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2023-06-18 13:55:11

  《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教学反思

1、《对称》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2、《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节课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对称图形的性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开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的蝴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过问题“看见这两只蝴蝶,你发现了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在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例如让学生观察美丽的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讲述自己的发现。又如,讨论交流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按所说的方法剪出对称图形,给学生以肯定和赞许。再如,展示学生剪出的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扩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中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的学习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虽然教师展示了左右对称(衣服),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2、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3、在有就是对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不够充分。以上缺点和不足有待于改正。

3、《对称》教学反思

  本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的抽象,单说什么是镜面对称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它的特点是什么了。所以教师前,为了避免学生学习起来迷糊,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适合本课的教具,同时让学生准备了相应的教具。教学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因为把抽象的知识通过一些形象的活动分解出来了,如照镜子,让学生自己照照,又让两人模仿照镜子的活动……学生很乐意参与。无形中,学生也明白了照镜子存在的学问,教师此时再引导思考就水到聚成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活动表现出来,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操作中达不到课前预想的效果该如何改进?学生虽然动手操作了但依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讨论——验证——总结的方式进行解决,收到一定的效果。

4、《对称》教学反思

  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后再剪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5、《对称》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教师用彩色剪纸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蜻蜓、蝴蝶、飞机图,谈话:“今天,从图形王国里来了一家人,看!都谁来了?”教师用漂亮的图画和图形王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他们三个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这个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好奇、想刨根问底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

6、《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7、《对称》教学反思

  对称是现实世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处处可遇到对称物品,如建筑物、动物、植物、艺术品等。本课选取了民俗节活动上很有代表性的民俗建筑、风筝、剪纸、民间杂技表演为研究素材,当这些内容丰富的照片在优美的民乐中呈现时,令学生很振奋,为学生找到学习对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学生交流感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对称”的表象。

  本节课我设计由问题出发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即:猜想—验证—发现—交流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出火花。为了避免学生对“完全重合”和“对称轴”两个概念建立的太苍白,教师适时地出手,设置了两次对比性的操作:一次是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对“重合”的理解之后,出示了“少一片叶子的一朵小花”与学生的“重合”对比,从而学生深刻领悟了这朵小花是“部分重合”,而自己操作的图形是“完全重合”。

  在解决“如何让这朵小花也能完全重合”这个问题时,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完全重合”理解的程度。另一次是在学生认识了“对称轴” 后,出示了对称图形任意折出的一条折痕,让学生与自己手中图形的折痕对比,从而引出能使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它所在的直线才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过两次对比操作,使学生探究中获得的数学体验牢牢地印在了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