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新教师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新教师教学反思

2023-06-29 19:22:14

  同课异构新教师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新教师教学反思

1、同课异构新教师教学反思

  在我踏上讲台的这段时间,努力用新课堂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期中课后反思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我对上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1、“情景设计”利用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变动成矩形,课件表述生动,但觉得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使得引入不够和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2、“上课效果”:这节课下来,我认真观察每位学生,发现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大部分是A层学生,部分是B层学生,而C层的学生很少,且在定义概念讲解时,出现C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不够积极,一题多解的思想很少,一般都是讨论的一个解法;让学生讲解的时,部分学生不能脱稿,并且整体思路讲解不到位, “学生讨论”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信息。教师从 “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因此我需要对组长培训,如何带动小组学习,课堂多鼓励积极发言,积极思考的学生,让上课效果提高。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训练,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浓缩,渗透了教师的学识、智慧和审美情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需要对以后的板书进行设计,字体需要美观,书写整齐!

  4、“教法学法”: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方法欠缺;

  5、“疏漏之处”:在做导学案,和讲授本节课时没有注意回归课本,

  总之,养成反思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真, 积累经验,让自己不断成长。

2、《长城》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长城》是第五单元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文章配有精美的实景图片,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女儿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还抒发了作者的名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魄雄伟。2、感情朗读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力量。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根据学习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围绕中心展开学习。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列出小标题:远看长城(长龙)──近看长城(高大坚固)──联想(血汗智慧)──赞美(奇迹)。于是我以课文的中心段为契机,探究问题,自主学习,交流点拨(图文对照,逐段学习,品读感悟,学习写法),最后回归到中心段解决问题。教学环节条理清晰,前后照应。

  二、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一)学习远看长城。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我设计:从858农场到虎林有70里,算一算13000里有多少个70里?请口算出来。我发现学生口算不出来的时候,我又说:“那么就用笔算一算吧。”这时学生还是算不出来,结果我把大约数字直接说了出来。由于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造成了既耽误了时间又失去了学习效果。

  (二)学习近看长城。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我设计:生生对读体会结构和作用。因怕时间不够,结果这一细节没有实施,

  (三)学习作者在长城上的联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我设计:从练习册中的题,做中感悟。从学生的反馈答题中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激情。

  为了让学生分清文中那事作者看到或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事物,哪是作者有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我这样设计:师引读(1-2)句,生合第(3)句。这一细节被遗忘。

  学完课文朗读全文这一细节是随时加进去的,看来是没有必要的,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达到朗读的效果。

  (四)仿照课文写一写《美丽的学子桥》,也可片段写,并且给出了四段的几点提示。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在下一节课去写了,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综上述,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这节课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对备课的细节不熟息,因此就造成了几处细节被遗忘,再加上老师没有应变能力,随意插入没有效果的内容,同样浪费了时间。备课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问题学生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要熟悉每一环节,更好的驾驭课堂,课上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不能因为怕浪费时间而丢掉了读书。

3、一面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听了李**老师和聂**老师关于课文《一面》的不同讲授,我收获颇多,课前我也对此课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由于第五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学生都没有学习,所以《一面》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李**老师采取的是带领学生简要的学习了本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让学生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人对鲁迅有着不同的认识,为《一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聂**老师则是直接导入,让学生对鲁迅的初步认识从《一面》开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李冬梅老师主要是让学生重点学习描写鲁迅外貌的语言,并学会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这样的描写方法;而聂玉珍老师则是根据学习提示,明确了三个教学目标,一个个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可看出备课的时候的确下了少的功夫。两个老师的课都是各有千秋,听完两节课后,我也深深感觉到《一面》这样的课文确实不好讲,而能把这样难啃的骨头拿下来的老师,才是真的有真水平。

  曾试想,如果我来讲这节课,我该如何讲?当我来到陌生的班级,了解到学生压根对鲁迅和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我会采取放弃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挖掘鲁迅品质这个教学目标,而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锁定在学习描写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上,这样就可以暂时避开学生对鲁迅和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这个盲点。毕竟这是一节公开课,如何给学生呈现一节完整的、有所收获的课堂,我认为才是重要的。不能在了解时代背景的环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导致下课铃敲响的时候,这节课匆忙结束。从公开课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毕竟我们只能给这班的学生上一节课,这节课过后再无弥补的机会。不像我们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这节课没讲完,我下节课还可以接着讲。在导入设计上,我和李冬梅老师有着相似之处,我也会让学生先对我有一个轮廓性的描述,写在纸上,一句话即可。之后学文,重点学习对鲁迅外貌描写的语言(反复读),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的“瘦”,并从书中找到鲁迅为什么这么“瘦”?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最后我会把阿累后来成为湖南大学的校长这个背景讲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阿累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在未来的日子里给阿累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去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在课堂的最后我会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再对我进行一个细致的描写,和刚开始的一句话进行对比,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再修改,最终让大多数学生掌握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有整体到局部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这个环节将是我教学的重点。

  以上是我自己在备课时和听课后的一些零碎想法,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4、同课异构新教师教学反思

  在我踏上讲台的这段时间,努力用新课堂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期中课后反思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我对上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1、“情景设计”利用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变动成矩形,课件表述生动,但觉得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使得引入不够和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2、“上课效果”:这节课下来,我认真观察每位学生,发现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大部分是A层学生,部分是B层学生,而C层的学生很少,且在定义概念讲解时,出现C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不够积极,一题多解的思想很少,一般都是讨论的一个解法;让学生讲解的时,部分学生不能脱稿,并且整体思路讲解不到位, “学生讨论”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信息。教师从 “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因此我需要对组长培训,如何带动小组学习,课堂多鼓励积极发言,积极思考的学生,让上课效果提高。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训练,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浓缩,渗透了教师的学识、智慧和审美情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需要对以后的板书进行设计,字体需要美观,书写整齐!

  4、“教法学法”: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方法欠缺;

  5、“疏漏之处”:在做导学案,和讲授本节课时没有注意回归课本,

  总之,养成反思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真, 积累经验,让自己不断成长。

5、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反思

  每一学期都要进行一次期中检查,就是看每位老师公开上一节课,本学期的形式突然转变,是以四人为一组以小课题的形式研讨一节教学活动,活动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同课异构”,另一种是“一课四研”。我被选定参加的是同课异构活动的展示,分别和鲍良虹、金帝言、候晶三人一组进行研讨,我们研讨的教学活动为儿歌《做面条》,一开始,我们四人围坐在一起,先针对本次活动的名称“同课异构”这个词语进行了解释、交流,然后结合网上收索相关资料得知它的 含义。所谓的同课异构就是大家面对一个教材,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按照各自的思路试教,在相互观摩、交流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理解意思后,接着每个人根据这首儿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大家统一制定目标。说真的,对于开展儿歌教学的活动,我刚开始的思路只会单一的想到以图片的.形式结合或故事的形式引出等,不知还有什么形式,但在大家共同的智慧结晶下,我们很快又会想出更多的形式、方法来开展此教学,先结合托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年龄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发现本节活动中很明显地涉及到手工、语言、社会三方面内容,于是,各自开始设计教案,相互交流,如:候晶老师选择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儿歌内容,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而金帝言老师选择的是提线木偶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如:使用灶具做饭;而我自己则选择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学念儿歌;最后一研的是鲍老师她则选择从培养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出发,用手工的方式引导幼儿学念儿歌。原本以为这样设想过的教学活动应该上的效果不错,幼儿也的到一定的提高,但在开课过程中,还是看到很多的不足与欠缺,但相互之间的学习、提升、帮助却还是很大的。问题:一、年轻教师上课的中互动、感染力不够高,随机应变能力不够;问题二:动静结合、重难点把握不够明显;问题三:例如我自己在上的这节课,前后环节顺次序出现颠倒,语速也太快,总是不断地要求托班幼儿开口讲话,这点儿完全是带大班幼儿所形成的模式,说明我自己还没有调整、适应过来,需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多多注意、改进。问题四: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问题,并且教学中尽量关注到个别儿童;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掌握。

  同时,在观摩、发现、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明白了一点儿,托班的教材只是一个平台,我们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水平,并且以更多的形式、方法、风格去开展不同领域的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学习欲望,并且每位老师一定要注意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与幼儿间的亲和力,特别是托班年龄段幼儿教师亲和力一定要高,才能激发、调动起幼儿更高的参与性与欲望。

  总体来说,我觉得我的活动开展的虽然不是理想中那么顺利,孩子们的参与度、热情也不是很高,但课堂纪律很好,而且,多数孩子都已经能够和老师一起认真倾听学撕面条,重难点的掌我也还好。但提问方面及语速方面过于快,要求像带大班幼儿一样,这是我在下一阶段需要努力、进步的地方。另外,我觉得对于托班孩子来说,能够让他们在动静结合中学习会更加有效。我的这个活动该如何有效地做到这点,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6、雪孩子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含设计意图)

  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学生根据挂图提示,找到与之相应的段落;

  2、根据教师提示和课文内容,归纳每幅图的内容

  (①、下了好大一场雪;

  ②、兔妈妈和小白兔堆了一个雪孩子;

  ③、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很开心;

  ④、小白兔回家往火里加了一些柴;

  ⑤、小白兔睡觉时,火把旁边的柴堆着火了;

  ⑥、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了,飞快地跑过去救火;

  ⑦、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⑧、雪孩子升到空中,变成一朵很美丽的白云。)

  3、思考:雪孩子还会回来吗?(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会回来的',因为雪化成水,再蒸发到空气中形成云,云还会慢慢形成雨或雪)

  4、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预设:喜欢,它勇敢、善良、舍己为人……)

  本节课成功或不足之处

  成功:

  1、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准备充分恰当,有效联系课堂教学;

  2、结构合理,环节完整、衔接自然;

  3、以学生作为主,充分调动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4、写话、续编故事既锻炼了能力,又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预设目标;

  不足:

  1、生字涉及较少;

  2、时间过于紧凑;

  3、呈现内容的种类单一。

7、同题异构课堂教学观摩课反思

  周五,在六年级一班,赵老师展示了《最好的老师》“同题异构课堂教学”观摩课一节。我周三执教了同一课题的一节观摩课。反思这两节课,感受很多,从赵老师身上学到很多。

  一、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突出一些。本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相对阅读课文来讲,就是在本单元前面所学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到的阅读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在我的课堂教学上,我也努力体现这一点。比如在生字词教学部分,我检查了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也布置了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难以理解的词语。在赵老师的课堂上,除了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读情况,赵老师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个难以理解的词语,并说说理解的`方法。虽然方法大同小异,但是让学生自主汇报,我认为可能就比我出示部分词语让学生谈理解,在内容上不如赵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放的开一些。

  二、在课文理解上,赵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得更到位一些。比如在理解怀特森先生的测试课上,同学们都得了零分一个环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怀特森先生所说的话,通过同位角色扮演理解了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理解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科学怀疑精神的重要性;在赵老师课堂上,除了理解这一些内容外,赵老师还引导学生理解了同学们得零分最终原因不愿怀特森先生,而在于学生自己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精神,让学生有所担当,不要一味埋怨、指责老师。这样在下面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更强。

  三、拓展方法不同。我们两位都注重了拓展阅读,但拓展角度不一样。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出示另外一个故事“嗅苹果”引导学生要从生活点滴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赵老师是让学生提前查找了能反映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就有科学怀疑精神的类似的实例。由于时间不允许,我还准备了一个故事,没来及给学生展示;赵老师班上的同学也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更多的同学展示大家查到的资料。从内容上讲,如果时间允许,赵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查找的资料使同学们资料共享,同学们获得的信息比我在课堂上出示资料内容要更丰富一些。

  当然,赵老师的课堂教学观摩还有值得我思考、学习的地方很多。之所以在“同题异构”中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一是我对独立阅读课文的要求把我还不够到位,对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不够;二是我对学生期待不够耐心,总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因而也就在指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课文教学,引导得就相对多一些。当然,这些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