、导入
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别担心我会跌跤,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在风雨里浑身发抖。妈妈,请你相信。我不是一只胆小的狗。在一次次摔跤之后,我才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妈妈,亲爱的妈妈,请松开你慈爱的手,让我踩着坚实的土地,跟困难和胜利交朋友。
读诗后交流,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反思:以同类主题的课文来引出对新课文中心的把握,使学生带着对主题的了解解读课文,直截了当。
二、种树部分教学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如此,种树又怎么样呢?让我们来听一段录音,想一想种树人种桃花心木苗的特点。
2、交流:种树无规律。
3、没有规律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浇水不同时,浇水量也不相等。
反思:找出句子并不难,对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出无规律的两方面,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字面转入对作者的写者意图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4、看着种树人如此种树,我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同学们,如果我是种树人,你是林清玄,你们想问些什么问题呢?
5、同桌之间一个演作者,一个演种树人,进行一问一答式对话。
6、请同桌上台展示:
注意与人对话时的称呼和礼貌。
有些句子可以与原文不同,可以增可以减。
反思:在读中整体感知,通过与文本的多维对话,来感知文本所蕴含的哲理。情境展示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运用于生活实际中的口语交际,使文本生活化,恰当的称呼要求使学生体会交际时的“有礼”。
7、投影出示填空题: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而且水量___,那么树苗就会养成___,根就会___。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___,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___,也会___。
因此,我浇水只是模仿___,让树苗在___汲水生长,这样,树木就学会了___。这种在不确定中存活的树木,要___是不成问题的。
反思:从开放式的对话交流,再以填空形式出现,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再度认识。读后的活用,用后的对知识的再理解,使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更加牢固。
8、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的.桃花心木苗们听到了,他们会怎么想呢?投影出示:如果我是一棵___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___。
理解,读。
(提示:茁壮成长、即将枯萎、已经枯萎。)
9、读到这里,让我明白了一个种树的道理。同学们,课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如何种树呢?
读: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0、前后联系,种树与育人融合。
(投影出示)
读,感受。
育人如种树,在不确定中生活,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1、种树人自信地种树,长大后的桃花心木怎么样了呢?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
我想对对种树人说:……
我想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我想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
我想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反思:以想象性的说话训练,再次要求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说话训练,使文本中的重要句子通过不同方式来品味,来运用,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和创新。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三、积累句子
不经风雨,难成大树。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总结
一篇散文、一卷书香、一个道理、照亮一生。
【教后思所失】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而教师的过程设计环节太多,学生的说话训练与问题思考都欠缺一定的时间。这样就影响了教学设计的落实,也难以体现学生个性阅读的亮点。
文本中有一条作者的思想情感线路: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如果教学中沿着这条线索设计,可能更能挖掘文本的情感意识,而在教师的引领下,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走入文本,应该能更深地走入本进行感悟。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认识变化的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忍不住——非常感动。另一条是种树人种树的方法:不确定——不定时,不定量,补树苗。这样引领学生随着作者去感知给桃花心木浇水的方法,聆听浇水的道理.展开类比推理,感悟育人的道理。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育人道理的认识。整节课我觉得有几处比较满意:
一、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咀嚼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学生对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和明白浇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读与理解,我是通过小组自学完成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我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适时的评价起到了激励和点拨的作用。我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每个学生的回答后适当加入点评,从写法上,阅读方式上,字词理解上都给予明确而恰当的评价。使学生充满自信,思维积极,课堂里涌动着一种积极创造的氛围。
四、把写法渗透到阅读中。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指导写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直接指导容易显得生硬,间接指导又怕效果不佳。最后我想出借助谈话引出《白杨》课文,由此及彼,让学生既学会阅读方法中的相关联想,又不露痕迹的进行了写法指导。并在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这里面“很少的养分”“巨大的能量”各指什么?
这个问题引得学生再一次陷入了认真的思考,最后,一名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很少的养分”指生活中有限的有利条件,“巨大的能量”指的是克服困难的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大树,才能长成栋梁”等道理,听着学生的感悟,我觉得学生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更深地体会了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这就是教学相长吧。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也一定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师不必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由于课堂调控不当,也有很多失误。如:小组合作效率不高;朗读指导不到位;有两个环节“探究感悟”“拓展练习”没能按照预设完成等。今后我还要在这些方面更加用心,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名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茁壮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
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如何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 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4、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回顾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反思其中所得所失:
一、导入
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别担心我会跌跤,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在风雨里浑身发抖。妈妈,请你相信。我不是一只胆小的狗。在一次次摔跤之后,我才能肩挑泰山走过九十九条沟。妈妈,亲爱的妈妈,请松开你慈爱的手,让我踩着坚实的土地,跟困难和胜利交朋友。
读诗后交流,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反思:以同类主题的课文来引出对新课文中心的把握,使学生带着对主题的了解解读课文,直截了当。
二、种树部分教学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如此,种树又怎么样呢?让我们来听一段录音,想一想种树人种桃花心木苗的特点。
2、交流:种树无规律。
3、没有规律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浇水不同时,浇水量也不相等。
反思:找出句子并不难,对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出无规律的两方面,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字面转入对作者的写者意图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4、看着种树人如此种树,我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同学们,如果我是种树人,你是林清玄,你们想问些什么问题呢?
5、同桌之间一个演作者,一个演种树人,进行一问一答式对话。
6、请同桌上台展示:
注意与人对话时的称呼和礼貌。
有些句子可以与原文不同,可以增可以减。
反思:在读中整体感知,通过与文本的多维对话,来感知文本所蕴含的哲理。情境展示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运用于生活实际中的口语交际,使文本生活化,恰当的称呼要求使学生体会交际时的“有礼”。
7、投影出示填空题: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而且水量___,那么树苗就会养成___,根就会___。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___,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___,也会___。
因此,我浇水只是模仿___,让树苗在___汲水生长,这样,树木就学会了___。这种在不确定中存活的树木,要___是不成问题的。
反思:从开放式的对话交流,再以填空形式出现,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再度认识。读后的活用,用后的对知识的再理解,使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更加牢固。
8、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的桃花心木苗们听到了,他们会怎么想呢?投影出示:如果我是一棵___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___。
理解,读。
(提示:茁壮成长、即将枯萎、已经枯萎。)
9、读到这里,让我明白了一个种树的道理。同学们,课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如何种树呢?
读: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0、前后联系,种树与育人融合。
(投影出示)
读,感受。
育人如种树,在不确定中生活,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1、种树人自信地种树,长大后的桃花心木怎么样了呢?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
我想对对种树人说:……
我想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我想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
我想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反思:以想象性的`说话训练,再次要求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说话训练,使文本中的重要句子通过不同方式来品味,来运用,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和创新。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三、积累句子
不经风雨,难成大树。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总结
一篇散文、一卷书香、一个道理、照亮一生。
【教后思所失】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而教师的过程设计环节太多,学生的说话训练与问题思考都欠缺一定的时间。这样就影响了教学设计的落实,也难以体现学生个性阅读的亮点。
文本中有一条作者的思想情感线路: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如果教学中沿着这条线索设计,可能更能挖掘文本的情感意识,而在教师的引领下,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走入文本,应该能更深地走入本进行感悟。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