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2023-09-22 18:44:17

  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1、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春风轻柔地吹拂,使冰雪渐渐消融;春风亲切地呼唤,使小草张开蒙胧的眼,柳树吐出嫩嫩的绿,桃花露出羞红的脸;春风友善的笑靥,引来蜜蜂花间舞,唤回燕子啄春泥。春风就是春天的使者,她托起五颜六色的风筝,把串串欢笑送给每一位可爱的孩子。

  我们就让孩子们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轻松快乐地学习祖国形象的汉字和优美的语言吧。看一看美丽的春景图,读一读和它对应的词语,想一想春天缤纷的景致,相信孩子们在愉快的朗读中、驰骋的想象里,能够轻松掌握本课的生字,憧憬春天的美丽。

  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正确、整洁。

  4.积累词语:读读记记本课的8个词语和课后的6个词语。

  教学重点:

  是学习生字词,知道春天的一些景物,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难点:

  认写本课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教法。

  教具学具:

  词语卡片,朗读词带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5分钟)

  教师出示挂图(灯节、课件),并动情描述;春风吹醒了整个大地,春天悄悄地来了。好美的一幅春景图!小朋友,请你仔细地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设疑,老师梳理问题:春天有什么特征?小燕子为什么飞回来了?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22分钟)

  1、看图,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草吐绿,柳树发芽,蜜蜂飞舞,小朋友们放起了风筝……)

  2、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3、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认读学习生字、生词,并结合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开火车认读、指名读、齐读等。)

  4、春天景色这么美,这些与春天有关的生字不光要会读,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样子。请仔观察并开动小脑筋运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来记这些字?

  5、做“组字”游戏。让学生准备好部件,教师请几名学生上讲台用部件拼字,其余学生在下面拼字,当堂反馈。

  6、指导书写生字:应重点强调每个字的重点笔顺.

  (1)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在观察的基础的上,指出写好这些字的`应注意的地方。如“风”要注意排列匀称。“冰”“桃”是左窄右宽的字。“雪”注意上下的比例。

  (3)注意书写时提醒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7、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将“春风吹”、“放风筝”、“桃花开”、“小草绿”、“冰雪融化”、“燕子归来”、“柳树发芽”、“蜜蜂飞舞”这8个词语贴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并根据图意讨论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8、小朋友,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课前教师布置孩子们去找春天。)谁能把你找到的春天介绍给大家?

  三、质疑再探。(6分钟)

  学了这一课,你有那些不明白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预设:你还知道春天还有哪些其它的特征?还知道那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说出来让大家听听记记。

  先小组内进行交流,班内再进行补充,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7分钟)

  1、课间休息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唱歌、跳舞

  2、课后第二题有6个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3、完成课后第三题、第一题写一写。描描写写后,完成“比一比,组词语”。

  4、继续完成课后第四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春风—风筝桃花—小草—柳树

  燕子—蜜蜂冰雪

  教后反思: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改进措施:

2、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同学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资料调查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法,整合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反映春天特征的音像、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

  (1)让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到自身生活的社区或和近公园里去找春天,记录春天的特征。

  (2)搜集反映春天特征的图片或照片。

  (3)搜集反映春天的歌曲、儿歌、成语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幻灯图片

  1、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2、从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春天来了)

  是啊,春天来了!现在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书写春天来了!(生书空)

  (师板书课题:春天来了)

  3、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读一读,你对春天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题感受春天的到来)

  师小结:啊!你读的真好,我感觉到了春天的美景就在眼前,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好吗?(齐读)

  二、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课前老师让你们去找春天,你们找到了吗?是怎样找到的?(看到的、听到、闻到的……

  是啊!春天来了,那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些什么?

  (出示课件2)小组交流讨论

  春天来了?

  你都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3、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教学难点: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教学方法:引导讲解、谈话启发、自主探究、实践创作、展示评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出示课题:《春天来了》。

  二、引导思考

  1、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2、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小结:天空、空气、水、花草树木……

  3、你印象中的春天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4、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

  5、展示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

  三、引导探究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

  2、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用了哪些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

  四、尝试创作

  1、作业要求:课本P11页学习活动一,用线描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色彩整体倾向;表现方法。

  五、作业展示、评议小结展示学生作业,教师小结

  六、延伸拓展

  提问:你还能换种方法表现春天吗?

4、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设计背景

  小朋友对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尤其是四季的变化过程,年年岁岁的周而复始中,蕴含万物生命的奥秘轮回。于是我利用新春伊始,设计了“春天来了”这个主题活动,让小朋友真正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

  活动目标

  1、让儿童通过看图、讨论、理解春的内容。

  2、能用语言、绘画抒发情感。

  3、培养小朋友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4、培养小朋友的想象力、创造力、绘画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抒发对春的情感、提高语言能力和绘画能力

  难点:能用绘画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大挂图、大字卡

  2、小朋友用书、录音带

  3、相关春天的图片资料(柳树、桃花、小鸟、小草、燕子、风筝)

  活动过程

  活动(一)春天走来了

  ①出示大挂图,请小朋友看图说话;

  教师:“美丽的春天来到了,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这里有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画,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看见了什么?”

  小朋友:“柳树、桃花、小鸟、小草、燕子、风筝、小朋友”

  教师:“柳树到了春天有什么变化?什么颜色?小鸟在干什么?春风吹过来,柳条怎样回荡?什么花儿开了?小朋友在做什么?”

  教师引导小朋友说出其它事物的变化,并逐句引出儿歌

  教师:“小朋友说得对,你们看柳条发出嫩绿的新芽,在春风中来回的荡漾,小鸟高高兴兴地唱起了歌,桃花也开满了枝头,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

  ②播放录音,教师带领小朋友欣赏、朗读儿歌

  活动(二)字宝宝乐园

  ① 请小朋友打开书,边听录音边用手指划读

  ② 玩字宝宝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

  教师:“咦?怎么儿歌中有的字宝宝不见了呢?原来字宝宝要和我们玩游戏呢。”请小朋友一起说:“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摸摸那,字宝宝××就回来;哈哈,××回来了!”

  活动(三)绘画

  ①引导小朋友观看有关春天的图片资料(柳树、桃花、小鸟、小草、燕子、风筝)

  ②讨论春天的美景,启发小朋友扩展思路,并用画笔画出更多春天的景象、春天的颜色。

  ③ 指导小朋友初步构图,柳树、桃花、小鸟、小草、燕子、风筝的简单画法等。

  活动延伸:

  ① 请家长周末带小朋友春游,发现更多春天的秘密。

  ② 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布置增添有关春天的图片。

  ③ 带领小朋友播种各种种子,观察其生长过程。

  教学反思

  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小朋友园的周围和大自然中变化万千,柳条抽芽、

  桃花盛开、春雨绵绵、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小朋友们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景象去寻找有关春天的秘密,在暖暖的春风里去踏青,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在这里我通过儿歌 “春天来了”让小朋友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培养小朋友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

  2、通过一系列以小朋友为主的活动,培养小朋友良好的阅读习惯、语言表达能力,让小朋友学会用观察的方法、敏锐的眼睛去感知和发现春天的变化、人们的活动、生物生长的变化等,激发小朋友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5、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三疑三探教案一等奖

  一、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喜爱之情。

  2.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

  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万树萌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生机蓬勃的季节。它给大自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美术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观察、了解、欣赏春的气息、春的风采,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初步训练观察的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记忆和表现能力。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色彩变化,有意地选择色彩和搭配颜色,用鲜艳、丰富的色彩表现春天的美丽。

  教材展示了几种不同的表现春天的绘画方式,如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油画棒画、水彩笔画、彩纸剪贴等,以启发学生采用更多的表现方式,尽情地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色彩。

  本节课可以与第2、第3、第4课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造型·表现”逐步演变到“设计·应用”,从各个角度、用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表现春天,各课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好相互间的承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难点: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四、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的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各种季节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情况,安定学生情绪。

  2.揭题。

  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出示课题:《春天来啦》。

  3.引导思考。

  (1)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2)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天空、空气、水、花草树木??)

  (3)你印象中的春天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让学生了解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是春天的象征。

  (4)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补充。

  (5)展示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4.引导探究。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

  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针对书上的色彩组合,进行小组讨论。

  (2)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经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用了哪些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

  5.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

  (1)色彩整体倾向;

  (2)表现方法。

  7.作业展示,评议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

  (2)让学生评议,教师小结。

  8.延伸部分。

  (1)提问:你还能换种方法表现春天吗?

  (2)请学生到大自然中欣赏春天美景。

6、一年级语文下册《陈毅探母》课文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讲述陈毅回乡看望生病母亲的故事。我从题目入手,理解“探”,就是“看望”,陈毅如何看望母亲的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有同学找到了“赶回”,从这个词可以知道陈毅回家心切,没耽搁一点时间,他虽然公务繁忙,但当知道母亲生病后,他没有犹豫,第一时间赶回家里看望,可见母亲在他心中是多么的重要;有同学找到了“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从“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我们可以知道陈毅非常关心母亲;有同学找到了“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从“打来”、“一边……一边……”体会出陈毅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陈毅对母亲深深的关切之心后,再去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7、三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后,紧接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因为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我采用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方式,没有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那样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而是脱离实物演示,边引导学生说算理,边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经过学生反复说,当时觉得学生对算理说得清楚明白,实际做题一定不会有问题。但是在批学生的练习时,却让我大跌眼镜,学生在笔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①不知如何商商。

  ②百位除完后,同时把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字全脱下来。

  ③除到十位数字后,如能整除,个位的数就不要的了。

  ④数位对不齐。

  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反思:在教学中我有些想当然,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以成人的`思维去衡量了孩子,认为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那还不轻而易举?而学生面对一位数要先除几个百,再除几个十,最后除几个一,被除数增大,学生除起来就感觉困难,尤其在百位和十位都出现余数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路出现混乱。

  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仍要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清思路,才有助于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

8、三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这两个星期以来,三年级的数学是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刚开始学习这个知识点时,有好多学生无从下手,懵懂懂的,不理解笔算除法为什么要出现那么长的竖式?结果作业的效果很不理想。

  于是,接着的教学内容,我想办法把文本的例题进行修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教学例3时(238÷6),感觉内容跨度太大。直接由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和王银美老师商量后,决定在教学例题3之前先后补充这样一个题目:738÷6这样,先让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一位数且全部能整除的情况,然后再解决最高位不够除数除的情况。在教学738÷6时,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准确计算出结果,但在书写时有的学生却因数位没有对齐导致出错。经过结合两位数除一位数时的理解,与学生一起分析掌握好正确的格式后,再接触238÷6这样的题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

  随后,我又通过几道练习题进一步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不带余数的除法。我先由复习导入,然后通过学生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探究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但是学生在计算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在百位上除完后把百位和十位上的数一起落下不会除而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我想这些原因都是学生在学习被除数是两位数的时候计算不太熟练。

  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加强训练,使之逐步消化,才能达到熟练,再加上要注意加强试商练习,实行人人过关术,使学生都能准确、快速地试商,真正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9、三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在看图观察、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分小棒和看情境图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然后我在逐步讲解竖式

  书写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除得的商写在哪里?

  (3)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

  本节课有两次比较。

  其一:本次教学是以两位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

  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尤其是在计算个位除法时,如果个位上有余数,学生在写商时很容易卡在那里或理解不清瞎写,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多说多讲,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