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碱的认识是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欢迎参考阅读!
从该课的准备到结束,在赵老师的督促,中心组李老师、纪老师的指导和办公室老师的帮助下,这节研究课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回顾这一过程,我在这次备课、讲课、评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课堂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收获,同时也看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的教学更有效,及时的采取改进措施。现我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三个重要探究环节——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从“疑”开始,靠疑推动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思路。本节课我以“冬天为什么给树木刷石灰”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碱的物理性质,演示两个实验“头发在热的氢氧化钠中的变化”“鸡爪在浓氢氧化钠中的变化”,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碱中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碱的腐蚀性的认识,其中部分内容学生可阅读课本自学完成,不作为重点讲解,但强调了一些基础知识必须记住。接着进入碱的化学性质环节,碱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先从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使学生回顾所学总结出碱与指示剂反应、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这样设计易于学生掌握理解,从已知循序渐进的过度到未知,提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能反应,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也反应吗?来引导学生设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打下基础。至此可总结出碱的第三条性质,然后启发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培养学生学会选取物质的方法,进入学生动手实验探究,通过分析反应现象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总结第四条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出碱都具有这些化学性质的原因。至此这个重难点就解决了。由学生观察化学方程式的特点直接给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条件以及适应的范围,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反应类型。最后师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做达标检测,检测这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巩固所学知识。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体现了李沧区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中,注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为什么去做实验,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解释现象、归纳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知识,就是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目标明确,记忆深刻。教学手段上多样性,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基础性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技能性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不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我创新了实验,增加了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作为教师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很重要,我在教授碱的化学性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在设计实验上给学生很好的引导和充足的时间思考,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深入的分析,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在选择练习题上不断筛选和改进,体现了针对性和层次性,在落实过程中,真正做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能使各种表象上升为规律,使各种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各类创新方法。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通过评课和自身的认识,在这节课中,我总结了有以下不足之处:
1、在引入课题时,从生活现象走入化学,而在结束时没有体现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思路,课堂设计前后不呼应。
2、在做演示实验时,操作不够规范,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认识。
3、课堂语言不成熟,不够简洁清晰,说的多反而显的课堂繁杂,不应该怕学生不会而多作解释,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在上课各个知识环节的连接上比较生硬,在时间控制上把握不准确,导致后面内容学习的有些仓促,一些巩固练习没有完成。
5、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不够,没有很好的落实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本次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
1、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2、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3、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4、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5、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许多。多谢老师及领导给了我这一次锻炼的机会。相信,有了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有了我自身的努力,我会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九年级化学按进度该讲《常见的酸和碱》了,这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觉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我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既然要讲公开课,我就要尽力完美呈现。只有一天准备时间,我赶紧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反复揣摩教学过程,
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指导
教学中上我打破常规,改变知识的呈现顺序,先组织学生自学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酸碱指示剂的初步知识,重点在后半部分。因性质实验比较简单,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分为六组,我课前给每组准备了三个内容相同的点滴板,透明点滴板上有编号,药品按号序分别放入x氧化钠、石灰水、盐酸、白醋等溶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向第一个点滴板滴石蕊,向第二个点滴板滴酚酞,观看各小格中液体颜色的变化。亲自动手操作能够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学生在此实验基础上很直观地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点滴板要滴入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把这节课的探究热情推向了高潮。我安排四个小组用甘蓝,两个小组用胡萝卜,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研磨,再用酒精溶解,纱布过滤,几分钟内就得到了甘蓝汁和胡萝卜汁,最后用滴管吸液滴入点滴板。孩子们配出来的甘蓝汁浓度不同,遇酸碱后呈现出红、黄、绿、蓝不同的颜色,课堂沸腾了。用胡萝卜实验的小组没看到颜色变化,失落之余感慨道:“老师,我们组纯粹是做陪衬的。”行啊,顿悟了,知道化学实验需要对比观察,这也是收获。
我觉得每节课的板书应该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最精彩的一笔,最好能做到过目不忘,图文助学的方式是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我把这节课的板书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不足的的地方:
1、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
心生则总总法生,心灭则总总法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获得了整合教材的成功体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我们的'课堂因此而灵动起来。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能做而且社会需要的事情,并且沉醉地做着,这个人无疑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幸福前行,我们会品味到收获的醇香。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自己在教学内容量上的安排比较合理,
虽然本次课总得来说还算成功,但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授课过程中比较紧张,导致语速有点过快;
2、过渡语言还不够简洁、精炼;
3、个别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比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硫酸钠”化学式书写错误,虽然有及时地指出,但没有在黑板上写下正确的答案进行强化;再如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描述说成了“无现象”;
4、用粒子模型引导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的时候,撤走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后,没有提示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微粒,可能会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有一定的困难。
聆听了
最后,感谢工作室的各位老师和区里的老师前来指导,我将受益终身!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浓硫酸的腐蚀性→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
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
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
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对比。
②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
一、对课题及内容的反思
《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分式的概念,书上是这么得出这个概念来的:一个整数m除以一个非零整数n,所得的商记作 ,称 为分数,类似地,一个多项式f,除以一个非零多项式g,所得的商记作 ,把 叫作分式。其中f叫作分子,g叫作分母。在提出了分式的概念后,书中还特别提出多项式也看成分式。例如,x-y可以看成分式 。
我们在七年级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时学习了整式:整式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统称。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分式的概念应该是相对于整式来说的,但是如果按照书上的说法难免让学生觉得:整式都可以写成分式的形式,那么所有的`整式都是分式,整式就是分式的一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应该采用这种分式概念的定义: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分母中含有字母,式子 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采用分式的这种定义,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分式的特点,把它与七年级学习的整式的概念区别开。我们作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完全奉教材为“圣旨”,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更能理解什么、更容易掌握什么、怎么说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尤其是课题。为了更好地教学,我们都应该好好地进行反思。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上这节课时,可以从分数的概念类比出分式的概念,这样学生更好比较记忆,找出他们的异同。在提出了分式的概念后,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式子,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分式,或者让学生自己举出几个分式的例子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让学生从练习中把握好分式概念中重要的两点:
1、分母中含有字母.
2、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同样可以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得出,再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语言、措辞、以及适当的问题和教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除了自己设置问题外,还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时间。
三、对学生课堂练习及作业的反思
课堂练习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需要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好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书上课堂练习的题型有两种,一种是连线题,一种是填空题。我发现学生连线题都做得很好,但是填空题有些错误。比如 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时我们应该让他们回想分式的基本性质,引导、提示他们观察分式分母间的联系:1-x=-(x-1),这样观察得出,由等式左边到右边需要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1,这样题目的突破口找到了,题目也就不难解决了。 这堂课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这些问题可以从课后作业中得出答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学生的易错点总结出来,分析错误多出在哪些知识点上,反思采用何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易错的知识点。
碱的认识是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碱及其性质教学反思,欢迎参考阅读!
从该课的准备到结束,在赵老师的督促,中心组李老师、纪老师的指导和办公室老师的帮助下,这节研究课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回顾这一过程,我在这次备课、讲课、评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课堂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收获,同时也看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的教学更有效,及时的采取改进措施。现我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三个重要探究环节——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从“疑”开始,靠疑推动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思路。本节课我以“冬天为什么给树木刷石灰”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碱的物理性质,演示两个实验“头发在热的氢氧化钠中的变化”“鸡爪在浓氢氧化钠中的变化”,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碱中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碱的腐蚀性的认识,其中部分内容学生可阅读课本自学完成,不作为重点讲解,但强调了一些基础知识必须记住。接着进入碱的化学性质环节,碱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先从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使学生回顾所学总结出碱与指示剂反应、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这样设计易于学生掌握理解,从已知循序渐进的过度到未知,提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能反应,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也反应吗?来引导学生设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打下基础。至此可总结出碱的第三条性质,然后启发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培养学生学会选取物质的方法,进入学生动手实验探究,通过分析反应现象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总结第四条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出碱都具有这些化学性质的原因。至此这个重难点就解决了。由学生观察化学方程式的特点直接给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条件以及适应的范围,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反应类型。最后师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做达标检测,检测这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巩固所学知识。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体现了李沧区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中,注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为什么去做实验,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解释现象、归纳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知识,就是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目标明确,记忆深刻。教学手段上多样性,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基础性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技能性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不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我创新了实验,增加了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作为教师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很重要,我在教授碱的化学性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在设计实验上给学生很好的引导和充足的时间思考,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深入的分析,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在选择练习题上不断筛选和改进,体现了针对性和层次性,在落实过程中,真正做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能使各种表象上升为规律,使各种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各类创新方法。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通过评课和自身的认识,在这节课中,我总结了有以下不足之处:
1、在引入课题时,从生活现象走入化学,而在结束时没有体现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思路,课堂设计前后不呼应。
2、在做演示实验时,操作不够规范,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认识。
3、课堂语言不成熟,不够简洁清晰,说的多反而显的课堂繁杂,不应该怕学生不会而多作解释,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在上课各个知识环节的连接上比较生硬,在时间控制上把握不准确,导致后面内容学习的有些仓促,一些巩固练习没有完成。
5、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不够,没有很好的落实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本次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
1、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2、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3、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4、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5、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许多。多谢老师及领导给了我这一次锻炼的机会。相信,有了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有了我自身的努力,我会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这节课讲的课题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一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有以下三点收获:
授课的致用性:
大家往往固有的潜意识是数学枯燥无味,如果将来不搞科学研究,学之无用。本人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数学课告诉大家,基础数学是提高国民基本科学常识的必备武器。那么,对数函数的学习则是对历史文物研究的基础知识。当下的国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假日旅游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将来的国民不能再是只是游玩,而是懂道的欣赏。
碳14的对数公式
则是今天导课的重要兴趣吸引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常态教学手段,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已经为学生展示了直观的对数函数底数真数改变的图像变化。当然辅助教学手段是在学生的导学案上有习题和绘图两种手动跟进。
作业布置的探索性尝试
(1)上百度,知乎查阅考古年代的推断方法及碳14的.相关应用.
(2)周末看一部考古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通过这种作业布置方式的尝试,让学生体会教改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普通教师已经在行动。
当然,本节课还是有很多没有想到。也有三点。
1、内容的繁多性
总是认为本节课内容简单,要多讲一点,把可能的题型都要讲到,犯了大多数教龄多年的通病———经验式授课。导致本节课结束时有些许的时间紧张。
2、师生互动的简单重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所以师生互动是很重要的一个展示环节。但是我们还只是简单的小组交流,板书展示。还是得开动脑筋,多些互动样式。
3、授课中的德育环节
其实本节课教学中我还是在导课过程,以及作业布置中体现出了德育的部分情节。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不能因为数学课的特殊性就可以忽略德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为人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培养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目标,我辈仍需努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小数的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之后的内容,这一课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整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进行动手尝试、探究,应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小数的性质。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反思《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三个小数相等。他们的单位都一样,所以我们把数字抽出来。板书(0.1=0.10=0.100)。由原来的解决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一组小数0.3和0.30的大小的比较,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教学设计把学生限制在了准备的两个学具里,其实这个环节可以完全放手与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方法探究,可以用刚才比较0.1、0.10、0.100的方法,也可以用学具,这个地方不给学生设限更好。讲课时没有给学生强调正方形看做1,强调是把1平均分,这个1可以使1米,是1吨,1分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强调0.3和0.30他们的大小相同,意义是不相同的。
在练习的设计上保证有层次。既有知识的巩固,又有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还有拔高练习。讲授练习不但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告诉学生这样解决的道理,但课时安排太紧,导致练习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