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

2023-08-12 19:41:17

  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

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

1、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

  导语: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喜欢过的音乐,感动过的故事,都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轻到被遗留在脑海深处,关于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我上了一堂语言活动《窗外的垃圾》。由于我对教案不是很熟悉,所以整体感知不是很成功,整堂还是没有做到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还是老师一言堂。整个活动的.目标是:

  1、观察图片,感知窗内外人们的不同行为表现。理解:新鲜、垃圾的含义。

  2、观察画面的变化,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小动物们从扔垃圾到扫垃圾的转变过程。

  3、知道不能乱扔垃圾,要注意公共卫生。教案设计中如果把开始时三幅图同时出现,改成一幅一幅出现,让幼儿自己看懂图意,也许会好一点,后面的理解也就简单多了。中间还有两个重要的环节忘了。一个是看第二幅图时,想让幼儿猜一猜:“小猴、小猫、小猪闻到臭味时是怎么做的?”二是把三幅图看完后问“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话活动的重点就能够突出来。

  【附】窗外的垃圾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感知窗子内外人们的不同行为表现。理解:新鲜、垃圾的含义。

  2、观察画面的变化,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小动物们从扔垃圾到扫垃圾的转变过程。

  3、知道不能乱扔垃圾,要注意公共卫生。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并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让幼儿观察画面的内容,说说图上讲了什么。

  二、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讲述画面的内容。建议提下列问题:

  1、楼房里住着谁?它们打开窗子做什么?

  2、小猴、小猫和小狗闻到臭味后,怎么做的?

  3、小兔又是怎么做的?

  4、后来,小猴、小猫和小狗式怎么改正错误的?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教师带领幼儿看图连贯、完整地讲述画面内容。

  四、组织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教师:如果你是小兔子,你闻到臭味后,会怎么做?

  教师:如果你在马路上,发现别人乱丢瓜皮,你会怎么做?

  知道要做一名讲卫生,爱劳动的好孩子。

  五、音乐活动“我有小手”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小手,能做许多事。如果你发现地上有垃圾,你会怎么做?

  对,我们就唱:我用扫帚扫扫地,我用扫帚扫扫地。

2、《垃圾的处理》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处理问题。学生依据知识储备,也了解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烧两种,但对这两种方法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却知之甚少,这便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众多影响。但是教学中如果没有更多的直观资料,是难以让学生对由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这个实验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实验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小型鱼缸,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随意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由此针对模拟实验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改进处理,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办法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新型垃圾填埋场”示意图,从而加深理解,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再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填埋处理的其他问题,如占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应该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将活动引入下一课教学。

  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必尽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垃圾填埋场,接触垃圾焚烧厂的,就两张图片,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参配套光盘中的视频片断也太简单。而这方面的资料教师也很难收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待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搜集整理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3、《垃圾的处理》教学反思

  《垃圾的处理》是(科教版)下册的第四单元第二课。在第一课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处理问题。但对这填埋和焚烧两种处理方法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知之甚少,这便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众多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加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分析我们农村的垃圾怎样处理,又有哪些危害,目的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引发学生思考。并达到“露天堆放——简单填埋——新型填埋处理”的过渡。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但是学生在总结实验实验模拟的是什么时语言有偏差,通过引导学生才完整地表达出来,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平时实验课中,教师没教给学生分析实验的方法,经常匆匆告诉学生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简单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由此针对模拟实验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改进处理,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学生想到隔离的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现实生活中垃圾填埋场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接着出示“新型垃圾填埋场”示意图,从而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填埋处理的其他问题。

  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将活动引入下一课教学。

  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毕竟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垃圾填埋场,接触垃圾焚烧厂的,就两张图片,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参配套光盘中的视频片断也太简单。而这方面的资料教师也很难收集,不足以让学生感到震撼,所以学生对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认识仍是似懂非懂。

4、分离可回收垃圾的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中分离可回收垃圾活动三:本活动是对可回收的垃圾,也就是这些物质的进一步认识,并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不同类型物质的方案,再按自己的方案进行物质分离。让学生通过设计分离方案找出分离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我让学生谈自己分离物品的方法,从而引出分离可回收垃圾的意义。其次让学生对分离的垃圾中的物质性质有所认识,通过对垃圾物质的认识从而把分离垃圾的中设计方案有更好的心思。在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怎样的工具进行分离及分离的程序,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中。在分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分离出的物质。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选出最优方案。各小组根据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写出本组的想法观点。最后,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本活动为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在开展活动前准备的“垃圾”要尽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废纸、铁钉、废铝罐、废玻璃、废塑料、废布料等,而同时,也准备好一些分离需要的工具,如手套、磁铁、纱网、水盆等。

  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对垃圾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很快就设计出分离的方案及选择的工具,而且每一个小组所设计的方案很适当。学生在实行分离的活动比较顺利,比较好地把垃圾分离出来,课堂的效果良好。

  反思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反思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5、《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如教室卫生等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一个班实践的体会)。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学生测量也是有困难的,就要求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产垃圾量,进而计算一个区、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

  如果教师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6、秋思在窗外飘飞——《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在窗外飘飞——《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天的雨》教得很不成功,学生显得疲惫,朗读很不起劲儿。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地想了想,一是星期一大家还未恢复状态。二是我自己被他们的吵闹弄得不胜其烦,停下来整顿了好一会儿纪律,大大破坏了课堂气氛。而且,我自己的语言渲染突然变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刘凌涛站起来喊:"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

  感谢上帝!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念小婷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儿一下再走呢?"她大概还在想课上的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不过你没注意……比如它‘呼 地一下摸了你的脸,‘唰 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开心地笑了。

  回到办公室,念小婷的话在我的脑中反复盘旋,挥之不去。"为何不和我说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没时间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这个上课爱吹泡泡的女生。也许,下课了,放学了,她又要被推进作业的漩涡里,根本没有时间玩……

  嘿!我的孩子们自己已经找到了良方。下课了,孩子们放下笔记本,来到走廊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我听到云跑步的声音。"

  听着听着,我哈哈大笑起来……

7、窗外小鸟轻点儿叫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阅读一的第2课《窗外小鸟轻点儿叫》,我今天的教学之初是设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放手,尝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借助拼音阅读,达到识字的目的。

  开始上课以后,我让学生在借助拼音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课文中用直线画出课后会认得字,圈出课后会写的字,这个过程,我的目的是上学生对本课的识字、写字内容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样在后面的朗读中他们就会不自觉的注意这些生字了。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我设置轻松氛围,让学生一点一点的挑战自己的朗读和识字,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识字,是我的设计理念。

  课前准备课件的时候,由于没有白板,不能够投影课文,所以我在数字化教学V2系统中找到的课文,进行了课文的截图,可是那个是旧版本的小本语文书,课文的题目和现在的课文题目缺少“儿”话音,这是我的疏忽。

  课后,我发现了这节课很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过于注重识字的训练,对于课前预设的教学标点符号“。”、“?”,“押韵”的内容,教学中导致教学环节中有所缺失,这是值得我深刻反思的错误。

  另外,在各个环节中锻炼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的评价相对较少,应该在学生评价之后,在小结性的'评价一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的知道,怎样去评价,而不是单单就说好。应逐步锻炼学生学会有理有据的进行评价。

  最后,应该在结束这节课之前,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节课课文要表达出的“上课专心听讲”的含义,这点被我忽略了,以后一定要注意。

  总之,今天的这节课,失误的地方很多,说明我对低年级的教学方式还有许多的不足,欠缺之处。这需要我从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一点一点积累。也很希望身边的同事、朋友们能够多给我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我一定会虚心接受,并努力去学习。

8、《垃圾的处理》的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处理问题。学生依据知识储备,也了解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烧两种,但对这两种方法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却知之甚少,这便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众多影响。但是教学中如果没有更多的直观资料,是难以让学生对由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这个实验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实验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小型鱼缸,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随意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由此针对模拟实验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改进处理,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办法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新型垃圾填埋场”示意图,从而加深理解,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再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填埋处理的其他问题,如占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应该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将活动引入下一课教学。

  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必尽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垃圾填埋场,接触垃圾焚烧厂的,就两张图片,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参配套光盘中的视频片断也太简单。而这方面的资料教师也很难收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待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搜集整理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你好!你现在看到的是小学教育吧为你提供的资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站立足于为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资源为原创和搜集两部分组成。如果你有好的资源,希望能通过本站平台展示出来共享,如果本站正在利用你的资源而没有署名,希望你提出,我们将尽快核实后署名。如果本站展示资源涉及到你的利益,希望你及时提出,我们将迅速纠正。】

9、《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内容】

  课前,带领学生参观了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压缩站;指导学生利用废弃物进行小制作。使学生对垃圾的处理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在课堂上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畅所欲言。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垃圾要分类,而资源更要合理地利用。现在,请把你处理垃圾的成果拿出来展示给小伙伴看看,告诉小伙伴你用了什么原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小作品有什么用?

  生:(边展示作品边介绍)大家看,我用几根一次性的竹筷子做了一棵树,这棵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是要告诉大家,一次性的筷子只用一次就不用了,这是很浪费的,如果人们现在不停地砍树来做这种筷子,很快,人们就会把树都砍光,以后就没有树了。

  师:你小小年纪就这么有忧患意识,真了不起!那么,旁边这两个小人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个人是用矿泉水的瓶子做的,左边这个大一点的,在掉眼泪的是妈妈,右边那个小一些,在笑的是孩子,大人知道地球上的树就要被砍光了,所以哭了,小朋友不知道所以在笑。

  师:我们的荟淇小朋友非常热爱我们的地球家园,她用了生活中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干净的垃圾为我们做了这么一个宣传板,相信大家听了她的介绍,看了这个宣传板后,一定会更加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的。

  【片段二】

  师:我们大家都来当当未来环保小卫士,开动脑筋想一想未来的垃圾要怎样处理?

  生:我要造一种机器,这种机器能把垃圾压缩得很小,这样,垃圾就不会占很大的位置了。

  生:我要设计一种专门吃垃圾的机器人,它把垃圾吃下去后,能在肚子里加工,自动为垃圾分类,把对人有害的垃圾留在肚子里,把对人还有用的垃圾吐出来,这样就能减少工人叔叔的工作,又能消除对人类有害的垃圾了。

  生:我们可以把专门吃烂菜叶的细菌装在一个特制的盒子里,发给每个家庭,放在厨房里,妈妈洗菜的时候,直接把没用的菜叶扔进盒子里,就可以减少送到工厂的不可回收垃圾的数量了。

  生:我们可以造一种装垃圾的宇宙飞船,它能把垃圾发送到宇宙中没有人的星球上,可以大大减少地球上的垃圾了。

  【教后反思】

  1.本课有关环保的问题,离孩子生活较远,表达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词不达意或无话可说的.现象。因而,教学前,我们带学生到清洁楼和垃圾处理厂做社会调查。调查中,孩子们从多方面得到了直观、深刻的感受。垃圾箱鲜艳的颜色,垃圾处理过程中刺鼻的味道等,使垃圾这一平日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为大家所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一下子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于是,话匣子打开了:原来垃圾还可以分奖,垃圾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原来我家的垃圾到这儿来了有了实践的感知积累,到了语文课的课堂上,孩子们议论纷纷,结合实际动手操作,交流经验,讲述各自的感想体会,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本课后可增设一个拓展活动环节,让学生把如何更好地为垃圾分类,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洁净等画在纸张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台让学生进行交流,无形中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效果会更好。

10、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

  导语: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喜欢过的音乐,感动过的故事,都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轻到被遗留在脑海深处,关于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窗外的垃圾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我上了一堂语言活动《窗外的垃圾》。由于我对教案不是很熟悉,所以整体感知不是很成功,整堂还是没有做到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还是老师一言堂。整个活动的.目标是:

  1、观察图片,感知窗内外人们的不同行为表现。理解:新鲜、垃圾的含义。

  2、观察画面的变化,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小动物们从扔垃圾到扫垃圾的转变过程。

  3、知道不能乱扔垃圾,要注意公共卫生。教案设计中如果把开始时三幅图同时出现,改成一幅一幅出现,让幼儿自己看懂图意,也许会好一点,后面的理解也就简单多了。中间还有两个重要的环节忘了。一个是看第二幅图时,想让幼儿猜一猜:“小猴、小猫、小猪闻到臭味时是怎么做的?”二是把三幅图看完后问“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话活动的重点就能够突出来。

  【附】窗外的垃圾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感知窗子内外人们的不同行为表现。理解:新鲜、垃圾的含义。

  2、观察画面的变化,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小动物们从扔垃圾到扫垃圾的转变过程。

  3、知道不能乱扔垃圾,要注意公共卫生。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并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让幼儿观察画面的内容,说说图上讲了什么。

  二、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讲述画面的内容。建议提下列问题:

  1、楼房里住着谁?它们打开窗子做什么?

  2、小猴、小猫和小狗闻到臭味后,怎么做的?

  3、小兔又是怎么做的?

  4、后来,小猴、小猫和小狗式怎么改正错误的?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教师带领幼儿看图连贯、完整地讲述画面内容。

  四、组织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教师:如果你是小兔子,你闻到臭味后,会怎么做?

  教师:如果你在马路上,发现别人乱丢瓜皮,你会怎么做?

  知道要做一名讲卫生,爱劳动的好孩子。

  五、音乐活动“我有小手”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小手,能做许多事。如果你发现地上有垃圾,你会怎么做?

  对,我们就唱:我用扫帚扫扫地,我用扫帚扫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