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语文课程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孙权劝学语文课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 (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认读:先听范读,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二) 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 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共同探究及讲解,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3.提高学生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讨论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
2、作品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人物介绍
孙权鲁肃吕蒙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①识记重点字词。
②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集体读。
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三、合作探究,整体感悟
①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
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四、课堂练习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小组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①检查重点字词。
②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①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②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结构分析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四、对比学习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六、课堂练习
1、理解句子含义。
2、解释加点字词。
七、课外延伸
展示读书的名言。
八、布置作业
A.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B、背诵并翻译全文。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辅助周瑜等大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三、朗读全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四、疏通文意
五、理 解 与 运 用
(1)有关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XX同学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不再是吴下阿蒙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上节课,某某同学朗读的《黄河颂》非常好,真叫人刮目相待。
六、分析文章: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全文都围绕学来说明的。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3、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 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 处)
(2)因为劝,所以吕蒙终于开始就学。
(3)再看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鲁肃行动: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4)此做法有何含义?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5)用图表再做归纳:
孙权劝学
恳切、关 心
力陈必 要: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
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
献身现身说法: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
无法推 辞
先 :辞-军中多务
后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 学 今者才略,非吴下阿 蒙
惊叹、佩 服 蒙: 自得、自豪
六、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 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 气。
再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七、归纳:
(1)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 但当涉猎 只 B 见往事 了解
C 乃 于是 D 吴下阿蒙 E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 、蒙辞以军中多务。A、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托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
C 、 蒙乃始就学C、吕蒙于是开始去学习。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D、长兄认清这件事太晚了啊。
(3)古今异义:辞 古:推辞 及 古:到了的时候
今:美好的词语 今:以及
过 古:到 孤 古:古时王侯自称
今:经过 今:孤独
更 古:重新 但 古:只,仅仅
今:更加 今:转折连词,但是
博士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
(4)一字多义
就: 蒙乃始就学 接近,靠近,趋向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当窗理云鬓 对,对着
以: 辞以军中多务 用 可: 不可不学 可以,能够
以钱币乞之 用 皆有可观者 值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以为 认为
(5)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七、拓展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八、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1、劝学(详)— 就学(略)— 议论(详)— 结友(略)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情节以对话为主
六、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七、迁移训练
1、请说说你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2、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八、作业 :《我来劝你多读书》
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别人从学习态度 上重视学习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⑵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⑶ 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 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竞赛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包括辨字音、析词义、翻译等,分步落实文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文言文五步阅读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4、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简意丰的对话美,指导学生美读课文;体验反思,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比阅读,比较本文与《伤仲永》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想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吗?今天,我们学习的《孙权劝学》会满足你的求知欲的。
设计(二):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设计(三):
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设计(四):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整体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
请一名学生认读,如有错误,由其他同学订正,再指定一名学生领读两遍。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⑵ 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1轮翻译课文,第2轮认读课文,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第1轮:翻译课文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任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底分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第二组成员补充纠正,质疑评价;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友而别,由第二组选代表翻译,第一组成员质疑评价。
第2轮:认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底分仍为100分,比赛方法同上,两组选代表各认读一遍,每错一处扣10分。
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多媒体显示:
(显示一题完成一题,左列由第一组完成,右列由第2组完成)
① 解释加粗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② 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辨析一词多义。
当:卿今当涂掌事 就: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
意:收族为意 名:并自为其名
意少舒 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 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底分仍为100分,错一处扣10分。
明确:①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② 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③ 当:正在 就:从事
应当 完事
意:主旨,中心意思 名:名字
神情 说出
④ A: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注意语序)
B: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
C: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注意耳,表限止语气,译作罢了)
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E: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
F: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3、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⑴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⑵ 理清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一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教师评议: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请大家任选一种作为思路提示,尝试背诵全文。
⑶ 学生齐背课文。
四、研讨与赏析
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
生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生2: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生3:吕蒙味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选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甲同学扮演孙权,乙同学扮演鲁肃,丙同学扮演吕蒙。
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异、赞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生1: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长才。
生2: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生3: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生4: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生5: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赞赏中略含期盼,给他们成长的信心。
六、延伸拓展
1、学生齐背《孙权劝学》。
2、学生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背诵《伤仲永》。
明确:《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七、布置作业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提示: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将下文与《孙权劝学》一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参考答案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出国这几年,他一改往日浮躁不钻的坏毛病,变得沉稳聪慧起来,让人刮目相看,邻居们都说吴下阿蒙真的变了。
2、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
不同点:①课文主要是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作了清楚的交代。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可见学的重要性。请课外搜集最初不学,后来勤学的事例,并整理成文,在班内组织一次以学习改变了他们或开卷有益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想象作文训练
1、假如有一天,吕蒙见了孙权,那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请就此写一篇作文。
2、扩写本文,加上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故事情节,一定要描写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可改变人称结构。
3、以走近________为题,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你所崇敬的人的名字,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三、常规作文训练
1、学了本单元的名人传记后,在课外你一定也读过不少的名人传记,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名人,谈谈他的优点和鲜为人知的缺点,并对此作出评价。
2、书籍可以医治愚昧,可以使人聪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望,书演示着成长的途径,书折射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四、开放探究
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问题。
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⑴ 请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
⑵ 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两个成语。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放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⑴ 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暮 炳烛 戏其君 昧行
⑵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文中加红字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车胤家贫常常没有灯油,夏天就用一个线袋装上几十只萤火虫,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成年之后,得到家乡一方的赞誉。在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两人,是虽家境贫寒却博学而知名于世的。
⑵ 夜以继日 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2、⑴ 暮:晚。炳烛:点燃蜡烛。戏:戏弄。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⑵ 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呢?
⑶ 排比、比喻、对比。
⑷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备课资料】
〖重温经典
荐读《容斋随笔》(南宋·洪迈)中有关孙权、鲁肃、吕蒙的片断。
孙吴奄有江东,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lǚ),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壮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个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提示:孙吴占据江东,与中原抗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孙策、孙权有雄才大略,但一代英豪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的辅佐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四人胸怀宽广、互相引荐,留下了千古佳话。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刮目相看》,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成语)也重在运用。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你收集到哪些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朗读。希望能对班级里那些缺乏读书意识与习惯的学生有所启示。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听课老师指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总之,开课、听课、评课,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这一活动开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针对性,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白话文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习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2、模拟白话文表演,这个环节不应放在最后环节,应放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再认知。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