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优秀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优秀教学反思
一、教材、学情分析从内容上看,本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精髓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表现。因此,它回答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该部分知识是在讲了中华文化之后,这体现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可以说是深入,对第六课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学生已有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这一教学资源。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了解不充分,民族观念淡漠,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亮点1、更新教学理念,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本课的'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探讨和体验,让学生感到民族精神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引导学生体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体会其与时俱进的品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视频导入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开头渲染一个感动的氛围为后面内容作铺垫。在教学实践中,预设的活动在我的有效调控下顺利进行,引导学生参与组织活动效果也较好,学生参与面较广,学生在自由发挥才能的同时,得到了及时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活动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3、活动注重实效性。通过活动感悟知识,回归课本,而不是单纯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内容化,从而达到预设效果。
4、不失时机的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表现时,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学科在德育教育上的主阵地作用,寓情于景,顺理成章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不足由于时间仓促,重难点突破力度尚显不足,民族精神内涵把握较到位,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这一内容教学实现不好。
四、整改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课前精心研究学生,潜心分析教材,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上高效的课效课。
4、重难点一定要抓住,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等等
汽化和液化课堂教学至少两个课时,我分成了沸腾、蒸发和液化。沸腾的实验比较耗时间,设计的内容较多,所以我用了一个课时。蒸发和液化知识点也较多,但常识性了解内容较多,蒸发的要求也降低了,所以可以一节课讲完。
本节引入实验我按照书中实验进行,我用的开水和装酒精的袋子(酒精用一般医用可以,用95%效果最好),水一定要高于78摄氏度,我再课堂上就是刚烧开的开水。效果非常明显,有时老师用的气球,我没有尝试多,下次我会使用气球的效果。
实际上课中,沸腾的课我上了1.5节,也不知道哪儿啰嗦了。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沸腾的实验(初温较高),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变化,气泡变化等。得出数据后,和学生一起用数据和坐标图归纳。沸腾定义,特点,条件,看沸点,提出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蒸发的`知识我没有用太多的实验,而是和学生一起研究生活现象归纳影响蒸发的因素,并说明控制变量的应用,写出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跟蒸发的关系,故意没有利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液化,原本准备了一个冻有冰的矿泉水瓶,让学生将外面的水擦干,无论如何都擦不干,引导学生水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来。但当天上课时没有忘记带了,所以就用冰糕替代。
教学反思
一、《背影》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一、教材、学情分析从内容上看,本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精髓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表现。因此,它回答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该部分知识是在讲了中华文化之后,这体现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可以说是深入,对第六课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学生已有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这一教学资源。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了解不充分,民族观念淡漠,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亮点1、更新教学理念,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本课的'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探讨和体验,让学生感到民族精神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引导学生体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体会其与时俱进的品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视频导入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开头渲染一个感动的氛围为后面内容作铺垫。在教学实践中,预设的活动在我的有效调控下顺利进行,引导学生参与组织活动效果也较好,学生参与面较广,学生在自由发挥才能的同时,得到了及时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活动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3、活动注重实效性。通过活动感悟知识,回归课本,而不是单纯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内容化,从而达到预设效果。
4、不失时机的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表现时,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学科在德育教育上的主阵地作用,寓情于景,顺理成章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不足由于时间仓促,重难点突破力度尚显不足,民族精神内涵把握较到位,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这一内容教学实现不好。
四、整改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课前精心研究学生,潜心分析教材,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上高效的课效课。
4、重难点一定要抓住,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等等
这篇课文由《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组成。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示范朗读,加强指导。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老师先示范,再从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吧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
二、联系注释,理解句意。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加之大多数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较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释,完全理解句意。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学习本文时把这一方法渗透到学习得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习古文并不难,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不仅得到“鱼”,也得到“渔”。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可以补充一些或让学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习方法阅读、品味、感悟,那么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这篇课文上了三个课时,加上写字。明显,超标了。不过值!课文还是采用的随文识字教学,朗读训练也比较到位,现在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朗读,也知道怎样朗读了,心里很高兴。可是学习的过程中总有新东西不断的出现,这堂课就要处理一个“祈使句”的问题。首先,我请孩子们反复读“牵牛花,请你快快长大发芽,让王奶奶也能看到鲜花吧!”这句话,在带着他们到现实中去体会,孩子们说到了“有礼貌”、“着急的期待”等等,有了感情的`铺垫,在告诉他们这句话是祈使句,并且再板书一句祈使句,观察特点,总结出祈使句的模式:XXX,请你___________吧!熟悉了句式以后,让孩子仿写、拓展,加深了他们对于祈使句的印象,掌握了“!”的使用方法。这个地方耗时较多,但是效果还不错。
另一个耗时的地方就是写字的指导。指导模式:请小老师来教,自己选字,先说结构,再说笔顺、笔画,接着观察压线的笔画,最后是试着到黑板上来写。通过孩子自主参与来提高他们在写字环节中的兴趣,效果不错,就是费时。不是特别难的字最好不用这种方法。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