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的优秀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五柳先生传》的优秀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呢?
分析:古代传记一般是他人写的,而且,传记一般是传主去世后才撰写的。本文大概是陶渊明28岁时所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五柳先生”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从对“先生”的描述来看,只要对陶渊明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陶自己的写照。陶渊明在二十多岁时就撰写“自传”,后面还加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确是恣情任意,与众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认定,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号由来,应如何理解?
分析:传记开头一般是介绍传主的名姓、籍贯等,这是惯例。因“不详”其姓氏、处所,故以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称宅主为“五柳先生”,给人一种不同凡俗的感觉,同时也隐含了陶渊明超脱的隐士风格。
3.如何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甚解”罢。分析语句的含义,必须置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联系下文内容,贯通起来,方能识其真义。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4.关于“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应如何理解?
分析:这部分着重写“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却毫不在意,发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从陶渊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对世俗的不满,这一点从他“爱菊”,追求高洁的品性不难理解。 陶渊明生性爱喝酒,由于“家贫”又不能经常得到满足。“亲旧”知此爱好,“或(有时)置酒”来招待他。这一点为后文“自赞”“不戚戚于贫贱”作了铺垫。对亲旧召饮,陶渊明是每请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娱之情跃然纸上。“既醉”就离去,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偏指“去”),表现自己知足常乐之意,暗合“以酒自娱”。
5.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
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6.文章最后为什么写一段“赞日”?文段中引用“黔娄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传记后面写上评语,是古代传记的一般惯例。如《史记》中每传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类的评语。本文中的`“赞日”亦同上例,只是换“评(曰)”为“赞”而已。这一部分对五柳先生的评价更直观地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
文中引用“黔娄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xīn)于富贵传中援引其后两句,改“忻忻”为“汲汲”。“忻忻”,高兴的样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共同特点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
7.《五柳先生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
本文语言朴素洗练,心声袒露,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确是文如其人。 (2)选取事例典型,描绘惟妙惟肖。
文章虽不长,但所选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形神兼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读。
在初一第二册我们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对陶渊明的性情等特点板书)现在,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篇传记《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指出几个字词的读音:箪瓢屡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欤yú。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圈画出来,允许学生对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4.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清闲安静,不羡慕(或追求)名位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会断章取义。意为: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有体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点拨: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语句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联贯。]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时,就离开(亲旧处),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给学生指明强调“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自得其乐,(诗文)很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平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三、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讨论,要求:
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1)通过读,先找出相关语句。
(2)再讨论表现了其何样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注重感悟。 “性嗜酒”:爱好喝酒,以酒自娱。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旷。
“环堵晏如也”: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现了他乐观 豁达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能安于贫困的隐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终”:以诗自娱,不计得失。 “不戚戚富贵”:安于贫困、不求名利。
[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结: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
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
(4)比较“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性格。
不难发现,“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结合导课中的板书。]
五、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平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六、加深感悟。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五柳先生传》中看似平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陶渊明寄情于诗酒,可知其对世俗的不满,对恬淡自由、人民安乐的生活的向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于贫困、志向高洁的情怀。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能谈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七、背诵全文。
本文较短,可用“抄读法”让学生背诵。
八、作业:要求学生将本文译成现代汉语(不求字字落实,只求文能达意即可)。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流畅朗读课文,品析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诵读、品读、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新旧知识对比激趣)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吧?教师领起,一起背诵《桃花源记》有关句子。如果说《桃花源记》是一幅古朴幽美的风俗画,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五柳先生传》就是一幅逼真传神的人物画。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寥寥几笔就把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五柳先生,试着去解读他的内心世界。(投影陶渊明画像)
二、点名朗读课文,正音正字(投影显示)
三、品读课文
(以七个数字为经,以诸多问题为纬,组织课堂教学。)
1、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接下来我要交给大家七把钥匙,请大家打开七扇大门走进五柳先生的精神家园。这七把钥匙是什么呢?(板书“一至七”七个数字)
2、示范点拨。
一幅自画像:这第一把钥匙实际上已直接交给大家了。刚才我说过《五柳先生传》可以说是一幅人物画,那么这幅画画的是谁?(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谁?(陶渊明)那这幅画就是陶渊明自己给自己画像喽,那叫──自画像。这篇传记实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文章。说到这里我就有疑问了,不知大家有没有疑问。(指名回答)──为什么托名写传?(此问题不忙于回答,到教学结束前解疑。)
3、小组合作,寻找钥匙。(可开展竞赛)
4、逐一揭晓,品读感悟。(不必依次进行,根据学生回答灵活机动)
(一)二个层次:
⑴ 别用一个字概括两段文字。
⑵ “赞”是什么?与上文有何关系?
⑶ 关键句是哪句?与上文哪句相照应?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平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 的,‘读 同‘解 (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 就是‘解 ,‘解 就是‘读 ,‘解 是在‘读 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 的问题。‘好读书 ,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今天我讲授了《五柳先生传》一课。
课上,我把课文分成九个小组,从解题、介绍作者到课文内容、结构、中心进行讲解。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讲解内容,脱稿进行讲授。他们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再讲解实词,分析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问题,然后分析句子的作用。这节课,学生讲解条理清楚,使重点知识落到了实处。
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学生的实力,只要给足时间,教会方法,学生就能讲好。脱稿讲课一直是我的梦想,经过我与学生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这让我又有了信心。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学有收获。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是:台上学生讲得精彩,台下学生听得不太用心,笔记做得不认真。缺少提问的环节,导致所讲知识落得不实,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重视提问环节,与课堂评价联系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这几天的文言文教学,我越来越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并不代表学生学会了知识,要想真正学会知识,就要抓好每个环节,不仅关注台上学生,更要关注台下学生学习情况,以确保学会知识,记好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五柳先生传》是一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贯彻学校提出的“三精”教学(教学内容精当合理、教学主题精炼深刻、教学方法精巧有效)精神和文言文教学三步骤(读顺、读懂和读悟)模式而设计的,在教学环节上按照定向、自学和讲练的模式实践。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自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疏通文意,设计了以学生诵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后示范朗读和学生齐声朗读,朗读方法灵活而不单调,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然感知课文内容,达到对文意的把握,从而实现了文言文教学三步骤中的读顺。其次,要求学生对照阅读提示、结合课文注释、课后习题,按照“读文——释词——译句”步骤自学课文。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点、边划,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进一步指导学生自学。这一阶段目标是使学生在自学中把握文意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三步骤中的第二步——读懂。最后,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设计了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请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说你的理由。并且提供学生答题格式:“我(不)喜欢五柳先生的。因为他,从文中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在积极、友好的讨论和踊跃、富于个性的发言中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也很好的达到了文言文教学三步骤的“读悟”的目的,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