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话的朋友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不说话的朋友教学反思

2023-08-28 15:02:21

  不说话的朋友教学反思

不说话的朋友教学反思

1、不说话的朋友教学反思

  本课活动内容取材于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的第三个主题《不说话的“朋友”》。 上完课,最深的感受是,一个概念,一种意识,一种行动在学生心田根植;教学过程行如流水,课堂具有美感。这完成了我的教学初衷。反思这节课有着以下几点认识。

  一、回归儿童生活 课堂教学更有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因此我把“让品德教学源于生活”、“让品德形成归于生活”的理念贯穿课的始终。第一个教学环节——认识新朋友,也就是要学生建构“公用设施”这一概念。这是学生学习难点。我把这一概念承载在学生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公交车、秋千这两个具象上,学生很快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悟到公用设施的特点,有效突破了学习难点。第二个教学环节——了解新朋友,让学生感悟公用设施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感悟正确使用、关心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从而树立社会公德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情感激发更充分。教学这一环节我选取了学生身在其中却熟视无睹的生活来撞击、唤醒他们的心灵。选取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课桌凳作为体验活动对象;议议吧的讨论对象也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公用设施;校园播报中的.画面是我在校园里捕捉到的镜头;社会播报中三组镜头,不正确使用公用设施、不充分使用公用设施、把公用设施当玩具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常有的行为表现。课堂上,学生被生活点击,或是顿悟,或是换位,或是震撼,关爱公用设施的情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第三个教学环节——关爱新朋友,是本课的教学的落脚点。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才是这节课的宗旨。爱心小天使的评选,把学生的知与行紧密结合,把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把更多的教育力量凝聚起来,齐抓共管,让学生从“心知肚明”走向“身体力行”。体现了品德课回归生活、发展儿童的理念。上完课,一位小男孩走到我面前问:“老师,真的评选爱心小天使吗?谁给我们颁发奖章呢?”小男孩的关心让我惊喜,因为这说明我用这种方式打开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习走向发展之路是可行的。

  二、回归儿童需要 课堂教学更实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本节课教学多向学生学习需要处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公用设施”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我就细化这一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点到面循序渐进理解着。他们知道要关爱公用设施,但往往行为执行力不够,因此我就把行为指导做到位,把行为监督开展开,让学生从要爱护走进真爱护(用行动爱护),使得品德教学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提升生活质量服务。

  三、回归儿童主体 课堂教学更灵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节课无论是知识还是感受、情感、行为我都很重视让学生自主获得。比如学生在“没有课桌凳写字”的体验活动中,有的孩子把腿抬起来伏在上面写,有的垫在同学的背后写……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感受。再如写出护友方法时,我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制定方法,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方法,我看到孩子们写出的方法多是基于自己不爱护的行为反思得来的,很具有个体性,有一些方法甚至是我都没考虑到的,比如课桌凳要轻搬轻放,不再用手去扒破了的桌凳外皮……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能擦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更加灵动。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作为一节优质课的赛课,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他课之比,虽然我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更细致到位,或者说更为巧妙,但整节课的环节设计还是未能跳出人云亦云。再如,那个小男孩的提问似乎告诉,我把行为监督停留在纸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愿把这些遗憾作为成功的启航!

2、《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反思

  《注意说话的语气》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在口语交际中,同样一句话,使用不同的语气,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要学会能够在跟别人说话时,使用恰当的语气,做到语气不生硬,交流中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增强表达效果,逐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让学生能够在跟别人说话时注意说话的语气,使用恰当的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说话时做到语气不生硬,交流中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课上,许多学生的嘴很“紧”。要真正的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建立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本节课,我创设了1个故事情境“帮小树长出嫩叶”,贯穿于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小树长出嫩叶,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还创设了8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上课迟到了,你会和老师怎么说?学生们有的说:“老师,对不起,我昨天睡得太晚了,今天早晨起不来,迟到了,您原谅我,好吗?”有的说“对不起老师,我家的小闹钟没有响,所以起晚了,请您原谅我好吗?”还有的说“我妹妹生病了,妈妈带妹妹去医院看病,不能送我。请您原谅,好吗?”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轻松、愉悦地进行交流,让口语交际课真正成为学生表达、交流,展示生活的乐园。

  “口语交际”增加了互动和交流的要求,顾名思义,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就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双向互动。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一个个枯燥的文字,融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中,以学生的视角去体验、感知、赏析,帮助学生在连结中提取信息、感悟情感、评价鉴赏。下车时,一位阿姨挡住了你的路,你会怎么说?同学上课说话,你会怎样劝阻?等等。一个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一次次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种与生活经验相关的交际情境,不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使学生在与不同身份的人交际时使用恰当的语气,不命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从在课堂中培养,到在活动中训练,再到走进生活实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精心培养到勤加训练再到实践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有心、留心、用心,就能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

3、《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反思

  生活中,学生处处需要与人交流。说话人人都会,但是怎样说话,才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学生却很少考虑。在《盲校语文课程标准(20xx)》总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所以,我选择了《注意说话的语气》这篇课文进行本次的语文公开课教学。

  《注意说话的语气》是义务教育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究其实质就是听话和说话的能力。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在口语交际中,同样一句话,使用不同的语气,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语言环境,选取合适的语气,这样可以增强表达效果,逐步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说话时,能使用恰当的语气,有礼貌,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2、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激发、鼓励学生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自主、交流、讨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开展教学:

  一、故事激趣,初步感受语气的魅力。

  课前与高年级的同学一起录制了《小白兔收白菜》的微故事,透过“小熊命令式的要白菜吃的语气”和“山羊夸奖白菜种得好的和气语气”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了和气说话、会说话是非常重要的。

  二、围绕课题,在对比朗读中再次感受语气的魅力。

  在揭示课题后,再通过老师对课题的三种语气的读法之后,从中进行比较哪种读法好,再说说为什么你认为这样说好?学生们很快就评价出了恰当的语气,从而揭示了课文的主题——说话的时候,使用恰当的语气,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三、创设情境,对比朗读,演一演,说一说,感受到恰当语气的妙用。

  为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要怎样说话才能让人听得舒服,根据课文的例句,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1、今天早上,在上楼梯时,涛涛不小心撞到了吴老师,这时候,涛涛应该怎么说呢?

  2、在食堂排队打饭好后,准备找座位时,有位阿姨挡住了路。

  再借助多媒体,将事先录制好的不同语气的例句在情境中逐一播放出来,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到正确的语气是怎样的,从而明白了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就是说话时“语气要恰当,不要太生硬”、“避免使用命令语气”以及运用“礼貌用语”。

  四、巩固、拓展,深化语气的魅力。

  在“学以致用”环节,再次借助多媒体将事先播放录制好的在同样的情境下使用不同语气的例句,学生们通过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很快的就评出谁的说法最恰当,并乐于在情境中自主的用恰当的语气进行表达交流。

  纵观整节课,“故事激趣”“同样情境下不同语气表达的例句朗读范例”的方法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们在故事和对比例句的朗读中,直观的感受到了同样的一句话,使用不同的语气,效果是不一样的,运用恰当的语气能让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融洽、和睦;而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或产生误会时,只要我们语气和气,真诚待人,就能将大事化成小事,从而将误会解除,从而懂得恰当的语气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并且愿意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注意说话的语气,语气不要生硬,不使用命令的语气说话,说话语气恰当,懂礼貌。做一个懂礼貌,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于致用的拓展“妈妈我学弹钢琴,我想学吹笛子。我会跟妈妈说……”这第二环节,由于本班学生们对“钢琴、笛子”等器乐不熟识,同时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们既要考虑怎样“注意说话的语气”还要考虑“该怎么说?”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们来说问题的梯度偏高了,致使学生们无法一时完成这一创设的情境的选择与自主表达的能力。通过评课及自我反思,我懂得了教学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作为执教者只有更加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情,联系生活实际,采用适合的方法,才能更快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学。

4、《会说话的红色》教学反思

  近期我上了一节社会课《会说话的红色》,就我这节课我做了如下反思。

  其实在孩子们眼里,红色对于她们来说并不陌生,就像我在活动导入时问的“你喜欢红色吗?为什么呢?”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表述了自己对红色的喜爱,并能说出为什么喜欢红色的理由。在交流过程中孩子们都提到了看到红色很开心,心里甜甜的!我想对于孩子来说色彩能让他们更好的接触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也正是这样他们能透过自己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上的奇妙变化。色彩的绚丽能让孩子产生无限的遐想,也借助这一点我请孩子们大胆想象自己看到红色会想到什么以此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在一番交流后,我发现到了中班孩子们的想象力相比小班时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也趁机鼓励幼儿尝试看图说话,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图片上的内容,进一步感受红色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在这个环节中我接触了四幅挂图,分别是:

  1、鞭炮、红包、福字和红灯笼。引导幼儿在看和倾听中感受红色带给人们的喜庆、热闹的感觉,使新年更加有气氛。

  2、国旗、中国结、世博会中国场馆。接触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品让幼儿更深地感受到中国的国旗是红色的',中国结也是红色的。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祖国。

  3、红苹果、草莓、樱桃。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原来水果成熟后有的也是红色的。

  4、禁止左转弯、火警电话、禁止驶入。

  在这个环节我觉得孩子们基于已有的活动经验能较快的说出为什么这是红色的,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分别代表的意思。透过说和看进一步知道有些是禁止的,不能做的。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了生活中的红色,也知道了红色在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看到孩子们对今天的活动很感兴趣,并十分乐意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红色物品,于是我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发现生活中哪里还有红色并尝试用笔记录下来,将此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

  当然一个活动下来,我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虽然说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参与了,但是也有个别幼儿不是在座位上乱动就是和小朋友说话,还有个别幼儿羞于表达,尽管知道答案却又不好意思在同伴面前交流讲述。针对这些幼儿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自身还要不断提高,更要做好班级的常规工作,也要对这些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引导,鼓励每个孩子们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个活动都能真正积极有效的组织开展。

5、不说话的朋友教学反思

  本课活动内容取材于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的第三个主题《不说话的“朋友”》。 上完课,最深的感受是,一个概念,一种意识,一种行动在学生心田根植;教学过程行如流水,课堂具有美感。这完成了我的教学初衷。反思这节课有着以下几点认识。

  一、回归儿童生活 课堂教学更有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因此我把“让品德教学源于生活”、“让品德形成归于生活”的理念贯穿课的始终。第一个教学环节——认识新朋友,也就是要学生建构“公用设施”这一概念。这是学生学习难点。我把这一概念承载在学生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公交车、秋千这两个具象上,学生很快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悟到公用设施的特点,有效突破了学习难点。第二个教学环节——了解新朋友,让学生感悟公用设施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感悟正确使用、关心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从而树立社会公德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情感激发更充分。教学这一环节我选取了学生身在其中却熟视无睹的生活来撞击、唤醒他们的心灵。选取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课桌凳作为体验活动对象;议议吧的讨论对象也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公用设施;校园播报中的.画面是我在校园里捕捉到的镜头;社会播报中三组镜头,不正确使用公用设施、不充分使用公用设施、把公用设施当玩具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常有的行为表现。课堂上,学生被生活点击,或是顿悟,或是换位,或是震撼,关爱公用设施的情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第三个教学环节——关爱新朋友,是本课的教学的落脚点。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才是这节课的宗旨。爱心小天使的评选,把学生的知与行紧密结合,把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把更多的教育力量凝聚起来,齐抓共管,让学生从“心知肚明”走向“身体力行”。体现了品德课回归生活、发展儿童的理念。上完课,一位小男孩走到我面前问:“老师,真的评选爱心小天使吗?谁给我们颁发奖章呢?”小男孩的关心让我惊喜,因为这说明我用这种方式打开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习走向发展之路是可行的。

  二、回归儿童需要 课堂教学更实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本节课教学多向学生学习需要处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公用设施”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我就细化这一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点到面循序渐进理解着。他们知道要关爱公用设施,但往往行为执行力不够,因此我就把行为指导做到位,把行为监督开展开,让学生从要爱护走进真爱护(用行动爱护),使得品德教学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提升生活质量服务。

  三、回归儿童主体 课堂教学更灵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节课无论是知识还是感受、情感、行为我都很重视让学生自主获得。比如学生在“没有课桌凳写字”的体验活动中,有的孩子把腿抬起来伏在上面写,有的垫在同学的背后写……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感受。再如写出护友方法时,我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制定方法,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方法,我看到孩子们写出的方法多是基于自己不爱护的行为反思得来的,很具有个体性,有一些方法甚至是我都没考虑到的,比如课桌凳要轻搬轻放,不再用手去扒破了的桌凳外皮……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能擦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更加灵动。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作为一节优质课的赛课,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他课之比,虽然我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更细致到位,或者说更为巧妙,但整节课的环节设计还是未能跳出人云亦云。再如,那个小男孩的提问似乎告诉,我把行为监督停留在纸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愿把这些遗憾作为成功的启航!

6、中班语言啾比的巧克力和他的朋友活动反思中班教学反思

  《啾比的巧克力和他的朋友》是一个有关分享的绘本故事,故事里描述了小田鼠啾比的阿姨给了它一盒巧克力,啾比一开始并没有准备和人家分享,后来等到它想和朋友分享的时候,朋友们已经都不在了。大叔爷爷告诉等到天气暖和的时候朋友们回来的时候再和他们分享吧!啾比明白了以后好东西要及时地跟好朋友分享。孩子们通过故事内容的理解到了好朋友之间要懂得分享,跟别人分享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本次活动从一本简单的绘本故事让孩子很自然地明白分享的重要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的:

  一、以课件播放为载体,让幼儿便于理解

  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仍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吸引为主,活动的课件正是结合了视觉、听觉两方面的内容来吸引幼儿主动去学习去理解故事内容。课件中的小动物形象生动可爱,幼儿比较喜欢,加上课件中所加入了故事中其他动物角色的对话,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观看课件动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是分心的,都非常地投入。在孩子们观看课件动画的时候,我也在边上和他们一起看,《指南》中也指出:“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所以当孩子们观看完课件动画之后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整个集体阅读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去引导他们,只是陪着他们一起看,所以整个阅读过程孩子们都是在自主阅读,而且还发现他们能够与旁边的小朋友讨论在阅读过程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正是借助了课件这一载体,孩子们对绘本故事内容的理解才会更加容易、更加明白。

  二、以故事表演为手段,让幼儿身临其境

  《指南》中建议我们教师“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今天的这个故事内容就非常适合进行故事表演。故事中出现的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而且很容易表现。所以我邀请了部分孩子进行了故事表演,因为是语言活动,所以我也提出了一些语言方面的要求:请孩子们模仿故事中各种动物说话的`语句和语气。特别是表演棕熊、小鸟和青蛙的孩子,当“小田鼠”没有给他们巧克力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失落的表情表现得非常好。当表演到“小田鼠”想起来要把巧克力分享给它的朋友时,好朋友们都不见了,这时候的“小田鼠”孤独寂寞的心情就能够感受到了。当然孩子们在表演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照着故事中来,我也特别赞同他们能够在表演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故事情节。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故事表演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三、以情感体验为形式,让幼儿迁移经验

  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在故事表演里的交流与对话正是孩子们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而在表演中的小田鼠没有给他们巧克力的那种失落的情感也在故事表演中很好的感受出来。这种情感的体验要比我们教师的说教有用有效的多。最后我们还提出了如果你有好吃的东西和好玩的玩具应该怎么做时,孩子们已经能够把刚才在故事中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了,知道应该要分享,分享才能让别人和自己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