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杏儿熟了》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杏儿熟了》教学反思
一天,我正在执教《杏儿熟了》一课。教学渐至重要环节,“《杏儿熟了》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奶奶?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以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有关的词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好吗?”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抛给学生的一个中心问题,“好!”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纷纷自读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慈祥、亲切、大方、善良可爱的老奶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他们说感受,找根据,读课文,一点都没闲着,在字里行间寻找着证明自己观点的'线索。
过了一会儿,我问道:“谁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这位奶奶真好,不但不责怪淘淘偷摘杏儿,还给他揉揉脚,心胸真宽广。”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奶奶很善良,拿来竹竿不是用来打淘淘的,而是用来打下果子给小淘淘他们吃的。”有的学生说道:“这位奶奶真大方,那么甜的果子不留着自己和家人吃,也不拿去卖,却给小淘淘吃。”“我觉得这位奶奶很疼爱小孩,不偏心,杏儿不但给自己的孙子吃,也给邻居的小孩吃。”还有的孩子说:“这位奶奶不但将果子分给孩子们吃,还教育我: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
学生对我说,上课时喜欢老师用新颖的新鲜的形式去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样上课既不累又有趣,他们的注意力又能集中,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了。我非常感谢学生给我的这个建议,我也一直在努力这样做着,希望我的学生能学有快乐。
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情思,在弟子们疑惑的目光里,在他们好奇的探询下,便有了孔子这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宏论。
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孔子带弟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孔子的这一课,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能够,尽量放大这一自然段本身具有的人文教育的功能,能够在师生对话中,体悟到水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通过引导学生“识水”到“写水”,水的品性如股股甘泉流进师生的心田,使我们的身心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升华。
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理解内容,同时要看看这样的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表达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启发式教育。因此,他在论水时,不是先说水具有怎样的品性,而是先说水在自然中的一些生存状态,然后再说水“好像有德行”“ 好像有情义”“ 好像有志向”“ 好像善施教化”,其思想的精华、独特的教育方法在语言的运用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充分领悟巧用语言和精妙表达的`无穷魅力。
课堂上我先请学生朗读孔子的话,然后请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引出了对“真君子”的讨论,学生都明白了“君子”是我国古代对人格高尚的人的尊称。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具备了“君子”的品性;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对孔子“论水”的理解是深刻的,也是灵活的,比如学生说到“水”的无私奉献、外柔内刚、勇往直前的特点,还有学生说“水”就像一位“圣人”,善良、和顺、温柔,善于引导人改正身上的缺点等等。至此,学生都领会到,孔子“论水”,其实是在思索人生的哲理啊!“假如你就是孔子的学生,此时,你的心中在想什么?”对人生哲理的醒悟、对孔子的顶礼膜拜、对人生理想的心驰神往都从学生的心底里流淌出来。
语文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以学生以力量。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在执教《望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呢?有的学生稍作思考后,便举手作答: “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静害羞的小女孩捂着秀丽的脸庞。”有的说:“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但有的学生思维较慢,一时不能回答,在课上没能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
一天,我正在执教《杏儿熟了》一课。教学渐至重要环节,“《杏儿熟了》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奶奶?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以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有关的词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好吗?”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抛给学生的一个中心问题,“好!”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纷纷自读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慈祥、亲切、大方、善良可爱的老奶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他们说感受,找根据,读课文,一点都没闲着,在字里行间寻找着证明自己观点的'线索。
过了一会儿,我问道:“谁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这位奶奶真好,不但不责怪淘淘偷摘杏儿,还给他揉揉脚,心胸真宽广。”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奶奶很善良,拿来竹竿不是用来打淘淘的,而是用来打下果子给小淘淘他们吃的。”有的学生说道:“这位奶奶真大方,那么甜的果子不留着自己和家人吃,也不拿去卖,却给小淘淘吃。”“我觉得这位奶奶很疼爱小孩,不偏心,杏儿不但给自己的孙子吃,也给邻居的小孩吃。”还有的孩子说:“这位奶奶不但将果子分给孩子们吃,还教育我: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
学生对我说,上课时喜欢老师用新颖的新鲜的形式去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样上课既不累又有趣,他们的注意力又能集中,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了。我非常感谢学生给我的这个建议,我也一直在努力这样做着,希望我的学生能学有快乐。
《杏儿熟了》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回忆小时候“我”和奶奶数杏儿,奶奶分杏儿给邻家小孩这两件事情,其中重点回忆了奶奶分杏儿的故事,表现了奶奶宽容、慈爱的美好品质。
在课堂上,我将重点落在了第二件事情上,抓住“我”和奶奶对待“偷”杏儿的孩子们不同的态度来学习。在表现“我”的态度时,引导学生抓住“我没好气”、“心里不高兴,暗暗怪奶奶偏向他们”,学生通过抓关键词体会出“我”对小伙伴埋怨、责怪,对奶奶的不满。在体会奶奶的品格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奶奶的“动作”、“语言”。例如:“走”、“扶”、“揉”、“回过头说”,让学生体会出奶奶心肠好。“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让乡亲们尝个鲜,杏儿就会越结越多”让学生体会出奶奶的善良淳朴。最后我出示奶奶的关键动作,让学生尝试着根据奶奶的动作复述分杏儿的故事,学生有了前文的`学习和关键词的支撑,可以更好地练习复述这一单元学习重点。
在找奶奶的动作体会人物特征部分,学生花费了较长时间在文中圈、全班交流动词,并且学生在没有动词的支撑下似乎也能感受到奶奶的宽容。于是课后我请教师傅,是否可以省略掉圈动词这一环节。师傅告诉我,圈动词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人物,更是让学生在读文圈词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文本,感知文本,为下一步学生抓奶奶的动作复述做铺垫。如果省略这一环节,学生复述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这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借鉴别人的教案时并没有读懂它背后的含义。
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虽然我现在不能独立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教案,但是在借鉴别人的教案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则很难取得较快的成长。
对于故事性不强的散文,如何在上课之初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设计上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散文重在传情,在导入方式上不妨走煽情路线,渲染一种情景氛围。在《春》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制作了长达三分钟的电子幻灯片。幻灯片制作精美,动画完全自动并配以能够体现春天特点的背景音乐,很好的渲染了情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导入环节是很能够吸引学生并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具有画面感的。
值得注意的时,通过多媒体渲染情境进行导入,音频的渲染作用是很大的。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作为一篇素以文字优美著称的散文名作,学习《春》时,应当将课堂上的主要环节集中在通过反复朗读品读作者优美的语言。然而,对于预备班学生来说,通过反复朗读是否能够自然而然就悟出语言之美呢?即使感受到了语言之美,学生们又能否分析出之所以美的原因从而能够对这样的方法加以掌握并在需要之时予以运用呢?恐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甚至于至关重要决定成败的。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第一步是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一个章节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即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如:第六段写的是春雨,是静谧的春雨。静谧是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读出来的,因此老师没有必要带着同学品读词句进而归纳出“静谧”一词。
品味语言的第二步是给予学生朗读的目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春雨的静谧的。这使学生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不至于茫然无措,而是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去阅读。这样的课堂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者的表现手法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品读语言的第三步是重组形成新的整体。又如《春》的第六小节,第一步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获得对春雨“静谧”的一个初步印象,这个影响是感性的,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在第二步中,学生们从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全笼着一层薄烟”“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慢慢走着”等等,学习到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种静谧的氛围,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老师的归纳,学生能够掌握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获得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文章的艺术之美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审美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当学生回到整个小节的高度来审视春雨的“静谧”,同为“静谧”一词,却已然从抽象的词语上升到了具体的画面和优美语句,实现了理解层次上的提高。
因此,品读语言是一个把整体感知具体化,进而又在一个更高层次上重新整合的过程。看似在拆解重组前后是同一个概念,但在拆解到与重组的过程中,将一个抽象平面的概念注入了语文之美的生动内涵,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