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023-07-25 15:32:13

  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一、游戏引入激发探索欲望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与老师比记忆力的形式引入新课,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活动,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发现老师每次都能猜对时,会产生好奇与疑问,当老师告诉大家学了这节课的知识也会像老师一样猜出来时,更加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二、改编教材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材上的两道例题是通过学校举行活动同学们帮忙摆盆花的生活情境引入的,其实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引入新课也很不错,但我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竖式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力求减少每一步的难度,因此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直接摆小棒的做法,我认为这样做更能使学生将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每一步的含义结合起来,直观了当的让学生去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另外在数字的`大小上我也降低了难度,两道例题被除数都是10,而通过改除数的大小从而串联了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两道例题,我认为除法试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而试商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慢慢去练习体会,从而达到很快试出商的目的。

  三、注重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

  在整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摆小棒的过程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摆小棒展开教学到学生看除法竖式联系小棒说含义再到教师课件展示小棒和竖式相结合的演示过程,都是力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突破重难点。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介绍竖式写法时,教师说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调控的不及时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发言评价的不够准确具体。

2、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x积极思维,认真讨论,让他们利用旧知识去掌握新知识

  例如,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2、《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星期二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本人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最后是借助学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想想做做”时,让学生借助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一、数形结合,理解概念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我以摆小棒确定为教学活动的主线,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使数形有效结合。

  当第一次写9÷4的除法竖式时,学生主要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于是我展示出学生的作业,然后让学生找其中的不同点,说说这里的“8”是什么意思?“1”又代表什么?并且请学生把竖式中的每个数字在横式中、小棒图中也一一找到,并说说表示的含义。通过这个环节的操作,学生能把算式和图进一步沟通,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

  二、加深体验,发现规律

  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因为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就产生了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我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操作,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我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因此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搭3个周期的正方形,如果有11根、12根……16小棒,请你摆正方形,结果会怎么样?请学生说算式,当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我没有仅仅停留在直观操作水平上,紧接着,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摆下去,用19根,20根小棒,会怎么样呢?然后还安排了搭2个周期的三角形,通过大量的体验和感知,最后抛出“余数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到:“余数不超过除数”、“余数总比除数小”。当问到搭五边形时,余数可能是几?学生也能马上答出来。最后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板块,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环境原因,学生表现的不是很热情,以致我前面的节奏有点慢,另外,我觉得在反馈中,应发挥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5、《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课本在计算方面是加、减、乘、除计算方法的进一步拓展。第一单元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推理难力差,因此,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就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游戏激趣。通过“快速搜索”“快乐拼图”“艺术插花”三项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三项活动在形式上具有游戏的性质,可增强对学生情感上的刺激,对于小学生来说,形式上喜欢才会有行动上的真正参与。同时这三个活动在本质上具有浓郁的数学味。“快速搜索”是为了在试商方法上作铺垫,通过“快乐拼图”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经历“艺术插花”列出多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自主建构。纵观许多本单元的优秀教学设计,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所有老师的共同选择,但选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实践证明用小棒摆图形操作简单方便,学生比较感兴趣;数量太少会局限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多了则会花时太多,降低课堂的效率。所以我选择用10根小棒来平均分,如果直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分,会导致花样百出但价值不大。让学生根据要求和问题去操作、思考,既有空间又有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建构意义。

  3、行为跟进。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变换除数,会引起余数的变化,再引导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在学生初步形成“余数出现是有规律的”这一认识之后,及时跟进,深化认识。当然,有些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因为受上学期除法的影响,自然而然地用除法算,而忽视了其他方法。让学生试着用竖式求,学生基本上会写,我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每步的意思。课后学生出现以下问题:1.计算过程中回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或者这一类判断题,他认为是对的。2.应用题算完后不会答。一些同学把整题抄下来,一些同学余数的问题不会答,一些同学干脆不答。3.在做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一些同学商和余数的单位分不清。很显然,他是不理解题目的意义,还有部分学生不写单位。我想这些不足都是我们今后要克服的。

3、二年级数学上册《做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1.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和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新课引入设计了猜气球颜色和摆草莓两个活动,是为了顺利引入新课并激发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课结束之前,破JIE开课留下的悬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3.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余数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其它活动和练习都是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

  4.引导学生全面经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加强直观教学,摆草莓、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余数的产生,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了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

  5.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1)判断,填空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开发的练习都在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2)回忆开课留下猜气球颜色的悬念,破JIE猜气球颜色的秘密,强化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价值,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4、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5、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一、游戏引入激发探索欲望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与老师比记忆力的形式引入新课,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活动,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发现老师每次都能猜对时,会产生好奇与疑问,当老师告诉大家学了这节课的知识也会像老师一样猜出来时,更加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二、改编教材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材上的两道例题是通过学校举行活动同学们帮忙摆盆花的生活情境引入的,其实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引入新课也很不错,但我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竖式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力求减少每一步的难度,因此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直接摆小棒的做法,我认为这样做更能使学生将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每一步的含义结合起来,直观了当的让学生去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另外在数字的`大小上我也降低了难度,两道例题被除数都是10,而通过改除数的大小从而串联了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两道例题,我认为除法试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而试商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慢慢去练习体会,从而达到很快试出商的目的。

  三、注重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

  在整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摆小棒的过程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摆小棒展开教学到学生看除法竖式联系小棒说含义再到教师课件展示小棒和竖式相结合的演示过程,都是力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突破重难点。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介绍竖式写法时,教师说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调控的不及时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发言评价的不够准确具体。

6、四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在人教版五年制数学第七册课本练习八中有这样一道题:体育用品厂4000个羽毛球要包装,每筒装羽毛球12个。这些羽毛球最多能装多少筒,还剩几个?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列算式是4000÷12=333(筒)……4(个)。当我在课堂上订正这道题时,梁晓凯同学高高地举起手,“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这道题的结果应该是334筒余4个。”“哦?”我迟疑了一下,这时很多同学都举手同意梁晓凯的意见,我赶紧把话题接过来,“为什么?”“因为剩下的4个还需要一个筒”“原来是这样,那应该是334筒,怎么还余4个呢?请大家共同讨论一下,正确答案究竟是多少”我不露声色地说。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争论过后,吕炳全同学说:“应该是333筒余4个,因为题中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这题改成:体育用品厂4000个羽毛球要包装,每筒装羽毛球12个。这些羽毛球能装多少筒?把这两道题进行一下对比,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我做了小结:课本上这道题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是精确计算,梁晓凯同学说的334筒余4个,是混淆了有余数的除法和近似数的区别,不符合题中的要求,所以是不正确的,但是梁晓凯同学犯的这个错误值得,他提醒了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后再做出解答。

  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我们的教学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我从来没遇到也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教学又走进了误区,又在围绕着考试转,考什么教什么?曾记得连续两次期末考试都考了用“进一法”求近似数的应用题,所以老师们对此类应用题倍加重视,一讲再讲,惟恐学生不会,讲得多了,学生也就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根本不懂题意,拿过来就做,因此导致了今天错误的.出现,这难道不是我们数学老师的悲哀吗?应用题教学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我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特别重视应用题的教学,重视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学习、钻研,留心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结合生活实际,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讨论、交流中去感知应用题的结构和一般的解答步骤。从教学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