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浮力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分别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虽然教学过程( )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出示死海中一人在海面上看书,这是为什么?她怎么掉不下去呢?这些问题并不让学生马上回答,给学生留下悬而未解的问题。学源于思,起于疑,为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作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实验桌上的水槽浮着这么多东西,学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浮着什么?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尽情地用这四种浮着的物体实验。实验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水的浮力的存在,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对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这样的办法突破的: 教师拿着钩码、铅片、球形橡皮泥一一呈给学生。问:“既然水是有浮力的,那么把这些物体放在水中会怎样?为什么?”同学们大胆猜测,有的说钩码会沉,橡皮泥会浮,有的说这些东西都会沉,说法不一。“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学生把这些材料轻轻放入水中,钩码、橡皮泥立刻沉入水中,铅片先浮在水中,用手一碰,也渐渐沉入水中,然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钩码、橡皮泥不受水的浮力,有的认为它们在水中都受到了浮力,争论的气氛十分浓厚。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现在大家只是猜想,事实究竟怎样呢?你们说说怎么办?怎样设计?用什么材料?同学们开始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当他们有不懂之处时就参阅课本,看到测力计、钩码时,通过讨论很快想出办法:用测力计去称,先称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再称出钩码在水中的重量,这两个重量一比较,重量减轻了,说明钩码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实验,学生亲自证明了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浮力》教学反思2
背景:为迎接区优质课大赛,我校在报名老师中进行海选,据说只有两名老师可以有幸入围。应该说凭我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想入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不报什么希望,顺其自然,。但是“上天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所以我莅临听课指导。 教学内容为——浮力。
教学程序:
引入、说说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体验浮力——测量浮力——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练习——小结等环节。
引入环节:
我选择了一个氢气球,幽默的语气开始本节课。(原来打算表演小魔术——不能浮起的乒乓球,后舍去)
体验浮力:
把乒乓球和易拉罐用手指按入水中。比较手所受的浮力和现象。
测量浮力:
把硬币投入水中,提问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要求学生小组内利用身边的器材,合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说明这一问题。(事实证明:学生能利用弹簧测力计通过称重法比较和测量浮力,解决问题)
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按照探究环节进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猜想的理由要求说出(教师可以提示,猜想的依据可以是生活经验、实验现象、公式、学过的知识,甚至是“直觉”,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可以说出几个猜想)。难点在于猜想的合并归纳和排除。最后是小组分组实验,交流得出结论。
反思:课后我及时找到听课老师和领导,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用高校长的话说“这节课不愁教学反思的撰写了”。的确,结合自己的感受并大家的意见,现总结如下:
其一、教学的程序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有备而来。
其二、部分环节设置不妥,造成后两个环节没有完成,是个遗憾。
1、要求写出实验验证浮力和密度关系的步骤的环节可以删去。时间占据了六分钟之多。
2、体验浮力的实验,在提问上或者器材上可以做改进。(提问:哪个更费力代替哪个更容易?用小塑料瓶子代替乒乓球,防止乒乓球的旋转带来的影响
其三、自制了一个器材方便测量浮力,效果不错,虽然在实验室待了两天,几经改进和挫折,非常不容易,但是结果还是值得欣慰的。
其四、在猜想环节上,我准备了八种可能猜想,并对每一种可能设计了处理方法(后附),但是处理结果还可以更准确、更科学、更明晰。
其五、在教师语言、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强锻炼。
比如引入用疑问语气,提问用祈使语气,表扬用感叹语气等,语言要波澜起伏,这是个慢功夫,今后注意加强和改进。其六、活动型课和讲授型课的比较。(第三节课听了刘老师同样内容的课,同课异构。)学生更喜欢哪一种?哪一种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构有没有优势,哪一种更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经历挫折和困难,然后解决问题,其中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找机会把这样的体验给我们的学生。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针对本节课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组织和实施等有一下反思:
1.对于沉到水中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将生活现象赋予科学内涵,完善浅显的科学概念是必要的。在本节课中,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引申到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学生的前概念中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如从水中拿沉在水底的石头等会感受到离开水面,石头变重;游泳时候刚学感受到被水拖起来等,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主动去发现,只是有感受,这就需要科学课堂将知识进行完善。
2.引导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
每一堂科学课都有一定的探究任务,从四年级开始,需要孩子们主动去设计探究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前一节课,测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以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为止,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主动进行设计,明确探究方案。
3.实验设计不忘本节课的探究核心—排开水的体积和重量
在设计实验记录上,始终让孩子们进行测量水的`体积和自身重力,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孩子们进行发现内部规律—密度做铺垫。科学需要单元备课,才能更清楚的明了教材中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4.画示意图,清晰明了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从第五课开始,就需要孩子们学着画示意图,更加直观的指导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们体会到示意图的益处,对本节课的探究知识有一个深入作用。
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针对本节课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组织和实施等有一下反思:
1.对于沉到水中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将生活现象赋予科学内涵,完善浅显的科学概念是必要的。在本节课中,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引申到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学生的前概念中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如从水中拿沉在水底的石头等会感受到离开水面,石头变重;游泳时候刚学感受到被水拖起来等,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主动去发现,只是有感受,这就需要科学课堂将知识进行完善。
2.引导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
每一堂科学课都有一定的探究任务,从四年级开始,需要孩子们主动去设计探究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前一节课,测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以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为止,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主动进行设计,明确探究方案。
3.实验设计不忘本节课的探究核心—排开水的体积和重量
在设计实验记录上,始终让孩子们进行测量水的体积和自身重力,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孩子们进行发现内部规律—密度做铺垫。科学需要单元备课,才能更清楚的明了教材中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4.画示意图,清晰明了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从第五课开始,就需要孩子们学着画示意图,更加直观的指导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们体会到示意图的益处,对本节课的探究知识有一个深入作用。
前一课,孩子们明白了浮力测量的方法,了解到了物体(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然而,孩子们一定有个疑问:那么那些本来就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孩子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我本来想他们中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孩子们的判断,有的来自本身的思考,有的则是来自别人的判断。如果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己的思考了。即使自己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别人的思考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孩子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管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孩子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表面的,不确定的'。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实验本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由孩子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而孩子们的表现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安静。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倾听,安静地讨论。孩子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保持得不错。我表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现!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浮力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前一课,孩子们明白了浮力测量的方法,了解到了物体(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然而,孩子们一定有个疑问:那么那些本来就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孩子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我本来想他们中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孩子们的判断,有的来自本身的思考,有的则是来自别人的判断。如果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己的`思考了。即使自己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别人的思考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孩子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管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孩子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表面的,不确定的。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实验本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由孩子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而孩子们的表现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安静。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倾听,安静地讨论。孩子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保持得不错。我表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现!
前一课,小朋友们明白了浮力丈量的方法,了解到了物体(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然而,小朋友们一定有个疑问:那么那些原本就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小朋友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我原本想他们中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小朋友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小朋友们的判断,有的来自自身的考虑,有的则是来自他人的判断。假如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身的考虑了。即使自身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他人的考虑过程也是好的'。
有的小朋友说在水里拿重的东西比较好拿,有的说不论是什么物体,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说是从书上看到过的,……
从小朋友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外表的,不确定的。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测。
实验自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由小朋友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而小朋友们的表示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恬静。恬静地考虑,恬静地倾听,恬静地讨论。小朋友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坚持得不错。我褒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示!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