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8-16 16:44:12

  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1、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六单元 闪闪的红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嘎子嘎》,用打击乐为歌曲加配伴奏。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嘎子嘎》,结合电影《小兵张嘎》了解革命历史,更好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景。

  2、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3、能即兴随歌曲表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断,并简介影片背景及内容。

  2、初次欣赏,谈感受。

  二、欣赏乐曲。

  1、有节奏的读歌词,并了解歌曲内容。

  2、出示节奏谱,引导学生唱。

  3、逐段欣赏,并交流感受,完成课本填空。

  4、完整欣赏,并尝试并听边打节奏。

  三、创编活动:用动作表现人物、故事情节。

  教学反思:学生能配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伴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红星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星歌》,感受歌曲中进行曲的雄壮的风格。

  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欣赏的歌曲《嘎子嘎》

  二、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的片段。

  2、介绍电影的主题曲《红星歌》。

  3、播放《红星歌》完整的录音。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感受。

  2、体会歌曲中雄壮的情绪。随音乐走步。

  3、出示歌谱,唱旋律。

  4、学唱歌词部分。

  5、体会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要果断的、坚定的。

  6、用行进的步伐做律动。

  7、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表现音乐雄壮的气氛。

  四、感受进行曲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五、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能完整的演唱歌曲,跟着音乐节奏边演唱边行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狂风暴雪的情景,同时了解一些蒙古族的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静心聆听、朗读主题诗、模仿律动、画一画、敲一敲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学生律动进入教室(音乐可采用《秧歌调》)

  二、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一)聆听乐曲引子,直接导入:音乐在模仿什么声音?这种声音好像把你带到哪里?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

  (二)出示图片,介绍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三)朗读单元主题儿歌,导入乐曲欣赏:

  1、师生相互交流自己对大草原的印象,朗读单元主题儿歌

  2、完整听赏乐曲,思考:乐曲描绘了哪些情景?

  3、介绍曲名——《我是人民小骑兵》

  4、分段落听赏、交流。

  (四)用律动参与的方式复听全曲,如:模仿骑马动作等

  (五)相互交流自己听赏后的感受

  (六)分组活动

  1、画一画——试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2、敲一敲——使用打击乐器来模拟马蹄声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3、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三、总结

  教学反思:能用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变化,能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2、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活动准备:

  小手铃若干《铃儿响叮噹》磁带小星星粘贴及太阳月亮头饰各一个,《小星星》磁带

  活动过程:

  (一)音乐欣赏及复习4|4拍音乐节奏

  1、圣诞节快到了,昨天夜里圣诞老人提前给我们班小朋友送礼物来了,你们猜猜是什么?(出示小铃噹)

  2、老师和幼儿一共欣赏4|4音乐《铃儿响叮噹》并用手铃作手腕转动状打节奏。

  (二)情景设置:故事《太阳爸爸月亮妈妈和星星宝宝》加强兴趣,引入主题

  1、故事内容:太阳月亮和星星原来是一家人,可后来太阳爸爸沾上了喝酒的坏毛病,经常训斥月亮妈妈和星星宝宝。于是月亮带着小星星都藏起来了。白天太阳爸爸从东方一直找到西方,天黑了只好回去睡觉了。这时,月亮就带着小星星们出来玩了。

  2、分角色表演----配班老师带上头饰扮演太阳,主课老师带上头饰演月亮,幼儿则带着粘贴演小星星。

  3、圣诞节快到了,太阳爸爸又出来找他的家人了,他怎么也找不到月亮和星星,

  只好回家睡觉了。月亮妈妈带着小星星出来了,她们还唱歌跳舞呢。(唱《小星星》一遍并表演。

  4、天亮了,太阳爸爸又出来了……老师带幼儿藏起来。太阳爸爸只好又回家睡觉了。老师同幼儿出来,合唱《小星星》并表演。重复情景表演一次,重复合唱一遍。

  5、太阳爸爸终于悔改了,他决心改掉坏毛病,做个好爸爸。月亮和星星都欢呼着同太阳爸爸一同唱起《小星星》,整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反思:重点关注思维惰性的.幼儿是否被调动起来?4|4拍节奏是否和2|4拍节奏搞混?

  活动目标:

  1、感受4|4拍的音乐节奏

  2、积极参与表演在情景表演中学会唱歌并合拍

  3、加深对音乐课的兴趣。

  设计思路:

  幼儿已入园有一段时间了,仍有一部分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十分强。由于三岁幼儿喜欢听童话故事,我希望幼儿能在故事引导下自然投入表演及学会唱歌。另外通过听音乐及欣赏音乐现两种方式同时练习幼儿的节奏感。

  重点难点:

  在听音乐打节奏时示范和指导,在表演合唱中要将“一闪一闪”的跳跃感唱出来,

  在用手作“闪”的动作时注意合拍和跟节奏。

3、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为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968年为维也纳狂欢节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舞蹈。这时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然而,舞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全然不顾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乐曲为G大调,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以突出乐曲的标题性和描绘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知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对管弦乐曲体裁感兴趣。

  2. 充分聆听音乐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编创等实践活动,体验音乐。

  3.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能够分辨大军鼓和大镲的音色,并对约翰施特劳斯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1、 歌曲分段欣赏,分辨各个音乐主题

  2、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带来的联想。

  教学难点:

  学生能静心聆听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多种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视频《波尔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对波尔卡的了解的热情,为引出今天的新课做准备。

  简介波尔卡并对波尔卡音乐及舞蹈有初步印象。

  波尔卡是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后来在整个欧洲特别流行的一种舞蹈。通常为二拍子。 师生共同拍一拍波尔卡的典型节奏。

  【设计意图】对波尔卡有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总—分—总,欣赏全曲)

  (一)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分辨节拍及音乐结构。

  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聆听乐曲片段A段,让学生说出音乐片段所表示的是图谱中哪一部分?

  引导学生说出:引子+A段+B段+A段(再现)+尾声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谱形式直观展示出《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曲式结构,帮助学生分析曲式结构。

  (二)分段欣赏

  聆听A(a)主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高音木琴,大镲,三角铁,大鼓)进行听赏,初步认识简单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

  再次听a主题

  感受力度变化,从而说出渐强及在乐曲中表达出了雷声越来越近的作用。

  拍手创编

  体会乐曲在力度上的变化。

  听A(b)主题

  比较与上一主题在速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受乐曲所描绘的场景。A段音乐听赏结束,让学生在图表中指出,A段由哪几部分构成。并完善曲式结构图。引子 + A段 + B段 + A段(再现)+尾声

  (a,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对作品塑造形象的作用并完善曲式结构图。

  欣赏第二部分B乐段(a)。通过速度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感受舒展的连音。 唱、打B乐段(a) 节奏型感受波尔卡舞曲特征,合作创编表演。 听B(b)主题。重点感受装饰音记号及休止符表现出的.轻巧活泼的音乐特色。并在图谱中引导学生说出B乐段(a)再现。

  B段音乐听赏结束,让学生在图表中指出,B段由哪几部分构成。继续完善曲式结构图。引子 + A段 + B段 + A段(再现)+尾声

  (a,b) (a,b,a) (a,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符号给乐曲带来的变化。为平时音乐创编积累素材并完善曲式结构图。

  8. 简介作者

  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自信心。

  【设计意图】分段听赏之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曲作者,让学生将对乐曲的兴趣转移到对乐曲作者身上。

  (三)复听全曲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体裁表现形式为管弦乐合奏。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直观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轻松体会管弦乐合奏这种表现形式。

  三、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作曲家选择了合适的乐器、乐曲的速度以及力度上的变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听觉体验,这就是美妙的古典音乐,它虽然没有确切的歌词,却能带给你无限的想象。下这节课我们将欣赏《蓝色的探戈》,请同学们课下预习并收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对下节课内容有简单了解,为了更好地上好下节课。

  四、结束语

  希望通过这节课,你们能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期待下次相遇。

4、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为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968年为维也纳狂欢节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舞蹈。这时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然而,舞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全然不顾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乐曲为G大调,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以突出乐曲的标题性和描绘性。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知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对管弦乐曲体裁感兴趣。

  2. 充分聆听音乐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编创等实践活动,体验音乐。

  3.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能够分辨大军鼓和大镲的音色,并对约翰施特劳斯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1、 歌曲分段欣赏,分辨各个音乐主题。 2、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带来的联想。

  教学难点: 学生能静心聆听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多种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视频《波尔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对波尔卡的了解的热情,为引出今天的新课做准备。

  简介波尔卡并对波尔卡音乐及舞蹈有初步印象。

  波尔卡是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后来在整个欧洲特别流行的一种舞蹈。通常为二拍子。 师生共同拍一拍波尔卡的典型节奏。

  【设计意图】对波尔卡有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总—分—总,欣赏全曲)

  (一)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分辨节拍及音乐结构。

  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聆听乐曲片段A段,让学生说出音乐片段所表示的是图谱中哪一部分?

  引导学生说出:引子+A段+B段+A段(再现)+尾声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谱形式直观展示出《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曲式结构,帮助学生分析曲式结构。

  (二)分段欣赏

  聆听A(a)主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高音木琴,大镲,三角铁,大鼓)进行听赏,初步认识简单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

  再次听a主题

  感受力度变化,从而说出渐强及在乐曲中表达出了雷声越来越近的作用。

  拍手创编

  体会乐曲在力度上的变化。

  听A(b)主题

  比较与上一主题在速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受乐曲所描绘的场景。A段音乐听赏结束,让学生在图表中指出,A段由哪几部分构成。并完善曲式结构图。引子 + A段 + B段 + A段(再现)+尾声

  (a,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对作品塑造形象的作用并完善曲式结构图。

  欣赏第二部分B乐段(a)。通过速度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感受舒展的'连音。 唱、打B乐段(a) 节奏型感受波尔卡舞曲特征,合作创编表演。 听B(b)主题。重点感受装饰音记号及休止符表现出的轻巧活泼的音乐特色。并在图谱中引导学生说出B乐段(a)再现。

  B段音乐听赏结束,让学生在图表中指出,B段由哪几部分构成。继续完善曲式结构图。引子 + A段 + B段 + A段(再现)+尾声

  (a,b) (a,b,a) (a,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符号给乐曲带来的变化。为平时音乐创编积累素材并完善曲式结构图。

  8. 简介作者

  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自信心。

  【设计意图】分段听赏之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曲作者,让学生将对乐曲的兴趣转移到对乐曲作者身上。

  (三)复听全曲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体裁表现形式为管弦乐合奏。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直观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轻松体会管弦乐合奏这种表现形式。

  三、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作曲家选择了合适的乐器、乐曲的速度以及力度上的变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听觉体验,这就是美妙的古典音乐,它虽然没有确切的歌词,却能带给你无限的想象。下这节课我们将欣赏《蓝色的探戈》,请同学们课下预习并收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对下节课内容有简单了解,为了更好地上好下节课。

  四、结束语

  希望通过这节课,你们能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期待下次相遇。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水冶镇二中

  侯慧芬

5、闪闪的红星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听《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目标:通过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沙子、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宝贝(出示箱子)谁来猜猜,里面会装些什么宝贝呢?(生猜3—4个)

  (1)看来让大家猜,是有些困难,还是让老师取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出示玻璃瓶、报纸、装有沙子、豆的杯子)现在大家知道老师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了吧!

  (2)哇!你真厉害哦,真有件这样的东西。

  他们能发出声音吗?(能)在老师看来,能发出声音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不信,大家仔细听:(师吹出空玻璃瓶,发出呼呼的风声)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这声音像什么?(生说)

  你能像老师这样,吹出呼呼的风声吗?好,你上来试一试(演奏)。风呼呼的吹着,不一会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象沙沙的雨声吗?谁也来演奏一下这沙沙的雨声?(生演奏)听那,雨是越下越大了,也请一位同学来演奏(生演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了哗啦啦的声音,拿起你们手中的书,摇起来,听听象不象哗啦啦的树叶声(生感受)。突然,一阵春——哦?该敲打什么来表现春雷呢?(生说,师评价)那我们就用这些声音来表演一段“春雨雷电”的交响乐吧!(分角色演奏)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到出都是这样的宝贝,用他们可以来表演很多声音故事,怎样,神奇吧!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整体感知

  那现在我们来聆听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吧,听一听音乐大师是怎么来表现“雷鸣电闪”的?当你在乐曲中听到“雷鸣电闪”时,赶快捂起你的耳朵!

  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2、认识打击乐器

  乐曲中的“雷鸣电闪”的地方还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的呢?

  介绍定音鼓和钹

  3、片段欣赏

  那我们再来欣赏其中两个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钹在其中的作用。

  在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说)(雷声隆隆、倾盆大雨的景象)片段二中,给你什么感受呢?

  4、 小结

  乐曲逼真的表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但人们仍然兴高采烈、纵情起舞。再来欣赏下,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当然可以随着音乐通过动作来表现。

  那我想,现在大家可以完成书上的表格了!

  三、实践创作

  我们感受了大师所创作的“雷鸣电闪”,现在我们也来创作创作,用这些宝贝来表现下面的四个主题

  (1、雷雨;2、清晨;3、课间十分钟;4、厨房交响曲)

  请小组长将宝贝拿回去,要迅速的选择一个主题,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作用,来表现你所选题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宝贝来表现。

  评价:你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吗?在这个主题中,这个声音是通过……来表现的!真棒!观察的真仔细!这些宝贝在你的手里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 总结下课

  大家表演的都很好!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模仿出各种声音,相信大家积极的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去创造,也能成为像“约翰·施特劳斯”一样的音乐大师!

6、《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教学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这课修改了3次,总是觉得前两次在分段欣赏环节对音乐的分析不够细致,对音乐性的体现不够多。试着借用一些好的教学点子用在自己的课上,但并没有预想的效果。

  由于自己的'音乐基础与教学引导能力较差,驾驭不了这些手段,反而像在“东施效颦”,而且也脱离了自己定下的教学目标。

  一直认为在初中音乐教学阶段,我应该通过音乐,架起一座学生认识美好事物、感受美好事物的桥梁,让音乐滋养他们的心灵。

  所以在本课设计中,我定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圆舞曲和波尔卡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初步了解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表现定音鼓和大镲在乐曲中的音响效果。能用自然统一的声音,准确模唱出B段主题旋律。学生能积极地参与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实践活动。能通过这课的欣赏自然而然的说出这部波尔卡舞曲的名字——雷鸣电闪。认识波尔卡舞曲的特点。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神奇,它不但可以将自然界中的现象鲜活的再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可以把人的情绪完全调动起来,使人身临其景

7、《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用聆听、模唱、律动等方法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音乐。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好舞台。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概念,考虑自己比较多,考虑学生比较少。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唱主旋律?是否听到鼓、镲的声音?却没有关注学生到底是怎么听的,觉得听到了就是知道了,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第二次教研课上,我特别关注学生聆听的状态和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程度。在学生都听到雷声之后,马上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奏中,学生开心并很快的理解音乐。体验教育更深入心灵。2.教师要正确把握音乐教材,分析音乐作品有深度。只有教师对音乐作品有了深层次的分析后,对所乐曲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表现好,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就会活生生地记录在学生的脑子里。通过音乐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8、七年级音乐下册《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七年级的一堂音乐欣赏课。小约翰·施特劳斯在本曲中特意加入了大量的“定音鼓震音奏法”,再加上钹的衬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疾风、雷雨和闪电的音响。这首乐曲的打击乐部分具有非常多的可挖掘内容,如果光靠听觉而不加以想象,就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电闪雷鸣以及人们载歌载舞的情景。教学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创造音乐形象。

  这种类型的课,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感受音乐元素,在想象中体验音乐情景,再造音乐形象,一直令我困惑,所以我在三个不同的班级对同一课题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法:

  教法一:我先仔细地讲解什么是切分节奏、怎么掌握;再引入该歌曲(不介绍名称与内容等信息),以解决“切分节奏”为目的先学习该乐曲主旋律部分,等学生都会唱之后,让学生听辨定音鼓震音,学生就轻而易举地在主旋律中找出打击乐的声音;然后向学生提出“这个鼓声像什么声音呢?”但学生这时大都不知所云,还没有从枯燥的乐理中走出来,最后我只好勉强出场亲自“想象”给他们听了。

  教法二:我先由“雷鸣电闪”导入,提问学生平时听到的“雷鸣电闪”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出很多答案;我随后引到乐曲中的定音鼓震音,引导学生想象定音鼓表现的自然情景和人的活动场景,学生将原来心目中的雷鸣电闪形象和音乐中用乐器演奏的形象对应了起来,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然后学习唱主旋律,讲解切分节奏。最后和学生讨论总结:只要我们善于想象,生活中的很多声音都能在音乐中表现。

  教法三:开始我索性什么都不教,直接让学生听乐曲,告诉学生:“下面将播放的乐曲,老师先不介绍,请边听边想象,等欣赏完后,由你们来告诉我作曲者想表现怎样的情景?”

  听完后学生纷纷回答:“好像是发生在古堡里的一场战争”,“有人在狂欢跳舞”,“是在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