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八年级物理第四章教学反思
在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如:温度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物态变化的六种形式和相关知识及应用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会问到和这章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华氏温度的规定?它和摄氏温度有什么关系?冰箱中提到的R134a是什么?冰雹是怎么形成的?阴霾天气指的是什么天气?这些问题如教师事先不搞清,就可能被学生问倒。下面就这几个问题做简单的解答:
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32度,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212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为1度,用符号F表示。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为:F=9/5C+32或C=(F-32)5/9,其中F表示华氏温度,C表示摄氏温度。华氏温度在欧洲的有些国家仍在使用,如果他们预报今天气温为95度,你千万不要惊奇,它说的是华氏温度,利用C=(F-32)5/9变为摄氏温度是35℃。
2、R134a的化学名称叫四氟乙烷,分子式为CH2FCF3。R134a的热力和物理性质以及其低毒性,使之成为非常有效性和安全的.替代品,成为新一代的环保制冷剂,广泛应用于各种制冷设备中。它的广泛应用防止了氟立昂对大气臭氧层破坏,减缓了地球温室效应的发展。
3、我们知道天上的云是由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和凝华成的小冰晶组成的。夏天气温剧烈变化时,高空会有冷气团,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和小水滴在其作用下就会凝聚成小冰块,有的过大,在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就形成了冰雹.如果空气又暧又湿,有足够的水分,加上旺盛的对流状态,就有可能产生冰雹。
4、气象上现在经常预报的阴霾天气,是指地面气层中大量的尘埃、烟粒、盐粉等杂质浮游在空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大气环流相对稳定时期,近地空气流动很小,大气会形成上暧下冷,加上近地层空气湿度大及各种污染物的堆积。阴霾天气的出现,说明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由于阴霾天气可使能见度下降(小于1000米),所以一般情况下容易把它和雾混为一谈。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一定要有一桶水。现在在各种资讯非常发达的今天,学生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大量新知识和信息,当他们不懂时,就会想到问老师,如果我们教师经常不能解答,那是很难说过去的,也是很没面子的。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们教师也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更好为学生服务。现在应该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一定要有一缸水。
前不久我出了一份分值为50分的单元测试试卷,从做题情况看不太理想,有些学生,现在连最基本的长度单位换算还不会,特别是不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更是不会,而有的学生算数都算不正确,如1h=s,有的学生知道在数值上等于60×60,很多学生算出的结果是360,有些学生是真的`不会,有的学生是由于粗心而做错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把S当成了h而导致错误。
再就是有的学生对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还没有记住,导致了不知道如何放置刻度尺,对数据处理上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特别是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有的学生即使背过了但一旦遇到具体的题目还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测量结果,用什么单位应保留几位小数很多学生还不理解。再就是对这一章只学习了一个计算公式,对于这个公式中每个字母表示什么物理量,每个物理量在计算中应该用什么单位很多学生记不住,使用这个公式,常用的有两套单位,一套是国际单位,一套是交通运输中使用的单位。
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补偿,对个别学生进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
1.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光学的第一节课,做好章节引入非常重要。这节课学生例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光知识,兴趣昂扬,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物理。
2.整节课始终贯穿用光线研究光的传播,通过教师示范,既培养了学生画几何光路的能力,又养成画好光路的习惯。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双手积极配合。这与老师课前吩咐带足学习工具密切相关。
3.对折射定律的得出,书本上一笔带过。这节课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分析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定性关系。并回顾光学研究历史过程,从测量得数据到得出结论经历了一千多年……,学生充分体验到学科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学好数学和物理的'决心。
4.由于是第一节光学课,要渗透学习几何光学的思想、方法,同时这节又是重点内容,内容有多,在应用上时间显得太匆忙了。所以课堂上要好好把握时间分配与上课节奏,课件和实验要做好充足准备。最好在这节课前先安排一节课,复习一下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及其应用,在应用中初步渗透画好光路的思想方法。这样这节课专门学习光的折射、折射率及它们的应用。
今天上课,复习第十四章,在整合这一章知识时,我抽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时,顺便提问了王虹娟如下图所示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是哪一部分时,出现了我以前没想到的问题。
她指出是A点左边那一部分接入电阻,很显然她没弄明白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构造。没明白哪一部分起到改变电阻的作用。出现这一问题的还有杨科萍,这一问题很简单,但对这两位同学来说,会困扰他们对有关滑动变阻器问题的理解,就是大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大事情。这让我意识到,在落实教学时,应该事无巨细,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同时也关注到每一个问题。别以想当然的心态,觉得差不多了就可以了,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由此我也给予学生疏导,只要你不会的'就是你要掌握的,问题没有简单不简单之分,只有懂与不懂之别,更不能你觉简单别人不会取笑别人,让不会的同学感觉这样的问题再去问别人,会遭到歧视。反之,自己亦如此,自己不会时,别人也可能觉得很简单,道理一样。当别人有学习困难时,主动去帮助别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如:温度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物态变化的六种形式和相关知识及应用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会问到和这章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华氏温度的规定?它和摄氏温度有什么关系?冰箱中提到的R134a是什么?冰雹是怎么形成的?阴霾天气指的是什么天气?这些问题如教师事先不搞清,就可能被学生问倒。下面就这几个问题做简单的解答:
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32度,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212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为1度,用符号F表示。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为:F=9/5C+32或C=(F-32)5/9,其中F表示华氏温度,C表示摄氏温度。华氏温度在欧洲的有些国家仍在使用,如果他们预报今天气温为95度,你千万不要惊奇,它说的是华氏温度,利用C=(F-32)5/9变为摄氏温度是35℃。
2、R134a的化学名称叫四氟乙烷,分子式为CH2FCF3。R134a的热力和物理性质以及其低毒性,使之成为非常有效性和安全的.替代品,成为新一代的环保制冷剂,广泛应用于各种制冷设备中。它的广泛应用防止了氟立昂对大气臭氧层破坏,减缓了地球温室效应的发展。
3、我们知道天上的云是由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和凝华成的小冰晶组成的。夏天气温剧烈变化时,高空会有冷气团,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和小水滴在其作用下就会凝聚成小冰块,有的过大,在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就形成了冰雹.如果空气又暧又湿,有足够的水分,加上旺盛的对流状态,就有可能产生冰雹。
4、气象上现在经常预报的阴霾天气,是指地面气层中大量的尘埃、烟粒、盐粉等杂质浮游在空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大气环流相对稳定时期,近地空气流动很小,大气会形成上暧下冷,加上近地层空气湿度大及各种污染物的堆积。阴霾天气的出现,说明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由于阴霾天气可使能见度下降(小于1000米),所以一般情况下容易把它和雾混为一谈。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一定要有一桶水。现在在各种资讯非常发达的今天,学生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大量新知识和信息,当他们不懂时,就会想到问老师,如果我们教师经常不能解答,那是很难说过去的,也是很没面子的。所以在新的形式下,我们教师也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更好为学生服务。现在应该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一定要有一缸水。
1.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为探究性课程,教材在结构上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通过四幅图画,教材试图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声现象,教材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关注现象开始,学习发现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机械使用教材的这种设置,而要充分理解教材结构所体现的“辨证否定”原理,要善于发掘生活,从中挑选能吸引学生的生动现象和事例。对生活中的声现象的提示要能够为引入本节“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教学主题服务,而不能在一般意义上作为过渡。本节探究课能不能获得学生的全心投入,这个引导是极为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揭示两个具有规律意义的结论,使学生获得解释简单声现象的能力。这两个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为这两个结论的揭示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思路。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教学中以演示实验揭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结论的做法,必须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创造力和敏锐性,应当设置适当情境,让学生自己做必要活动,使物体发声,并通过观察、思考和有引导条件下的总结,揭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得到这种结论。
教师在揭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规律时,必须充分估计到学生对于“介质”概念的认识模糊程度,必须放弃传统教学中试图让学生生硬而机械的记忆的模式。作为对学科本位的一种挑战,教师可以才具形象化、具体化的方法,处理好“介质”概念。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介质的一般意义,本结论的教学将变得极为轻松。
本节是探究性质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处理好“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好学生的探究热情,明确使学生感觉到科学探究与一般意义上“做游戏”之间的本质区别,使他们在体验到探究乐趣的'同时,保持对科学严谨性和严肃态度的矜持。
2.第二节“乐音与噪声”
本节课的独特之处在于概念多、结论多,教材设置本身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教授本节课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对实际教学的影响,要以概念和结论为基础,在教学中注意强调过程与方法,特别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在噪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传播科学知识与教育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体现思想性,把中学实际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学生的喧哗)作为对象,有准备地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关注自己。
本节课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音乐欣赏与物理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乐理知识的主动性和学习高雅音乐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3.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本节课实际上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声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教材对本节课的设计并不十分利于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培养兴趣的目的下,适当使学生了解“声音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声音是通过能量传递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作用的。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的科学内容并不艰深,但是,由于概念多、结论多,如果不能处理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对本章教材的使用,应当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为结论做佐证,使学生感觉到本章知识与生活的贴进。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