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鸟的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老人和鸟的教学反思

2023-08-14 14:44:17

  老人和鸟的教学反思

老人和鸟的教学反思

1、老人和鸟的教学反思

  《老人和鸟》这篇课文是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老人和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文章脉络清晰,情感发展自然:老人通过充满诚挚爱心的行动,使鸟儿由怀疑到信任,直至与老人亲密无间。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一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中。人之爱,鸟之语,树之情,花之意,无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想象老人与鸟儿们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

  我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文中词句理解课文之外,我重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没有写出来的故事,达到了读写结合。从整堂课的效果看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一些设计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课堂中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个性化的朗读,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表达。阅读就是一个学生个性化读书的活动。在文中情感升华的地方,我都设计了齐读课文,由于齐读课文中要照顾别人,所以学生的语气语速等都受到了限制,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如果那三处都设计成个人展示朗读,情感的深入和升华应该会体现得更好。

  2、 没有很好的渗透工具性。具体表现在对文中比喻句(多像硕大的蒲公英,多像明亮的神灯)(真正的山神)和重点词语的指导不到位,不具体.学生显然就失去了自我感悟、个性化理解的空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读完这一段后和稳重的重点词,从中能体现鸟儿对来人的赞美和老人对鸟那真挚的爱。

  以上欠缺,与我个人的讲课习惯有直接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尽量改进。

2、父亲和鸟的教学反思

  备《父亲和鸟》这一课时,看了好几遍文章,摸不清文章到底要讲什么,感觉有些难懂,后来联系上本单元的爱护环境主题,再读课文,读着读着仿佛就走进了古老的童话世界。作者利用儿子和父亲的感受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和树林的特殊情怀,抓住主题入手解读文本就容易了许多。

  语文教学把环节简洁化,可以无形中把自主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课始,领着孩子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识字七爱护动物的拍手歌,《“红领巾”真好》中“红领巾”对小鸟的呵护,《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孩子对小鱼的在乎,读本节课课题,猜猜父亲和鸟的关系?或是父亲对鸟儿会怎样?轻松认识到本节课的主旨后,利用一个问题“从哪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爱鸟”贯穿始末。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句子,孩子们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句子,顺子孩子的思路读下去,体会知鸟、爱鸟。作者通过笔墨渲染父亲知鸟,文中的句子很适合孩子反复读,父亲的喃喃、轻手轻脚、张望的动作,引导孩子在读与模仿中体会父亲内心。孩子们明白了父亲很喜欢鸟,也很懂得鸟,对鸟的习性了如指掌:知道鸟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打中,这“焐”的理解,采用演示法来解决真是不错,活跃了氛围,提起了孩子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我顺势抛出问题:父亲这么懂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什么结果?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会打到很多鸟,有的说父亲会是好猎人,收获大大的、我见时机成熟,马上问: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受到父亲的感染也很喜欢鸟,我很想保护鸟。这样层层引导,由潜入深,不漏痕迹地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效果不错。

  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样一个难理解的问题此时已经可以水到渠成的找到问题答案。

  自己也非常自以为是的认为对语文教学有很多的思考,但是,每次上完课总会有遗憾。本节课,算是比较顺利的,没有拖堂,但有好几个生字没有讲完。高效课堂体现的不只是换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如何更有效的安排教学环节是面临的一个难题,识字教学的与文本的理解融合一起,减少识字的乏味,随文识字中增加对生字的理解。

3、《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板书:鸟的天堂鸟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纷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父亲和鸟》的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首先复习课后的词语,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接着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然后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在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并给以学生许多鼓励性的评价。这些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父亲若是猎人”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应该是水到渠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5、老人与鸟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讲了《老人与鸟》的第一课时,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很不乐观,有一部分同学预习工作做得很不认真,有一个组一共有六个人,其中有三人没有完成“预习导学”的学案,其实有时候会很生气,因为如果预习不充分,学生甚至连课文都不能流利的读下来,课上谈何理解,谈何学习文本的写法?看来,还是应加强预习的检查,采取一些措施带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比如将预习检查与小组评级捆绑,在以后的教学中试一试吧!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尤其是展示汇报环节,哪一个组如果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就会发出“额——”这样的失望的声音,看来学生很在乎自己组的荣誉,很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尤其是桔子组,尤其这个组的贾贺雄同学,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要抢,士气高涨,我心里很高兴,看来小组竞争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看来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有益的!

  关于教学环节,我是这样想的;把本课文本作为“例中学”,引导学生学习用题目扩展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本课的导入开始即向学生渗透这种方法,然后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掌握这种方法,最后由教师点拨、明确方法,最后通过“巩固拓展”的'一个短文练习巩固这种方法,使这种方法真正为学生所了解。

  一节课下来,基本技能(即字、词等)的训练感觉还应在扎实一些,呈现的形式应该再样一些,以免学生因重复同一形式而感到厌倦。学生汇报与补充质疑环节学生的语言、行为应该更规范些,这也是我们今后小组合作的一个重点。教师点拨这一环节,就像杨主任所说,应该将此种方法再送回文本,做到从文本中来再回到文本,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接受起来会更容易。

  教学是一项不可能完美的工作,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努力追求完美!

6、老人与鸟教学反思

  《老人与鸟》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地了解和热爱。阅读本文,我们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环保”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主题。父亲对鸟的爱不是直白地语言叙述,而是透过父亲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展现出来的。怎样教学这篇文章呢?有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它是窥看主体思想的窗口,理清文章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妙抓“文眼”,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思路十分明晰,促进阅读,就能提高阅读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教学中,我先自己配乐范读课文,在融合课文意境的音乐声中,教师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学生带入文本,用心去体会、感知课文,同时,也为学生怎样有感情地去读课文作了一次示范。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呢?”激起学生自读课文的欲望,又达到了让学生熟知文本并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接下来,我采取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式。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父亲对鸟的爱,尽量避免抽象的指导,力求多样化朗读,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热情。课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是朗读指导的重难点。我是这样做的:1、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读出适当的语气,如“父亲喃喃地说”,要先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读父亲的话。进而抛出问题:父亲的话音为什么这么轻?学生理解到是怕说话声音大,惊吓到鸟儿,父亲是爱鸟的人。2、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句意。读到“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引导学生想象我们现在就在一片树林里,做出“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动作,体会父亲对鸟儿的熟悉,他是知鸟的人。3、换位思考法,请学生谈当看到枝头欢唱的鸟儿被猎人的枪打中时自己的心情来理解父亲的心情。当父亲告诉“我”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时,父亲是多么为鸟儿担心难过啊!

  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已能体会到父亲是一位知鸟、爱鸟的人。为了进一步挖掘教材,突破难点,我鼓励学生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大胆质疑。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开始我还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否有点拔高,可在课堂教学我发现孩子的心是灵透的。思维也是敏捷的,他们也可以提出“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父亲会不会成为猎人呢?”这样的问题,我顺势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交流。学生明白了:像父亲这样的爱鸟的人,是不会成为猎人的,“我” 也和父亲一样是爱鸟的人。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因此,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小鸟 小鸟》的音乐声中,升华学生爱鸟,爱大自然中所有动物的情感并进行课外拓展,发给学生鸟形卡纸,鼓励他们在课后写上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想说的话,将自己的想法带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受到感染。此外,在教学中,我初次尝试使用导学案,为学生高效自主的学习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自己所上的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为担心二年级的孩子年纪小,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上总不敢大胆地放手,生怕一松就“放了鸭子”。所以,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我也坚信“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我会在不断的教学中去弥补这些不足和遗憾,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效果。

7、老人和鸟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之外,我重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没有写出来的故事,达到了读写结合。从整堂课的效果看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一些设计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课堂中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很好的进入角色,表现为在和学生对话过程中总是游离在“自己还是老师”的角色中.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角色扮演影响感染学生情感的迸发.

  2、没有很好的渗透工具性。具体表现在对文中比喻句(多像硕大的蒲公英,多像明亮的神灯)和标点符号(主要是省略号)的指导不到位,不具体.学生显然就失去了自我感悟、个性化理解的空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读完这一段后,谈谈那句话最能体现鸟儿对来人的赞美。请学生在品味句子的'过程中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利用省略号省略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还可以.

  3、指教后半部分稍偏离了中心话题,原因是由于课件的利用和制作没有最好的服务教学.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调控能力欠缺.板书没有体现文章的主线,板书的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以上欠缺,与我个人的讲课习惯有直接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尽量改进。

8、老人和鸟的教学反思

  《老人和鸟》这篇课文是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老人和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文章脉络清晰,情感发展自然:老人通过充满诚挚爱心的行动,使鸟儿由怀疑到信任,直至与老人亲密无间。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一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中。人之爱,鸟之语,树之情,花之意,无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想象老人与鸟儿们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

  我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文中词句理解课文之外,我重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没有写出来的故事,达到了读写结合。从整堂课的效果看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一些设计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课堂中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个性化的朗读,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表达。阅读就是一个学生个性化读书的活动。在文中情感升华的地方,我都设计了齐读课文,由于齐读课文中要照顾别人,所以学生的语气语速等都受到了限制,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如果那三处都设计成个人展示朗读,情感的深入和升华应该会体现得更好。

  2、 没有很好的渗透工具性。具体表现在对文中比喻句(多像硕大的蒲公英,多像明亮的神灯)(真正的山神)和重点词语的指导不到位,不具体.学生显然就失去了自我感悟、个性化理解的空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读完这一段后和稳重的重点词,从中能体现鸟儿对来人的赞美和老人对鸟那真挚的爱。

  以上欠缺,与我个人的讲课习惯有直接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尽量改进。

9、老人和鸟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讲了《老人和鸟》的第一课时,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很不乐观,有一部分同学预习工作做得很不认真,有一个组一共有六个人,其中有三人没有完成“预习导学”的学案,其实有时候会很生气,因为如果预习不充分,学生甚至连课文都不能流利的读下来,课上谈何理解,谈何学习文本的写法?看来,还是应加强预习的检查,采取一些措施带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比如将预习检查与小组评级捆绑,在以后的教学中试一试吧!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尤其是展示汇报环节,哪一个组如果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就会发出“额——”这样的失望的声音,看来学生很在乎自己组的荣誉,很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尤其是桔子组,尤其这个组的贾贺雄同学,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要抢,士气高涨,我心里很高兴,看来小组竞争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看来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有益的!

  关于教学环节,我是这样想的;把本课文本作为“例中学”,引导学生学习用题目扩展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本课的导入开始即向学生渗透这种方法,然后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掌握这种方法,最后由教师点拨、明确方法,最后通过“巩固拓展”的一个短文练习巩固这种方法,使这种方法真正为学生所了解。

  一节课下来,基本技能(即字、词等)的训练感觉还应在扎实一些,呈现的形式应该再样一些,以免学生因重复同一形式而感到厌倦。学生汇报与补充质疑环节学生的语言、行为应该更规范些,这也是我们今后小组合作的一个重点。教师点拨这一环节,就像杨主任所说,应该将此种方法再送回文本,做到从文本中来再回到文本,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接受起来会更容易。

  教学是一项不可能完美的工作,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努力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