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幼儿一块自己的空间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给幼儿一块自己的空间教学反思

2023-09-18 16:44:23

  给幼儿一块自己的空间教学反思

给幼儿一块自己的空间教学反思

1、给幼儿一块自己的空间教学反思

  对幼儿来说,给他们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幼儿的游戏特点使得他们对角色游戏备加喜欢,在安全舒适的空间里他们可以尽兴地玩、模仿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样子来照顾“娃娃”……

  为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给幼儿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给幼儿一块尽情释放自己情感的空间,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角色游戏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情感的培养等都是很重要的。

  一、“隐私角”的设置

  “隐私角”并不要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只要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放置一些软软的、有亲和力的玩具即可。这样,幼儿在里面玩耍时身心就能够放松,并且确实感觉到这是属于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小“家”的感觉。

  就“隐私角”的设置而言,我们并没有处心积虑地思考,而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活动情况进行设置,如我们发现,幼儿在“娃娃家”活动中总喜欢玩照顾孩子的游戏:自由活动时,有的幼儿喜欢一个或者两个人安静地坐着……便针对这些现象,尝试在“娃娃家”旁边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开设一个区角。这个地方用一块布围起来,空间不大,里面铺上地毯,并放置一些软软的玩具。这样,幼儿就可以坐在里面安静地休息或者尽兴地游戏了。

  二、“隐私角”中的幼儿

  虽然是一块并不豪华的空间,但是小小的“隐私角”对幼儿仍然有很大的诱惑。在小班幼儿看来,一块布遮起来的空间很有神秘感,好奇心促使他们想去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隐私角”刚刚搭起来,就有一些幼儿等不及了。他们很想到里面看个究竟,顺便也享受一番。尤其是隽隽和霖霖,“隐私角”对他们来说似乎有很大的诱惑。

  隽隽:“我喜欢这个小小的地方。里面很好的,还有窗帘(布帘)遮着,我可以在里面睡觉,也可以把娃娃家的‘小宝贝 放在里面睡觉,我还能抱着‘小宝贝 一起睡觉;这个地方干净,外面有垃圾的(因为外面有许多玩具,在他想安静的时候,感觉外面很乱)。”

  隽隽平时最好动,父母还曾经以为他有多动症。但是好动的他竟然能在“隐私角”里待很久,并且“玩”得津津有味,迟迟不愿出来。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的理由。

  虽然其他区角有许多幼儿喜欢的玩具,并且也有小伙伴和他们一起玩,但是有时幼儿仍喜欢在小小的“隐私角”安静地待上一会。

  “我最喜欢玩娃娃家的‘隐私角 了,里面有‘小宝贝 的。我把娃娃放在里面,和娃娃一起睡觉,多舒服呀。”幼儿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隐私角的喜爱。

  三、反思

  对幼儿来说,虽然他们喜欢热闹,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有时他们也希望能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可以“毫无顾忌”地玩耍。尤其是刚入园的幼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更需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从幼儿的反映来看,他们感觉“隐私角”是个神秘而又舒适的地方,感觉在里面可以和小伙伴倾心交流,可以安静舒服地休息。“隐私角”似乎更有“家”的感觉,让幼儿感到温馨和放松。根据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方面的特点,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教师们应当借用更多如同“隐私角”这样的活动空间,来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2、让幼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幼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将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凸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可见课后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但在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显得比较难以把握。有的.只是对目标、教学手段等进行一般性的反思,有的不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视而不见,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许多的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致使课后反思浮于表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记得失

  每次活动后,总有点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差走了弯路;还会因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而令幼儿大失所望。教师课后都应记录下来,日后改进。

  二、思教学

  进行这种反思,一定要从“幼儿学”着眼来发现问题,从“教师教”着手解决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得与失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改进教学。

  1、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是以幼儿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在写这类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从个人角度思考,而不善于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行为状态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老师应及时捕捉孩子的信息,解读孩子的学习方式,对活动中孩子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2、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反思

  教师在进行每次教学活动后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因此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三、挖特色

  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节课能有一个特色,有一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教师可在活动后把该活动成功的地方,有特色的部分,值得推广的经验,都—一记下。

  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是值得我们去回顾及反思的。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幼儿想像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这些都是活动的闪光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这些闪光点记上,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3、给幼儿一块自己的空间教学反思

  对幼儿来说,给他们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幼儿的游戏特点使得他们对角色游戏备加喜欢,在安全舒适的空间里他们可以尽兴地玩、模仿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样子来照顾“娃娃”……

  为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给幼儿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给幼儿一块尽情释放自己情感的空间,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角色游戏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情感的培养等都是很重要的。

  一、“隐私角”的设置

  “隐私角”并不要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只要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放置一些软软的、有亲和力的玩具即可。这样,幼儿在里面玩耍时身心就能够放松,并且确实感觉到这是属于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小“家”的感觉。

  就“隐私角”的设置而言,我们并没有处心积虑地思考,而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活动情况进行设置,如我们发现,幼儿在“娃娃家”活动中总喜欢玩照顾孩子的游戏:自由活动时,有的幼儿喜欢一个或者两个人安静地坐着……便针对这些现象,尝试在“娃娃家”旁边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开设一个区角。这个地方用一块布围起来,空间不大,里面铺上地毯,并放置一些软软的玩具。这样,幼儿就可以坐在里面安静地休息或者尽兴地游戏了。

  二、“隐私角”中的幼儿

  虽然是一块并不豪华的空间,但是小小的“隐私角”对幼儿仍然有很大的诱惑。在小班幼儿看来,一块布遮起来的空间很有神秘感,好奇心促使他们想去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隐私角”刚刚搭起来,就有一些幼儿等不及了。他们很想到里面看个究竟,顺便也享受一番。尤其是隽隽和霖霖,“隐私角”对他们来说似乎有很大的诱惑。

  隽隽:“我喜欢这个小小的地方。里面很好的,还有窗帘(布帘)遮着,我可以在里面睡觉,也可以把娃娃家的‘小宝贝 放在里面睡觉,我还能抱着‘小宝贝 一起睡觉;这个地方干净,外面有垃圾的(因为外面有许多玩具,在他想安静的时候,感觉外面很乱)。”

  隽隽平时最好动,父母还曾经以为他有多动症。但是好动的他竟然能在“隐私角”里待很久,并且“玩”得津津有味,迟迟不愿出来。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的理由。

  虽然其他区角有许多幼儿喜欢的玩具,并且也有小伙伴和他们一起玩,但是有时幼儿仍喜欢在小小的“隐私角”安静地待上一会。

  “我最喜欢玩娃娃家的‘隐私角 了,里面有‘小宝贝 的。我把娃娃放在里面,和娃娃一起睡觉,多舒服呀。”幼儿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隐私角的喜爱。

  三、反思

  对幼儿来说,虽然他们喜欢热闹,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有时他们也希望能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可以“毫无顾忌”地玩耍。尤其是刚入园的幼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更需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从幼儿的反映来看,他们感觉“隐私角”是个神秘而又舒适的地方,感觉在里面可以和小伙伴倾心交流,可以安静舒服地休息。“隐私角”似乎更有“家”的感觉,让幼儿感到温馨和放松。根据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方面的特点,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教师们应当借用更多如同“隐私角”这样的活动空间,来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4、幼儿教师《如何对待幼儿的打架》的教学反思

  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因前几天没来幼儿园,有些常规教育跟不上。入园后,在教室里乱窜乱跑,经常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老师尽心的看护,有的孩子有时还是为争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小心会碰到别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林烨的妈妈来幼儿园问我最近,:“老师,谁是戴君清?昨天我的林烨说戴君1清打他了,今天也不愿意来园。”就在这时,戴君清进来了。一进门就说:“老师早” 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戴君清早”那位家长也迎上去说:“你就是戴君清?你打他了?”她指指自己的儿子说。戴君清先是看了看我,然后又看看那个小朋友,说“我没有打他”。 戴君清说“戴君清,你打小朋友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戴君清很委屈的'说“我没有打他” 。 看到这,我觉得戴君清被冤枉了,因为他好几天没来上学,再就是平时他真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他都会说以后我不敢了、我听话;但如果冤枉了他,就会据理力争。

  针对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现象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导致了有些家长不理解。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多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注意这方面的常规教育,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孩子们要慢慢走,别乱跑,学会正确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时不争不抢、大家一块分享。再就是多与家长沟通,请家长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别人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轻易的冤枉孩子。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5、幼儿中班社会活动《我就是喜欢我自己》的教学反思

  中班社会活动《我就是喜欢我自己》恰如其分的将这些知识点融合在了一起。对中班幼儿而言,初步有了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在此次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作为中班教师,对这个活动进行了分析、教学,从让幼儿了解自己到喜欢自己到通过活动,进一步提升喜欢自己的意识进行活动,以下是对本次活动的教学反思。

  1、 形成幼儿的个性和特点

  喜欢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让每位幼儿带了三张照片,从刚出生到长大一点再到上幼儿园时,孩子通过观察照片,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自己不同时期不一样的自己,感受自己的变化与成长。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分为主体的状态和客体的状态,在这一环节中,我重视到了主体状态,却将幼儿的自我意识孤立了起来,忽略了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放映这样的概念,也就是说,别人怎样看待我们,或者我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孩子在观察和讲述自己的照片时,教师可带领其他孩子给予一个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使幼儿形成一个内在的、稳定的“他人眼中的自我”,是幼儿意识到自我,使“个性”从幼儿意识中萌发出来,并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自己和同伴不一样的地方,感受到自己的特别之处,感受这种奇妙。这个方面我做的还是远远不够。

  2、挖掘“喜欢”的不同层面

  “喜欢”的概念是很广泛的,它也是社会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情感体验,在这个活动中首先应把“喜欢”具体到幼儿的个性化中去,让幼儿主动去建构喜欢的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套方案,让孩子将喜欢的地方通过自画像画出来,并将喜欢的地方夸张化,然后看着画说说喜欢自己什么。另一个方法则是让孩子照镜子,看着镜中的自己有个更真实的情境。我选择了第二套方法实施到教学中去,但教学效,果没有预想的那样,孩子看着镜子,只是说了一下自己喜欢自己什么,如:我喜欢我的嘴巴,因为我的嘴巴会说话。幼儿完全没有兴奋和想挖掘自己的心理,教师这时也没有适时的激发孩子,将“喜欢”流于了表面,儿童的社会性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发生发展,是通过和同伴及成人交往而来的,通过外界对自己的信息,如让孩子给同伴找优点和给自己找优点,帮助幼儿体验到赞美和被赞美的快乐,学会用欣赏看别人,看自己。这样慢慢一层层深入,再回到主观的意识中来,有助于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他们形成自我喜欢的态度,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信心地与外界交往。

  3、提升“喜欢”的境界

  《纲要》指导要点中提到: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在第三环节中,我让幼儿通过做事情,进一步提升喜欢自己的意识。需要反思的是,这些事情是教师提前安排好的,如整理书桌、叠衣服、扫地、洗杯子等,以成人的角度认为孩子会喜欢做这些事情,能做好这些事情,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个积极自主的空间,这个活动中,不仅仅没有提升“喜欢”,反而将“喜欢”慢慢纵向化。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其应渗透在多种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让我思考的是,像这样《我就是喜欢我自己》的社会活动,应与孩子真实的生活相联系,从孩子的生活切入,有一系列为这个活动做准备的主题活动,而不是单一把它当成一堂课去教授孩子,社会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因很好的将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去理解孩子去相信孩子,真正的将社会情感渗透在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让孩子真正从内心喜欢他人,喜欢自己。

6、让幼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的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将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凸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可见课后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但在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显得比较难以把握。有的只是对目标、教学手段等进行一般性的反思,有的不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视而不见,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许多的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致使课后反思浮于表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记得失

  每次活动后,总有点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差走了弯路;还会因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而令幼儿大失所望。教师课后都应记录下来,日后改进。

  二、思教学

  进行这种反思,一定要从“幼儿学”着眼来发现问题,从“教师教”着手解决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得与失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改进教学。

  1.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是以幼儿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在写这类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从个人角度思考,而不善于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行为状态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老师应及时捕捉孩子的信息,解读孩子的学习方式,对活动中孩子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2.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反思

  教师在进行每次教学活动后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因此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三、挖特色

  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节课能有一个特色,有一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教师可在活动后把该活动成功的地方,有特色的部分,值得推广的经验,都—一记下。

  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是值得我们去回顾及反思的。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幼儿想像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这些都是活动的闪光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这些闪光点记上,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7、给幼儿布置任务的幼儿教师教学反思

  给幼儿布置任务——当幼儿离园格外兴奋时

  情景再现

  接园时间快到了,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玩着,只有天天一人特别兴奋,一刻不停地朝旁边的好朋友嚷嚷,还拿着玩具咚咚咚咚地瞧着桌子。旁边的好朋友不搭理他,他便自言自语地哼起歌来。小朋友提醒他:“天天,太吵啦,你安静一下好不好?”结果天天干脆开始尖叫着跑开了。这时教室门开了,家长们站在门口朝自己的孩子招手示意,我开始安排孩子一个个陆续离开。在等爷爷的功夫,见教室里空旷些了,天天就在教室里又蹦又跳,还满地打起滚来,惹得其他家长纷纷侧目。

  临场应变

  兴奋的孩子我不是第一次见,可是像天天这样兴奋得近乎失控的孩子显然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应对。通常情况下,面对孩子过度兴奋的问题,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人为的抑制,想办法让孩子在第一时间放松平静下来,然后再对其进行沟通和引导。但是就天天今天的状况,让他马上平复心情安静下来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请另一位老师负责安排孩子离开,然后叫天天来到身边,摸摸他的额头与后颈,确认孩子没有发烧的症状,然后问:“天天,你有什么事情这么开心呀?能不能说给老师听听,让老师也一起开心开心?”天天想了一下,哈哈大笑着告诉我:“我就是很开心呀!”看来,要从孩子身上发现造成他如此兴奋的原因难度非常大。最后,我决定还是要想办法转移天天的兴奋点。于是,我对天天说:“开心是件好事情哟,你能不能再帮老师做件好事呢?一些小朋友走之前没有把他们的小椅子放整齐呢,你能不能帮他们放整齐呀?”天天乐呵呵地答应了,蹦跳着去放椅子。不一会儿,他就把椅子放好了,我问天天:“你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下?”天天摆了个奥特曼的造型对我说:“我是奥特曼,不会累的!”接着“吼”、“哈”地就准备开始操练起来。我赶紧说:“那边还有很多玩具呢,你能不能一起整理一下呀?”天天马上跑着去整理。

  就在这时,天天的爷爷气喘吁吁地跑来了,看来其他家长已经告诉他刚才接园时的一幕。老人家看见孙子正在摆弄玩具,松了一口气。可是,是不是孩子被接离教室我就不需要再管他兴奋不兴奋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让孩子在极度兴奋的状况下去游乐区跑跳玩闹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于是,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天天爷爷,爷爷说着感谢并表示乐意配合。我拉住正要冲去玩滑梯的天天,对他说:“今天,我们还没有给班树浇水呢。班树开的花可漂亮了,要不你带爷爷去看看我们的树,然后给树浇浇水呀?”孩子听了便兴冲冲地拉着爷爷去了楼下花坛。

  温馨提示

  上述时间,看似未曾解决,但实际上教师已经对此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应对。且不论孩子在离园后能否尽快恢复平静心情,教师已尽可能地使幼儿进行了积极正面的活动,并将能够预见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

  孩子的大喊大叫、大吵大闹都是他们神经系统兴奋的表现,尤其是离园十分,孩子受环境、心情的`刺激容易产生情绪方面的波动,表现为兴奋状态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也会有异常兴奋的幼儿,此时教师首先要确认其是否有生理方面的异常。比如:发热会使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会让幼儿出现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和幻觉现象。在排除生理原因之后,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找到引起幼儿兴奋的刺激以及转移幼儿的兴奋点。除了马上就要回家看见家人的事实会令幼儿兴奋外,其他事情如幼儿心中记挂着的父母的许诺、朋友的约定等也会在离园时让幼儿兴奋。如果是此类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言语讲述约定的内容,以表达自己的兴奋心情,而非大吵大闹地宣泄。如果教师无法获得此类信息,则可以引入别的刺激以转移幼儿的兴奋点,如幼儿喜欢的玩具或乐意做的事情等。

8、注意幼儿的自尊心幼儿教师教学反思

  一天上午,我在组织主题活动《爱妈妈》时,幼儿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与妈妈相关的话题,王浩峰却心不在焉地用脚踢着墙壁,我暗示了他好几次,他都无动于衷,我就点名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不仅不听反而弄出更大的声音,居然用手指抠起了墙壁,这时所有的幼儿都看看他然后又看看我。我非常生气,感觉到教师的尊严受到了轻视和挑战,为了在幼儿面前维护我的威信,我决定对他进行惩罚――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时,让他坐着反省。他不敢表示什么,但是从他的眼神里,我感觉到他的不满和委屈,仿佛在问:老师我错了吗?

  对于这件事当时我没有觉得怎样。几天过去后,偶然在网上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让幼儿在大家面前接受批评是件很残酷的事情”。我突然感到十分不安。托班幼儿是感性的,他们的情绪往往在活动中直接表露,峰峰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影响了他人的活动。而我却把他当成有意破坏的行为来对待,并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轻易对他采取惩罚。幼儿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换成是我被领导如此批评,嘴巴不说心里也肯定不开心的。这种简单不理性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弱化了幼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降低了幼儿对老师的信赖。我想,当时我若能采取另一种方式,如将他抱在怀里,淡化他与全班幼儿对此事的.反映,待活动结束之后再单独地指出他的错误行为,可能会更好,因为这样不仅能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是什么,错在哪,同时也维护了他的自尊心。

  课改之后,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被广为提倡,而这种师生互动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了解儿童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儿童,才能真正地尊重儿童,同时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做到冷静地对待随时出现的特殊情况,理性地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