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贤文(志向篇)》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素材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古今贤文(志向篇)》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素材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找出自身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身的见解。
2、读熟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身的见解。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畅谈自身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身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谈话导入(略)
2、解释题意:题中“古今”点明时间范围,“贤”显示文章性质,在此有“深刻”、“有益”之意。这是一篇教导学子趁早立志的文章,应该此称为“志向篇”。
3、本文通过一系列格言和谚语,表达了青年人应该树理想,立大志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
二、指导自学。
1、初读课文,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3、再读课文,再次感受格言和谚语的文化魅力。
4、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格言、谚语,并在旁边写上自身的感悟。
三、交流感悟。
1、小组之间初步交流对格言、谚语的感悟
2、师巡视指导,并从小组中找出好的感悟让他们大声朗读。
四、交流名人立大志的故事。
1、小组之间交流。
2、选代扮演讲名人故事(可以加上自身他们的评价)
3、听了许多名人立志的故事,你是否也立下了伟大的志向呢?
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来谈谈自身的理想吧。
4、指名介绍自身的理想,并说说原因和准备怎么做。
五、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出自身心中的感受。
六、交流局部学生的小练笔。
七、作业。
1、找寻有关名人立志的故事。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继续在课文上写自身的感悟。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读以读促讲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
板书:《世说新语》二则
管宁割席
聪明的王宁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文说明】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了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司马光、孔融,还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出示板书课题——《世说新语》二则)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版权所有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拟”(相比)、“未若”(比不上)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
1.《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
2.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4.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5.拓展延伸:平时写比喻句时最基本的要做到“形似”,然后不断追求“神似”的境界!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摘抄形容的飞雪诗句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设计意图】: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此公式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一章中,位于p148练习第2题,虽然没在正文中出现,但鉴于它应用的广泛性,足见其重要性,故要让学生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要明白:
1、是特殊的多项式乘法
2、许多整式的乘除法综合计算题目用到此公式
3、复杂的方程、不等式中要用到
4、后续学习基础:分式计算中应用广泛
其次要注意:
1、正确记忆公式
2、弄清公式结构:等号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有一项完全相同,而另一项不同,等号右边可看作一个关于“相同项”的`二次三项式,其中二次项的系数为1,一次项的系数为“不同项”的和,常数项为“不同项”的积。
3、x、p、q可以代表任意的字母、数、式。但初中生只要求掌握最简单的即可,即x只代表系数为1的字母,而p、q只代表不同的数字。
4、结合着后面练习加深理解公式并能对公式灵活运用。
东台市新街镇小学 吴慧琴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塞下曲》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李广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
3.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实物长针和大马铃薯 歌曲《塞下曲》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塞下曲》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你们知道是什么歌曲么?对,这首歌名就叫《塞下曲》,歌词就是一首唐诗,谁知道是哪首诗?
2、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叫《李广射虎》,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是有关这首诗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老师首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生读)
3、掌握得不错,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这节课我们将一起通过诗歌和文字对照的方法,品读这个故事,在品读中领略文字的生动和诗歌的`精妙。
二、诗文对照,品读课文。
1、认识诗中人――将军
过渡咱们就从诗歌入手,去认识诗中人――了解诗中诗――感受诗中情(板书:认识诗中人――了解诗中诗――感受诗中情)。谁来读读这首诗?(借助板书)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1)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诗中的主人公,诗中提到这位“夜引弓”的“将
军”是谁?他又是个什么人?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然后来完成这道填空题。(出示填空题)他是谁? 板书:“飞将军”李广
(2)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么?(预设:他为什么被称为“飞将军”) 真会思考!我们在学习上就该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才会不断有新收获和新发现。(讲解飞将军名字的由来)李广为什么会有“飞将军”这个称号,那还得从公元前136年说起??
听了老师的介绍,再来读“将军”这个词,你能读出这位将军风采么?(指名2-3人读)让我们把这样的气势带进古诗,再读这首诗!
2、了解诗中事
过渡:文中说“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请你们默读古诗,说说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将军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知道的?对,课文的3-4自然段,就详细为我们描述了这个故事,接下来就请大家把古诗和第3、4自然段对照起来读,你肯定能自己读懂这首诗!
(2)梳理归纳:这首诗前两行与课文那个自然算是对应的呢?写的是什么?
板书:深夜射虎
后两行呢? 板书:清晨寻虎
(3)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李将军巡逻的步伐,一起走进西汉时期的那个夜晚吧!
A 林暗草惊风
* 师感情朗诵创设情境:(配上风声)一天夜晚,月色朦胧??发出“沙沙”的声音。
* 同学们,如果此时是你在这里巡逻,这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的这样的风声,你什么感觉?你怕什么?能用上你知道的成语或词语么?(心惊胆战 心惊肉跳 毛骨悚然 害怕 恐怖??)能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么?老师为你配上风声。
* 读得真好呢,对照古诗,哪个字也写出了这种紧张的气氛?“惊”你也能读好这句诗么?
感情读:林暗草惊风
B 将军夜引弓
* 那李广怕么?他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出示:李广想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2个生字词“警惕”“拈弓搭箭”,让我们想办法记住他...
们的字形,理解意思。
师范写
惕:情况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格外小心。
搭:拈弓搭箭离不开双手,所以是提手旁。
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 让我们回到这段文字。李广有没有像我们一样心惊胆战?文中,作者只抓住他一连串的动作来写,我们一起来找找看,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
在课件中用红色字体标注。面对风吹草动,李广从“想”――“搜寻”――“发现”――“拈弓搭箭”――“射”这一连串的动作,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好呢?你从哪里读出很迅速?连忙是慌乱的意思么?(镇定、迅速、果断、有力)
指名读动词,点评何处加速度。齐读这段文字。
回归古诗:在古诗中,诗人卢纶只抓住了其中一个动作来写,是什么?也就是文中的哪个动作?这个动作是多么重要,我们又该以怎样的速度和力量来读呢?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小结:读到这里,你觉得李广是个怎样的将军?(板书:神勇无比 镇定果断 胆量过人 武艺高强 眼疾手快 )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了诗歌和文字对照的方法,一起学习了古诗中“深夜射虎”这部分,你们读得认真,理解得准确,接下来就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清晨寻虎”这部分,你们一定也能读懂很多。开始吧~!
(4)自学“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平明”――天刚蒙蒙亮
“白羽”――尾部有白色羽毛的箭(可以借助插图或者简笔画)
“石棱”――石头的棱角部分
重点“没”――深深地扎进
哪句话写出了没在石棱中的意思?出示句子: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扎进”是什么意思?老师这里有一块巨石和一只白羽箭,你能通过动作演示,让我们大家一看就懂么?(指名演示 生评价)
大家现在懂了么?读读这句话!点评这白羽箭扎得多深啊!
当随从们看到这情景时,他们是多么吃惊啊!谁来读出吃惊的语气?
再来读读这句诗――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同学们,你们可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没”字,它的作用可大着呢,你们说,它写出了什么?(板书:力大无穷 本领高强)
学到这里,我们真正从心底承认――齐读“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 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李广说?
好!带着你的佩服再读读这首诗!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3、体会诗中情
我听出了你们的佩服、赞美。那诗人卢纶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内心怎么想的呢?他又想通过这首诗,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敬佩、赞美 (借助板书)赞美他??
赞美他??
赞美他??
让我们诗人的这份赞美之情,尽情的读出来!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三、拓展延伸
其实,诗人卢纶所写的这一组《塞下曲》共有6首,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其中的第2首。走进每首诗,你就会读到一个动人的故事。面对李广这样的英雄,历代歌颂李广的诗人,也绝不止卢纶一人。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首王昌龄的《出塞》
诗中哪里写到李广了?对,诗句的意思是??可见李广将军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多么神勇!
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搜集这些诗,好好研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四、作业
今天,我们的课堂作业就是一道选择题这道题是有关于一种标点符号引号的。挑战一下你们的智慧,有信心完成么?
请听题!
完成的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送你们一首李广射虎歌,让我们把李广射虎的故事牢记在心中。希望你们将李广的故事广为传颂。请大家打着拍子跟着老师念!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知6以内数字的相邻数,初步了解两个相邻数1或少1的关系。
2、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6数字卡片一张、动物人手一份、六节火车厢
活动过程:
1、接数的游戏。
(1)老师说前一个数,幼儿说后一个数。
(2)老师说后一个数,幼儿说前一个数。
(幼儿反应:幼儿对接数这个游戏很感兴趣,都会开动脑筋玩这个游戏。有的幼儿接不上来的时候,别的幼儿会帮忙。这个活动在进行之前,我就想好了好多办法来设计游戏,本来是开火车游戏开始的,后来怕活动时间太短,所以就让幼儿们多玩了一个接数游戏,有点脱节的感觉。)
2、说说自己的火车票。
(1)你的是几号票?进几号车厢?
(2)请幼儿数数自己的车厢里有几个人?前面车厢有几个乘客?后面车厢有几个人?哪个车厢人少?
(3)老师小结。
(幼儿反应:坐火车了,孩子们都很乐意地按着车厢号进入火车厢,孩子们对于前一个车厢有几个人,后一个车厢有几个人都还比较了解,就是多1或少1个,孩子们还要混淆。不过在票面上,我就没有多思考,要是火车票换成了1加大标记、2加小标记等这些特别的数字,幼儿不就更容易掌握了。看来,在准备一个活动时,我们都应该考虑得更完善一些。)
3、指令下车,进一步感知相邻数。
4、找房间,进一步感知相邻数的关系。
(1)老虎的房间号码是4的小邻居。
(2)小鸟的房间号码是6的小邻居。
(3)螃蟹的房间号码是2的小邻居。
(4)熊猫的房间号码是1的大邻居。
(5)蝴蝶的房间号码是3的大邻居。
(6)小猫的房间号码是5的大邻居。
(幼儿反应:到了森林里,房子一出示,孩子们马上就发现了上面有数字,还知道了1~6号六个房间,有六个小动物要住进去。幼儿们都和善于观察。)
5、帮数字找邻居。
(幼儿反应;按照要求,小动物们都住进了房间,小朋友们真高兴。)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创新意识,以游戏贯穿活动的始终,从接数游戏——凭票上火车——小动物住新房,步步围绕大1小1这个数学目标进行。
如果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能够从头至尾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游戏的话就更加好了。如,开始就是开火车,让幼儿在火车上学习,坐火车去森林的途中,让幼儿观察前后车厢的人数,那就不会那么幼儿的兴趣会更加浓。
幼儿在本活动中表现很出色,学习兴趣很浓,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了“乐在其中”,“学在游戏中”。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