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3-07-03 11:42:13

  《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猫》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养猫的经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理解故事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及文章蕴涵的哲理。

  3、培养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下列字词,老师再出示答案,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

  读一读 (幻灯片)

  sa sesong yong chàng zǔ quán cheng jia

  污涩 怂恿 怅然 诅骂 蜷伏 惩 戒

  四、速读感知(出示幻灯片)

  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

  速读要求:

  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

  学生按要求速读课文,在课文中标画??

  请三名学生分别简述三只猫的故事,提醒学生抓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老师简单点评)

  (过渡语)我们从故事中得知:三只猫的结局不是失踪就是死亡。这让我们深表同情。那么,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五、小组交流,精彩展示(出示幻灯片)

  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要求:标画出文中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充分交流??

  小组精彩展示?? 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花白猫 小黄猫

  喜欢 猫郑振铎 喜欢 酸辛 怅然、愤恨 可怜猫

  愤怒→难过、自责、愧疚

  老师追问:“我”对第三只猫为什么会产生难过、自责、愧疚这样复杂的感情呢?

  引出“芙蓉鸟事件”

  六、拓展联想(出示幻灯片)

  想一想: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说法:①第二只小黄猫不会吃黄色芙蓉鸟。②第二只小黄猫吃了黄色芙蓉鸟,也决不会责怪它)

  (过渡语)同一件事,人们对待两只小猫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七、探究文章蕴涵的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学生齐读启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客观公正;要关爱,善待弱小者。(幻灯片)

  (过渡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是一只猫而已?

  八、说一说(幻灯片)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一说事情的经过。

  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学生谈自己的经历??老师适时点评

  (过渡语)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想对同学们说

  九、结束语(幻灯片)

  让我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吧!(学生齐读)

  十、板书设计:

  愤怒→难过、自责、愧疚

  《猫》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与学生见面的短短20分钟,老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让学生齐读课文一遍,以便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标画文章中的生字新词,自行解决。

  这篇课文篇幅长,语言通俗易懂。因此我在课堂设计上让学生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并且对速读提出要求,并在屏幕显

  示: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从课堂反馈来看,效率高,效果好,节省了时间。

  这篇课文,我紧紧抓住了情感主线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只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让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展示。从课堂上看,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文章一些情感语句的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揣摩、朗读。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小组加分很适合初中低年级学生心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个环节的设计收到了预期效果。

  为了加深对文章所蕴含的哲理的体会,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想一想: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两只猫比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主旨。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过渡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是一只猫而已?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一说事情的经过。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下一环节: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最后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中,结束课堂。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值得自己深思的地方:

  小组模式的教学,座位的编排,可以4人一个小组,但由于时间仓促和讲台空间的局限,不能设计传统座位的编排。使老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进度和课堂纪律的掌控都受到限制。我在想,这样的座次排列,不使用小组教学模式也可以。

  课堂上,学生感受体会多,课文读得还是有些少。

  另外,有些紧张,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没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专家点评:教学设计新颖,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活动围绕情感主线设计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有深度,课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效发挥教师导学作用,适时进行方法指导,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氛围和谐融洽。

2、《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激趣

  1、师展示“猫”图片,复习上节课知识—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

  生答后师板书:

  性格古怪、淘气可爱

  2、谈话激趣:

  老舍爷爷是一个著名的大作家,他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具体的法宝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你们愿意吗?现在,请同学们带上你智慧的钥匙,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写法

  1、学习前三个自然的写法:

  ⑴ 引导理解“古怪”的意思。

  ⑵ 师问: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悟到猫的性格古怪?

  ⑶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具本的。

  ① 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② 了解猫“老实、贪玩、尽职”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把文章写具体的第一个法宝是:

  运用具体的事例把特点写清楚。

  ④ 师小结提示:

  因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平时什么都怕,有时又很勇猛,这些特点看起来相互矛盾,但又都是事实,所以作者说猫的性格古怪。也就是说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⑤ 让学生发现把文章写具体的第二个法宝是:

  围绕中心意思从几个方面具体写,也就是先总述后分述,文章才会显得有条理。

  ⑷ 指名读1、2、3自然段,要求:

  读出古怪的语气,生互评。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感悟到小猫的淘气可爱?

  ⑵ 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把小猫淘气可爱的特点写具体的法宝是:

  抓住动作进行细致刻划。

  ⑶ 有感情齐读第4自然段,表现出猫的淘气可爱。

  三、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1、师以“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为例,示范如何品析词句。

  2、由学生发现品析词句的方法(找──圈──悟──读)师加以肯定,并通过投影出示“学法”。

  3、生依据学法在课本上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师相机补充。

  5、思维拓展:

  通过交流,我们深深体会到主人是那么爱猫,假如你就是一只猫,主人那么喜欢你,你会怎么做?

  6、相机引出问题:

  老舍爷爷是怎样表现猫和他的亲密关系呢。

  7、通过理解“蹭”的意思,领悟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

  8、师小结:

  老舍爷爷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猫当朋友,当家人,当孩子,体现出“人爱猫,猫亲人“的人间真情。

  9、生有感情朗读全文,要求:

  能体现出“人爱猫,猫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找到了那么多写作法宝。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是那么可爱。这说明了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感受。我们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还能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写法迁移

  课外观察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把观察所得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做到“活而有效”,我刚开始时通过谈话激趣,激起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通过引导学生学习1~3自然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我觉得通过这样有效地学习,能较好地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然后安排“品味词句,体会感情”这一环节。安排这一环节时,我先有意作个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讲析,在此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拨,深化和评价。我觉得这样较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锻炼学生提取、处理信息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悟的地方说。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将“读、说、悟、写”融为一体,将学生语文实践落到实处。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深深觉得如果课前能准备一些“小猫淘气可爱”的'动画或图片,也许效果会好一些,从观察动画入手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猫的“淘气可爱”。

  【点评】

  江赛卿老师经过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于11月1日上午为我们上了老舍先生的作品《猫》的公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展示出了江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给听课者留下较好的印象,我们四年段语文教师听了这节课后认为有如下特色:

  1、教师能熟悉教材,目标明确,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指导到位,从词、句、片断品析、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的渗透等方面都淋漓尽致地展开,如对第一自然段的指导“猫”有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或明白了什么),一层一层地由浅到深地引导学生分析,最后再从教师的领读,学生的接读,让师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3、教师能充分发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的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

  4、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相信学生,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和谐,采用积极性评价。

  要说不足嘛,那也是难免的,本节课缺少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没有留下学生质疑的时间。总之,我们认为这节课虽然朴实,但也精彩。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执教者与作者之间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正如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所说:只要会开花,我就高兴,至于花开得大小我是不计较的。

3、三年级语文《难忘的八个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难忘的八个字》这是一篇弘扬人文教育的文章。课文写“我”是个模样令人讨厌、生来残疾的小女孩,只有家里人喜欢我,经常被别人嘲笑,产生了自卑心理。二年级时候的一次耳语测试,我听见了伦纳德老师在我耳边说的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从此鼓起了我生活的勇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四个生字,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

  2、品读课文,体会伦纳德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及“我”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要学习伦纳德老师善待、关心残疾人的优秀品质。

  2、体会伦纳德老师对小女孩的关怀,使学生受到爱的熏陶。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了解小女孩是一个身体有缺陷,自卑又聪明的人,理解“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这八个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伦纳德老师对“我”说的八个字为什么令我难忘;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母亲般的关怀,让小学生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情境导入,烘托情感。

  5·12 汶川8.0级大地震时,一位普通的母亲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抢救人员却发现她的身体下面躺着一位3、4个月大的婴儿,由于母亲用身体庇护着,婴儿安然无恙,抱出来的时候,婴儿竟然安静地睡着了。人们在母亲身边发现了一部手机,屏幕上写好了一封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同学们,这感人至深的母爱,已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今天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用八个字鼓励自己的学生,她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她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母爱的故事。(板书课题)

  2、质疑问题,诱发兴趣。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我想知道是哪八个字?谁对谁说的这八个字?这八个字背后有什么故事啊?这八个字为什么是令人难忘的?

  师:好,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去认真地读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吧。

  (设计意图: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体会母爱的情感。读文题引导质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探究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激活探究欲望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1)难忘的八个字是什么?这八个字中的“我”指谁?“你”有是指谁?

  (2)这八个字有什么意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同桌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读文,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掌握了读书的要领。

  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读懂了哪些问题?那些句子还没读懂?

  (2)课堂交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因为小女孩的先天缺陷,她很自卑。她撒谎、弄虚作假,怕同学们嘲笑她。伦纳德老师对着她的耳朵说“八个字”以后,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

  (3)把没有读懂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不懂的,同桌交流一下,实在弄不懂的画批做记号,把问题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读书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

  三、研读文本内容,感悟语文魅力

  小女孩外貌“与众不同”,缺少关爱。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课件出示小女孩的图片,引导看图:她是怎么与众不同的?

  一个小女孩,长着天生的裂唇,弯曲的鼻子,不整齐的牙齿,左耳先天失聪,说起话来还结巴。

  3、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时此刻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关爱、尊重、理解、帮助……)

  小女孩“耳语测验”作假,需要关爱

  4、默读第三段,想一想:小女孩“耳语测验”为什么要做假呀?小组交流

  (“耳语测验”)

  5、“假装”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要最后一个测验?

  出示:我是一个 的小女孩。

  伦纳德老师说的八个字,得到关爱

  6、体会最后一自然段:我等待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我只想赶紧把它复述下来就好,别让我再次受到别人的嘲笑、讥讽、挖苦了。)

  7、为什么伦纳德老师说的八个字会对小女孩产生那么大影响?

  8、听到伦纳德夫人说的这八个字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出示:我是一个 的小女孩。

  9、你想对伦纳德老师说些什么吗?动笔在纸上写下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新知,开阔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本课以小女孩儿的心路历程贯穿全文,说说读了这篇短文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拓展延伸:在我们身边生活着很多残疾人,他们心中最渴望的是什么?

  (要像伦纳德老师那样,奉献爱心,关爱有缺陷的人。)

  (设计意图: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板书设计:

  难忘的八个字

  伦纳德老师 小女孩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 安慰我受伤的心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有。

  1、情境导入,激发探究欲望。激发小学生阅读的期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让学生读书有目的。

  2、研读课文,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读中品味,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句子感受体会小女孩的悲伤与难过心理;然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这八个字的意义,渗透了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主读文时,教师参与过多,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课堂上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再让学生汇报一下感受,教学效果会更好。

4、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数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出示例7。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1)画图,圈一圈

  (2)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有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第1题:5个苹果装一袋,装了8袋。如果10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第2题:有26个杯子,3个装一盒,8个盒子能装下这个杯子吗?

  第3题:一筒能装12个羽毛球,40个羽毛球能装满几筒?

  第4题: 9 9= 18-6= 10 9= 11-2=

  14-4= 13 5= 15-10= 12-7=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上,我将例题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以往不同是,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我申入各组,只是指导学生们如何在组内真正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集体汇报时,我提出请各组认真听小组汇报,如果有问题的不同的意见可以在小组发言结束后提出。就是这个环节,一个小组回答我们把十颗珠子圈一起,圈了五个,还剩八颗放一边,就是穿五串。另一组质疑那八个怎么办,也不能不要了,也穿上,所以是六串。我并不急于指出错误,让同学们充分探讨,正是这样答案不断浮出水面的过程,才让错误理解的同学慢慢明白自己错在何处。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

5、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可爱的校园》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喜欢上数学。

  2.通过观察情境图,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对10以内的数有初步的感知。

  3.经历对10以内的数进行不同方法排列的过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一课时的内容。由于这是学生进入小学校门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因而,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节内容对于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来说并不困难,根据这一情况,我打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敢于表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对于教材中的一大幅插图,学生观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观察的方法与顺序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带学生去观察身边事物的个数,可以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天津市的一所重点小学,校园环境整洁、美丽,教学设施齐全。学生多数是择校生,我教授的是两个双语班的学生,他们家庭条件优越,学前知识比较丰富,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开发。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培养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孩子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还有待于重点培养。比如,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还有的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结果,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了解。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与培养。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然后引导他们向他人学习,共同进步。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校开学了。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些小动物非常羡慕你们,它们也建了一所动物小学,今天也开学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上学的情境呀?

  生:(异口同声地)想。

  师:好,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投影出示教科书第2~3页插图)

  (二)尝试探究

  师:请你们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能看到什么呀?说给你旁边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互相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来说)

  生1:我看到图中有小松鼠、蝴蝶。

  生2:我看到有小熊、小鸟、大象、小兔、树、花、蘑菇,还有字。

  (教师边听边贴出对应的图片)

  师:在这些美丽的图画里面,还有好多数学知识呢,你们能数一数吗?

  生:能。

  师:分小组数一数,看看哪组数得又快又全。

  (学生前后4人为一组认真地去数,他们有的先数小熊的个数,也有的先数小兔子,还有的先数小鸟的只数,当数的结果不一样时,又重新去数,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数数的结果。

  生:我数出来有5个字、9只小鸟、2只小兔、4只松鼠、6只小熊、3个蘑菇、8棵树、7朵花、1头大象、10只蝴蝶。

  (教师边听边写在对应图下面。)

  (三)自主发现

  师:这些事物可以用10以内的数表示出来,你们看它们有顺序吗?能不能给它们排排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给它们从小到大排,1,2,3,4,5,6,7,8,9,10。

  生2:我还可以按从大到小排队,10,9,8,7,6,5,4,3,2,1。

  生3:我给它们排成两队,单数一队,双数一队。

  1,3,5,7,9,

  2,4,6,8,10。

  (学生边说边挪动图片。)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真棒!咱们来读一读不同的排列结果。

  (大家一起读)

  (四)实践活动

  1.师:刚才我们看到动物学校中有这么多能用10以内数表示的事物,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呢?

  生:能。

  师: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1:教室里有6盏灯、2个电扇。

  生2:4扇窗户、1块黑板、2个板擦。

  生3:同学们带来8辆玩具车。

  生4:有5个变形金刚、3个布娃娃。

  生5:我铅笔盒里有10枝铅笔。

  2.师:你们想不想到操场上去数数哪些事物可以用10以内的数表示呢?

  (教师带领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去数)

  (学生们数出操场上有10棵树、2个篮球架、1个沙坑、1根旗杆、4个单杠、3个双杠)

  (五)归纳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高兴吗?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动物上学的情境,数了它们的个数,还给它们排了队。

  生2:我知道了教室里的.东西可以用10以内的数表示。

  生3:我数了操场上有10棵树。

  生4:我知道了同学们带的玩具个数也可以数出来。

  师:那你们说,在我们的家中有没有可以用10以内的数表示的事物呢?请你们回家去数一数,并且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明天来告诉其他小朋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校门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对1~10各数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是有趣的,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看到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索,也能够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在观察情境图时,我没有限制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然后利用同座之间互相说来取长补短,给学生向别人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养成虚心向他人学习、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思维得到了发散和提高。在课的最后,我们共同来到了操场上,学生们兴奋极了,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到处去寻找数学问题,收获很大。

  案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能够结合《标准》的理念,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运用观察法,突出体现先字教学法,即让学生先观察、先想、先数、先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观察情境图时,教师的设计是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数字,由无序到有序,一步一步深入,从而突破重、难点。教师将准备的图片随着学生的汇报贴出来,使学生将已经观察出的对象与观察背景脱离开,符合儿童观察的规律,使观察结果更明显,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在经历了独立学、小组学、集体学之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数感。

  新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这节课就很好地处理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问题,从学知识到运用知识都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师生之间在活动中完成了认数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猫》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养猫的经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理解故事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及文章蕴涵的哲理。

  3、培养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下列字词,老师再出示答案,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

  读一读 (幻灯片)

  sa sesong yong chàng zǔ quán cheng jia

  污涩 怂恿 怅然 诅骂 蜷伏 惩 戒

  四、速读感知(出示幻灯片)

  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

  速读要求:

  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

  学生按要求速读课文,在课文中标画??

  请三名学生分别简述三只猫的故事,提醒学生抓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老师简单点评)

  (过渡语)我们从故事中得知:三只猫的结局不是失踪就是死亡。这让我们深表同情。那么,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五、小组交流,精彩展示(出示幻灯片)

  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要求:标画出文中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充分交流??

  小组精彩展示?? 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花白猫 小黄猫

  喜欢 猫郑振铎 喜欢 酸辛 怅然、愤恨 可怜猫

  愤怒→难过、自责、愧疚

  老师追问:“我”对第三只猫为什么会产生难过、自责、愧疚这样复杂的感情呢?

  引出“芙蓉鸟事件”

  六、拓展联想(出示幻灯片)

  想一想: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说法:①第二只小黄猫不会吃黄色芙蓉鸟。②第二只小黄猫吃了黄色芙蓉鸟,也决不会责怪它)

  (过渡语)同一件事,人们对待两只小猫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七、探究文章蕴涵的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学生齐读启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客观公正;要关爱,善待弱小者。(幻灯片)

  (过渡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是一只猫而已?

  八、说一说(幻灯片)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一说事情的经过。

  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学生谈自己的经历??老师适时点评

  (过渡语)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想对同学们说

  九、结束语(幻灯片)

  让我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吧!(学生齐读)

  十、板书设计:

  愤怒→难过、自责、愧疚

  《猫》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与学生见面的短短20分钟,老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让学生齐读课文一遍,以便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标画文章中的生字新词,自行解决。

  这篇课文篇幅长,语言通俗易懂。因此我在课堂设计上让学生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并且对速读提出要求,并在屏幕显

  示: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从课堂反馈来看,效率高,效果好,节省了时间。

  这篇课文,我紧紧抓住了情感主线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只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让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展示。从课堂上看,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文章一些情感语句的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揣摩、朗读。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小组加分很适合初中低年级学生心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个环节的设计收到了预期效果。

  为了加深对文章所蕴含的哲理的体会,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想一想: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两只猫比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主旨。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过渡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是一只猫而已?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一说事情的经过。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下一环节: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最后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中,结束课堂。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值得自己深思的地方:

  小组模式的教学,座位的编排,可以4人一个小组,但由于时间仓促和讲台空间的局限,不能设计传统座位的编排。使老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进度和课堂纪律的掌控都受到限制。我在想,这样的座次排列,不使用小组教学模式也可以。

  课堂上,学生感受体会多,课文读得还是有些少。

  另外,有些紧张,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没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专家点评:教学设计新颖,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活动围绕情感主线设计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有深度,课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效发挥教师导学作用,适时进行方法指导,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氛围和谐融洽。

7、《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三、学习新课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⑴ 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⑵ 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⑴ 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⑵ 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⑴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⑵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⑶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四、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意义,调整好学生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