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优秀教学片断及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秦兵马俑》优秀教学片断及反思
大部分老师都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如此课堂怎能活呢?
其实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与财富。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应该轻易地否定或批评学生,而应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资源与财富,既不要忙于请其他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自己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并抓住时机,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及遣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学生品尝成功的.喜宴。
下面是我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的片断:
【教学片断】
师:“有的凝视远方,好像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兵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
师: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生思考,举手)
师:黄健,你来说一说。
生:有的微闭上眼,好像在打瞌睡。
生:哈……?
师:大家笑什么?
生:秦兵马俑是模仿秦始皇率领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排列的,兵俑怎能打瞌睡呢?……?
师:嗯,大家说得有道理,那怎么修改呢?黄健,你想好了没有?
黄健: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思考对敌之计。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上文作者由“颔首低垂”已经联想到对敌之计了。
师:你想得真周到,那如何改?
生: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
师:你真棒!
【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翱翔的自由。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我们教师应该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让我们还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多采的活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活”才是精彩。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公开课已经上过好几天了,回想起上课前的准备及上课的过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静。《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由于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文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来没有作过更多的思考。但这次作为公开课来上,又是上第一课时,确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当然,更多的是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收获。
由于这次活动是我和姜主任用同一个班两课时连上,于是我给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是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实实在在做好情感铺垫,为姜老师的第二节课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抓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字词教学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我一直在思考高年级字词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需不需要把字词抄出来,从读写教起?其实,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生字词的读写完全可以在预习时自己解决。我觉得,课堂上应该把重点放在词语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得会更加深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兵马俑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学生很快找出了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然后,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这样,把词语的教学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的描写都可以感受到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直到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长句子和难读的段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把原本枯燥的字词教学和机械的检查朗读,变成了趣味盎然的求知过程,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另外,抓住含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三次震荡,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次次朗读中得到升华。
二、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常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如何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尝试。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用兵马俑殉葬的原因,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到它与汉兵马俑的区别……甚至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昨天晚上《探索与发现》介绍兵马俑了。”他们有的带来了介绍兵马俑的碟片,有的带来了兵马俑的仿制品,有的带来了百科全书……看来,学习《秦兵马俑》让他们情绪高涨!记得那天上完课,学生急切地询问我推荐的两个网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已经把课堂上被动地接受变成了主动向课外延伸。
三、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联系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内涵。另外,借助画面,使书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影像,同时借助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军。”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古战场那嘶鸣的号角。”有的说:“我好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秦始皇的大军前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的思维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还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静静想来,这堂课也还有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首先,字词的教学还不够扎实。例如,在学习“惟妙惟肖”一词时,仅仅让学生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放过去了。其实,如果在追问一句“描摹了什么?怎样逼真?”学生自然会回到文章中去,这样词语的教学就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中,学生对“惟妙惟肖”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课堂上应该步步踩实,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对于学生在回答时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记得在引导学生看一号坑鸟瞰图时,一个学生说,这样的画面“令人发指”。其实,我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贬义的,而是说这种气势是摄人心魄的。但当时我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纠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开课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言太贫乏了。平时教育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细细想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在上好课的同时,一定不忘记多看一些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当然,这堂课一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研究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把课文内容写具体?
【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策略】
《秦陵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整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字精练准确,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的很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我注重透过文本,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研读第二节,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列数字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品读 4~7节,体味作者抓住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写出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品读第8节,体味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加上联想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是艺术珍品,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运用文中学到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较为简单概括的 第7节写具体。
【教学叙事】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听!和着隆隆的战鼓声,在悲壮的古曲中,老师要写下这几个字看着它,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板书:
秦陵兵马俑
(指名交流)
生:我眼前出现了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
生:我眼前出现了许多极为精美的兵马俑。
生:我眼前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师点评:真好,这说明课前你们用心地读了课文、走进了秦陵兵马俑,用心地在感受。让我们满怀豪情,呼唤它的名字──
(齐读课题)
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这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观看一段有关介绍秦陵兵马俑的影音录像。)
(出示要求)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秦陵兵马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会怎样来评价兵马俑?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地说说。
(指名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过渡:是啊!那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就让我们靠得更近些,近距离地去欣赏它们。
请同学来读第4第5小节。
(指名读课文后,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图片)
师:老师这里有两幅图片,请大家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
(学生交流)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看。
(学生对照图片以及文中有关陶俑外貌、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进行交流。)
师总结:课文在描述两种俑时,抓住了那几方面的特点来写的`?
学生交流,师出示板书:
外貌 动作 神态
师:是不是这样呢?
(媒体:外貌、动作、神态分别用不同颜色出示)
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这种写作方法
(引读不同颜色的句子)
师:你喜欢哪个陶俑?为什么?
(师点拨特点:将军俑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武士俑英勇无畏、威武凝重。)
你来读读看,读出它的特点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师:喜欢将军俑(或武士俑)的一起读。
师过渡: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
(出示语句)
引读排比句
师:同学们,70000多尊兵马俑就有70000多种神态啊,作者还根据不同的神态,自己进行了想象。
板书:
想象
(出示相应的图片)
再引读: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兵马俑。
师:是啊!还有许许多多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课文不再一一叙述了,但此时此刻,你们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兵马俑形象呢?能不能也来描绘一下呢?
(出示四种兵马俑图片)老师这里有几种兵马俑的图片,他们分别是:骑兵俑、车兵俑、马俑。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4~7小节。
师:由于文章篇幅限制,作者没有对这四种兵马俑作非常详尽的描述,有的写了外貌、动作,没有写神态和想象,有的写了动作,没有写神态,有的则写了外貌、想象,没有写动作、神态,现在老师就要请大家来当一回小作者。
出示说话训练要求:
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陶俑,仔细观察,模仿课文第4、5节的写作方法把这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写具体。对于神态的描写,可以选用第 8节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创作。
学生小组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话。
【教学反思】
1、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我就运用一段影音录象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4、5两节,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 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
3、在学习课文第8节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 8节。以此来引出第8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引读排比句,再次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对于兵马俑的描写,神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神态上能充分体现个性鲜明这一特点,而神态的描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正好课文的第 8节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向我们罗列了好几种兵马俑的不同神态,所以提前学习第8节,可以为下面的写段训练做铺垫,打基础,更有利地突破学生写作的难点。
4、因为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和积累,在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对4~7小节中的某个陶俑进行模仿、补白训练,使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由输入到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第 8节中的有关语句,为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搭了台阶,使他们不至于无话可说。其实,学生在选用句子时,必须根据图意选择相应的句子来描写,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同时考虑到不要禁锢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思维,所以,也允许他们自由创作。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对 4~7小节的内容作一定分析,或是请学生分别就某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练习说话,再连起来说,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5、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此一理念也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比较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特别是着意让学生通过对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再深层地去读,进一步领悟到兵马俑是古代劳动人民或者说是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学外国元首说说参观感言时,学生发言不够踊跃,或许此时插入一段录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取得更好的效果。
大部分老师都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如此课堂怎能活呢?
其实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与财富。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应该轻易地否定或批评学生,而应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资源与财富,既不要忙于请其他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自己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并抓住时机,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及遣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学生品尝成功的.喜宴。
下面是我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的片断:
【教学片断】
师:“有的凝视远方,好像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兵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
师: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生思考,举手)
师:黄健,你来说一说。
生:有的微闭上眼,好像在打瞌睡。
生:哈……?
师:大家笑什么?
生:秦兵马俑是模仿秦始皇率领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排列的,兵俑怎能打瞌睡呢?……?
师:嗯,大家说得有道理,那怎么修改呢?黄健,你想好了没有?
黄健: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思考对敌之计。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上文作者由“颔首低垂”已经联想到对敌之计了。
师:你想得真周到,那如何改?
生: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
师:你真棒!
【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翱翔的自由。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我们教师应该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让我们还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多采的活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活”才是精彩。
【教学内容】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作者用详实的数据具体地说明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用精当的用词、丰富的联想生动地描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章多次在段落中出现总起句,使得文章的结构清楚,条理分明,流畅自然。全文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感,洋溢着民族的自豪感,读来有很强的感染力。该文本传递的信息是多向的,既有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极为精美、绝无仅有的珍贵,也有秦始皇当年雄兵百万、战车千乘、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辉煌,还有作者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数字写实、或工笔细描的精妙我们如果把文本置身于单元环境神奇世界来看,不难悟出本篇教材的教学凭借语言着力帮助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在此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自然段。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了解相关资料,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兵马俑。
3、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无穷。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
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
【设计理念】
如何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重要的途径就是体验。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由形悟神,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尽可能地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生发情感的磁场;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真切感受,领悟文本背后的意蕴。总之,力求巧借体验,把学生带到西安兵马俑坑的现实场地中,带到秦代征战军阵的历史场面中,带到古代雕塑艺人的劳动场景中
【课堂描述】
〖片段一·激发体验欲望,踏上历史征程
师:有人说,要看中国近十年的历史,就到深圳;要看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就到上海;要看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就到北京;要看中国千年以上的历史,就到──
生:西安。
师:
1974年春,西安临潼的农民在挖一口井,这一挖可了不得,这一挖就传出了历史遥远的回声;这一挖就挖出了一个神奇的地下王国;这一挖就挖出了一个世界第八奇迹。到底挖出的是什么?它就是──
生:秦兵马俑。
板书课题:
秦兵马俑
师:秦是生字,请大家注意最后一笔的写法是将捺变为点,秦这里指的是──
生:秦朝。
师:同学们课前查找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对秦朝的了解情况?
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生:它的开国皇帝是秦始皇。
师: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地走过许多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重重脚印的一位。秦始皇13岁即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据说用了70余万劳役者,花了38年才修建完毕。俑就是用泥土、木、石或金属制品等做的像人的殉葬品。此时,同学们一定想知道
秦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样的吧?走,让我们踏上历史的征程,到那2000多年前的地下王国去看看。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教学伊始,教师没有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是直接运用充满激情和诱惑力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秦兵马俑的兴趣,诱发体验欲望。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亲近了文本,亲近了文本对象,为解读秦兵马俑做了巧妙有效的铺垫。)
〖片段二·引导体验读书,叩开历史大门
师:课文中有一个过渡段,直接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它找出来。
生:这个过渡段是第三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兵马俑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哪些自然段分别表现了这些特点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规模宏大的特点,第四至八自然段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作者斯有路
遵路识斯真。教学要在文字中走个来回,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表达思路。引领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过渡段,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且会让学生整体上了解历史珍品兵马俑的特点。一石二鸟,何乐不为?)
师:历史有时是飘渺的,历史有时又是真切的。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叩开历史的大门,去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潜心读书,批画圈点)
生:我能从已发掘的三个佣坑的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知道一个篮球场的大小,可以想象五十个篮球场有很大的面积。
生: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我们这么大的学校也只有2000多学生,而且做操的时候,操场里都站满了人,近八千个是我们全校学生数的几倍,那规模的真大呀。
师:说明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列举数据,你们能从数据当中去感受事物的特点,可见目光的敏锐。而且还能凭借语言文字从自己已知的认识去推测未知的场景,这种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体验中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在深刻的、积极性的体验中,主体有一种强烈趋近客体、与客体同一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在潜心读文产生这种倾向后,老师深入浅出的即时性评价,实际是巧妙地引领学生发挥体验的作用,以求透彻性的领悟。)
生:我还能从一号坑中的数据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米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师:同样是数据的介绍,怎么有的是直接写出数据,而有的数据则赋上差不多、近、多个等词语呢?请你们思考,也可以讨论。
生:一号坑一定是很规则,容易准确计算,所以直接写出了它的数量;当数字不够精确的时候,就用大约之类的词语。我去过西安兵马俑坑,看到有的兵马俑有严重的残损,大概不利于精确统计。
师:同学们潜心读书的时候,不仅关注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在推敲文字中产生新的思考。
生:我从已发掘中,可以想到还有未发掘的。我从中可以体会出兵马俑的实际规模一定比目前更宏大。
师:我非常高兴你对文字有如此精妙的感受能力。是呀!秦始皇49岁的时候,丞相李斯向他报告: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听后,命令在旁行三百仗乃止,可见他要求越大越好。如今暴露的兵马俑仅是冰山一角。来,让我们把用数字进行介绍的句子合作读读。
(师生合作读书,师读提示性的内容,生读数字介绍。)
师:数字是枯燥的,当我们把文中的数字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已不在是模糊的概念。文字是一种符号,如果你透过文字读进去了,脑中就会浮现画面。真有那么神奇吗?走进大厅去看看吧!
生读: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
师:鸟瞰是什么意思?
生:鸟瞰就是从高处往低处看,形容看得很清楚,一览无遗。
师:我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闭眼想象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众多的兵马俑。
生:我看到了巨大的长方形方阵。
师:(提供一号坑全景图,配上音乐。)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观看中,我看出了你们的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生:我惊叹军队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
生:我惊叹两千年前这支大军的纪律严明,他们的队伍是那么整齐,让我感受到军威。
生:我似乎看到刚打完胜仗的秦军,又要出征。
生:我似乎看到了战旗飘飘。
生:我似乎听到战鼓声声。
生:我似乎听到战车隆隆。
生:我似乎听到了战马嘶鸣。
师:眼前的兵马俑仿佛有一种神秘的魔力,恍惚间把我们引入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历史画面。文字不仅是有画面的,而且也是有感情的。读吧,把你们体会到的情感传递出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如何进入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巧借体验。体验从何而来?潜心读书。在潜心读书中,数字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在潜心读书中,文字由静止的符号变成画面;在潜心读书中,语言注入了情感,有了生命。读着,读着,厚重的历史大门打开了,孩子们走进了历史的场景,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此刻,兵马俑规模宏大不再是作者的叙述,而是自己由衷的感慨。历史的场境、作者的胸境、读者的心境已经融为一体。)
〖片段三·创设体验情境,触摸历史脉搏
师:默读课文,看看文中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边读边画。
生: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
师:(出示以上四种类型的陶佣图,并配上音乐)这些佣分别是文中介绍的哪种类型呢?请你们在读书、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再作回答。
(生在音乐背景中读书、观察、思考、批画)
师:
能猜出是什么俑吗?请用自己的话介绍它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书中的词语。生:我能猜出将军佣(师按所指相机点击画面)。他头戴身披手握一副神态自若的样子。
师:你不仅能描述将军佣的形,而且还能由形悟神。神态自若的意思是什么?大敌当前,将军为何还能如此从容?
生:他久经沙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他想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所以很冷静。
生:他一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秦朝的军队有这样的核心人物,一定是战无不胜的!请把将军的神态自若读出来吧!
(第4至7自然段,结构相似,即先介绍兵马俑的神态,然后是作者展开的联想。教学时,教师利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让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情感体验被诱发与唤醒。在此基础上,通过猜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读书、观察、比较、表达,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识形,体悟神,表达情。
)
(注:对武士俑、骑兵俑、陶马教与学的方式与将军佣大同小异,案例中省略。)
师:
这些秦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神态各异。让我们下到坑内去仔细端详那一尊尊兵马俑吧!
(生自由读第8自然段)
师出示。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是一句精妙的文字,作者工笔细描,词句生动传神。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四个有的好像读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不相同。
生:我从句子后面的省略号,读出还有更多神态的兵马俑。
生:我读出兵马俑不同,神态不同,情感也不同。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最深的神态读出来,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神态庄重地读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感受到他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生:(语调深沉地读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我感受他在考虑用兵之计。
生:(激情满怀地读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争是残酷的,可是他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生:(语气低婉地读: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似乎在想:我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家乡的亲人,我的父母身体还好吗?他们的白发是否又添了许多我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回家,也不知还能不能回家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和发言,让我们感觉到这哪里是兵马俑呀,这分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
师出示:
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师出示:难怪作者写道──
生:(齐读。)
师:(出示一组组兵马俑的图片,播放《历史的天空》的歌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这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师:同学们还沉浸在历史的天空中,还沉浸在那驰骋纵横的疆场上。可是,同学们,这分明是沉睡在地下两千多年的没有生命力的兵马俑,它们是一件件物品,是一尊尊雕塑呀!请读──
生:(读)兵马俑是艺术珍品。
兵马俑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兵马俑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实在是太了不起了,雕塑的兵马俑栩栩如生。
生:秦兵马俑的雕塑真是精妙极了。难怪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赞叹: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生: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瑰宝。
师: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请同学们划出首尾自然段中你最感骄傲的词语。
生: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
师: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我们仿佛飞越历史天空又看见那神奇的地下王国。让我们满怀豪情,大声朗读文章的首尾两自然段吧。
(体验具有情感性,也具有意义性。也就是说,体验是一种伴随有情感反应的意义的生成活动。为了学生达成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的目标取向,教学中,教师极力营造赋予感染力的读书情境,帮助学生在涵咏体味中以身体之;尽力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的画面情境,帮助学生在浮想联翩中以心验之。从而,在触摸历史的脉搏中,感同身受。)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比较多地停留在外在的知识灌输和记忆上,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更谈不上为学生打下精神世界的底子。
一、体验凭借文本
文本是体验的载体,文本是皮,体验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课教学之初,抓文中的过渡段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秦兵马俑的整体形象;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更是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想开去,如:结合已知经验解读数字魅力,利用情境创设想象文字画面,联系语言环境感悟标点意味甚至是在教学的尾声,还在鼓励学生去感受词语的温度,即请同学们划出首尾自然段中你最感骄傲的词语。整节课,在体验的外衣下拥有的是关注语言的灵魂。
二、体验伴随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的归结点也是情感,情感伴随着体验的始终。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声、光、形、色的媒体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的时候,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获得了鲜活、具体、深刻、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在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心理被激活,从而将大脑中多种相关观念和表象串联起来,即产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在浮想联翩中,在不知不觉中,飞越到了历史的天空,飞越到两千多年前那神奇的皇陵浩土之下
三、体验生成意义
体验是一种伴有情感反应的意义生成活动,体验的结果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依托语言文字去体验兵马俑的特点;在体验兵马俑的特点中,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文字中的兵马俑幻化成画面,画面中的兵马俑又有了呼吸;伴随着情感的产生,学生透过兵马俑的神韵,看到了秦军的辉煌,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看到了历史文化的灿烂,从而自然生成起中华民族是伟大的认识,自然生发起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怀。
【研究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把课文内容写具体?
【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策略】
《秦陵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整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字精练准确,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的很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我注重透过文本,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研读第二节,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列数字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品读 4~7节,体味作者抓住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写出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品读第8节,体味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加上联想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是艺术珍品,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运用文中学到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较为简单概括的 第7节写具体。
【教学叙事】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听!和着隆隆的战鼓声,在悲壮的古曲中,老师要写下这几个字看着它,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板书:
秦陵兵马俑
(指名交流)
生:我眼前出现了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
生:我眼前出现了许多极为精美的兵马俑。
生:我眼前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
师点评:真好,这说明课前你们用心地读了课文、走进了秦陵兵马俑,用心地在感受。让我们满怀豪情,呼唤它的名字──
(齐读课题)
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这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观看一段有关介绍秦陵兵马俑的影音录像。)
(出示要求)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秦陵兵马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会怎样来评价兵马俑?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地说说。
(指名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过渡:是啊!那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就让我们靠得更近些,近距离地去欣赏它们。
请同学来读第4第5小节。
(指名读课文后,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图片)
师:老师这里有两幅图片,请大家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
(学生交流)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看。
(学生对照图片以及文中有关陶俑外貌、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进行交流。)
师总结:课文在描述两种俑时,抓住了那几方面的特点来写的?
学生交流,师出示板书:
外貌 动作 神态
师:是不是这样呢?
(媒体:外貌、动作、神态分别用不同颜色出示)
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这种写作方法
(引读不同颜色的句子)
师:你喜欢哪个陶俑?为什么?
(师点拨特点:将军俑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武士俑英勇无畏、威武凝重。)
你来读读看,读出它的特点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师:喜欢将军俑(或武士俑)的一起读。
师过渡: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
(出示语句)
引读排比句
师:同学们,70000多尊兵马俑就有70000多种神态啊,作者还根据不同的神态,自己进行了想象。
板书:
想象
(出示相应的图片)
再引读: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兵马俑。
师:是啊!还有许许多多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课文不再一一叙述了,但此时此刻,你们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兵马俑形象呢?能不能也来描绘一下呢?
(出示四种兵马俑图片)老师这里有几种兵马俑的图片,他们分别是:骑兵俑、车兵俑、马俑。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4~7小节。
师:由于文章篇幅限制,作者没有对这四种兵马俑作非常详尽的描述,有的写了外貌、动作,没有写神态和想象,有的写了动作,没有写神态,有的则写了外貌、想象,没有写动作、神态,现在老师就要请大家来当一回小作者。
出示说话训练要求:
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陶俑,仔细观察,模仿课文第4、5节的写作方法把这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写具体。对于神态的描写,可以选用第 8节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创作。
学生小组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话。
【教学反思】
1、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我就运用一段影音录象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4、5两节,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 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
3、在学习课文第8节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 8节。”以此来引出第8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引读排比句,再次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对于兵马俑的描写,神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神态上能充分体现个性鲜明这一特点,而神态的描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正好课文的第 8节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向我们罗列了好几种兵马俑的不同神态,所以提前学习第8节,可以为下面的写段训练做铺垫,打基础,更有利地突破学生写作的难点。
4、因为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和积累,在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对4~7小节中的某个陶俑进行模仿、补白训练,使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由输入到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第 8节中的有关语句,为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搭了台阶,使他们不至于无话可说。其实,学生在选用句子时,必须根据图意选择相应的句子来描写,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同时考虑到不要禁锢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思维,所以,也允许他们自由创作。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对 4~7小节的内容作一定分析,或是请学生分别就某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练习说话,再连起来说,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5、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此一理念也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比较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特别是着意让学生通过对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再深层地去读,进一步领悟到兵马俑是古代劳动人民或者说是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学外国元首说说参观感言时,学生发言不够踊跃,或许此时插入一段录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取得更好的效果。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