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历史”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二战爆发历史”教学反思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其实已经在其它班级上了节课,只是效果不满意。今天所要上的是一个差班的课。如果不采取点措施,课上不到一半,肯定台下睡成一片。我不希望变成这种惨状。
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因为是差班,我也不想首先从大道理讲起,这样他们一定会很抵触。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3月29日,我校领导请来了徐以山一行教研员领导来我校指导教学,整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午各科听评课。第二阶段,下午高玉丛上了一节公开课,然后徐主任对126教学策略做了深刻的报告。
第一阶段,由于我校推行了课改,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午每科两位老师各讲了一节课,各科教研员组织了听评课和指导。对我校的课改和落实情况得到了落实和充分的肯定,并给予了评价。指出了不足和困惑。
下午高玉丛举行了公开课,全校老师和领导们都去听了这节课。然后徐主任又对126策略进行了阐述。并对初三的复习做出了要求和指导。不足之处:1、小组合作学习处于现状,学生不入门,深入不下去,不能做到互帮、互学、互评。2、重点难点不明显,整堂课平铺直叙。3、学生的参与的少,老师要注意选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改进之处:1、注重应试能力的落实。2、126策略的落实问题。3、学校的课程改革老师们要从思想上去改。。4、应用现成的资料时要进行筛选、改造和加工。不要拿过来就用,心中没数。5、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统对答案。6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多多关注中差生,针对问题要分组分层次的让学生去展示。要建立评价机制,这样小组才有竞争合作意识。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重视导入语,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过渡语。实际上,教学中过渡语的设置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是否有巧妙的过渡语不仅体现了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是否严谨,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试想如果一堂课一直平铺直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巧妙的过渡语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是课堂的一个小的点缀,却能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像女人脖颈上的一小片丝巾,虽不张扬,却彰显着个性,让人眼前一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成功的过渡语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举例来说,学习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后,我这样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继唐太宗之后,我们接着来认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学生齐答武则天),武则天是一个争议颇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传说她专断刚烈、爱惜人才、心狠手辣等,但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归纳。”学生马上饶有兴趣的开始阅读归纳了;在学习了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我用这样的过渡: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下一目“盛世经济的繁荣”的学习中。
当然,既然过渡语的使用是一门教学艺术,难免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实践、尝试,方能达到一堂课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境界。
首先,对于历史科的高考备考,我想应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读通读活教材
2、补充重要史实史料和基础理论,拓宽知识帮助理解教材
3、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时政热点
4、搞好历史专题复习
5、强化对学生高考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6、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最后,对20xx届高三历史复习的一些想法
1、夯实一轮基础,狠抓二轮提高。
一轮复习要根据学生情况,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全面而扎实教学活动。以课本为主,按教材的章节一个一个地落实知识点。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专题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2、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研究09年命题原则及命题特点,准确把握20xx届高三复习方向。认真研究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理念,新问题。研究45分钟的课堂教学。坚持能力立意,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减少学生不应有的失分现象。
3、强化月考
用好精品题库,保证训练质量。最好一周一练习,要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杜绝无针对性的逐题讲解试卷的讲评课,一定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留死角。
4、关注热点,收集信息加强交流。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
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
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从高三学生毕业后听专家讲课,到现在讲授新课,感受颇多。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的说一下,我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希望与各位交流一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
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
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
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这里希望能从各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选择,希望我们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其实已经在其它班级上了节课,只是效果不满意。今天所要上的是一个差班的课。如果不采取点措施,课上不到一半,肯定台下睡成一片。我不希望变成这种惨状。
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因为是差班,我也不想首先从大道理讲起,这样他们一定会很抵触。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