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9-22 09:11:20

  《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学习目标

  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⒊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领悟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

  教学难点

  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⒈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⒈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⒉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⒊讨论疏解:

  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⑵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⑶重点讨论、交流内容:

  ①“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指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句,明白宋庆龄是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多么想去看那些可爱的鸽子。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个孩子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②“‘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 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③“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如果说宋庆龄在回答爸爸的建议时还只是想到会让小珍扑空从而对不住小珍的话,那么她在回答妈妈的建议时则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因为没有忘记这件事而向小珍道歉是自己失信的表现,这种明知故犯的失信,比无意中的失信,就更不对了。也更说明了宋庆龄人品的高尚。)

  ⑷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⒈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⒉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具体指导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词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比如,“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啦?” 读这句话时,要把父亲的疑惑和慈爱表达出来。“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带点的.词句表明了鸽子的可爱之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庆龄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的原因,朗读时既要读出鸽子的可爱,又要读出宋庆龄当时的心理活动。)

  ⒊挑两个小组进行比赛。

  ⒋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⒈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⒉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并教育我们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⒊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⒋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附:参考资料

  ⒈宋庆龄:(189—1981)海南省文昌县人,我国杰出的女政治活动家,世界和平运动活动家。早年求学美国。1913年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时,就开始了革命生活。1915年和孙中山先生结婚。在此后的70多年里,宋庆龄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她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名誉主席。宋庆龄一直热情关注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宋庆龄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1950年,宋庆龄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领导成员,1951年,宋庆龄接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将10万卢布奖金全部捐赠中国福利会作为创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之用,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1981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批准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⒉宋耀如:(1863—1918)原名宋乔荪,字耀如。他本姓韩,名教准,由于家境贫寒,年仅12岁就飘洋过海,到美国找舅父谋生,被舅父收为养子,改姓宋,英文名字是查理·琼斯·宋。宋耀如不甘心于学徒经商的生活,为了获得求学深造的机会而离家出走。在他人的帮助之下,进入了达勒姆附近的圣三一学院(后改为杜克大学)学习。后来,他又进人万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于1886年毕业后被派赴中国上海传道。过了一段时间,宋耀如辞去了牧师的职务,改营工商业,成了上海第一个进口外国机械的代理商。宋耀如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他热爱祖国,不满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渴望献身革命。一个偶然的机会,宋耀如结识了孙中山,两人一见倾心,成了莫逆之交。宋耀如不但在经济上支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而且帮助孙中山秘密印制大量的革命宣传材料。正像时人所说:“他不断帮助孙先生推进他的革命事业,对此,简直是不分昼夜。”

  ⒊词语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去做,失去信用。

  扑空—没有在目的地找到要找的对象。

  解释—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如,解释词句,解释误会。

  歉意—抱歉的意思。

  道歉—表示歉意,特指认错。

  守信用—讲信用;不失信。

2、《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预设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4、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故事,在思想上受到熏陶感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难点:如何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谁能说说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⑴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⑵ 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 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学习:

  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为伯伯家去了。伯伯家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了!伯伯还说送她一只呢!

  抓住重点词理解: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宋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理解宋庆龄的动作和语言的坚定:

  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体会宋庆龄人格的高尚,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设计】

  爸爸 伯伯家

  ↘ (守信) ↗ (渴望去)

  劝 宋庆龄

  ↗ (诚实) ↘

  妈妈 小珍

  (不能失信)

3、《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2.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习导入

  1.口头找反义词练习:

  前进──简单──谦虚──寒冷──

  谁能说出这个词的反义词:板书:守信──

  谁能用它们说说话?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简单介绍宋庆龄

  1.自由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2.交流:整合资料袋里的内容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你眼中的宋庆龄。

  三、初读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四、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点拨时注意读写结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宋庆龄的这种品质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并相机板书:语言、动作、表情。

  2.提示:本单元的习作就是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那么,要想使你写的人也能像宋庆龄这样特点鲜明,大家一定要注意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3.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通过大家的朗读,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庆龄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位关注我们少年儿童的伟大女性,那就请同学们完成这样一个课外作业:在网上查找宋庆龄的有关材料,制作一张题为《走近宋庆龄》的手抄报。

4、《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订阅过《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哪位同学知道这份儿童刊物最早的创办者是谁?(宋庆龄)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谁自告奋勇来说一说?

  让学生利用自己寻找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爸爸

  妈妈

  宋庆龄

  到

  教

  伯伯家

  小珍

  .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别人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么回答的`?

  (让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回答)

  .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布置任务: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进行比赛。

  .各小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她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请三至四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同学评议,推选出优胜组。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讨论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板书设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5、《我不能失信》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订阅过《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哪位同学知道这份儿童刊物最早的创办者是谁?(宋庆龄)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谁自告奋勇来说一说?

  让学生利用自己寻找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爸爸

  妈妈

  宋庆龄

  到

  教

  伯伯家

  小珍

  .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别人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么回答的?

  (让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回答)

  .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布置任务: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进行比赛。

  .各小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她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请三至四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同学评议,推选出优胜组。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讨论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板书设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6、《我不能失信》优秀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有两点思考:一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

  二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与语文学科有机渗透在一起。课堂中所传授的不应仅仅是学文识字,而应该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学生能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另外,还有一点,我发现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得过于简单,对教材的钻研还比较肤浅,完全是凭着课堂机智来应付突发情况。今后备课要更扎实地钻研教材,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备课,这样就会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案,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7、《我不能失信》优秀教学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展开探讨交流。在讨论、交流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让学生知道从宋庆龄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她拒绝的态度十分直接了当,没有丝毫犹豫。“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我让学生认真探讨这些话的含义,有的学生说:“宋庆龄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她不能跟爸妈一起去伯伯家,她要在家等小珍。”有的学生说:“宋庆龄拒绝了妈妈的建议,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没有忘记这件事,如果因此向小珍道歉是自己失信的表现,这种明知故犯的失信,比无意中的失信,就更不对了。”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使学生学有所悟,读有所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得到启示。

  在下午的班会课上,我还让学生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进行身体力行的设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都决心向她学习,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在学校要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家中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8、《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一、多种渠道、了解伟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宋庆龄的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宋庆龄就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二是利用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让学生再次认识宋庆龄。在学生自己读完资料袋之后,再谈一谈自己现在所了解到的,这便形成了第二次印象。这样不仅充分运用了资料袋。而且也加深了对宋庆龄的印象,

  二、引导思考、概括内容

  在概括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时,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仔细思考,学生第一次按自己的思路说完之后。在此基础上我再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思考。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思考,当学生第二次展示时,思路就清晰多了。

  三、重点品读、理解文本

  一读宋庆龄的话:她在多么想去伯伯家玩而最终却因为和别人约好了没去,从读中体会宋庆玲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二读爸爸妈妈的话:首先让学生体会爸爸妈妈当时的心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同学们朗读。再抓住妈妈望着她笑了笑,妈妈为什么要笑呢?学生畅所欲言,因为妈妈也被宋庆龄的这种守信的品质打动了,妈妈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感到欣慰。

  四、课后拓展、升华主题

  学完了课文,我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听见孩子们畅所欲言的谈论自己过去“守信”和“失信”的事情后,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育中多引用故事,引导学生自审,这样可能比一味的批评指责有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课堂中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学文识字,而是将做人的道理融入了其中。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了宋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二是在教学中相信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9、《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因为有了前面三篇精读课文打底,我想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根据导语要求设计了几个问题,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简要而不失要点,于是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

  上课伊始,我按原计划要求学生自读导语部分,明确这一课的学习要求,这一点学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我大喜,马上请出小陈,他一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我晕,他是在读课文了,于是赶紧婉言让他坐下,另请他人。这时小王的手举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应倒是挺快的.嘛,就请他吧。小王张口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鸽子,伯伯还送给她一只……”我一听,大晕!

  原计划是再也不能进行了,于是赶紧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课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本以为学生课前早已预习了课文,课堂上也自读了课文,讲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该不在话下,就算不能讲得简明扼要,但大概内容应该八九不离十吧,谁知却出来个“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让我汗颜!细想之,我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一、学生不能择要点而讲

  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择要点而讲,所以导致了像小陈那样的一站起来就照着课文读,他想简要些,但简要不起来,觉得课文上的话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讲。我想大部分学生处于这种状态。

  二、学生的确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0、《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因为有了前面三篇精读课文打底,我想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根据导语要求设计了几个问题,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简要而不失要点,于是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

  上课伊始,我按原计划要求学生自读导语部分,明确这一课的学习要求,这一点学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我大喜,马上请出小陈,他一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我晕,他是在读课文了,于是赶紧婉言让他坐下,另请他人。这时小王的.手举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应倒是挺快的嘛,就请他吧。小王张口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鸽子,伯伯还送给她一只……”我一听,大晕!

  原计划是再也不能进行了,于是赶紧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课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本以为学生课前早已预习了课文,课堂上也自读了课文,讲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该不在话下,就算不能讲得简明扼要,但大概内容应该八九不离十吧,谁知却出来个“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让我汗颜!细想之,我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一、学生不能择要点而讲

  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择要点而讲,所以导致了像小陈那样的一站起来就照着课文读,他想简要些,但简要不起来,觉得课文上的话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讲。我想大部分学生处于这种状态。

  二、学生的确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