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课程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冬阳·童年·骆驼队》课程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 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章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 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孩子的童年,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骆驼队是 留在童年里鲜明的记忆,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 对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光的眷恋和怀念。 课文围绕骆驼队, 回忆了作者 童年的几个片段。 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 我通过入情入境 地朗读, 抓重点词句, 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 本课时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在开始新课学习之前,我给全班学生播放了影片《城南旧事》 ,使学生对这部小说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更更重要 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上,我紧紧抓住课题“冬阳” “童 年” “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三个 词语的结合, 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 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 阔的意境。
在学习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课文, 扫清生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边默 读边找出文章所描写的四个片段, 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通过全班交流, 明确每一个片段的位置和小标题。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我还提 供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 分品读、 体会、 交流。接着, 我重点讲读了文章的第一个片段, 即 “看骆驼咀嚼”。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基本掌握,理清了文章脉络,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初步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竟是如此有趣,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安排上,密度过小,导致课堂沉闷。识字教学不符合五年级的教学要求,不敢放手,占用了过多时间,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另外,初读课文环节,完全让学生自读,划分段落、概括小标题难度过大,从实际看,大部分学生难以划分准确,导致又占用了很长时间。
2、缺乏整体感知。一是体现在开始讲读课文时没有全文完整地朗读环节,二是体现在学习重点段落时一句句的出示方式,割裂了全段,再次影响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细读环节,没有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到重点所在。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如何让学生通过读自己感悟到重点所在以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而不是教师把重点“讲”出来,再让学生去读。通过向指导老师请教,我学习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途径就是通过对语文文字的的品味,一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将重点词删去、替换,体会出原文的准确、巧妙之处;二是通过朗读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上多下功夫。
4、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本堂课中没有明显的体现。有些环节,比如拟小标题,如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难度会降低不少。另外同桌交流的形式如改为小组交流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效果也会更好些。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老师的指导,我收获很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认真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一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 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因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我在努力尝 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外,我还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 分品读、
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小英子童年的几件事。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我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有趣,让 孩子笑谈童年趣事,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课末 我又以板书进行画面再现的精美总结,学生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 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要说,其课如茶,但品起有味。
但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又充满童趣的文章,我们只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去发现,文章才能彰显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体现出来,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将更加生动、更加美好!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 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 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 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
听了实习老师马xx讲的第六课《冬年童年骆驼队》,利用课间与实习老师进行了交流,总结了这节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堂课整体上效果是不错的,课堂上学生都积极地回答问题,整节课都比较活跃;并且改正了上节课的问题,提前调试了课件。整堂课的思路都比较清晰,学生们学完这堂课以后在脑海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脉络,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但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总结如下:
上课提问时要顾及到全班同学,不要只局限于几个学生;课程内容尽量讲重要的地方,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必要的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内容上;对于课文中的问题,不要给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尽可能确切,并且清楚地传达给学生;上课时不要忘了板书课题;对于作者的资料,不需要出现在幻灯片中;学生初读课文的要求不要太简单,应当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文章需要精讲的部分要细致入微地去讲,不重要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利用好上课时间;对待学生易出错的字,要仔细讲;讲课时声音尽可能均衡,不要忽高忽低,或者声音太小,最起码应当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清楚地听到;课件制作上存在问题,课件的制作过于简单,课件上全是黑色字体,不能吸引同学们的视觉注意力,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该多用一些卡通的图画当背景,文字的颜色尽量多彩一点,以便更好地教学;对文章的侧重点把握有点欠缺,没有给学生讲清楚语文同步的题目,这样做起来学生们容易出错;建议讲课的时候要把语文同步的相关内容捎带上,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希望这位实习老师在讲下节课时能够表现更好。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请。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我用《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送别》倒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通过对上一节可内容的回顾,即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中拿些片段令人难忘呢?”引出了本节课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几个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进而体会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和眷恋之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多彩童年。
我觉得本课我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运用歌曲倒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另外,我觉得我抓住了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足之处我觉得,可能是由于我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各环节的处理上显得有些生硬,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还过于简单。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后记。作者林海音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学骆驼咀嚼、聊骆驼铃铛、看骆驼脱毛、问骆驼去处等四幅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童年怀念的思想感情,是一篇伴随一生智慧的美文。这篇文章与生活非常贴近,很容易引起共鸣。以至于每一次读到它,我都能回想起自己儿时的趣事。
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没有采用分析理解的老套子,儿时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出发,以读促思,化繁为简,自读自悟。 本课的教学, 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于描写这四件事的段落当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和画面,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骆驼咀嚼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片段,在学生的交流和品读中,那份纯真和稚气令人发笑,他们不由回忆起自己儿时的趣事:学老人走路,和狗狗赛跑等,令人忍俊不禁。这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拓展了思路。电影《城南旧事》的序幕正好完整地再现了本文几个场景,这时播放给他们,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促进了他们“细读文本”的渴望。
今天与学生们一起感受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从心底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喜欢作者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感受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远走的童年的依依留恋。
回过头来品味,在教学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处理的比较好的是“我”回忆童年发生的第四件事——问妈妈骆驼队到哪里去了,这个细节表达了幼小的“我”对骆驼队的深深怀念。我抓住妈妈“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一句,我先让学生尽量去想“ ‘我 在课文里还问了哪些问题?”学生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接着我再问“她还可能会问哪些问题呢?”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骆驼会脱毛?”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骆驼队从哪里来?”有的学生还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到了晚上天就黑了呢?”等等,课堂一扫之前的那份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隐约沉重感,由此一问,学生和文章,和作者一下子联系到了一起。接着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又结合课堂中反复诵读的那句“我也不会再问了”,我说“哪些问题我不会再问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把之前海阔天空的种种奇怪的问题重复一遍即可,但是,学生在否定自己之前提出的种种问题的时候,内心中感受到的决不仅只是否定几个问题那么简单。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所以当最后我说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一下的时候,我分明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他们对于童年一去不回头的淡淡的伤感,那缓慢,悠长的朗读声,似乎他们已经与林海音融为一体一般。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不是老师要做到什么,而是要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要达到一定的理解。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先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课文内容,而是文章的作者──林海音。过去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一篇文章《窃读记》,当时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们清楚地记得文中的一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曾经在同学们中间轰动一时。因此,作者林海音这个名字我们都还记忆犹新。今天又读到她的文章,不仅感到似曾相识,更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想了解她的成长经历、了解她的写作风格。
当课文插图里的小姑娘与《窃读记》里插图中长得一样时,我们感觉更亲近了。课后资料袋的介绍,证实了我的想法──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就是说从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从网上如愿以偿地查到了《城南旧事》的资料。令我惊喜的是里面的插曲《送别》竟是多年以前我就熟悉的老歌。我就这样喜欢上了这篇课文,不如说是喜欢上了作者──林海音。
于是我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要让学生借助课文走进作者和她的作品《城南旧事》:
1、明确“自传体小说”这种体裁,介绍小说《城南旧事》中的几个故事。学生知道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与作者相近,产生了兴趣,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就势给他们补充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加深了对这部书的喜爱之情。
2、然后处理课文详略分明。“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借此使学生又了解了作者所接受的教育──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3、最后重点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其一是让学生感受作者优美厚实的语言表达;,其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其三是这些句子特别适合朗读训练的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过了一把朗读瘾。我极其投入的范读感染了学生,学生也读得有声有色。当我走出课堂时,一种快乐,来自心底,又充满全身,那可能就是成就感。随即一名学生追上来说:“老师,我们全班集体订《城南旧事》这部书吧!”把我说了愣了──什么意思?“我想买,可不知哪有。咱们集体买吧。”原来如此。我告诉了他可能买到这本书的地方。
无论他能不能买成,但在他的头脑中《城南旧事》这部书不会再陌生了。这不就实现了拓展吗?如果每一课都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这么深刻的点,日积月累将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 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章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 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孩子的童年,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骆驼队是 留在童年里鲜明的记忆,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 对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光的眷恋和怀念。 课文围绕骆驼队, 回忆了作者 童年的几个片段。 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 我通过入情入境 地朗读, 抓重点词句, 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 本课时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在开始新课学习之前,我给全班学生播放了影片《城南旧事》 ,使学生对这部小说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更更重要 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上,我紧紧抓住课题“冬阳” “童 年” “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三个 词语的结合, 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 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 阔的意境。
在学习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课文, 扫清生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边默 读边找出文章所描写的四个片段, 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通过全班交流, 明确每一个片段的位置和小标题。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我还提 供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 分品读、 体会、 交流。接着, 我重点讲读了文章的第一个片段, 即 “看骆驼咀嚼”。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基本掌握,理清了文章脉络,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初步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竟是如此有趣,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安排上,密度过小,导致课堂沉闷。识字教学不符合五年级的教学要求,不敢放手,占用了过多时间,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另外,初读课文环节,完全让学生自读,划分段落、概括小标题难度过大,从实际看,大部分学生难以划分准确,导致又占用了很长时间。
2、缺乏整体感知。一是体现在开始讲读课文时没有全文完整地朗读环节,二是体现在学习重点段落时一句句的出示方式,割裂了全段,再次影响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细读环节,没有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到重点所在。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如何让学生通过读自己感悟到重点所在以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而不是教师把重点“讲”出来,再让学生去读。通过向指导老师请教,我学习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途径就是通过对语文文字的的品味,一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将重点词删去、替换,体会出原文的准确、巧妙之处;二是通过朗读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上多下功夫。
4、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本堂课中没有明显的体现。有些环节,比如拟小标题,如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难度会降低不少。另外同桌交流的形式如改为小组交流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效果也会更好些。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老师的指导,我收获很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认真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下面,我以自己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小英子童年的几件事。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我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落实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训练点定格于描写这几件事的段落当中,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画面,从而进行落实。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描写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童年的浪漫与诗意,成人世界的现实与理性,在这样的描述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思维的警觉,孩子们表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这节课上,有过多次这种真诚的师生对话。师生心灵的舒展,思想的灵动,又使课堂变得深刻而丰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听了“如何吃透教材”的专题讲座,沈老师运用了一系列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畅谈了关于“吃透教材”的有效内容。我学习之后,有了深深的感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并明确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要求,对教师能更快地进入教学状态起到了促进作用。
沈老师讲如何吃透教材,其中提到一点是“细读文本、诠释文本”。我针对这点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
教师只有首先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而不是被教参、教学设计集萃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读,才能实现自己的“在场”。文本细读首先关乎的是教师自身做为一种专业人格的存在。套用一句哲语,“我读故我在”。也因此,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老师一定要读出多少“人之未见,人之未发”。
那么,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呢?我的'感受和体会是:
第一,你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你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要实现文本细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精神惰性”问题。
第二,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一定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
第三,你有多种姿态进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选择的一种进入姿态。你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文本生活中的一个角色,“千万次地问”,是你可以选择的另一种姿态。进入文本,你不再轻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在文本的言语之流中,你总是时不时加以打断,你问:这样言述究竟在言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言述?为什么只能这样言述?用意何在?启示何在?
第四,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
对于“吃透教材”,我切记着沈老师的友情提示:“教材内容丰富,要求不宜提高;教学思路清晰,贵在质朴自然;安排课堂练习,切实打好基础;改革考试评价,准确把握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