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之采草药》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梦溪笔谈之采草药》教案一等奖
教材出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
(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
(2)讲读第二段:
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
(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结: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总析课文脉络。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略)
(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
前提测评:
一、注音:宿()根;黯()恶;愆()伏。并()汾乔木
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点?
三、解释:
(1)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
达标测评:
1、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诸越则桃李冬实。
(3)深山则四月花。
2、解释加点词:
(1)则津泽皆归其根。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3、作者如何论证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证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
课前学习:给文章中的生字词注音,并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能翻译两篇文章,并掌握文言实词“岁”“穰”“患”“贻”等,文言虚词“之”“其”“以”“悉”等。
第一块疏通字词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两则文章就出自这块里程碑。
2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篇短文,现在请大家再把文章读一遍,找出你不懂的字词。
学生阅读,做好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3
将全班分为两组,相互质疑
教师组织质疑,并解答学生解答不准确之处。
学生相互质疑
第二块诵读比赛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通过以上的准备,我们来进行一次朗读比赛,看看谁是班级中读书读得最好的五位同学。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3
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部分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第三块看图说话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教师准备、的图片)
以上两幅图就是课文中提到的虫,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一只是“傍不肯”,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根据文中描述判断。
2
说话训练:发挥想象力,小组编故事,《当“子方虫”遇见“傍不肯”》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编故事
3
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查找收集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资料,准备开展“中国古代科学之旅”的活动。
第七学时 《梦溪笔谈》二则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成就
2探究人物心理。
第一块反馈练习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检查上结课掌握情况。
反馈练习:完成“探究 练习”第三题
完成“探究 练习”第三题
2
组织交流、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探究,揣摩人物心理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在《梵天寺木塔》中,喻皓传神一笑,无限话语尽含其中,同学们,这一笑包含着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
2
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
3
影视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笑,截取几个经典片段,让学生来揣摩一下笑中所含的话语。
学生揣摩,小组交流
4
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
第三块信息发布会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辉煌,除了今天我们所学的《梦溪笔谈》二则介绍的之外,还有说也说不尽的成果,同学们认真地收集了资料,今天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信息发布会,形式不限。
学生准备
2
教师评价,鼓励在形式方面的创新。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
2、能对照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习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辉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
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他撰写了一本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
二、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三、 在此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朗读优胜小组。
评选标准:
1. 能读准字音
2、朗读熟练
3、停顿自然
四、学生活动: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
五、小小组合作,解决在疏通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组不能解决,可由师生
共同讨论解答。
六、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 课后学习
a) 能正确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
b) 熟练背诵全文。
c) 积累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成就的材料,准备课上交流。
《 梦溪笔谈 》二则 ( 二 )
学习目标:
1.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小组表演,丰富课文内容。
2、课上交流收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材料。
学习步骤:
一、 检查上堂课学习效果。
二、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
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学生讨论: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三、 揣摩人物心理,展开丰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
表演情节:匠师密派其妻问塔动之因。
四、小组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四、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卓越,在世界史都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学生交流收集的展现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材料。(可以不拘形式)
九、 课后学习
整理交流的资料。出一期以此为专题的黑板报。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能初步把握作者在两则短文中所写的中国古代生物治虫和建筑技术方面的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初步理解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
教学重点:
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知识卡片
文言文翻译小常识
(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遵循下面三条原则:
1.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2.达。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译文语言要尽量优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就初中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面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文言文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意,保留不译。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古今异义,辨析仔细,
以今换古,要合愿意。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二、自主学习
1、我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是:
2.作品概述:
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胠箧()旬日()其喙有钳()
mi束()大rang()土中狗xie()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忽有一虫生()(2)其喙有钳()
(3)悉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
(5)土人谓之“傍不肯”()(6)钱氏据两浙时()
(7)方两三级()(8)而动如初()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皆伏其精练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7.《以虫治虫》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天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面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8.《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建筑家喻皓解决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合作探究
9、《以虫治虫》中,哪一种虫简绍得比较详细?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10、《梵天寺木塔》中,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遂定”的原因?
11、从《梵天寺木塔》中找出侧面表现喻皓建筑技艺高超的句子,写在下面。
12、动物中还有那些天敌?小组比赛。
13、在现今农业生产中,多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治虫,读了《以虫治虫》这篇短文,你觉得其所涉及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二、过程与方法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三、作品主题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学习《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穰(rang)梵(fan)胠(qu)箧(qie)履(lu)贻(yi)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贴:赠给但:只
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背诵课文。
3、完成书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笑”“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0、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
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中草药》,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认识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初步了解中草药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以及服用的方法。
2、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供幼儿参观的.中草药。
2、多媒体实物图片。
3、药茶原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提问:小朋友你们以前生过病吗?生病了该怎么办?吃过些什么药?
2、介绍琵琶叶,让幼儿知道琵琶叶可以做药。
(二)让幼儿初步认识生活中几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
师:除了琵琶叶,还有很多的东西也可以做药。今天老师就带了一些,请我们小朋友看一看,你都认识些什么?
1、引导幼儿观察,积极探索。
2、组织交流。
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
3、师生共同归纳:这些东西都可以做药,这些都是中草药。
(三)了解中草药的防病、治病功效。
1、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中草药,你们还知道哪些?
2、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中草药,你看到谁吃过。他们为什么要吃?
(四)让幼儿品尝药茶。
1、中草药可以怎么服用?
2、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品尝各种药茶,自由交谈。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药茶介绍给客人老师。
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课题,显得自然而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明确了活动的主题。
活动反思:
通过看看、摸摸、找找、说说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自己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中草药,使整个教学的过程变成幼自主儿操作实践的过程,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探索精神。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引导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思考。
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品尝,提供一种欢乐、宽松的交流氛围。
利用教师资源,让幼儿自己去介绍,提供了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满足了幼儿的愿望。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备课、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彼此合作交流和活动中逐步形成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成功之处:
1、通过创设“采松果”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都积极欲试,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一些强调计算方法的总结,似乎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留出时空让学生解释算法的灵活性、合理性。新理念强调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教学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去研究、去发现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2、要引导学生在“趣”中感悟和发现,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发现。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训练层面上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3、开发一些数学游戏,使学生在“乐”中学,“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创造多种数学游戏,并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不知不觉地学会知识,技能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让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成才”,这将是教育的最佳境界。4、教学节奏太缓慢,学生的语速不够,语言的完整性还没有训练到位。
5、过于强调口诀的倒正,口诀是强化记忆的辅助,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 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再一次地录了这节精品课,上次因为学生到后来纪律不好,最后录出来的效果不好,所以选择再录了一次,这次比之前顺利了些许,但还是觉得上得不够好,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对每个环节的串联依然做得不好,仍然有一些环节会想不起话来接,过渡得不够自然。其次,我的引导做得不好。再次,在最后的歌词创编环节依然没显现出预想的效果,显得有些牵强,不够自然……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