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反思

2023-06-22 15:32:1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反思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他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诗人听到喜讯时的心情为什么那么喜悦激动了。二、让学生自己...

  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他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诗人听到喜讯时的心情为什么那么喜悦激动了。

  二、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了。

  三、围绕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品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 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次教学,我主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 让学生交流、评议。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在教学中,我发现这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为此,我在学习第一首诗时,先由作者杜甫引入了学习。

  杜甫是河南人,河南离山西晋城还是很近的,因此,我一提到杜甫的家乡,孩子们不少都笑了,因为班里的河南籍学生还是不少的.。这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给孩子们讲了“安史之乱”及杜甫这个时期的经历,学生便初步抓住了诗眼:“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3、《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背影》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4、《二分之一》优秀教学案例与点评教学反思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他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诗人听到喜讯时的心情为什么那么喜悦激动了。二、让学生自己...

  一、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先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们自然就能理解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义,他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苦痛,自然就能理解诗人听到喜讯时的心情为什么那么喜悦激动了。

  二、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了。

  三、围绕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品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 吗?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次教学,我主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 让学生交流、评议。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反思

  这位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试图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

  课前,老师让学生写了一个片段练习,将自己听到喜讯时的情景描写出来。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交流所写片段,以写促读,为读杜甫这首诗作了一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自己去写,自己去体验,以达到和杜甫情感的连通,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做法是别巨匠心的,但是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把写的这段话按老师所给的模式(?的消息一传来,我不禁?多想?多想?……表达我满心的愉快)改写为一首小诗就不妥当了。教师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比较小,效果也不好。对杜甫诗歌的阅读也难以起到辅助作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读了杜甫的诗歌以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诗歌和杜甫的诗进行比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也是不妥当的`,学生写的和杜甫写的没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的胜利喜讯,极度兴奋中写下这首“生平第一快诗”的,有感而发。学生是教师为教学所需要而应命的应景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而且基本的诗歌的要求也达不到。怎么好比呢?再说学生在比较中心理状态当然是觉得自己不如杜甫好,把自己放在被修正,被批判的角度,不利于学生真正读好读懂这首诗。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杜甫的诗歌改为白话诗,由于教师也给了一个模式(?的消息一传来,我不禁?多想?多想,的游子啊,你)学生改写不尽人意,直白浅显,没有自己的体验。

  从上面的叙述看,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些不恰当的写诗中,学生真正和文本对话的时间则少之又少。疏通词句的环节没有了,入情入境的吟诵少了,结合杜甫的生平和背景体悟诗的内涵意蕴被忽略了。没有了这些,诗人的博大情怀,诗人的爱国情感,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如何能感受到呢?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给学生拓展了以下相关的知识:杜甫、李白的写作风格比较;杜甫的其他爱国诗篇。

  这次的'尝试,我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学生已经进入了高年级,理解诗意不成问题。而感悟诗情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杜甫的这首“生平第一首快诗”,要把理解“快”的感情基调作为重点。正是因为拓展了杜甫的写实作品,学生看到了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凄惨、痛苦的社会现实。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才会情感喷涌而出,出现“喜欲狂”的状态。走入了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深入体会诗情。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给学生拓展一些东西,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内涵。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上的拓展应该是“精品”,不要冗长拖沓、喧宾夺主。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就可以把“拓展”放到课后,让学生的延伸性学习真正做到有主题、有选择。

8、寓言《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优秀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由《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组成。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示范朗读,加强指导。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老师先示范,再从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吧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

  二、联系注释,理解句意。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加之大多数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较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释,完全理解句意。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学习本文时把这一方法渗透到学习得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习古文并不难,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不仅得到“鱼”,也得到“渔”。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可以补充一些或让学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习方法阅读、品味、感悟,那么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描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如何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本堂课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努力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遭遇,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还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于是,我又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诗,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引导学生品诗。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杜甫的很多诗歌都是值得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用心去品味的。于是我想到了杜甫作此诗时巨大的情感推动力——为国而愁,为国而喜。于是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问题铺路,引导做桥,自然就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以下几点:

  1.用自己的“听”“看”“想”来写诗,这也是我们平时作文所强调的叙事时要写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一“愁”一“喜”的对比。曾经的“愁”不在了,如今“喜”不自胜,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爱国心。

  3.六个地点的巧用,望眼欲穿的消息传得特别快,虽然身还在外,心已回故乡!

  学习诗歌,除了积累原句,也是需要在品析中学习如何表达的。语文是人文和工具的结合,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古诗教学充满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