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一年级《分一分》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西师大版一年级《分一分》教学反思
分类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把分一分作为准备课安排,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和感悟分类思想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刚入学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以下两点:
1. 以活动为主线,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按一定标准分类这一重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素材,有层次地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教学中,按照从感知生活的分类现象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类问题、从给定分类标准到自主确定分类标准、从按同一标准分类到按不同标准分类的`顺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正确把握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和感悟分类的思想方法。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接受能力构成了本课教学的一对突出矛盾。教学中,我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讲有关分类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分类经验,在活动中感悟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让学生从商店货架上归类摆放的商品这样的生活现象中体会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在把一些事物按一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分类的方法等等。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一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
(1)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同桌说一说讨论一下得到结论,指名用小棒演示说计算方法。
(2)如果没有小棒,计算8+7应该怎么想呢?把小棒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先仔细想一想,再小组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3)方法优化,总结凑加法口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两个层次进行练习:
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拔高训练,要求学生能发现并达到提高的目的。
一、关注学生的原有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因此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在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先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自己数数的好方法时,再请学生上台展示数数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在展示数数的过程中,我不时的相机指导,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百是一百。于是全班同学学着数小棒,再一次展现10捆小棒时,引导观察数好的小棒,说说看懂了什么?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二、注重培养学生数感和估数意识。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任务之一。一年级学生已经会数20以内各数,并有了数是数出来的初步感受。当物体的个数多于20时,有相应的数来表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怎样来数这些物体的个数呢?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小棒的过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数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数出了100以内各数,而且体会到比认识100以内各数更上位的知识,明白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我们的祖先发展数概念的重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让学生在猜数中建立数感,先让学生感知10颗瓜子有多少,再让学生感知20颗有多少,最后让学生估计这么一大堆瓜子的有多少颗。最后,让小朋友感受百羊图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体验,建立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学生第一次数100根小棒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习过程较紧张。学习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
教学《青蛙搬家》,故事浅显易懂,但要让孩子真正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以此指引自己的做法,这对于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很重要。
一、提问要有层次。
第一层次,提问“为什么青蛙会遭遇这样的下场?”,这是分析原因。第二层次,提问“我们帮青蛙出出主意,它应该怎么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是思考怎么办。第三层次,当学生想到了办法,但办法有漏洞时,应引导修正。提问:“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以此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去接近青蛙失败的本质。
二、评价要以积极评价为主。
学生经过思考后对问题的回答,也许有偏颇之处,但答案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理解、肯定、赞赏,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思考的欲望,将思考向纵深生发。如案例中的积极评价语:“是的'!”,“哦,真会想办法!”“这真是一只谦虚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团队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三、引导在关键处。
案例中学生说如果青蛙坐在大雁的背上,这样它就可以张嘴说话,不会掉下去。这个学生是开动了脑筋想了一个避免掉下去的好办法,却不是青蛙掉下去的实质原因,如果老师把课上到这儿就结束的话,那孩子们无法深入本质去考虑问题。因此这就需要考验老师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后追根溯源,追问:“哦,真会想办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孩子们自会豁然开朗,认识到如果这样青蛙也会被人们批评骄傲,批评不礼貌。
《8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以及对20以内的两位数充分认识,通过前一阶段《9加几》的学习,已经初步感知并学会运用“凑十法”。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10加几的简便,所有的这些都为在数学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强化”“凑十法”奠定了基础。8加几的学习是智障学生对加法学习的延伸。8加几的思想方法也是“凑十法”,是学生思维方法的扩展。8加几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进位加法的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充分建立起一个进位加法的“模型”。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1、结合情景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凑十”的合理性。
2、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教学中的重点是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而难点则落实在理解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思维过程。
本课教学力求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活动情境,使每一位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进入数学课堂并参与活动。
成功之处:
1、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如数的组成,把几分成2和几;填空,8加几等于10;9加几的计算并要求A类生说算理……这些知识的复习,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上知识我是利用多媒体演示操作让学生自己感知学习8加几的计算方法,把具体形象的动画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边演示边说,汇报交流,在演示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凑十”法。
3、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我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草莓图、桃子图,问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质疑。
不足之处:
课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自己没有适当地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鼓励的语言比较生硬,不能引导学生大声的表达。另外在整堂课中,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在教学时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学才肯学,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课的准备过程是自己提高的过程,讲课后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从反思中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这将成为我进步的台阶。
分类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把分一分作为准备课安排,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和感悟分类思想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刚入学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以下两点:
1. 以活动为主线,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按一定标准分类这一重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素材,有层次地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教学中,按照从感知生活的分类现象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类问题、从给定分类标准到自主确定分类标准、从按同一标准分类到按不同标准分类的`顺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正确把握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和感悟分类的思想方法。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接受能力构成了本课教学的一对突出矛盾。教学中,我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讲有关分类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分类经验,在活动中感悟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让学生从商店货架上归类摆放的商品这样的生活现象中体会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在把一些事物按一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分类的方法等等。
1-5的认识这节一年级的课会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深挖教材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很多,它是学生认识学习其他数和教师教学更大数的雏形。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数的开始。由于1-5本身的数小,抽象程度低,小朋友很容易理解,不仅如此入学前已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各数。然而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却未清楚,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实基础。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初步了解1-5的含义并认识了1-5各数以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操作练习,让学生从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本节课,我把1-5各数较清晰数概念的形成作为教学的难点。这节课我注重突出自己预先设置的重点,在难点方面:
1、通过让一名学生上来摆出1-5各数所对应的小棒数,学生出现的`是
3 4 5
||| |||| ||||| ,接着提问你能换种摆法但同样也能表示这些数吗?
学生出现的是 3 4 5
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 ,从而突出数概念的本质,不会让学生局限于形式,同时在我删去了原先想让每个人动手摆的过程,如若这样学生的重心仅仅偏向于摆的形式。
2、再问: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身边的东西表示3、4、5吗?
生1:拿出3本相同的本子;
生2:拿出3支铅笔;
生3:拿出3个大小不同的橡皮擦;
生4:拿出1支铅笔、1本书、1本练习本表示3;
最后一个学生更是突破了3这个书概念,从本质上突出了3不仅仅可以表示3样相同的事物,还可以表示3个不同的事物,表示的是事物的数量多少。
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数的数序:特别是把1、2、3、4、5从大到小排,倒数是没多大的问题,反而错误率较高的是这样的题型()、4、()、2、1.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说从小到大排、从大到小排,紧接着问:你能从大到小排老师给你发下的1-5的数字卡片吗?让数序从初步感知到具体操作,数概念再次得到巩固和提高,再次利用顺口溜从小到大排,1、2、3、4、5;从大到小排,5、4、3、2、1让差生得以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