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亲昵的优秀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江苏版亲昵的优秀教案一等奖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综合多种材料设计或制作“亲昵”。亲昵 江苏版教案
2、欣赏作品,同时感受自己制作作品的美,体验亲昵成功的喜悦。
3、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充分发挥想象,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亲昵作品。
重点:学生能综合多种材料设计或制作“亲昵”。亲昵 江苏版教案
难点: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准备:教师:范图、教师和学生作品、废旧物品、剪刀、胶水等
学生:水彩笔、颜料、毛笔、水、调色盘、蜡笔、彩色铅笔、废旧物品、剪刀、胶水等。
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讨论、欣赏
1、如果让你设计“亲昵”你该设计怎样的?
2、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设计?
3、以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并欣赏作品。
4、看完作品,你有新的想法吗?
(1)用画面表现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2)用手工表现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3)以次相互得到启发。
5、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欣赏作品
(1) 绘画作品:
(a) 构思新颖在什么地方?它应用了那些工具?效果如何?
(b) 如果你要画你还会应用那些工具?出现那些效果?
(2)手工作品:
(a) 运用的材质是否合理?
(b) 如果你做会用些什么材料?(学生例举多例)
(c) 此创作的新意何在?
三、学生作业
1、用你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亲昵”。它不仅是一座现实生活中的,而是想
象中的。展开你们的想象吧!
四、巡回指导
1、全面观察学生作业。
2、对个别学生进行初稿的辅导。
五、小结
1、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一简单介绍。
2、布置下一节课所带工具。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一部分是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想象的作品)
2、但这些作品都是用平面来表现的,鼓励学生用立体的手法来表现。
三、继续上节课作业
1、完成你设计的“亲昵”,并画出周围的环境。加进自己的想象。
2、表现的角度、方法、材料别具一格。
3、大胆展开想象,不拘泥。
四、巡回指导
1、小组间交流作品,指导一部分学生作业。
2、指导学生综合各种工具表现,鼓励学生制作出精彩的作品。
五、小结
1、展评学生作品。
2、自己说明创作意图、评价自己或他人绘画作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知道其组成。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1.10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2.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3.发展学生的数感意识。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位顺序表。
2.75和100的读写、组成。
二、新课教学:例2。
1. 课件出示计数器上的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师:怎么写?板书写作:126. 为什么这么写?126里有1个百、2个十、6个一
板书组成:126由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
小结: 126这个数每一位上都有计数单位,即每个数位上的数字都不是零,所以哪一位上几个计数单位,就在那一位上读写这样的几个计数单位。
读法:
⑴从最高位读起;
⑵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写法
⑴从最高位写起;
⑵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各位上写几;
2.课件出示计数器上的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写?小组合作学习。
提示:126这个数每一位上都有计数单位,即每个数位上的数字都不是零,在这点上304与126有什么不同?
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法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十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要用0占位) 根据学生的结论板书:读写组成
读法:
⑴从最高位读起;
⑵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⑶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法:
⑴从最高位写起;
⑵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各位上 写几;
⑶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用。
3.课件出示计数器上的580。
① 请全班学生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教学数的组成:。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指数、认读。
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千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你能用把一千写出来吗?一人板演 这个1在什么位上,一起数一数。
4、总结方法:前面的三个数代表了哪3类数,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数位上都不是0的,中间有0的,末尾有0的),加之1000,这些数的读写和组成是怎样的呢?
一百二十六写作:126 ,126由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
三百零四 写作:304 , 304由3个百、4个一组成
五百八十 写作:580, 580由5个百、8个十组成
读法:
1.从最高位读起;
2.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3.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法
1.从最高位写起;
2.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各位上写几;
3.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用。
三、练习:
1.读写练习(PPT补充);
2.判断练习(PPT补充);
四、师生总结
质疑: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其组成又是怎样的?哪些勤学的小朋友还有什么疑问要请教?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著名词人陆游。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闲居山阴所作。他一直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打击,不能施展雄图,晚年虽退居乡里,仍然壮志未衰。这首词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本词语言晓畅平易,化典灵脱,不事斧凿。前人评为“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风格苍凉悲壮,慷慨沉郁。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 通过阅读,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了解陆游生平,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了解陆游的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需要注意:“衷”要和“哀、衰”等字区别清楚;“侯”和“候”要区分清楚。2.朗读指导本词的朗读注意体现两种情感,即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尤其是诗词的后一小节,诗人满怀报国之志,要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收复失地,但却被罢了官,壮志难酬。而如今入侵的胡人还没有被消灭,自己却已衰老,只能对天长叹。这悲凉的感慨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后再进行深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3.阅读教学
(1)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就能够体会到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可以作为理解和学习这首词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词人的生平,然后出示上述的3个句子,从而引出对整首词的理解。
(2)陆游45岁之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46岁入蜀从军,65岁被弹劾罢官,66岁以后在山阴隐居20年。这首词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作者首先追忆往昔,描绘了一幅早年征战的场面,踌躇满志,抱着为国效力的远大志向驰骋疆场,冲锋陷阵,多么豪壮的青壮年时代啊!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愿意为国捐躯。如今年事已高,在梦里常回边关,醒来以后,看见的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貂裘,它由新变旧,落满了尘土,可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北伐事业,还是没能实现,胡人没有被消灭。再看看自己,鬓发早已斑白脱落,回想一生的志向,到头来只落得一场空,闲居为民,纵然想为国杀敌也没有机会了,伤心落泪也是徒然。最后,老人发出一声悲凉的感慨:“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没有想到,心里一直想要报效祖国,可是只能在山阴闲居到死了。收复中原是陆游一生的情结,在这一声感慨中蕴涵了他多少遗憾,多少对于南宋王朝的失望,多少对于闲居为民的无奈啊!这首词之所以动人,首先是词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早就有“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壮志,他参加科举考试,遭到秦桧的嫉恨,直到秦桧死才得以走上仕途,后来又因为两次力主抗金而被撤职。绍兴议和之后,很多人都已经对收复中原失去信心,而陆游始终坚持复国夙愿。写这首词时,陆游已经被罢了官,他心愿未了,壮志未酬,从他的满腔遗憾中也可以读出他不灭的希望。词中的对比颇为成功。青壮年时代驰骋疆场,老来闲居为民;过去有力杀敌而不能实现夙愿,如今夙愿还在却无力杀敌,只能隐居。对于理想的执著追求和这种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陆游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悲剧烙印,这种崇高的人格力量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开头两句暗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写自己当年壮志与戍守边防的情形。“万里觅封侯”见《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叹息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投笔从戎,在西域立了大功,封定远侯。此处词人借以表达了自己要像班超那样为国平定外患,建功立业的志愿。“匹马戍梁州”,指词人48岁时在南郑川陕宣抚使王炎手下任“干办公事”时的生活,他曾单枪匹马地往来前线。“匹马”一词,描绘出当年雄姿勃勃的`形象。“梁州”,此处指陕西南郑一带地区,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戍梁州”不仅写了他当年从军戍守边城,而且也写出了他的雄图大略。他曾在《平戎策》里指出,要恢复中原,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制金人于死命的军事根据地。他计划在川陕打下一个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取得和金人斗争中在长江上游的优势,而且可以恢复关中,进一步收复中原,实现中兴宋室的壮举。在戍梁州时,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则攻,无则守”。可是这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此,怎不使他悲叹“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呢?自己的雄图大略不能实现,驻守边塞的往事也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闲居山阴,当年裘皮征衣也已积满灰尘而显得陈旧了。这两句借眼前衣物来书写长期被投降派打击罢黜闲居的情况,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慨。下阕继续抒发报国无方的郁愤情怀。“胡未灭”三句,写自己时时思念报国,完成统一大业,然而壮志难酬,令人无限悲愤。“胡”字,指占领中原的金人。“鬓先秋”指白发早如秋霜,颇有“一事无成两鬓斑”之慨。“泪空流”,一个“空”字,带出多少感慨与悲痛。结句概括了词人晚年生活与思想的矛盾。“心在天山”的“天山”,亦即祁连山,古战场,这里借指前方。陆游《新年》诗:“稽山剡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场。”《秋思》诗:“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可见他总是惦念着边防战事。“身老沧洲”中的“沧洲”,犹言江湖,喻高士隐居之地。扬雄《檄灵赋》:“世有黄公者,起于沧洲,怡神养性,与道浮游。”此处写他被黜家乡,老于山野,对国事无能为力的愤慨,这是一位爱国者的血泪之歌,令人难以卒读。
(3)古诗大意: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4.活动提示(1)思考与交流 觅:寻找。 戍:(军队)防守。 暗:光线不足,黑暗。 首先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再选词填空。填完后再从词中找到能表现所填词语情感的内容。(2)拓展与运用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再指导学生用一段话写出自己对陆游的印象。不要写得千篇一律,要有个性特点。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本首词感情沉郁,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无奈。其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空”突破,体会情感,引发学生对全词的情感的体会。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复习词语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2.再次出示:著名 地质学家 巨石 疑问研究
你能根据这些词语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
(一)了解大石头的“奇怪”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李四光去研究这块大石头。
1.上节课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整理了一下,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1、大石头奇怪在什么地方?2发现这块大石头后,李四光是怎么做的?(学生齐读问题)
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2.这大石头到底奇怪在什么地方呢?(请你读一读课文,找找描写大石头奇怪的句子) 出示:这块石头真奇怪,它很大,是一块巨石,却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的,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
(说说理由,并读一读,把大石头的奇怪读出来)
是啊,李四光在玩的时候对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产生了疑问。
(二),体会李四光的提问。
1.李四光对这块奇怪的`大石头到底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同学们,请你找一找李四光提的问题的句子,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
2.谁来说一说你划的句子
出示: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是谁把他放在那儿的呢?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同学们找得真仔细,全部找对的同学请你把这些句子读给自己听一听,有个别句子没有找对的同学请你把补画下来。)
3.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怎样把这些句子读好?(爱提问,观察仔细)
4.你能从这些句子出发,具体说一说吗?
句子一: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是在问谁?(自言自语,问自己)(能把他自言自语的感觉读好吗?)
那么多的小朋友都在大石头旁边玩没怎么就李四光一个人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呢?
(1)在别人眼里,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在李四光心里,却有问不完的问题,这说明他很会思考,对于好奇的东西就想刨根问底弄清楚。
(2)李四光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在玩,但只有他对大石头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这说明他很会观察与思考。
句子二:是谁把他放在那儿的呢?
老师范读,学生读。
句子三: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个句子要抓住哪些词,才能把疑问的语气读好呢?
(3)从他提的第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会提问题:“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可它为什么??”这句话中的“一定、应该、为什么”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李四光平时就很有研究。
(4)他的问题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经过观察与思考后才提出来的。
5.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是的,李四光可真会提问,他的问题是有根据的,经过深入思考的。让我们再读一读李四光提出的这些问题。
(三)了解李四光是怎么做的?
1.当李四光产生这么多问题后,他又是怎么做的?(读课文)
(李四光发现后先去问自己的老师,当老师不知道时,他不放弃,又去问自己的爸爸。他长大后还是记着这几个问题,不断去寻找答案。
在他小的时候,他是问老师、问爸爸,等他长大了,他就不断地学习、研究寻找答案。)
2.是啊,你说得对,有了问题不断探究,去寻找答案,才会有所成果。
李四光就是这样做的,最终弄清楚了奇怪的大石头的来历。你们明白了大石头的来历了吗?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现在你能来解答一下李四光小时候提出的这三个问题。
这块大石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被冰川从遥远的秦岭带过来的,所以没有卧进土里去。
5.李四光发现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断定我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他为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6.读了李四光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吗?
生1: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
生2:我们产生疑问后,要不断地寻找答案。
生3:我很佩服李四光不断研究的精神,我们要向他学习。
三、小练笔。(选择自己适合的作业写一写)
1.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写一写。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准相关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句子可以细细地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过程与方法: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1、出示米老鼠图片,它是谁,你喜欢它吗?那就我一起写它的名字吧。板书:米老鼠。2、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米老鼠的动画片。播放动画片《交响乐》学生看后交流看到了什么?引导全班交流。3、你知道是谁创作了这幅动画片吗?板书:迪斯尼强调:斯是平舌音。4、学习“尼”和“尸字头儿”这个字你认识吗?在哪里见过?怎么记住这个字?讲解“尸字头儿”。说说你见过哪些“尸字头儿”的字?根据汇报,板书:尺尽尾居层屎等5、板书“和”齐读课题。迪斯尼是怎样创作出这个令所有小朋友都喜欢的米老鼠形象呢?想知道吗?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把书打到71页,了解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老师读文,只有听得仔细才会有收获。师读,并故意删去“活泼可爱”和“非常有趣”,引导学生掌握读第一段的方法。体会这两个词是可以读得强调一下的。在老师的引导下齐读第一段。
2、教师范读第二段,声情并茂。
3、请认真预习的同学向老师这样放开声音地读文章的第三段。
4、学生自读课文。自读后圈画出生字,同桌互相认读。
三、随文识字
1、出示“关于它的“出生”,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认识“非常”和“故事”,重点记忆“非”字原意指“展开翅膀欲飞的意思”后来借指“不”如成语:非同小可、非亲非故、口是心非。
2、出示“啊,它真是有意思极了!”认识“意思”和“有意思”两个词,并读好这句话,读出感叹的语气。
3、出示“渐渐地,他们互相熟悉,似乎谁也离不开谁了。”学生读通后认读“互相”和“相互”。同桌互相握手,体会“互”字的.就是根据人们见面时互相握手创造出来的。最后指导读好这句话。
4、出示“有时候,小老鼠竟爬到他的画板上,眨着小眼睛看着迪斯尼,偶尔还有节奏地蹦来跳去,活像一位小小的舞蹈家。”指导读后,记忆“爬”字的字形,并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偶尔”指的是“有时候”。
5、出示“不久,迪斯尼失业了。”理解“失业”的含义
。6、出示“于是,这只可爱的小老鼠成了他作品的主人公,《米老鼠》卡通片就这样诞生了,迪斯尼也成了世界著名的动画大师。”教师引导理解“主人公、卡通片、动画大师”三个词的意思,指导记忆“卡”和“片”并指导“片”字的笔顺。
四、集中学词出示这些词,引导齐读。非常故事有意思互相似乎爬山偶尔失业主人公卡通片动画大师
五、集中识字出示尼非故思乎爬尔失业卡片师互主
1、同桌互读。
2、哪些字可以手牵手成为朋友?失业、失主、卡片
3、哪些字音同而字不同?学习“失”和“师”相机学习“思”正音并组词。
4、拓展,读一读这些词语:有趣、活泼可爱、束手无策,通过读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
六、学习重点段。
引导:课文中还有很多好词用得恰当,用得巧妙,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重点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找一找,描写小老鼠动作的词。
2、同桌交流一下,并根据你找到的词互相做一动作。
3、体会“有时候,小老鼠竟爬到他的画板上,眨着小眼睛看着迪斯尼,偶尔还有节奏地蹦来跳去,活像一位小小的舞蹈家。”指名做动作,评价哪一只“小老鼠”最可爱,再读这句话。
4、体会“小老鼠美美地吃着。”指名读,你可以给“美美地”换一个词吗?“甜甜地”“开心地”并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
5、体会“渐渐地,迪斯尼和小老鼠成了好朋友。”“渐渐地”可以换成哪些词?
七、学习第三段。
教师简介资料拓展。不久,迪斯尼失业了,这对朋友就要分开了,小老鼠怎么样了,你能猜出来吗?学生猜后,相机引导:迪斯尼并没有丢弃小老鼠,就在公司关门的当天晚上,他把小老鼠带到附近树林里,放走了它,并在心里与小老鼠默默地道别。后来,迪斯尼画了几张小老鼠的草图给好朋友奥比看,奥比一看,乐了,这只小老鼠太像迪斯尼了,鼻子、面孔、胡须甚至走路的姿势都好像有迪斯尼的影子。这些画就是迪斯尼以自己的脸为模特画的。(出示课文的插图)不久后,《米老鼠》卡通片就这样诞生了。迪斯尼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动画大师。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八、指导书写教师重点指导“尼”和“尔”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在虚宫格的位置。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独立写,并注意正姿。九、拓展。迪斯尼笔下有《米老鼠》,安徒生笔下有《美人鱼》,吴承恩笔下有《孙悟空》聪明的你,能不能开动你的脑筋,也创造出令所有小朋友都喜欢的形象呢?把它画下来,再把你的想法与全班同学交流。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时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包括复习生字词和读通顺课文。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力求图文结合,情景相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做到读出感情。三,指导背诵。四,书写生字。五,布置实践性作业。具体的实施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构建开放有生趣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上学生被精心准备的课件吸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神奇”的含义之所在。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发表了他们的独立见解。如:在指导读第一至四句时播放完课件时问:书像什么?学生说:①像火箭灾我们遨游太空。②像钻石闪烁智慧之光。③像铃铛敲醒沉睡的生灵。
二、充分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和指导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自己感受、理解、欣赏,如:这课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书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学生进行创造性朗读的阅读能力即把想象的神奇的书读进去。最后学生背诵起来就轻松许多。这样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又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育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体验之思,离不开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四季的脚步》语言优美,用词精巧,独具匠心,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的同时,体验语言之美,感悟用词的精妙、构段的精巧,是我努力所达到的目标。
《四季的脚步》这篇课文以诗歌形式展示,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了解四季的特点,感受四季的悄然变化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而赞美四季,喜爱四季。对于文本的把握,我觉得我这堂课上已经掌握住了,关键就是如何在课堂中很好地使用教师的评价语,使小朋友们在朗读中或回答中更有情,更有劲,更喜欢……
“我们教师在要求学生的朗读中,不要是为朗读而朗读!”时刻要将朗读与文本与教师的有效教学组合在一起,完美整合才是最好的朗读教学。同时,我感觉在我的这堂课中,如果说还想进一步调动小朋友们走近春天,感悟春天,喜爱春天的环节中,如果用上师生间的问答,那是更好的设计。比如说我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聆听在大自然中,春天除了溪水丁冬丁冬地唱歌以外,小朋友们仿佛还能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小朋友们答出了“小鸟叽叽喳喳,春雨沙沙,蜜蜂嗡嗡嗡……”时,我也能象文本中那样换成师生问答形式,那就更好了,比如说“师:小鸟唱起了歌儿。生:叽叽喳喳,叽叽喳喳。”我想这种形式对小朋友们理解文本,喜爱朗读更起作用。
在低段教学中,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重要的课堂评价语的运用等,可能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地去学习与领悟吧……
今天,领导来听我的语文课。当时,我就慌了阵脚,因为今天正好该讲《字的敬畏》这一课,这篇课文对四年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难度的,课文篇幅太长不说,更让人头疼的是课文中有多处理解上的难点,首先,课文中有许多生僻深奥的词语,而且许多词属于“只可会意,不可言传”之类的,使学生在刚刚接触课文时就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再加上课文中引用了《听张立本女吟》这首诗,学生一读起来就觉得云山雾里,不知所云,首先在兴趣上就被消磨了一大半。对于《聊斋志异》,学生也只是看过电视、电影,根本没读过著作,在这样的基础上,要让他们感受到其震撼力,就无从谈起了。
基于以上几个难点,几番思量后,我决定把朗读作文这些难点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步突破难点,同时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会和感受。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了我对汉字的敬畏的?并找出有关段落。接下来,我让学生读2~4自然段,并思考:我“我”对汉字是先产生了敬重还是先产生了畏惧呢?你是读了哪句话体会到的?(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听着老人们的告诫,望着化为青烟的字迹,“我”心中会想到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结合“神圣”一词,体会作者对汉字的敬重。当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后,我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先是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之后指名学生读,读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在学生互评期间,我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需要改善?这样,在指导学生学会评价的同时,还间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如在一名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地上是脏的,天空是干净的,一个个方块字哪怕死了,也要住到天上去。这是一些多么神圣的小精灵啊!”后,学生在评价时,抓住了重点词语“地上、脏的、天空、干净的”等进行评价,把这几个词读重了。于是,我适时引导进行对比,一个是地上,一个是天空,一个是脏的,一个是干净的,通过这样的对比,体现了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是多么的神圣。对比后,自此让学生朗读,敬畏之情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
在这节课,不足之处要比成功之处多出许多,总的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入手这一点体现不够,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先得散乱。其次是教师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住,导致在学生交流乡俗影响着一部分是,学生交流内容有些偏离文章住址,而教师却没有进行及时地引导、点拨,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真正渗入教材,钻研教材,在自己的头脑里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在教学中才不会无头无序。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个性化的体验,但并不等于完全放手,不管不顾,当学生的认识偏离时,教师要及时地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体会有正确的方向。在此,对于这篇课文,由于难点太多,都放在一节课内进行肯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采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前预习,对相关教学资源、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渗透,如在教学前几天,就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并交流感受等,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同时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感受汉字的氛围,这样将难点一一击破,就不愁学生理解不困难了。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在教学机智,以及教学方法和对教材多样化的处理上,我还相距甚远,还应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摸索一天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
《数星星的孩子》是长春版小语二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为主题。本文介绍的是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故事引人入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会对课文更感兴趣,所以本次年组教研课选讲此文。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时间3课时,本次授课是第一课时,根据“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和学情,先学后教环节分四步完成,结合实际教学简述教学情况:
全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朝”,会写“苦”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比较简洁的话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3、提高学生快速识字能力。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为多种方法快速识字。教学过程中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在时间和识字方法的把握上也充分体现这一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识字上,如何让二年级学生“自主、快速、多种方法”识字,也是目前我们应关注的问题,基于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把多种方法快速识字”作为本节教学重点,把如何更好地把“课文读通读顺”作为本节教学难点。教学时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比谁说得准。将让学生的初读课文设计为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内容,这样设计一是因为本节识字量大,任务重,二是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读文能力,无需在此环节上浪费时间。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效果较好,学生能认真听,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步比谁认得快。此环节学生在自学时有的自己认字,有的同桌互学,有的小组利用卡片互相识字,学生学得认真,也较有兴趣。在检测环节既有单字组词认读,又有生字回文认读;既有词语的再现认读,又有生字的区别运用。利用课件加以呈现,形式多样、新颖,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表现也很出色,课堂上学生参与面广,回答积极踊跃,既出人意料,又令人高兴。
第三步比谁读得顺。从被提问的学生来看学生的读文效果有所提高,但这并非代表全班水平,今后还应加强学困生的朗读提高工作。
第四步比谁写得棒。通过检测发现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将字写得规范,写得较美观。
不足之处:
识字检测环节预设时间约10分钟左右,但实际检测时间略长,导致写字和课堂目标检测略显匆忙,有应付了事之嫌,在今后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课堂的预设,更应关注课堂的生成,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丽莎救治一只受伤的小海豹的故事。表现了丽莎对危难中的小动物的爱心,也说明了动物是通人性的。依据课文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 两 点:
1 、在学文中渗透写作顺序 。 本课的第三自然段,主要通过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来说明丽莎是怎样救小海豹的。在教学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划出丽莎救小海豹的动作,跳进、游去、救起、抱回。然后让他们想一想,这几个表示丽莎救小海豹的动词可不可以进行调换,为什么。从而懂得,先做的事先说,后做的.事后说,这就叫事情的发展顺序,在平时的说话、写话中,也要这样做,才会让别人清楚、明白。
2 、让学生多读书 。 语文课就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读书,在读中感受情感,体会语言文字,因此,要设计好导读。本课中有多处是指导学生读,训练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如:第四自然段,当小海豹恢复健康被丽莎送回大海时,“它望着丽莎不时的回头,依依不舍。”在此我将用语言为学生描述一个小小的情境引导学生读书::在丽莎的精心照料下,小海豹很快恢复了健康,他们每天一起玩耍、嬉戏,快乐极了,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大海才是小海豹真正的家,那里有她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有她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只有在那里,它才会生活的更好。丽莎深爱着小海豹,不得不把它送回大海。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快读读。并边读边想象小海豹依依不舍、丽莎依依不舍。
一、注重品读,学会感悟
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浸润过多少灵魂!我认为根据此类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深刻的理性寓意必须被形象地具体感知,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启迪思维,熏陶情感,提高思想认识。这篇课文故事的.内容虽浅显,但让三年级的学生从中领会寓意,在理论上有所认识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抓住第三则寓言的关键词“遗憾”,请学生们理解,再通过深入地品读、说话训练,师生合作朗读,感悟表演,学生们走进了故事,与故事中的狐狸共思维,体会到他竭力说服自己的眼睛和牙齿,尽量打消自己的欲望,但临走时心里却是依依不舍、无可奈何的。由于这些铺垫,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二、关注学生,适时点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学生的切磋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两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交流——狐狸为什么会说葡萄是酸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就很快得以解决,故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花费很大的力气进行讲解。而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把第三则寓言的结尾换成其他两位作家的话,好吗?为什么?”有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唐说克雷洛夫描写的葡萄的句子很具体,如换上后两位作家的话显得过于简单。在表扬该生的有所发现的同时我让学生再读克雷洛夫描写的葡萄的句子,让学生们体会只说“葡萄是酸的。”、“还是酸的。”根本不能说服狐狸。在这样的启发下,另两位学生说得就较为精彩了,一位说这样写不能说服它的眼睛和牙齿,因为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眼睛看得见,牙齿可咬不着!另一位则说狐狸必须竭力说服自己,使自己的心不至于太难过,用上前两位作家说的不能说服自己,所以用第前两则结尾不合适。我想: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赏识,学会合作,这才是以学生为本,才能体现新世纪语文课堂人性化。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