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9-18 17:55:17

  《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1、《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自读要求

  1.通过默读训练,提高自己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2.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利用表格等形式来梳理文章内容。

  3.用“标注法”及“评注法”阅读文章。

  (解说:对于一篇自读课文,只有让学生亲自阅读,亲自感悟,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络,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习侧重点

  1.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

  2根据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理解作者组织文章的思路,即说明的顺序。

  3通过本文与学术作品的比较,体会科普作品的写作特色。

  (解说:对于本文的学习,首先应达到基本要求——读懂,即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所蕴涵的文字内容;其次应深入探究的是,作者为了高效展示这些内容,采用了忑样的形式与技巧。前者是学习的基础,后者则是深化。

  因此,结合说明文体裁的特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设置了上述三项学习侧重.长。)自读程序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l)划出读不准音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自查工具书解决。

  (2)第一层次的思考题。

  ①围绕小行星,作者分别“漫话”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②用表格或其他形式总结小行星的发现史。

  2.自学成果展示。

  除语言交流外,可用实物投影仪等方式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

  3.第H层次的思考题。

  根据本文依次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如何划分文章结构?从中又可分析出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来组织文章?

  4分小组讨论学习。

  5.汇报各小组学习成果。

  6.自由朗读全文,并就语言的准确性及科普文章的特点做评点批注。

  (解说:安排上述“自读程序”的原因有:其一,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其二,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

  自读点拨

        1.知识性与可读性并举。

  《漫话小行星》一千余字的篇幅,清晰地说明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方法等有关知识,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即科学性。同时,作为科普读物,作者采取了多种形式,把单调的天体知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第一,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介绍了小行星被发现及命名的生动事例,引人入胜。第二,作者既讲克得饔镅缘淖既沸裕又突出了语言的生动性?

  2顺序合理,思路清晰。

  小行星的发现是为其命名的基础,而命名后准确的观察又是产生新的探索的基础。本文就是根据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性,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安排说明层次,因此,从全文整体考虑,当属逻辑顺序。然后,在说明小行星发现史这一局部问题时,作者则又采用了时间顺序,将两百年间的发现依次有选择地进行介绍,虽内容繁杂,却杂而不乱,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附:小行星发现史简表 时间

  发现人 星名

  1801.1.1 皮亚齐 谷神星

  1802 奥伯斯 智神星(2号小行星〕

  1804 3号小行星

  1807 4号小行星

  1845 业余天文爱好者 5号小行星

  到1891 年.共发现了322颗

  目前,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解说: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应围绕其文体特征来学习,如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及语言等。《漫话小行星》就以其流畅、准确的说明,顺序合理、脉络清晰地给读者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课,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形象丰富的语言,灵活的说明顺序又引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因此,将上表定为点技重点。)自读思考 1.清在摘抄本上写下学习本文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1)选取文章中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两个例子,分别点评,每处字数5O字以上。

   (2)介绍你上学以来更换书包(或其他一种学习用具)的历史。注意:①按照时间顺序来写;②要求1OO字以上;③应略写更换原因,而对书包(或其他用具)的形状、颜色等作具体说明。

2、《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今中外探险家的故事,学习探险家勇于探究、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以及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毅品质。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应掌握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探险精神。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搜集并整理古今中外探险家的典型故事及有关人类探险活动的图片、光盘、录像资料、与探险活动有关的知识。(地理、气象、人文发展等。)

  2.师生共同设计活动计划。

  3.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5人组成。)

  设计思路

  1.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活动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乐于进取的精神。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语言素养。准备活动用三课时。

  2.新课标要求“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因此,本活动的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条件,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在三项活动中选择一项,相互合作去上网或去书店,查阅相关材料,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策划设计本活动方案,并实施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演示《传奇》中关于探险的画面片段。)

  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探险过程中任何艰难险阻都挡征。

  2.组织竞赛。险。根据课前准备,同意探险论观点的学生就作为正方,坐在左边,反对探险论观点的学生就作为反方,坐在右边。

  2.组织辩论。

  学生推荐一位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当主持人,组织正、反方展开辩论。正、反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活动前要指导帮助辩论双方做好充足准备。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不应“披挂上阵”,只有当出现共性问题不能解决时,才应适当调控。

  3.辩论小结。

  探险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屈原曾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从参天大树的雨林地带走进摩天大楼的商业时代,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开拓创新的探险精神。我们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奋斗的信心。

  (这个辩论会,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综合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在综合性方面,它要求学生从探险的成败得失、光荣与灾难、功绩与损害中提炼出足以说服对方的观点。

  辩论会还培养了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也让他们经历了积极进取的探险精神的洗礼,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素养,同时,辩论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新课标的理念在这个环节得到充分体现,教学难点得到解决。)

  4.辩论会后,写一篇文章《探险活动之我见》,字数600左右,要求能就探险活动鲜明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有条理地写出依据。

  (俗话说“趁热打铁”,写作训练就是对口语表述能力的迁移巩固,再次训练,是对学生的信息资料整合提炼能力的检验。)

  二、招聘会——“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

  1.引入。

  我们通过讲故事,辩是非,对探险这项挑战自我、与自然对话的活动越来越神往,这不,正好有个生存夏令营在招聘,何不让我们去试一下?

  2.模拟招聘。

  学生分成若干“招聘”和“应聘”小组。

  首先,招聘小组要设计好情境,可用文字或图画,要能吸引挑战者前来应聘。

  其次,招聘小组要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以便针对不同应聘者提问。(以上两项工作都应在课前准备好。)

  第三,应聘者根据兴趣爱好,参加模拟招聘面试。

  (这一活动虽是“模拟性的”,但在这模拟的情境中,学生能体验探险的乐趣。锻炼自己的意志,了解一些如何在野外生存的知识、技能。这次活动,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了参与语文活动的快乐,符合活动原理。)

3、《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形成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搜集并阅读关于探险家故事之类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2、每位同学准备一个资料袋,把收集准备的所有资料放入袋中,以便作考评之用。

  3、其它相关准备。

  三、活动安排:四个项目(可选择项目与课时,据实际灵活安排)

  项目一 故事会——讲讲探险家的故事

  要求:

  本单元课文涉及到的不讲,专讲从其他书本或媒体获取的信息。2、看谁讲得清楚流畅,生动感人。 3、必须用普通话。4、谁先举手就先请谁讲。讲完后简要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并向下面的同学提一个问题,答对者有奖。会后全班评选出故事搜集得最多的学生、故事讲得最好的学生、感受讲得最真实的学生及回答问题最好的学生,以资鼓励。

  项目二 辩论会

  (一)、辩题:正方:学生适合参与探险活动 反方:学生不适合参与探险活动

  (二)、程序:

  1、准备会场(台面布置、座位调整、各负责人明确职责)

  2、辩论会开始:A、双方主辩手各自陈述主要观点(各10分钟)。B、双方副辩分别补充主辩观点。C、正反方自由辩论。D、观众提问。

  3、评审小组评出最佳主辩手,最佳副辩手,胜方及最热心观众,以资鼓励。

  4、正反方资料汇集,整理。

  (三)、注意:自由辩论这一环必须体现出快速、礼貌;所有辩论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针锋相对;辩论不能脱离辩题。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明白探险的目的、意义,明确探险并不是冒险,不是作无谓的牺牲,它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对自然和自我的挑战,是有备而去。

  项目三 野外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

  活动程序:

  1、挑战荒岛、荒山、荒漠、荒原四个招聘小组组长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宣传画,朗读宣传语,鼓励大家挑战,并各自选择教室的一角(事先布置)为招聘地点。

  2、同学自愿选择,前去应聘。(事先设计好招考内容和方式。)

  3、招聘小组为每位应聘者打分,评出最佳应聘者。

  项目四 模拟野外生存演练

  (一)、活动内容:分组,在设定的野外环境中,利用限定的条件(装备、时间、环境、人员)开展野外生存演练比赛。

  (二)、活动组织:结合郊游活动进行,不另外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招标,设计方案、组织活动。教师作适当的支持。

  四、作文写作及评改

  以下内容任选其一:

  1、自主写作:以参与本次活动的体验为内容,自由写作成文。

  2、指导写作:可写记叙类作文,纪实型、幻想型都可,如《我的一次历险经历》、《小岛历险记》;可写对某探险家的评价,如《小议郑和下西洋》、《斯科特一行值不值》、《北大学生死得值不值》;也可写对人类探险活动是非功过的评述,如《探险的功过》、《推崇(反对)探险》。

  《漫话探险》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写好后请家长评阅,再在小组上评阅,自己再评阅,最后老师评阅,四个分数的平均分为本次作文最后得分,办好一期“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

  “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评价表:

  项目

  讲故事

  辩论会

  模拟应聘

  收集资料(20分)

  活动参与(20分)

  有无奖项(20分)

  同学评价(20分)

  家长评价(20分)

4、《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解读]

  “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探险,节选的几篇文章,都与探险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联系到综合性学习是集口语、阅读、活动等一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便尝试着让学生在讲故事、辩论中感受探险、体验探险。这样既丰富学生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坚韧拼搏精神,又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两项语文基本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综合性学习乐趣的同时,切实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 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 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认识和基本技能。

  3、 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 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活动设想]

  幻灯片展示几组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图,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紧接着展开一个短小的探险常识竞赛,让学生对其有更直观的了解。接着请故事组讲述故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再以故事引出“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最后,由实践组组织”野外生存模拟招聘”,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探险,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探险”话题,积极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然后自然导入学生写作训练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所写的文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小组进行评论,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进行全班交流评论。

  [前期准备]

  1、 拟定分组类别。

  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不同特长,把全班分为摄影组、故事组、文化组、辩论组、招聘组。

  2、 组长制定活动计划,物色人才,组成合作小组,各组搜集、整理素材,准备展示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展示

  (屏幕上出现课件1————自然风光片:雅丹地貌、楼兰风光、喜玛拉雅山等)

  摄影组长:探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自由、快乐、健康,可以让平时在城市里几乎苟延残喘的脆弱人们,在谈到这个话题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是的,她有这种魅力!看——当颤抖的光线在山后面逐渐变亮,同时竭力使天空扩大时,每一座山峰、每一个山口都像梳子一样,墨一般黑黑地显露出来;金色的光束随之在山峰间闪动,斜照沉睡未醒的山谷,照得山上的雪闪闪发光。听——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马蹄铁踏在石头上的声响沉闷而厚重。在茫无涯际的大草甸上,清脆的骡铃在肃穆冷峻的雪峰间回荡,甚至能嗅到那酥油茶的浓香味儿。登上地球之巅,潜入大海深处,钻入地底下,走进茫茫戈壁……探险,让我们寻到了简单的快乐,寻到了解脱的我行我素,寻到了随心所欲的快感。我们更是从中感悟到人类为了生存所能激发出的无畏勇气,所能付出的难以想像的努力,和世世代代都能够激动人心的探险精神。正是这样的行走、这样的勇气、力量和精神,使得人类的生活有了价值和意义。出发吧,让我们去探险吧!

  二. 探险常识竞赛

  文化组组长展示课件。

  1、 去探险时,你认为哪些东西是必备的呢?(至少答出10个)

  2、 若探险时遭遇大型野生动物(如:熊、豹、犀牛等),该怎么办呢?

  3、 当你探险时,在体力上该注意点什么呢?

  4、 若是你已无水了,恰巧在途中的有溪瀑、江河或湖塘,那你是否可取水呢,该注意点什么呢?

  5、 下雨天,你已经浑身湿透,十分寒冷,虽然有火柴,但柴是湿的,该怎么办呢?

  6、 扎营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7、 :当你或你的同伴出现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蒙眬,甚至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高山病的症状时,该怎么办呢?

  8、 关节不慎扭伤后,怎么办呢?

  9、 水,是沙漠探险中永恒的主题,在沙漠中如何饮水才是最好、最科学的呢?

  10、 防晒油在沙漠中适用吗?

  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评出“博学多才奖”、“积极参与奖”

  三. 我心中的探险家

  故事组成员准备十分充分,深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们心中的英雄。分别有

  下西洋的郑和

  英国盲人探险家迈尔斯·希尔顿·巴伯

  走进中国的马克·波罗

  环球旅行的佛迪南·麦哲伦

  第一个到达北极的罗伯特·皮尔瑞

  最早到达南极的罗德·阿蒙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故事中,故事组还请摄影组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资料借用多媒体展示,许多同学都被英雄们的无畏、拼搏精神深深感动。

  四. 七嘴八舌说探险

  辩论组同学分两组:正方——推崇探险,反方——反对探险。双方就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损害等方面展开讨论,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五. 野外生存模拟招聘

  招聘组同学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招聘现场,招聘小组设计出不同的情境:荒野大漠、荒滩孤岛、原始森林、雪原冰山,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具体描述或描绘出这一情境。这吸引了很多挑战者前来应聘,接受挑战。

  当然重点在能否被招聘,招聘组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出了不同的.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外情况的发生、面临的生存困境等)。如在荒野大漠招聘组,组员向挑战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1、行走沙漠是极艰辛的,东西是越带越少越好,你罗列一下,你该带哪些东西才是最好的。

  2、那么衣服,你觉得该注意点什么呢?

  3、当你行走于沙漠中时,你忽然发现你的水壶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经过你努力寻找,你确定附近没有任何水源,这时你该怎么办呢?难道只能等死吗?

  4、行走沙漠的另一大危险来自风沙,遇到风沙时你该怎么做才最安全的呢?

  为了活跃气氛,根据挑战者在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复杂困境的机智、魄力、能力等,我们还评选了“最佳挑战者”。

  六. 写作

  通过以上一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对探险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的甚至有独到的见解,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写完之后在小组里把自己写的作品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选出最好的一篇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七. 小结

  师:中国自郑和以后就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的探险家,中华民族的探险精神也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退;当古老的东方世界昏昏欲睡之时,西方世界却开始了它的“地理大发现”,一个大探险的时代到来,世界的天平翘了起来。人类不能没有探险精神,民族不能没有探险精神,因为好奇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探险是好奇的结果。纵观中国历史,最富于探险精神的时期,就是最富于朝气的时代!同学们,愿你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做个勇敢的探险者!

  [教学反思]

  总结此次综合学习活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思维空前活跃。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了大量与探险相关的资料,有些学生还主动向语文、科学老师请教。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能认真小结,积累知识。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热情很高。

  2、成果颇丰。

  在学生的作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海伦的《大漠情怀》提到:“每日清晨,我们的探险者在日出的淡淡微光中背包上路,傍晚,在梭柴的噼啪声中一边嚼着干馕,一边等着太阳忽地掉到地平线下。如今,阳光在脸上留下的灼伤已经淡去,但是这种周而复始却深烙在了他们的心底: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相信探险将让我更勇敢、更成熟,和我一起走更远的路,到更多的地方,得更多的收获。”

5、《漫话小行星》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清“清高”一词的内涵及评价标准的发展与变化。

  2、讨论:新时代是否需要“清高”这种风范。把握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与阐述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随时代变迁,有些词汇的涵义不断改变。例如:在有些人眼里,“老实””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单纯”成了“无知”的别名;我们今天来说说“清高”二字,不知你们如何解释它。(生议)

  下面,我们来看学者金开诚是如何解说这个词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底蕴的。

  二)作者介绍: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大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三)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读第一段,了解在古代清高的内涵。

  明确:清高是个褒义词,“清”是指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高”总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2)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哪些清高人物的身影?

  学生会想到:朱自清、陶渊明、孟浩然、海子等。

  3)在作者看来,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那些官场得志,商场得利,情场得意之辈一概被拒之于清高门外,那么,历史上还有没有清高之人呢?

  请同学们读第2段—第7段。

  ①按要求,填表格。

  类型人物原因引用目的作者的评价

  清高之人许由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为人君。说明“清高”与显贵无缘。遇明主而不思造福天下,此类清高不值提倡。

  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有才艺可做官,却不做。

  1、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2、须有才艺。这种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作者比较赞同。

  非清高之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卿、史可法因作官不被评为清高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远非清高二字可比。

  李白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清高标准严格尽管李白不能算清高,但作者心目中李白有更值得推崇的地方。

  孟浩然求援救世之心明显。清高标准模糊理应成为清高的样板。

  ②小结,要成为清高的样板,需要什么资本呢?

  A、有才艺可以做官,却没有做官。

  B、清高与富贵、显贵无缘。

  不过,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既严格又模糊的。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清高的样板,我们知道了: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4)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我们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清高的命运如何呢?

  读第8段,了解清高在当代的地位及价值体现。

  ①地位: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

  ②价值体现: 不能发财致富者:精神安慰

  既富且贵者:没有坏处

  2、合作探究:

  有人说:时过境迁,清高无可奈何花落去。联系现实,你们说说:这是不是一种好现象,你认为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清高”这种风范。

  启发学生联系当前不好的风气:拉关系争名争利者,学术腐败之风,跪在马路边乞讨的大学生,思考哪些时候,哪些人物还需清高。

  总结:几千年前,屈原高呼: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李白呐喊: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些清高的典型甘于清贫,忠于信仰,冷漠诱惑,不畏牺牲,令人景仰。如今,那些官场得意,进而权钱交易,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谋一己之私利,这样的人应从清高中品一品清白,品一品孤高,也有一些暴富者,精神贫乏,也应从清高中品一品知识,才情。

  3、发散实践:(仿句练习)

  例句:我欣赏清高,因为它是淡泊自律的操守,是孤傲自尊的人生态度。

  仿句:我 清高,因为它是

  四)总结:清高不是高傲于云端的白鹤,而是山崖间孤寂生长的青松。

6、《太阳与行星的引力》的教学反思

  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指出我存在的问题,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在这次讲课过程中收获很大。

  一、内容安排要简洁明快、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1、为了说明行星的运动状态与行星的受力无关,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重力,一个是弹簧的.弹力,它们的大小都与运动状态无关。后来只采用了重力的例子,说明问题足矣,并非越多越好。

  2、证明引力大小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质量和无关时,我也采用了数学法和物理法来分析,没有必要,只采用物理证明法即可。

  3、总结时罗列的内容太多太杂,重点不突出,最后也是做了修改。

  二、内容安排合理

  1、内容安排先后需要合理,例如运动模型在探究之前就要建立好,后面的探究都在圆周轨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顺利符合学生认知。

  2、侯老师的建议是科学足迹调整到内容结束之后,简单的总结一下即可。这样该节课的探究主体就可以直接提出,更直接明确。开始放在开头,显得头太大,且介绍性的内容太多。

  3、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回顾调整到运动模型的建立时进行,这样安排在模型建立时更自然顺畅,开头引入也比较有趣。

  4、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多思考多展示,老师少展示少讲解。

  三、设计要层次清晰、衔接密切、过度自然

  莫老师指出我开始设计的探究过程层次不清晰,相互之间没有衔接,过度不自然。很多内容的展示都没有逻辑关系,老师也没有过渡语。

  四、教师语言要精炼、启发性强

  1、曹老师指出开始我设计的引入过程,但是语言随意性太强不精练不点题,我是用卫星问题引入,后来改成“我们人类能够发射卫星并让卫星绕地球运转,这要感谢300年前牛顿一个伟大的发现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从认识行星绕太阳运行开始的。开普勒描述行星的运动规律之后,牛顿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行星绕太阳运动?行星的运动需要力吗?”在引入的语言上要直接指出本节课的主体,不要绕太远。

  2、梁老师指出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语言要有启发性,并且老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7、《行星的运动》教学反思

  《行星的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讲授天体运动的规律,而天体虽然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但总觉得是距离遥远,认识较少。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并学会将天体运动转化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与上一章曲线运动的知识相结合。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是第五章《曲线运动》的实际应用,因此,首先要先帮助学生建立行星运动的模型,即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在进行《行星的运动》的课程设计时,我希望通过穿插着的物理学发展史,渗透物理文化的教育,与先哲对话,与历史沟通,领略了人类宇宙观的演变历程,解释学生学习中的种种疑点,点燃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充分展示科学规律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我在一个专业的天文网站上下载了许多美国航天局公开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让星星不再神秘,拉近了人与天空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得感受到天文学的魅力。通过对太阳系大行星的介绍,同学们兴趣盎然,对即将学习的天体运动一章充满好奇和渴望。

  通过对托勒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第谷-开普勒这些科学家们对天文学的贡献,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之路的艰辛和曲折,培养学生的科学信仰。我在天文学发展史上用力较多的时间,这是以个难得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并不是冰冷无情的,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

  在介绍完开普勒第一定律后,由于考虑到学生在数学上的知识还未能对椭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排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体验行星绕着太阳的运动的这么一个环节,在椭圆画出后,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两定点的距离较近时画出的椭圆近似位一个圆,为今后在处理行星的运动问题时把轨道视为一个圆作铺垫。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体验为主,使学生领略宇宙中行星运动的特点。改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可以提前生自制画椭圆的工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后,提供相关天体数据给学生计算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是经过开普勒近十八年的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这一定律,让学生通过观察第谷的观测数据,计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与周期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体验前人发现科学规律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但对学生计算天体运动数据的速度和准确性的预想不准,导致在这一环节占用的时间较多,而影响了这节课的时间安排,这是这节课遗憾之一,改进方法:让学生分组计算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共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第一道考察学生对科学史的记忆,让学生牢记科学前辈的贡献;第二题是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比例计算行星的周期之比,让学生趁热打铁,学以致用。

  物理学科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科学性、严谨性、条理性。在教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时,我对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够到位,学生在理解时却总是表露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看是懂了,做却错了。究其原因,是我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解释上没有重点强调,学生在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以后课堂上我多多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理解误区,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解决思路,形成规范的解题过程。

  本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虽然没有实验,但同学们被美丽的天体图片深深吸引,对学习内容充满求知欲,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对于学生来说,这节课就像是学习生活中的惊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会让课堂事半功倍,比课堂管理更行之有效。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特殊,并不是物理常规的课程,而是重在物理学史,所以教学模式的可复制性不强,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课堂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所有老师都很享受的一种教学状态,它并不只作用于这一节课上,还会延续到下一节,甚至整章的学习中,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模式。在今后的课堂中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在每一章的第一节,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明确本章中要学习的内容,解决的问题,在以后每节课的开始,明确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立一个又一个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不迷茫,不气馁,时时都有希望,并且获得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开普勒三定律的理解并不能一下子到位,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学习尤其如此,就像植物生长一样,老师能做的就是保证足够的知识供养,但不可躁进,否则违反了自然规律,只能是揠苗助长,我在这个方面,做的一直不是很好,太急躁,没耐心这些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身上应该有的东西,今后,我要更加注意这一方面,面对学生的知识空白,我应该更加合理地,更加耐心地去供给营养,并耐心地等待这些营养被消化掉,后者与前者同样重要。同时,学生不仅在跟自己学知识,作为老师,生活的态度,工作的态度同样会影响到学生,所以,要让学生看到一个有条不紊,自信从容的老师是我现阶段的目标。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会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8、《太阳与行星的引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位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之后,万有引力之前,是想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演绎推理先得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再沿着前人的足迹一步一步揭开万有引力的神秘面纱。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教育素材,这也是我选这节课的初衷。

  无论在备课还是在试讲中,老师们指出我问题所在,并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所以收获很大。简述与大家共勉:

  1) 为了说明行星的运动状态与行星的受力无关,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重力,一个是弹力,最后只选用重力来说明问题,弹力留给学生自行分析,并非越多越好。

  2) 在证明引力大小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质量和无关时,我本来准备从数学和物理两个角度来分析,但想着数学是作为物理学的一个辅助学科,不要简单问题复杂化,所以只采用物理证明,数学证明留给数学爱好者自行探索。

  3) 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动画模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把新知识和思想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4) 学生课堂中的一些问题:1.个别学生课上不积极思考,一味跟着老师走;2.理解能力差,体现在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跟着感觉答;3.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不明确等。

  以上是我在本节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还有更多的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备教材、备学生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己更快的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9、漫话奇思妙想的教学反思

  在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中,表达、倾听、应对三个方面不能机械分割、单独存在,而是随机地融入和渗透在口语交际的每一个环节。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应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友好的交流讨论场景,让师生一同成为交际的参与者、话题的主导者、积极的交流者,让表达、倾听、应对融为一体,随机而发。对本节口语交际课我一共进行了5次磨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每一次的打磨,都让我们的离精品更进一步。同时也引发了不断地、深层次的思考。

  一、从整体设计及操作中体现口语交际课的特点。

  《漫画奇思妙想》这节课的交流话题是关于未来的事物,稍微把握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课。在第一次磨课时,我通过“看图猜物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看视频《第六感电脑》让学生了解现今科技的发展,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引起他们说的欲望。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及评审会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在整个课堂中,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仅仅在评审会前的“赛前辅导”上简单提醒了。既没有重点的训练,也没有板书提醒,因此学生在交流时就没能达到口语交际的要求,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不是科学课。所以教师与学生应该更多地关注“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可是课堂上学生都普遍关注到说的内容上面去了,导致后来投票时,学生都将票投给了创意好的学生,而不是说得好的学生。因此,老师在评审交流的过程中应强调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评审的重点是交际能力而不是内容。

  除了教师的引导,教学设计也是体现口语交际特点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最大限度地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应该安排过多的强调创意的环节。如“猜创意物品”、观看视频等都属于激趣,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多大的训练,因此可以省略或选其一。而“评审会”则是整节课的.总结汇报,应该代表高水平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评审前的引导说明就十分重要,让学生关注点落在交流和参与讨论等的能力上,奇思妙想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样才能把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二、在预习与示范中提升口语交际的水平。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能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勇敢、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而本节课是属于独白型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临场发挥不是一个很好地训练方式。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说出三两句话,一边思考一边清楚流畅地表达,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会让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发言。还可能会让倾听和参与讨论的学生更多关注到别人的错处或不好的方面。因此,在第二次磨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做相关的了解和准备,效果比第一次的磨课好多了;到第三次磨课时,还专门设计了一个预习表,让学生不仅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还了解其他的方面,使得学生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时候有话可说。

  表达清除流畅是训练目标之一,而本节课的难点“能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交流讨论,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主动地进行补充、提问”。要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升,仅仅靠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个学生示范的环节,让一名优秀的学生上台示范如何表达,其余同学怎样提问、怎样补充。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了解了交流讨论的方式,明确了本节课口语交际的目标方向。这样,随着教学环节的深入推进,教学梯度的递增,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从细微处调控课堂节奏。

  5月18日,我在五年级进行了《漫话奇思妙想》的第五次磨课。在本次磨课中,本以为是一次拍摄前的巩固,没想到还是有新问题的出现。口语交际课最大的挑战在于面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课堂生成,一点细微的地方——可能是一句引导语,甚至是一个词语——都会影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细节的把握和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这次磨课我们调整了课前的导入,把短片换成猜物。猜四件物品花去了近十分钟。在设计时,考虑到时间的安排,每样物品都设计了提示语,可是学生还是难猜出来,所以拖延了时间。应该在设计提示语的时候也尽量的直指重点,以活跃气氛为主。

  这样的超时导入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环节展开。而老师心里也开始慌了,所以在学生示范交流的时候没有针对性地板书,直到四人小组讨论后才小结板书,这样的补救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十分牵强,使得课堂进入了一个紧张和沉闷的氛围中,学生在讨论前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所以在四人小组讨论后的展示中学生不敢举手,这样使得课堂气氛更紧张。老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耐心地等待和引导,可是我却着急地点了举手的学生。由于所试教的班级特点,积极举手的学生都不是优生,这样使得发言的学生局限在这批积极但是表达不优秀的范围中。老师没有注意把机会分散到其他学生身上,把发言的范围扩大,所以优秀的学生在第一次举手没有得到点名后都不再举手了。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处理,调控课堂。

  最后一点是要注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把常规性和目标性区分开。口语交际常规性的能力培养只作为提醒,不用过于强调。而目标性的能力,如口语表达和交流讨论要贯穿于整节课堂,反复、有针对性地强化,这样学生在课堂的小结中才会有话说,有针对性地说。

10、《小柳树和小枣树》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图(一):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二):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回归主体,自读自悟。

  (一)学习课文。

  1、分组:

  (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3、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下面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4、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三、学生互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

  识记生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2)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目的是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识记生字。

  (3)开火车认读生字。读之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特别是要帮助不会认的学生想办法认字。

  3、巩固生字。

  (1)巩固会认的字。

  回忆已经认识的生字,看谁说得多。

  游戏1:听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游戏2:组字。

  禾+几=(秃)口+贝=(呗)口+虫=(虽)田+心=(思)

  四个。

  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画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在前面的识字4中,学生学了成语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因此,让学生自己说出本文的教育意义,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步走:第一,先请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样子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哪种树漂亮;第二,再请学生找到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演一演;第三,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经过一番对比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小枣树,因为它很虚心,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其实小柳树也是很可爱的,你想对小柳树说些什么?让它变的更可爱呢?学生就很自然的说出要取长补短之类的话。

11、《小骑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小骑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以大自然的美景为主线,把孩子们带入绿色的怀抱,让学生从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说一说、敲一敲等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蒙族音乐宽广辽阔的特点,了解蒙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体验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初步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能用固定的节奏型拍手、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参与歌曲表现,并从中体验到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2、对歌曲进行即兴表演。

  【教学难点】

  1、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2、创造性的表现乐曲的风格特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生们对于较直观的资料,如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较乐于接受,满足学生好动、爱模仿的心理。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2、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和了解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组织教学

  (1)录音机播放二胡曲《赛马》。听着音乐跟着老师做骑马动作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气息;用骑马这个动作表示蒙古族舞蹈热烈欢快的氛围,为后面的表演及学唱打下基础。】

  二、以情激趣,学习新知

  1、看一看,了解蒙古风情。

  播放《美丽的内蒙古》,介绍蒙古族风俗习惯。

  师:刚刚老师带着大家,随着音乐骑着马儿来到了蒙古,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长年生活在大草原上,他们每天奔驰在美丽的大草原上放牧,这个民族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平时的生活也离不开骑马,所以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师:这么美,你们想不想领略一下这里的迷人风光呢?(想)今天我将带着大家到美丽的蒙古草原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短时间里了解内蒙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启发提问,感受蒙古族活动。

  师:大草原美不美呀?他们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呢?

  生:赛马、射箭、唱歌、跳舞…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那种活动?

  师:那你能不能上台来做一做你最感兴趣的那种活动的动作呢?(学生大胆上台表现)

  3、听一听,感知歌词、节奏。

  师:大家舒展的动作吸引了草原小骑士,他们听说我们来,高兴的唱起歌来欢迎我们呢,你们听……

  (1)请大家带着问题听: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录音机播放歌曲范唱)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歌词。)

  师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2)分组下达任务。

  任务要求:

  a.三个小组自由学习本组的歌词。

  b.从本组中选一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c.全班一起将歌词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下面老师把大家分为三个小组,小骑手组、小射手组、小摔跤手组也让我们当一回神气的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

  (3)出示节奏型,练习打击。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蒙古族的喜庆日子里,蒙古小朋友常常会用筷子来给歌曲伴奏,老师这有几个节奏型,神气地用筷子为歌词伴奏吗?

  分组念歌词,其他同学伴奏。例:筷子对敲+筷子敲腿

  (4)律动表演,尝试表现。

  师:要想当好小骑手可没这么简单,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做动作。(做骑马动作、硬肩、笑肩、摔跤、挥鞭、手腕摆动的动作,录音机再次播放歌曲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聆听及律动的方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歌词,感受了其中的艺术形象,又熟练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作了铺垫,这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三、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师:你们也想成为真正的草原小骑手吗?那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难关和考验呢!你们有信心吗?(有)好,我决定帮助你们,我们一起来闯过那些难关吧!(课件出示《闯关》)

  1、第一关:模唱旋律。还是按三个小组参与,请你们仔细听蒙古族小朋友的范唱,并轻声慢速用“啦(第一段)、哩(第二段)、噜(第三段)”模唱。

  2、第二关:出示歌曲中的一二乐句进行比较。

  师:比较歌曲中的前两乐句,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小疑问:歌曲中的难点七度和八度大跳。

  3、第三关:学生跟琴试唱。

  教师弹奏,提示要慢速。学生随琴演唱,初步学会歌曲。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渐加快速度。分三个组进行学唱。

  注:解决此歌演唱中的问题如:咬字、吐字、衬词、民族风格、下滑音的唱法等。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歌曲,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

  四、说一说,分析歌曲的情绪

  师:刚刚我们说蒙古小朋友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骑马、射箭、摔跤)他们是不是很勇敢?(是)那么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演唱歌曲?(赞美的)

  注: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声音,不要喊唱,要学生理解对蒙古族小朋友的赞美要发自内心的,要用心来歌唱,要内在、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走进歌曲的情绪与意境。】

  采用师生对唱、小组分角色唱、独唱等形式,让学生风趣地演唱歌曲。(进行师评、生评、自评)师:让我们的歌声飞上蓝天,和彩霞一起飘在天空中。行不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伴奏)

  五、跳一跳,创作表演

  师:大家唱得真神气,紧紧用歌声难以表达对草原的喜爱之情,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呢?

  生:蒙古族的歌声很美,他们的'舞蹈更美,非常富有民族特色,我想用舞蹈表现这首歌曲。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片断。(课件播放)

  看了蒙古小朋友跳舞你们一定也很想马上跳起来,是吗?就让我们快乐的唱起来跳起来吧!

  六、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呢?(打击乐。)

  一组:双响筒、响板。

  二组:手串铃、双响筒。

  三组:动动脑筋用身边的音响来参与表现。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他们的表演与伴奏更加和谐,为后面的合作、表现做铺垫。】

  七、创造表现,展示音乐

  师:现在,就是同学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我这儿有三个创作小组的牌子,分别是舞蹈创作组,乐器演奏组、合唱组,我把他们分别放在各组前,你们想去哪个组就自由组合,和你的创作伙伴共同完成你们的作品。

  老师送给你们三个字:小组合作时声音要低,小组编排时动作要轻,活动结束时要静。

  1、讨论、创编:各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讨论、创编,师巡视指导。

  2、分组展示: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表现的最佳方案,并整组表演。

  3、集体展示:全体同学自信大胆的按要求表演。(播放歌曲伴奏)

  4、评价:你觉得哪个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谁表演的最棒?为什么?(学生互相评价,选出最佳表演组,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自由创造。】

  八、小结延伸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感受了了大草原的迷人风光,在活动中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小骑手的勇敢让我们心悦诚服。这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我是草原小骑手》这首歌,更重要的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一些草原上的音乐,多了解音乐中寄托的草原儿女的情感。

  通过你们共同的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让我们再次唱响《我是草原小骑手》骑上骏马回家吧!

  在《我是草原小骑手》的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音乐的余韵。】

  九、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从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说一说、敲一敲等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蒙族音乐宽广辽阔的特点,了解蒙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教学中孩子们对看一看、听一听都能表现的很好,但是在学唱歌曲中,对歌曲的难点以及衬词部分学生掌握时就有困难了,不能将衬词部分唱对,孩子们却少唱几个字,这与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已经习惯了,很难纠正过来。说一说、敲一敲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大家都能主动参与,整堂课效果较好,但也有一些小问题,不过我会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2、《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创新目标: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学生分析:学生在上一单元已经学习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把课文读通,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再加上课文里对小兴安岭美丽景色的描写,更能使学生理解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3.创新点: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格。

  4.空白点: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喜欢的内容。

  课前准备:

  因为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构建课内外联系的重要纽带,这一课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在课前,我要求学生们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从心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

  教学方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许没有去过小兴安岭吧,那里的景色可美啦!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小兴安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二、提供信息点拔启发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学生有选择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提问:你最喜欢那个季节的小兴安岭,为什么?

  三、学生研究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共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讨论后填写研究报告单)

  2、学生汇报结果,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3、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又喜欢上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了?

  4、学习了2一5自然段,你认识中的小兴安岭是什么样的?

  5、讨论: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6、师主共同讨论研究,并一起完成板书。

  四、反思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学会了什么?

  五、研究性作业

  假设你有机会成为小兴安岭这幅美景中的一员,你希望你会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都能将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棵草、一滴水、一个小生命,那么热爱我们生活的环境,珍惜我们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