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10-14 14:44:22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1、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粮食的用途。

  2.知道粮食是劳动人民用汗水换来的。

  (二)能力目标

  做到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爱护庄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他们对粮食的爱惜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粮食是劳动人民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使学生做到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爱护庄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玉米”,或展示实物。)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略)

  老师:这是玉米,它是一种粮食作物。大家了解粮食作物吗?(过渡)

  【讲授新课】

  一、了解粮食作物(板书)

  老师:同学们,大家先打开课本第六十页,我们看一看,图上展示的都是什么?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图上展示了小麦、水稻、大豆、玉米和谷子,它们都是粮食作物,它们可以做成什么食物呢?

  学生:(略)

  老师:它们可以做成面条、米饭、豆腐、玉米油和小米粥等等供我们食用,大家还知道这些粮食作物的其他用途吗?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民以食为天”这些粮食作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们会被加工成各种食物供人类食用,它们是维持我们生命的重要物质,人类生活离不了它们。

  学生:(略)

  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粮食作物呢?

  学生:(略)

  (让同学欣赏视频“五谷”、“向日葵”、“玉米,高粱”等;图片“花生”、“绿豆”、“荞麦”、“芝麻”、“向日葵”、“高粱”等;还可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带来的粮食实物。)

  老师:这些粮食作物大家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以馒头为例,看一看它是怎么来的。(过渡)

  二、馒头的来历(板书)

  老师:大家下面讨论一下,馒头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略)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六十一页,我们看一看,然后再说一说:馒头是怎么来的?

  学生:(略)

  老师:大家看完后有什么感受呢?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香喷喷的馒头,是许多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啊!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略)

  老师:大家说的很好,我们应该珍惜粮食,不浪费。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锄禾”、“珍惜粮食”;图片“布的生产过程”、“浪费粮食”、“粮食浪费”等,使同学认识到浪费粮食可耻!)

  老师:我们该怎样珍惜粮食呢?我们看下面的同学做的好不好。(过渡)

  三、讨论(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六十二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他们的做法好吗?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他们这些做法都是不尊重人们劳动成果,浪费粮食的表现,我们不要向他们学习,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最后,让同学们伴着音频“锄禾”,读一读这首诗。)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认识到粮食是劳动人民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2、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增强环保意识,懂得环保可以从我们身边做起。

  教学重难点:

  真正落实环保行动,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课前游戏——给垃圾找家。

  2、请分类正确的同学介绍经验。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课题,唤醒生活

  1、绿色象征着爱、生命、希望、和谐,绿色是什么?生各抒己见。

  2、小结:是啊,有了小草、大树,才有了绿色,才有了我们美好的家园。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走近美丽的大自然

  1、师出示课件,生谈感受。

  2、你有过哪些跟大自然接触的经历?(春游,野炊,旅游……)

  3、你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切实体会到大自然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

  活动二、我是“绿色小天使“

  1、认养小树:几个小朋友组成一组,在校园里,在街道上,在家中认养或看护一片绿地或一棵小树,为小树起名字,制作宣传牌,为小树除草、松土、浇水。

  2、栽种小树:一个学生动员一个大人种一棵树或载一盆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树种,种小树,养小树。

  3、师生探讨护绿知识。

  4、向周围人宣传绿化家乡、美化家园的重要性。

  小结:爱惜每一棵树,每一株小草,每一朵花儿。希望有一天,我们打开家门,就能看到美丽的花园和草地。

  活动三:感悟动画——《小熊住山洞》

  1、师播放动画,生观察动物们的神情、举止来体会它们的心情。

  2、讨论:

  “森林里的动物为什么感激小熊一家?”

  “你喜欢故事里的小熊吗?”生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有了树,才有了绿色;有了绿色,才有了春天;有了春天,才有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小熊一家多棒啊!它们爱护树木,放弃造房子的做法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大家,是我们人类学习的`榜样。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活动四:我有自己的小花园

  1、在家长的帮助下,在阳台一角或辟出专门空间设置花坛,或配几个花盆架,栽种各种花木。

  2、在阳台上牵上细绳,让种植的牵牛花、金银花、葡萄等攀援而上,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为夏日的阳台遮阳降温。

  活动五:动动手,做一做

  1、绿色记事本可以用自制的再生纸制作。

  2、封面可以设计为绿色,画上自己喜欢的画或写上自己喜欢的绿色行动宣言。

  3、总结:同学们,把与保护环境有关的点点滴滴,记在自己的绿色记事本上吧!如果千千万万的人都这样做,山会更美,水会更甜,空气会更新鲜,地球妈妈会更美丽!我们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每天都做点保护环境的事。爱护每一棵小草,每株树苗;节约水电,爱惜纸张;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不伤害动物……记在自己的绿色记事本上吧!

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

  2、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难点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

  2、知道一些物产的来历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有两位小朋友,一名叫小红,一名叫小丽,想带小朋友去他们的家乡去看一看,你们愿意去吗?

  2、演示电脑课件。(小红、小丽介绍自己家乡的物产)

  3、提问:你觉得小红、小丽家乡的物产丰富吗?你喜欢他们的'家乡吗?

  4、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你们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吗?物产多吗?

  5、今天,老师想听一听小朋友的家乡有些什么物产?

  (二)家乡特产

  活动一:介绍家乡物产

  1、小朋友你们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物产有哪些?你们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吗?(生自由发言)

  2、你们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告诉大家。

  活动二:展示自己家乡物产

  1、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家乡物产带来,大家带来了吗?那么,我们今天开个家乡物产展览会好吗?各小组赶快准备一下。

  2、你们找到些什么?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吧。(学生各自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家乡特产,如说、唱、跳、弹等,夸一夸家乡的物产。)

  3、同学们评一评哪组搜集的家乡物产多,哪组表演最精彩。

  4、小组互评。

  5、老师小结活动,给各小组颁奖。(优秀解说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展示组……)

  (三)活动总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些什么感受?

  2、老师感觉到小朋友个个都很棒,搜集和了解到这么多家乡的物产。老师相信你们长大后一定会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

4、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故事会、学会想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可爱、科学发明的无限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

  2.行为与习惯

  在对前人科学发明过程的了解中,逐步培养学生遇事勤动脑、善思考的行为与习惯。

  3.知识与技能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想像,初步尝试和学习有创意地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4.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会想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异想天开的快乐。通过“动手做、做中学”感受动手的欢愉和创造的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准备活动工具(橘子、叉子、调羹、透明胶、洗衣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活动工具(橘子、叉子、调羹、透明胶、洗衣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对,智慧老人。今天这节《品德与生活》课,智慧老人要带大家坐上时空穿梭机,去参观群星闪烁、高朋满座的聪明屋。大家高兴吗?(边课件演示)

  生:高兴!

  师:让我们一起欢呼吧――(边课件演示)

  师生:走进聪明屋,智力大冲浪!

  二、活动

  活动一:聪明屋里明星多

  师:聪明屋里有许许多多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发明创造造福了人类。他们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明星。你猜,我们今天的旅途中可能会遇见哪些科学家?为什么?

  生1:我猜会遇见瓦特。因为他发明了蒸汽机。

  生2:我猜会遇见鲁班。因为他是我们中国古代有名的发明大王,听说雨伞就是他发明的。

  生3:我猜会遇见爱迪生。因为他发明了电灯等等好多东西。

  ……

  师:看,老师用望远镜发现了谁?快和这些科学家们打声招呼吧!

  (边课件演示:群星璀璨图)这位是――

  生:瓦特!

  师:瓦特你好!谢谢你为人类发明了――

  生:蒸汽机!

  生1:富兰克林你好!谢谢你为人类发明了避雷针!

  生2:莱特兄弟你们好!谢谢你们为人类发明了飞机!

  生3:爱迪生你好!谢谢你为人类发明了电灯、留声机……

  师:小朋友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刚才看到的都是国外的科学家。

  生4:张衡你好!谢谢你发明了地动仪!

  生5:蔡伦你好!谢谢你发明了造纸术!

  生6:李时珍你好!谢谢你编写了《本草纲目》!

  生7:鲁班你好!谢谢你发明了锯子、雨伞……

  师:上面几位都是我们中国古代了不起的发明家。下面来看看这位,认识吗?他叫王永民,是五笔字型的发明者。像王叔叔这样的现代发明家,我们中国还有许多许多。

  活动二:聪明屋里故事多

  师:其实,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是天生的发明家。聪明屋里就有不少少年发明家。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

  生交流少年发明家的故事。

  师补充介绍。

  活动三:闯关走进聪明屋

  师:听了这么多故事,认识了这么多发明家,你现在想不想马上进入神奇的聪明屋啊?走!咦?怎么拦着一条横幅啊?去问问智慧老人。哦,原来想得到进聪明屋的通行证,先得回答一道爱因斯坦先生出的口算题,一道100以内的口算题。谁有胆量回答,就请站起来听题!(边课件演示)

  生:1分天才99分汗水=成功

5、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是个宝》教案一等奖设计

  主题目标:

  1、知道10月1日是共和国的生日,也是国庆节。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来之不易的,认识到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了解今天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并能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国大典

  1、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我们的国家也有生日,有谁知道我们国家的生日是哪一天?

  2、讲解:介绍共和国生日的来由。

  1949年的10月1日是我们共和国的建国日,也是共和国的生日,每年10月1日就被定为我国的国庆节。

  3、欣赏图片:开国大典。说一所你的感受。

  4、小结;新中国的成立是令全国人民欢庆鼓舞的事情。然而在人们举国欢庆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抛洒热血的英雄和先烈们。

  5、故事会:请学生上台讲自己课外收集的革命英雄故事。

  6、小结:新中国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

  二、为祖国妈妈自豪

  1、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很美的录像。

  2、看录像:播放反映新中国各个方面发展的录像,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内容和感想。

  3、交流:除了片中对祖国妈妈的介绍,你对祖国妈妈还有哪些了解?

  请学生将自己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拿到台上介绍。

  4、小结:祖国妈妈真了不起,她有美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还有辉煌的成就。

  三、欢度国庆

  1、导入:有谁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

  2、欣赏图片: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欢庆国庆节。

  3、交流: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以前看到过的周围人们庆祝国庆节的方式和活动。

  4、祝福:每人为祖国妈妈说一句生日的祝福语。

  5、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麽方式庆祝祖国的生日?

  6、小结:愿祖国妈妈生日快乐,愿我们的国家明天更强大。

6、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远离危险》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图片、交流经验、模拟活动等来让学生懂得危险无处不在。让他们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善于动脑思考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中,我做到图片与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图片、交流经验、模拟活动等来让学生懂得危险无处不在。让他们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善于动脑思考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中,我做到图片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时时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因大意、无知就可能发生危险,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能够自觉改掉不良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接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日常生活、学习中掌握了哪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从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两方面进行。对于防范意识可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参与活动,模拟表演,把知识转化为实用的能力。

7、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牙齿刷得白又白》课后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入门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注重的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的是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现代公民。采用什么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品德课程的坚持不懈的追求。据国外对中学生学习类型的调查研析,发现通常情况下,听觉学习者占34%,视觉学习者占29%,而动觉学习者占37%。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是决定了不仅动觉学习者所占比例更高,而且越是低年级就越普遍具有动觉学习者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品德课程中活动性教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使活动教学更具实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牙齿刷得白又白》这一课,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案例】:

  课堂情景1

  在指导学生如何刷牙时,教师出示牙齿模型边介绍边指导。

  师:如果上牙有食物的残渣,咱们怎样刷才能把这些渣子去掉呀?

  生1:横着刷。

  生2:不能。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2:这样刷容易把牙齿旁边的肉刷破了。

  师:是呀,那可不好。

  生:从上往下刷,能把脏东西除掉。

  【思考与分析:围绕教学目标,尊重儿童的认识基础,给他们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从初试刷牙方法到师生共同探究,再到学生通过照镜子、小朋友互评来发现自己是否拥有正确的刷牙方法等自主活动让学生获得认识发展,技能巩固,显然优于纸上谈兵式的空洞说教。】

  课堂情景2

  在讲解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时,教师出示两盆甘蔗,一盆是粗粗的甘蔗,第二盆是切过的长条甘蔗。请两位小朋友上台。两名学生都选了切过的甘蔗吃。

  师:大家说说,你来选,会选哪一盆呀?

  生:我也是跟他们一样选切过的一盆。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一盆甘蔗这么粗,牙齿会咬坏的。

  生:会咬出血的。

  师:看来,咱们吃东西也要讲究方法。

  【思考与分析: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的不仅是学习的情景,更是生活的情景,很容易引发儿童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口头说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远不如实际生活的再现更有说服力、更具可行性,更能促发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课堂情景3

  当学生想到用刷牙的办法来清除牙缝里的残渣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都在刷牙嘛!你平时都刷几次牙呀?

  生1:两次。

  生2插话:我不刷牙!

  师:哪两次呀?

  生:早上一次,晚上睡觉前一次。

  师:刚才一个小朋友说他不刷牙,你怎么刷两次牙呢?

  生:吃了饭,就会有一些汤呀、肉呀嵌在牙缝里。时间一长,牙齿里就会变成酸酸的了。如果晚上不刷牙,过了一夜,我们牙齿就会像鸡蛋壳一样变软、变黑了。

  师:说得真好,看来,我们还是得刷……

  生:两次牙

  【思考与分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实地再现生活情景,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对品德教育更好地深入生活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让孩子们如同林子里自由翱翔的小鸟,从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从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出发。”确实,教育的真正指南针是实际生活,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的教材,它向我们提供了无穷的问题。因此,实施“活动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加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一、目标引领教学。

  伴随着新课程走进课堂教学,我们教师的角色在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凸现,大家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最为合拍的课堂。然而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改大潮中,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我认为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当好这个引导者,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明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的定位准确与否是一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质量高低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目标导向教学,以目标来管理整个教学的每一段过程,不断注意学生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避免那种只追求“理想”结果不顾过程的做法。学生在课堂上,不是静态地、被动地聆听接受,而是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题,研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二、体验增进感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到“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由此可见,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健康意识的培养、生活能力的'锻炼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室是剧场、剧本是教材,道具是粉笔和黑板,作为主角的教师在演一场独幕剧的时代也早已经被不断发展的教学事业淘汰了。在学习《牙齿刷得白又白》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牙齿,我从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入手,“吃甘蔗,你会怎么吃?”让学生在选择中道出缘由,明白吃东西也要讲究方法。只有把学生置于适合学生自己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活动主体中,分享彼此的体验,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感悟,从而更好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把品德教学拓展到生活之中。“学是为了不学”,这种分享、这种感悟不是由老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体验获得的,课堂生活真正成为了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交流促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老师在课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单只是一个课堂的设计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和倾听者,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从容表述的能力,还能把学习个体的见解转化为群体的发现,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机会,为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讨论,采用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各抒己见,为各类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比如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当我问孩子平时刷几次牙时,总以为孩子会回答一次或者两次,没想到一个孩子居然说:“我不刷牙。”笑声过后,想来确实如此,有的孩子受家庭影响并不在这一方面特别注重。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呈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与生活接轨,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吸引力,真正体现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

8、《看我多精神》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回归生活”是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课则恰恰是把生活作为本源,将“坐、站、走”三个学生生活中经常忽略却又急待解决、纠正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可谓是贴近学生生活,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如何组织教学,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也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既发现了适合低年级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也找到了在教学实施中需要不断改进、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收获。

  一、儿歌在教学中的应用

  千百年来“儿歌”成为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琅琅上口易于熟记,孩子们总能在不轻易间理解其内涵,所以如果能在课堂上选好、用好儿歌,让孩子们在课后也乐于去说去玩则是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发现,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正因为这一点,教学中我在对“坐”、“站”、“走”三个行为习惯的纠正中向儿童介绍了这首简短的儿歌,即:

  坐如钟,挺胸膛,腿并拢,脚放平。

  站立时,背挺直,头抬起,看前方。

  走如风,脚步轻,收腹摆臂挺起胸。

  可以说这首儿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清了正确“坐、站、走”的关键,对指导孩子们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孩子们在边说边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渐渐疲劳的课堂教学中有了精神,觉得有趣,乐于参与到“玩”的氛围中,在讲清教学重点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善于利用“比”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我觉得如果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间这种“比”的精神,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实施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优势开展了不同的活动。 “比”的优势在行为训练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间要比一比谁的姿势最美,最标准,谁的动作最迅速,学生还要和军人、松树比一比看谁做到了“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可以说这一竞争性的教学活动让枯燥的训练增添了情趣,对课堂的组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看来善于利用“比”的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我发现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尝试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

9、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我自己会整理》教学反思

  《我自己会整理》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一天》第十个主题。依据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现有能力,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直接导入

  出示一个书包,直接引入主题,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愿望。

  二、看课程表整理书包

  1展示第一次整理的书包。

  2为书包减肥,看课程表整理书包。

  3比一比,评一评。

  三、奖励自己,朗诵诗歌

  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

  四、拓展延伸

  本节课按预想落实了各目标,学生从活动中学会了整理的方法,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情也要学着去做,体谅家人的辛苦。

  存在的不足:

  1书包展示还应再展开些,让学生说一说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就能更好达到学习效果。

  2两次整理学具,对比没有想到孩子们还小,应该顾及一下内心的感受,以免学生自尊心受伤害。以后在教学中类似的对比活动应该换一种方法,相信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