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2023-06-29 15:32:15

  《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1、《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结合探索规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并归纳出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应用规律正确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特别是其中小数点移动时须补“0”。

  课程实施:

  一、情景引入

  1、谈话:最近老师作了几项物品单价的调查

  小黑板出示

  品名一枝圆珠笔一块橡皮一辆玩具小汽车一台电风扇

  单价2.50元0.25元25.00元250.00元

  2、你能将这些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吗?

  一学生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0.25<2.50<25.00<250.00

  3、引导比较

  这四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

  4、揭示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了,就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出示例2

  (1)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2、汇报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4

  5.04×100=504

  5.04×1000=5040

  问:5.04乘以10、100、1000后,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怎样?

  引导比较:5.04×10以后小数点位……

  问:5.04是一个两位小数,将5.04×1000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三位,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移动小数时数位不够用“0”补足)

  3、请学生自己举例,用一个小数分别乘以10、100、10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4、引导小结,并适当评价。

  把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后,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黑板出示规律

  5、追问:如果把一个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把这个小数分别乘上多少?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并说说你能从表格中知道些什么?

  (2)问:你能告诉大家: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含是多少克吗?

  你能把0.351千克改写成克作单位的数吗?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一分钟后,请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指名回答适当评价

  2、完成试一试

  (1)读题

  (2)填空

  (3)交流

  3、完成练一练

  指名口答:

  问: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练习十二第4、5题

  指名口答,并选择其中3小题“1000×2.1=,0.24升=()毫升,0.65吨=()千克”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问:同样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哪个轻?为什么在月球上轻很多呢?

  (2)引导审题,相机板书

  先理解题意,再问:地球上重10千克物体在月球有多重,认为什么怎样算?为什么?

  板书:地球月球

  1千克0.16千克

  10千克?千克

  100千克?千克

  1000千克?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问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引导审题,板书引领

  先理解题意,相机板书,再问:1000

  平方米释放多少千克氧?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1平方米0.1千克0.073千克

  1000平方米?千克?千克

  (3)学生口算结果,并说说小数点怎样移动?

  4、拓展延伸

  10千克甘蔗可榨糖4.2千克,照这样计算,1000千克甘蔗可以榨糖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一、实现两个转变,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途中,采取多维互动,合作交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启迪。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多维互动,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学生之间本来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为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低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合作、交流。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请他们选择各自的方法把0.351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让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让极大部分学生能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三、激励评价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激励评价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2、《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反思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结合探索规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并归纳出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应用规律正确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特别是其中小数点移动时须补“0”。

  课程实施:

  一、情景引入

  1、谈话:最近老师作了几项物品单价的调查

  小黑板出示

  品名一枝圆珠笔一块橡皮一辆玩具小汽车一台电风扇

  单价2.50元0.25元25.00元250.00元

  2、你能将这些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吗?

  一学生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0.25<2.50<25.00<250.00

  3、引导比较

  这四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

  4、揭示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了,就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出示例2

  (1)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2、汇报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4

  5.04×100=504

  5.04×1000=5040

  问:5.04乘以10、100、1000后,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怎样?

  引导比较:5.04×10以后小数点位……

  问:5.04是一个两位小数,将5.04×1000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三位,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移动小数时数位不够用“0”补足)

  3、请学生自己举例,用一个小数分别乘以10、100、10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4、引导小结,并适当评价。

  把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后,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黑板出示规律

  5、追问:如果把一个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把这个小数分别乘上多少?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并说说你能从表格中知道些什么?

  (2)问:你能告诉大家: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含是多少克吗?

  你能把0.351千克改写成克作单位的数吗?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一分钟后,请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指名回答适当评价

  2、完成试一试

  (1)读题

  (2)填空

  (3)交流

  3、完成练一练

  指名口答:

  问: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练习十二第4、5题

  指名口答,并选择其中3小题“1000×2.1=,0.24升=()毫升,0.65吨=()千克”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问:同样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哪个轻?为什么在月球上轻很多呢?

  (2)引导审题,相机板书

  先理解题意,再问:地球上重10千克物体在月球有多重,认为什么怎样算?为什么?

  板书:地球月球

  1千克0.16千克

  10千克?千克

  100千克?千克

  1000千克?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问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引导审题,板书引领

  先理解题意,相机板书,再问:1000

  平方米释放多少千克氧?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1平方米0.1千克0.073千克

  1000平方米?千克?千克

  (3)学生口算结果,并说说小数点怎样移动?

  4、拓展延伸

  10千克甘蔗可榨糖4.2千克,照这样计算,1000千克甘蔗可以榨糖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一、实现两个转变,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途中,采取多维互动,合作交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启迪。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多维互动,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学生之间本来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为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低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合作、交流。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请他们选择各自的方法把0.351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让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让极大部分学生能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三、激励评价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激励评价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的变化》是本单元比较重要的一课,对于这节课我很重视,精心设计,用心揣摩,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的规律,难点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尤其是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在教学中重点突破。

  一、努力之处

  1.故事激趣,引人入胜

  新课的引入是非常有意思的有关孙悟空金箍棒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个神奇的宝贝,叫做金箍棒。话说孙悟空和一起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了遇到一个妖精,孙悟空从耳朵里一掏,出现一条0.009米的金箍棒说:“变”接着一吹,变成了0.09米.还不够长呢?孙悟空又用力一吹金箍棒变成了0.9米.妖精更是觉得挺奇怪,只听悟空一声大喊:“看棒”妖精应声到下。原来金箍棒倾刻间变成了9米长,重重的砸在妖精的身上。通过学生熟悉的金箍棒会变大变小的情节,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感受新知的过程。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当出现下面数据变化后,我将这些数据书写在黑板上:0.009米---0.09米---0.9米---9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研究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然后提出问题:小数点移动了,小数的大小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规律,学生运用自己不同的方法验证:有的把三个小数都转化成以毫米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利用小数的意义验证得出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等,小组成员汇报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讨论。然后我再进行了有条理的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右移是扩大。

  (1)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倍;

  (2)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0倍;

  (3)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左移是扩小。

  (1)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分之一;

  (2)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分之一;

  (3)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0分之一;

  虽然这个板书用时较长,但是我仍然进行了完整的板书,我想只有这样,才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在发现小数点向左和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让学生猜想向左和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进而深化规律的认识。

  3.动画演示,直观形象

  我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小数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小数点的移动方向和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有效地突破了尤其是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难度,这样就使一个真正动的的小数点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努力之处

  1.书写训练有些弱化。

  我关注让学生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听得质量比较高,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今后注意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听进去,说透彻,写正确。

  2.重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本节课我自己觉得学生的表现比我设想的要好,如果重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多些鼓励的话语,那整节课就生动丰富多了。

  每一次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进步的过程,希望自己的教学艺术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4、《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习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习。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习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5、《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这一内容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我校四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教研活动,三位老师对《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各具特色的进行了说课展示,深受启发,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也借鉴了他们一些好的方法,下面结合班级实际授课体会小结如下:

  一、体会情境图的意图

  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图中,金箍棒三次变化,图中显示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小数点移动),金箍棒变得越来越长(棒变长——形在变),数变得越来越大(数也在变)。把抽象的数学规律,直观形象的让学生初步体会。另外,金箍棒可以变长,也可以变短,这也为小数点向左移,打下了伏笔。

  二、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把握好四点

  1、借助整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小数的变化规律

  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四个等式,为什么左右两边相等,学生还没有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应当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对此,在教学小数的意义,结合长度单位,将小数点对齐,个位上对应的是“米”,十分位上对应的是“分米”,百分位上对应的是“厘米”, 千分位上对应的是“毫米”,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四个等式。

  2、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向右移扩大,左移缩小。

  3、移动的位数与变化的倍数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的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的倍数是1000倍。

  4、借助线段图,理解“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没有学习分数乘法,很难理解“缩小到原数的1/10”借助课本类似的线段图,初步感知1÷10就是它的1/10

  5、强调小数点移动后书写格式,去掉没用的“0”如:0.003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后000.3,去掉没用的“0”就是0.3。

  三、是先教小数点向左移,还是先教小数点向右移

  探讨小数点左移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不仅涉及到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移动的位数与变化的倍数关系,而且理解“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数的 1/10”难度较大,如果先教学小数点右移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把重点放在理解“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这一问题上。

  四、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中探讨规律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练习时间相对就少了。另外,学生作业中对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还是有一些说成缩小10倍,需要进一步规范数学用语

6、《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反思

  早晨到校,翻看一本书,看到一段话:努力研究常态下的好课,不一定要课上得多精彩,但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体验平等民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合作,探究。正合心意,记录下来。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前面孩子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所以,今天的学习比较轻松。

  从备学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有了初步的猜想,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能解释猜想的由来,但是,孩子们描述的猜想比较零碎,课堂上,需要做的是让他们通过科学的方式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最后通过提升,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并加以应用。

  课堂实录不敲打了,记下课堂上一个遗憾之处:课的开始,孩子们随意聊着自己的猜想。在这里,我的目标比较浅,就是为了知道猜想,而让学生说猜想。其实,提出一个猜想虽然可贵,但是,提出猜想背后的东西更让人回味。所以,在这个环节,我是不是可以注重猜想背后的东西呢?即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猜想?——学生是有这个意识的,我听到有同学说:因为除法和乘法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所以,我的猜想是小数乘10、100、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那么小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根据方向相反来猜想的,既然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向左移动,肯定是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如果当时,我能有意识问问学生猜想的理由是什么,或许更有数学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