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2023-07-29 11:42:09

  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1、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课题

  北师大版八册12单元《七子之歌.》

  作者及工作单位

  郑云霞 西安航天小学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一组诗,共有七首。诗人闻一多作于1925年。诗人把当时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旅顺大连,拟人化为远离母亲的“七个儿子”,一首诗写一个“儿子”,称为“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抒发了闻一多强烈的爱国情感,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表达了被占领土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抒发了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愫。本课选了《七子之歌》中的两首:澳门、香港。

  学情分析

  经过近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以辅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随着澳门、香港的回归,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内容并无陌生感,易于接受与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2、理解“灵魂、梦寐以求、哭泣、号啕”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模仿闻一多先生的写作手法,改写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模仿闻一多先生的写作手法,改写诗歌。

2、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香港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3、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人在满怀丧权辱国的悲愤中呼唤母亲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的感情。

  2、通过背景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归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看黑板,齐读课题《七子之歌》。

  2、初读课文,你们知道了谁对母亲唱着歌?唱的什么歌?(板书:赤子之歌)

  二、品读诗歌,掌握学法。

  1、朗读《澳门》,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梦寐不忘)

  预设:

  (1)学生谈到太久了,教师就应该巧妙地指导学法,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中的襁褓妈港等词语,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前阅读的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的资料,谈体会,感受每一个中国人的悲痛之情。(相机板书:悲副板书的全部内容)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感受?个性化朗读体验。

  (2)学生他谈到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教师相机追问: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请大家阅读大屏幕上的资料(CAI课件出示侵略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文字资料)学生交流阅读后的理解(侵略者掳去了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相机板书:愤)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过渡语: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什么?(热爱)正如诗人所写的:祖国,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句中的依然一词,和文中哪个词相对应?(梦寐不忘)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

  (3)(放音乐)伴随着悠扬的乐声,试着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我们的种种感受来。

  2、看板书,总结学习《澳门》的读书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自主朗读《香港》、《台湾》这两首诗,准备一会儿开展以同桌为单位的朗读竞赛。

  朗读汇报,师生互动评价。评价中,教师相机板书:声声呼唤、战歌高唱

  三、回顾历史,演唱表达情感。

  过渡语:一次次期盼,一声声呼唤,六个孩子已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看大屏幕(CAI课件出示香港、澳门归来的历史瞬间),回首这段历史,你们的心情怎样?教师相机板书: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澳门回归前夕,作曲家李海鹰为《澳门》这首诗谱写了曲子,我们和着旋律,一起唱起来吧。(CAI课件播放《七子之歌》MTV)

  四、面对现实,蕴藏激情。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我们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会实现,让我们在分享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静静地等待着吧!(CAI课件出示《乡愁》)全体轻声朗读。

  板书设计:

  梦寐不忘

  七子之歌 声声呼唤 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悲愤) 战歌高唱

  副板书:

  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 品读感悟

  联系背景资料

4、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

  A、(指名——齐读)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B、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这几个词语当中,哪几个词可以从录像中就读懂的。

  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5、课文七子之歌的观摩课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观摩课国际合作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

  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

  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6、《七子之歌》的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课时,我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x》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教师激情不够,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兴趣不够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力去克服。

  【2】一、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7、《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课前预备到上课、总结,使我受益匪浅。我所上的课是七年级一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以及艺术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与海峡两岸同胞心连心、手拉手的深情厚谊。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是根据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改编而成的,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李海鹰作曲。《七子之歌——澳门》的教学内容贯穿着一个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教学中应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陶冶。

  在课堂上,我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演唱、一起创造,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明显。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非常乐意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加广泛的资源,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发现音乐的美。

8、长江之歌课文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学生沉浸在一片陶醉和激动之中。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同时又具有‘母亲的情怀 呢?”使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最后,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诵这首诗歌。学生兴致盎然,读得深情并茂。特别是最后直抒胸臆的两句,全班齐声朗诵,把情感推向高潮。

  但是,在课堂上,让同桌讨论交流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不愿和同桌交流。课后通过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 学生的话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学设计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9、课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关键处处理:

  1.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播放《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

  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流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多方查找有关话说长江的视频资料没有找到,只找到了长江之歌的音频资料,在教学中是一个遗憾,如果有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