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第三单元《在星空中(二)》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第三单元《在星空中(二)》教案一等奖
教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视觉图像也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主要标志,利用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极星(小熊座)。
教学目标: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星座图、传说资料。
2、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老师出示星座图,同学们,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但哪位同学知道怎样认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在星空是(一)》。
2、请同学们了解课本57—58页,然后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3、提出问题
(1)星空中有些什么星座? (2)如何借助大熊座找到北极星?
互动学习:
一、比较平面和立体,铺垫星座概念
1、出示正方形和立方体,问: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出示圆和球形,问: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3、出示平面点图和星座模型
(1)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二、制作和观察星座模型,建构星座概念
1、制作要求:
(1)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不同长度的铃铛。
(2)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
2、出示北斗七星图,推测:组成北斗七星的这七颗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会是怎么样的?如果从宇宙的其他地方,如这颗星看过去,还会是这样的图像吗?
3、关于星空,除了北斗七星,你还知道些什么?
刚才大家已经说出了很多星座的名字,这张星图中就有许多星座,看一下,有哪些星座?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三、布置观测任务,深化星座概念
1、北天星图观察
(1)出示北天星图找大熊座和小熊座
板书 :大熊座——北斗七星
小熊座——北极星
(2)填写北天星图。
(3)请同学上来汇报一下。
2、南天天星图观察
课件出示南天星图,填写记录纸中的星图,并汇报交流。
3、刚才我们是对照着星空图片找到了这些亮星或恒星特殊组合及它们所在的星座,那如果在今晚实际的夜空中你找到它们?那今晚七点就去观察星空,找一找这些星座吧! 自我总结
(1)学生互动出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出一些题来考一考你的同学吗?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六课金鱼_课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设计意图】: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五课蚂蚁_课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此公式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一章中,位于p148练习第2题,虽然没在正文中出现,但鉴于它应用的广泛性,足见其重要性,故要让学生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要明白:
1、是特殊的多项式乘法
2、许多整式的乘除法综合计算题目用到此公式
3、复杂的方程、不等式中要用到
4、后续学习基础:分式计算中应用广泛
其次要注意:
1、正确记忆公式
2、弄清公式结构:等号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有一项完全相同,而另一项不同,等号右边可看作一个关于“相同项”的`二次三项式,其中二次项的系数为1,一次项的系数为“不同项”的和,常数项为“不同项”的积。
3、x、p、q可以代表任意的字母、数、式。但初中生只要求掌握最简单的即可,即x只代表系数为1的字母,而p、q只代表不同的数字。
4、结合着后面练习加深理解公式并能对公式灵活运用。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延续和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重点在让学生理解互相比较的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同时明确其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归类,抽象出本节课所需要的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
三是应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不够。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生的。我们不能就题教题,要关注“纵深”。即研究实际问题本身的发展。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就是会也不举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
《雪花》教学反思
西城小学 高雅
本节课我选择的是二年级《雪花》一课,整堂课学生的表演相对更积极,但比预想的要沉静些。
开始我是用谜语做的导入,但因为教案有改动加上有些紧张,所以导入时语言有些生硬有说错的地方。之后,我通过聆听排球的声音让大家分辨音乐记号区分它们的不同和特点,从而突破重难点,孩子在演唱时也能准确的演唱歌曲情绪。 在学习歌曲时,学生也比预想的学得快,通过之前听了两遍歌曲,学生就能把第一部分完整的唱下来但情绪并没有加入,通过后面的指导,学生可以准确的演唱歌曲掌握顿音记号的演唱方法。但随伴奏演唱歌曲时,快到结束的地方节奏不是很稳,经常抢拍,所以每到结尾处我都跟着大家一起来唱。
在为歌曲加入伴奏联系时,做了两遍,有些浪费时间,并且只是单单让学生用拍手的动作,应该让大家用更多的动作,比如:跺脚、拍腿、拍肩等等,可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表现。在表现歌曲时,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参与活动,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自己。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参考了教师用书中的教案并在网上寻找各种不同的教学创意,但在上课中还是会有一些不足,并且大家能够给与我各种意见,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在教学中汲取更多经验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让学生能有一个更好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