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排队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画图方法解决求整体的特殊情况(求和加1、求和减1),在依据信息画图过程中,
试图以和文字表达建立起联系,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清晰地建立起数量关系,体验用画图解决问题简洁、直观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目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粹从推理计算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想到用画图架起直观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图的形式支撑从而是问题更加生动直观,为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图形表征便于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便于学生为画数学图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解决排队问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多算要减去,少算要加上。
教学难点:辨析何时需要加1,何时需要减1。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排队,排队做游戏、排队买东西。排队可十个数学问题,动物王国中正在进行队列比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感受一下排队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1.依据信息画图。
羚羊队出场了,羚羊队长在队伍的最前面,它说:我后面有5个运动员,你能猜猜我的
小队一共有多少运动员吗?
(1)依据提供的信息画图,学生画图。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图。
(3)全班交流
由学生介绍图意,大家进行评价。并将算式、图和文字表述建立起联系。
2.解决企鹅有多少只的问题。
企鹅队出场,企鹅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队长说:我这队算我有8个运动员。站在队
尾的小企鹅问道:那我的前边有几只企鹅呢?
(1)把企鹅的对话用图或者算式表示出来。
(2)教师展示学生多种画图,并由学生介绍图意。
(3)结合图理解8-1=7表达什么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帮助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解决了一些排队中的问题,同学们能利用画图的方法特别清楚的解决了小动物们的问题,看看又有别的小动物想你们求助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性,设计各种画图方法,借助画图建立直观形象,帮助理解题意,并为下面教学时的画图做好方法的铺垫。
(二)用画图方式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
3.建立“漏数加上”的模型
(1)教师出示课件:小兔子观察了一下自己的位置,也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它说:我的左边有4只动物,我的右边有6只动物。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预设:10只。
预设:11只。
预设:9只。
(2)让学生把想法画出来或者用算式表示出来。全体学生画图。
(3)师生共同交流。
预设:用图表示关系。
预设:用算式4+6+1=11(只)解决问题。
预设:4+7或5+6。
由学生介绍图或者算式表达的意思。重点追问一下几个问题。
①题目中没有1,为什么要加1呢?用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针对算式4+7或5+6中的7和5,教师要追问:题目中没有这个条件,7和5
哪里来的?结合图理解算式的意思。
小结: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有很对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便于解决问题。
4.建立“重复减去”的模型
(1)解决斑马排队的问题。
斑马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从左数,我排第6,从右数我排第3,我们队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预设:6+3+1=10(只)
预设:6+3=9(只)
预设:6+3—1=8只
(3)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①依据上面三种情况,说一说哪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正确的。
②展示学生的画图,结合文字理解图意。
③依据正确的图,再反思上面三个算式,谁的解决问题思路与图意相同。
让学生清楚地看见这个“点”被数了2次,因此要减1。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斑马被重复计数了2次,所以要减1的道理,把需要加1,还是需要减1的问题变得直观了。
(三)辨析加1、减1的问题
1.再审题,明确需要加1还是减1。
教师在再示以上两道题。都是求两队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哪里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
预设:题目表达的意思不同,小兔子队说“自己的左边有几只,自己的右边几只”,没包括小兔,所以求总数是需要加1;斑马说“从左数,从右数都有自己。”斑马被重复数了2次,所以求总数需要减1。
预设:画的图中也清楚的看出小兔子是被漏掉的要加1,斑马被数了2次所以要减1。
2.独立解决问题。
(1)第一排有5把椅子,第二排有10把椅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2)有一排花,其中有1盆是黄花,其余是红花,黄花的左右两边各有6盆红花,一共有多少盆花?
(3)有一排花,其中有1盆是黄花,其余是红花,黄花从左右两边数都是第6盆,一共有多少盆花?
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辨析两种类型题目的区别,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
(四)拓展提升
刚才同学们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咱们今天所用的方法竟然和大数学家韦恩创造的集合图有相似的地方,你们想一起看一看吗?
课件演示:有谁看懂这幅图了?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五)总结
回忆你今天的学习过程,说说你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把教学内容的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的题目整理成一个聪聪过生日的情景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围绕“广角“教学,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又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点心的搭配、路线的选择等,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设计旅游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如果这样应该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三、如何照顾后进生。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优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尤其是象数学广角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来探讨。
《搭配中的学问》在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围绕食堂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二是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如“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三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乘法原理,于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搭配时要做到有顺序,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从多方面想办法: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把教学内容的'例题、课后练习的题目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搭配衣服、搭配早餐、搭配路线中,使学生处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有趣,又处处增长知识。学生不仅玩得高兴,而且也学得开心。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衣服搭配、早餐的搭配、路线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然后拓展延伸,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搭配的情况?再让学生进行词语搭配,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有搭配得情况。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说说你觉得那种摆法比较好?好在哪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悟到有顺序的进行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
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在路线的搭配时,没能把搭配的知识迁移到走路,对于一段路和一条路线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不能正确的找到所有的路线,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二、如何灵活驾驭课堂。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很多学生急着演示、发言,语言表达能力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一不小心被学生牵制住了,因为太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所以拖延了时间。
三、课堂学生讨论演示的必要性和如何生成。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随机的现象的处理,还存在着不足。<
一、教学内容: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画图方法解决求整体的特殊情况(求和加1、求和减1),在依据信息画图过程中,
试图以和文字表达建立起联系,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清晰地建立起数量关系,体验用画图解决问题简洁、直观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目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粹从推理计算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想到用画图架起直观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图的形式支撑从而是问题更加生动直观,为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图形表征便于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便于学生为画数学图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解决排队问题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多算要减去,少算要加上。
教学难点:辨析何时需要加1,何时需要减1。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排队,排队做游戏、排队买东西。排队可十个数学问题,动物王国中正在进行队列比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感受一下排队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1.依据信息画图。
羚羊队出场了,羚羊队长在队伍的最前面,它说:我后面有5个运动员,你能猜猜我的
小队一共有多少运动员吗?
(1)依据提供的信息画图,学生画图。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图。
(3)全班交流
由学生介绍图意,大家进行评价。并将算式、图和文字表述建立起联系。
2.解决企鹅有多少只的问题。
企鹅队出场,企鹅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队长说:我这队算我有8个运动员。站在队
尾的小企鹅问道:那我的前边有几只企鹅呢?
(1)把企鹅的对话用图或者算式表示出来。
(2)教师展示学生多种画图,并由学生介绍图意。
(3)结合图理解8-1=7表达什么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帮助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解决了一些排队中的问题,同学们能利用画图的方法特别清楚的解决了小动物们的问题,看看又有别的小动物想你们求助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性,设计各种画图方法,借助画图建立直观形象,帮助理解题意,并为下面教学时的画图做好方法的铺垫。
(二)用画图方式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
3.建立“漏数加上”的模型
(1)教师出示课件:小兔子观察了一下自己的位置,也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它说:我的左边有4只动物,我的右边有6只动物。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预设:10只。
预设:11只。
预设:9只。
(2)让学生把想法画出来或者用算式表示出来。全体学生画图。
(3)师生共同交流。
预设:用图表示关系。
预设:用算式4+6+1=11(只)解决问题。
预设:4+7或5+6。
由学生介绍图或者算式表达的意思。重点追问一下几个问题。
①题目中没有1,为什么要加1呢?用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针对算式4+7或5+6中的7和5,教师要追问:题目中没有这个条件,7和5
哪里来的?结合图理解算式的意思。
小结: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有很对的方法,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便于解决问题。
4.建立“重复减去”的模型
(1)解决斑马排队的问题。
斑马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从左数,我排第6,从右数我排第3,我们队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预设:6+3+1=10(只)
预设:6+3=9(只)
预设:6+3—1=8只
(3)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①依据上面三种情况,说一说哪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正确的。
②展示学生的画图,结合文字理解图意。
③依据正确的图,再反思上面三个算式,谁的解决问题思路与图意相同。
让学生清楚地看见这个“点”被数了2次,因此要减1。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斑马被重复计数了2次,所以要减1的道理,把需要加1,还是需要减1的问题变得直观了。
(三)辨析加1、减1的问题
1.再审题,明确需要加1还是减1。
教师在再示以上两道题。都是求两队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哪里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
预设:题目表达的意思不同,小兔子队说“自己的左边有几只,自己的右边几只”,没包括小兔,所以求总数是需要加1;斑马说“从左数,从右数都有自己。”斑马被重复数了2次,所以求总数需要减1。
预设:画的图中也清楚的看出小兔子是被漏掉的要加1,斑马被数了2次所以要减1。
2.独立解决问题。
(1)第一排有5把椅子,第二排有10把椅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2)有一排花,其中有1盆是黄花,其余是红花,黄花的左右两边各有6盆红花,一共有多少盆花?
(3)有一排花,其中有1盆是黄花,其余是红花,黄花从左右两边数都是第6盆,一共有多少盆花?
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辨析两种类型题目的区别,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
(四)拓展提升
刚才同学们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咱们今天所用的方法竟然和大数学家韦恩创造的集合图有相似的地方,你们想一起看一看吗?
课件演示:有谁看懂这幅图了?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五)总结
回忆你今天的学习过程,说说你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