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突破重难点的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找准切入点,突破重难点的语文教学反思
我听了关心凤老师的《高效阅读课堂构建策略后,颇有体会。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提是实施高效阅读课堂的首要环节。”为此,教师备课时必须下功夫吃透教材,找准课文切点去突破重难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
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也是运用关老师的寻找切入点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设计主问题的方法去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用引导学生寻找切入点去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的主问题是这样的:当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后,问:“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课文的那些事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先让学生分角色多次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的明白诸葛亮神机妙算在:1,知周瑜心胸狭窄,设陷阱;2,知鲁肃为人诚实可靠,委以重任。紧接着提示学生;文章中还有哪些事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学生学得更有兴趣了,把后面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一一概括出来,从而深刻体会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达到了学习本文的目。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好课文的主问题并以此做为切入点去突破重难点来学习课文十分重要。通过这次听关老师的讲座后,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诵读时,我利用多媒体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搜集富春江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咬文嚼字,让学生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传承经典。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遗憾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好,“温故知新”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造成前松后紧,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链接”的内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立足基本点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是以培养记叙能力为基础的写作教学新阶段。说明文的写作必须具备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这是写说明文的两个基本点和根本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切忌对学生泛泛要求,要以记叙为基础,用分解法突出抓好两个基本点。
其一,文体特点要突出“说清楚。”首先着眼于说明文的科学性,强调写清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方法应不限于平实解说。初中教材中的《蜘蛛》、《晋祠》等课文,大半是生动的描述。《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既说明了建筑结构,又介绍了革命史迹,通篇表现出浓重的记叙性。起始阶段应把这种说明文类型作为文体要求的起点。因为对事物的情趣与感受是学生写作的主要诱因。若只强调平实介绍,无益于用记叙基础实现“说清楚”的目标。
其二,基本题材要紧扣“熟知的事物”。初中说明文集中体现出一个基本题材——建筑物。尤其是第三册集中安排了一个建筑类说明文单元。这是因建筑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最密切。起始训练应把建筑物作为基本题材之一,由简到繁集中命题,以求依题成格,触类旁通。作文题材除了要注重课文依据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熟知的事物。如《怎样淹渍西红柿》、《怎样写阅读笔记》等,可先让学生实践,使训练活动成为育人的一个步骤,这样,写起来既是介绍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又可使学以致用。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多”;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下面是我对我的一个小教学片段的评析:
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了,来到王大伯的桃园里,你们会看到什么?
生:又大又圆。
师:那我们课本中是怎么说的?
生:桃园真美,我好象闻到了花香。
生: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在花间飞舞着,
嬉戏着。
师:我和小伙伴们在盼望些什么?
生:盼望着桃园里的桃子又大又甜。
师:我不仅盼望着桃子长得更大,而且我和小伙伴们还在嬉戏。
师:谁来读这一小节,带我们到桃花盛开的桃园走一趟,感受桃花的美
丽。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片,然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到桃园,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产生怀疑,而且我还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桃园里去“打探”,总希望早点能见到桃园里的桃子能快长快大。以证实王大伯说的话。在这课中最难让学生理解的就是剪枝的学问就是:减少是为了增多。在这个过程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而且还要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从剪枝本身的学问上去理解。学生对这个学问的理解显得有些牵强,似乎不能从文中理解。这就变成了老师是这样讲的就要这样记。
《太阳》一课用一个神话故事来开头多累赘呀?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显然对教材进行了一番思考。他们正是凭借着疑问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
围绕着一个个问题,教学活动展开了。当学生就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时,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一会儿,两名学生提出要到黑板上板书课文的内容层次,我欣然应允。课堂本应该是属于孩子们的,作为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和顾问,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动和激励其学习,才能为其孕育创造的火花设好温床。
理解了课文内容,看了水的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等多媒体动画,学生们又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老师,关于太阳的知识,人类研究了多少年呀?我一时语塞。老师,根据本课的内容,我认为课题不应该叫太阳,叫太阳,我们人类的朋友更恰当!我微笑着点点头。老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太阳有多重,行吗?我眼前一亮,顺水推舟,建议道:如果让你重新编写这篇文章,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话音刚落,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介绍太阳时,我要把太阳的重量和年龄的知识加上。我仍要以太阳为题,但是不讲它与人类的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大家都知道了。我要重点讲人类关于太阳的新发现。创造无极限,教师要做好引路人。
第二天,我收到了几份学生上交的作业,有《太阳系知识小报》,有《我的理想》铅笔画,有被改编的《太阳》多可爱的孩子们啊!只要你给他们读书、思考、展示的机会,只要你给他们研究、交流、发现的时间,只要你能够引导他们钻进教材再从教材中跳出来,那么,你就会看到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
经历了一场中考总复习,再反思三年来的教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1 、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阅读《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要求学生做一篇读书笔记,对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片断进行欣赏,把感悟写下来。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中考复习时,老师只是启发和点拨即可。
2 、平时注意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抄写作业,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或文章。这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 “背诵虽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却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3 、课堂教学中落实大语文观,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平时教学可以放开手脚, 以教材为基础, 但不是拘限于教材, 可以大胆旁征博引, 介绍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故事、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内容,并关注其他的相关学科,以此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4 、课堂教学当注重有效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落实到了笔端。
5 、重视点滴的作文训练。平时教学中,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时刻用眼用心体会生活,及时用笔记录生活,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提高观察感悟能力,并为写作积累鲆活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写日记或写随笔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一件好事》是“快乐的生活”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课要帮孩子理解“快乐”,要让学生懂得快乐的含义是很大很广的,如同课文中的克拉拉那对姐弟一样从一件平常的好事中得到了快乐,他们这样做完全出于善良的愿望。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帮助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快乐。
通过谈话使生活再现,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中看到更多的东西,理解更深层次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朗读指导比较到位,能够通过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句。能够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已有生活经验、生字练习册等辅助教学,使整个课堂的随文识字教学比较扎实。但是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在朗读得非常激烈的时候,不要强制让学生停下来,而是巡视一番,先询问学生完成朗读情况如何,如已读一遍就可先停下来先继续下面的教学内容。
在有感情地朗读词语时要区别对待,有些词语不能体现感情的就另外放一起,以免没办法达到有感情教学朗读词语的效果。也可以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更能体会。课堂中不能只是老师忙碌,而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忙起来,让学生更融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面不够广,提问的主要集中在举手的同学,缺乏关注其他同学,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改进的。
这则寓言故事学生早已有所耳闻,故事中的农夫为了能让自家的禾苗长得快些,愚蠢地将田里的每棵禾苗都往上拔了许多,辛苦了一天没有想到反而帮了倒忙,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农夫做事很性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找从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是个性急的农夫。学生通过朗读,找到“巴望”、“天天”等词,比较“天天”和“常常”的区别,想象农夫“天天”去农田看禾苗的情景,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埋下伏笔,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农夫。不同寻常的农夫终于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将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尽管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仍然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因为禾苗在他的帮助下长高了。可是第二天,等儿子去看的时候,结果却出乎意料,禾苗都枯死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违背了事物的生长规律,由于他天天去农田看禾苗,就不容易觉察到禾苗的细微变化;由于他心太急了,就越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在这样的心里怂恿下,他做了一件蠢事。
学生在课堂上生动地再现了农夫在田里忙活的情景,抓住表情和语言表现出农夫的性急,很好的表演了这个故事。
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延伸出去。假如农夫现在知道了这个道理,他会采取什么行动促使他的禾苗长快些呢?假如农夫的儿子早点制止父亲愚蠢的行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么劝阻这位农夫?学生讲得头头是道,课外阅读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示范课《猴子种树》,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快要成活的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一只麻雀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杏四桃三。杏树四年才能结果,你等得及吗?”
一只杜鹃咕咕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了,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杏树,改种桃树。
猴子一想:“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课文中语言丰富,怎么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并让学生在写作时学会使用丰富的语言。因此本堂课教学中我以读为本,以感受文字为灵魂,将有颜色的句子进行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句子可以表示同一个意思,为将来写作打下基础。
课堂结束后,听课的老师很惊讶,觉得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这样挖掘教材,深受启发。
我听了关心凤老师的《高效阅读课堂构建策略后,颇有体会。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提是实施高效阅读课堂的首要环节。”为此,教师备课时必须下功夫吃透教材,找准课文切点去突破重难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
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也是运用关老师的寻找切入点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设计主问题的方法去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用引导学生寻找切入点去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的主问题是这样的:当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后,问:“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课文的那些事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先让学生分角色多次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的明白诸葛亮神机妙算在:1,知周瑜心胸狭窄,设陷阱;2,知鲁肃为人诚实可靠,委以重任。紧接着提示学生;文章中还有哪些事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学生学得更有兴趣了,把后面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一一概括出来,从而深刻体会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达到了学习本文的目。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好课文的主问题并以此做为切入点去突破重难点来学习课文十分重要。通过这次听关老师的讲座后,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