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猫》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猫》教学反思

2023-06-22 16:22:12

  小学课文《猫》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猫》教学反思

1、小学课文《猫》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些学生一般有不预习课文的不好习惯,比较懒惰。针对这样的情况还得跟家长取得联系,希望能改掉他们不好的习惯。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课文之一,在作者笔下可爱的小猫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教学前我找了相关的资料,教学时还是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不均匀,提前预习好的同学已经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了,但是一小部分同学朗读时还是比较困难,其原因就是这部分同学没有去预习或者认真预习,预习时遇到自己读不来的生字一笔带过,不闻不问,这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预习习惯,很不好。

  2、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很好,四年级的语文和三年级语文相差挺大的,以前都不怎么让学生去概括课文的大意,段落大意。但是四年级却有了明确的要求,从开学到现在,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这种能力,但还是不尽人意。同时发现班里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都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家庭作业上家长指导不了,因为没有大人的监管学生也开始懒惰。虽然学校里的作业能勉强完成,但还是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

  3、在仿写这一块学生积累的语言不多,都是自己比较简单的几句话。语言积累有待加强。

  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些学生一般有不预习课文的不好习惯,比较懒惰。针对这样的情况还得跟家长取得联系,希望能改掉他们不好的习惯。

2、语文课文《猫》的教学反思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

  今天上了《猫》一课,在学习“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一段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读文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小猫的可爱?

  “我从‘小猫到院子里来了,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 感受到小猫的可爱。”学生的侃侃而谈令我高兴,全班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谁也想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受?”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班上的小军怯怯地举起了手。“什么问题,你请说吧!”我笑着,期待着。小军习惯性地摸了一下自己的鼻子,说:“我觉得文章中‘小猫在花盆里摔跤。 这个句子不对。因为我看过体育节目,摔跤是两个人摔的。这里只有一只小猫,它怎么能摔跤呢?”小军的问题一出,课堂上顿时想起一片窃窃私语,学生们三三两两讨论开了。

  是啊,一只小猫怎么摔跤呢?这里的“摔跤”如果只把它理解为因为走路不稳而摔倒,显然是不妥的。教过老教材的都知道,原来《猫》中有一群小猫,它们当然可以“摔跤”,现在新教材中“它们”已经改为“它”了,那这个“摔跤”该怎样理解呢?我一时也不免有些困惑,责怪自己课前没有仔细认真地钻研教材。现在学生提出来了,我该怎么回答好呢?急中生智,我想到了——学生既然把球踢给我,我何不再把球踢回给学生,让他们来谈谈呢?于是,我赶紧让学生安静下来,说:“同学们,小军同学真是会读书,能从课文中发现问题,他发现的问题你们发现了没有?你们觉得这里写‘小猫在花盆里摔跤 对不对?”

  球踢出去了,教室里一片静寂。突然,小明举起了手,我赶紧请他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句子写的没错。因为我有时走路走不好也会摔跤的,那么小猫在花盆里走不好,也就会摔跤。”小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我不这么认为。”坐在小明后面的小红急了,站起来就说,“我觉得小明的说法不对。小猫调皮才会像我们小孩子一样玩摔跤,如果说它走路不稳才摔跤,那么这只小猫就不可爱了。”

  “我同意小红的说法,这个句子作者写的不对。摔跤是两个人才能摔的,一只小猫怎么摔跤呢?”

  “我不同意。我觉得这个句子是对的。如果我是这只小猫的话,虽然我只有一个人,但是我可以把花盆中的花枝当作玩伴,和花枝玩摔跤,不可以吗?”小乐振振有词。

  “我同意小乐的'说法!”

  “我也同意!”

  “我也同意!”

  ……

  课堂里又一次热闹了起来。此时的我无须表态,看着学生们那股兴奋、满足、自豪的表情,我觉得句子是否正确对学生来讲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们自己会读书了,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了。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3、小学课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4、小学课文《猫》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些学生一般有不预习课文的不好习惯,比较懒惰。针对这样的情况还得跟家长取得联系,希望能改掉他们不好的习惯。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课文之一,在作者笔下可爱的小猫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教学前我找了相关的资料,教学时还是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不均匀,提前预习好的同学已经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了,但是一小部分同学朗读时还是比较困难,其原因就是这部分同学没有去预习或者认真预习,预习时遇到自己读不来的生字一笔带过,不闻不问,这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预习习惯,很不好。

  2、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很好,四年级的语文和三年级语文相差挺大的,以前都不怎么让学生去概括课文的大意,段落大意。但是四年级却有了明确的要求,从开学到现在,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这种能力,但还是不尽人意。同时发现班里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都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家庭作业上家长指导不了,因为没有大人的监管学生也开始懒惰。虽然学校里的作业能勉强完成,但还是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

  3、在仿写这一块学生积累的语言不多,都是自己比较简单的几句话。语言积累有待加强。

  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些学生一般有不预习课文的不好习惯,比较懒惰。针对这样的情况还得跟家长取得联系,希望能改掉他们不好的习惯。

5、小学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作家笔下的燕子 同样写动物,作家就是作家,总会有独到的眼光。 课文一开始——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形象。仔细品品,这段文字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抓住了燕子的'特点,描写得特别传神。教学中,我让孩子们也来当一回小作家,抓住一种动物,仿照文中的叙述方式,来说一说它的外形热点。旨在习得语言、习得方法。 第二小节,为什么要写呢?明明是写小燕子,可是却偏偏要写烂漫无比的春光。

  细细品味,把小燕子置身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中,才更显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呀!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写景。这一小节中,还有不少字眼,值得细读慢品。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就展现在了眼前。 第三、四自然段,燕子的活动和休息,一动一静,燕子的活动,两种姿态,“斜着身子在天空中了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行之快。还有一种“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多么轻巧。 教学中,让孩子们静思默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描绘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读读品品中,燕子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活泼机灵起来。

6、小学课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在教学时考虑教学重点放在读通、读熟课文,会正确认读生词上,但如仅此本堂课的教学量又太少了,于是决定让孩子初步感受更羸的善于观察、思考及准确的判断。

  课始,孩子们对“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一句话的理解非常到位。先让孩子来说说“你认为什么人可以被称为‘能手 ”;再说说“‘射箭能手 是什么样的人”,“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射箭能手 ”;接着说说“你怎么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这又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最后说说“现在让你来读这个句子,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孩子们有的说“佩服”,有的说“赞叹”,有的说“神往”……),“好,就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好好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声情并茂)。对简单一句话的学习,我带领着孩子们由“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层层递进理解句子,并在这当中“连线”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储备(用上合适的成语来说一说),在灵活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孩子们轻松自如地领会句子并顺利产生对更羸的佩服之情,感情朗读的训练也跟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着,孩子们根据要求自学全文。

  自学要求:

  1.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你觉得更羸是怎样一个人,从哪儿体会出来的?把有关句子划一划。

  交流反馈后发现“更羸”的“更”要读成“gèng”,“弦”易读成“xuán”,纠正后能正确认读,可一到课文中又会反复出错,尤其是“更”都习惯于读第四声。出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总不可能整堂课都正音吧?只能寄希望于本节课后不断地练习与纠正了。

  最后交流句子,体会更羸是怎样一个人。孩子们马上找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并从中体会出更羸的善于观察、思考和打猎经验丰富。由于本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而且语言非常严谨,逻辑性很强,课堂作业本中也有相关的阅读作业,所以一有孩子提出这段,我马上忘了本堂课只是要让孩子初步感受更羸是怎样一个人,开始结合作业题分析起内容来了。结果离开了文本,纯粹为了习题而讲解,孩子们学得索然无味。

  课后,认真回想这堂课认为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要特别注意牢牢把握课时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不能随意生发开去,更不能离开文本分析内容、讲解习题,语文课还是要通过充分的读来感悟、体会、理解。

7、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铜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五、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让学生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 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