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2023-07-25 17:27:10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 信息可以增值;

  (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2、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生物入侵,指出生物入侵的危害。

  2.简述生物性污染的概念,识别生物性污染。

  3.尝试提出解决身边的生物污染措施。

  教学重点

  识别生物污染。

  教学难点

  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结合教师点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安排学生预习教材,并提出问题导入课堂。

  问题引入: 中国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2007年底在福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上发出的警示。与会的127个科研院所的470多名专家达成了加强合 作、共同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福州共识》,从而拉开了举国同力阻击外来生物入侵的大幕——中国:阻击外来生物入侵!

  水葫芦的危害:疯狂蔓延使很多水生生物处于灭绝的边缘。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不仅如此,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

  请阅读上面的 例子讨论回答什么是生态入侵?

  学生回答:

  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类的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一、造成生态入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因有

  1.生物脱离原产地失去和当地物种之间的制 约关系。

  2.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特点,生物入侵后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数量难以控制。

  其他生物入侵实例

  1.薇甘菊

  薇甘菊学名小花假泽兰,是一种攀援植物,繁殖能力极强。薇甘菊所“到”之处,像被子一样包 裹树木,覆盖花草,受其侵害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2.飞机草

  飞机草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随风传播,其果成熟季节多为干燥多风的旱季,扩散力强,蔓延迅速;种子休眠期短,在土壤中不能存活长久;飞机草可危害多种作物,侵犯牧场,当其长到15厘米或更高时,会明显侵蚀土著物种,还能放发出化感物质,有较强的`异株克生作用,可抑制邻近植物生长,还能使昆虫拒食。其叶有毒,含香豆类素的有毒活性化合物;用叶擦皮肤可引起红肿、起泡,误食嫩叶会引起头晕、呕吐,还可引起家畜、家禽和鱼类中毒。

  3.大米草

  又称互 花米草,也称大米草,因其种子酷似米粒而得名。随着它的蔓延,不但侵占大面积近海滩涂,使沿海养殖的贝类、蟹类、藻 类、跳跳鱼等生物大量窒息死亡,而且还使一些港道淤塞,影响海水的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大片红树林消失。

  4.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请大家阅读教材P95 “资料分析”一栏中三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并讨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环境污染类型?

  学生回答:

  实例1、赤潮 ---生物性污染

  实例2、伦敦烟雾事件 ---化学性污染

  实例3、电磁辐射 ---物理性污染

  三、什么是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的污染物是活的生物,能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增殖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生活。

  生物性污染分类如何?

  四、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1.预测性难

  2.潜伏期长

  3.破坏性大

  五、造成生物性污染的原因

  自然因素:自然状态下由于生物或天气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生物迁移。如外来种的自然入侵

  人为因素(较多):人力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如赤潮和水华

  六、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1、赤潮和水华类生物性污染: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时进行处理。

  2、生物入侵类生物性污染:主要采取预防的措施。引进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

  3、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控制致病的细菌、病毒等排入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布置作业

  做思考与探究

  教学反思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这一节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比较大,是比较前沿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本节课有大量的图像实例,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多让学生参与,采取了合作教学,学生讨论的很热烈。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讨论,派代表表达问题 ,具体步骤和前沿知识,可以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但由于本节课 介绍的一些基础原理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点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深、巩固和升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基础上形成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好习惯,为保护生态平衡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堂练习:

  1、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物种在当地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D )

  A、缺乏天敌

  B、食物丰富

  C、气候适宜

  D、 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

  2、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将 ( ABC )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3、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B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4、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水葫芦、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急剧增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一现象引起各界的关注。请根据生态学原理回答:

  (1)外来物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_没有天敌__ 和__环境条件适宜_ 。

  (2)外来物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___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 。

3、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减法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我们学校举行了读书节活动,我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如果这本书一共有234页,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完整的习题

  二、主动探究

  (一)减法性质

  1、学生尝试列式

  2、根据回答板书:234-66-34234-34-66234-(34+66)

  =168-34=200-66=234-100

  =134(页)=134(页)=134(页)

  3、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

  4、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做一做第1题)

  (1)指名板演

  (2)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减法性质、最后一题有两种方法的理由)

  5、举例:像上面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多少?

  6、总结概括: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a-b-c=a-(b+c)

  7、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3)1035-497-203

  1035-203-497

  (4)1035-(497+203)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901-(109+91)

  113-36-64=133-(36+64)

  3456-(481+519)=3456-481-519

  3、简便计算

  (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四、总结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关于减法性质的例子并解决。

4、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及其特征》。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信息及其特征》属于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关于什么是信息以及信息的特征。这节课同时也是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尤为重要,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信息的基本概念也为后续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典故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不会产生厌倦情绪。

  二、说学情

  教师也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所教学的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些理论知识有些抵触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能够说出信息的定义,并能描述出信息的特征。

  2.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提高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感受信息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在本课中,主要内容是信息的定义以及信息的特征,所以将其设置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节课知识中的信息的定义,较为抽象,高中生比较难深入理解,所以把理解信息的定义设置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大屏幕将感觉剥夺实验中的小屋场景呈现出来,并以互动的方式,提问如果让在座的同学进入小屋能坚持多久。学生思考后回答在小屋中停留的时间,可能是一天、一个小时或者时间更短,因为在小屋里不能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信息的获得。在学生回答后,说出实验结果:最终能坚持三天的人寥寥无几,尽管给丰厚的报酬。从而我们能够看出信息的重要性。接着我会抛出疑问,信息具体指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引入本节课的新课内容。

  通过创设情境,将实验的场景利用大屏幕再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提问,引发学生对于信息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接下来新课的讲授做出了良好的铺垫。

  (二)任务驱动,讲授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我将从以下几个任务进行讲授:

  首先是任务一:信息的定义

  承接导入的情境,问一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发现了哪些信息,比如从我们起床到现在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给我回应说出起床时的闹铃声。然后我在大屏幕上呈现图片,过马路时的红绿灯,运动会的赛场上小明获得第一名,以及去往医院检查身体,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作为诊断的依据,设置问题:通过什么获得的信息以及到底什么是信息呢?布置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请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观看讨论后回答,小组代表回答通过看交通指示灯知道是否通过马路,通过运动会的颁奖知道小明获得第一名,通过医生的听诊知道患者的病情。信息可能就是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内容。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讲解信息的定义。信息是通过各种感官感受到的事物及事物的变化都包含着信息。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学生的已有认知角度出发,便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现有情况了解。接着布置小组探究的任务,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师作适当的总结,可以及时对于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任务二: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我会设置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信息,那刚刚同学们所说出来的信息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呈现的呢?布置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信息感受到,通过闹铃的声音知道要起床的信息,通过红绿灯知道是否能够通过马路等。在学生回答过后,教师进行总结出:信息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一定的载体。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同学,我们在过马路时除了通过红绿灯获得信息,还可以通过交警的手势;知道天气预报,除了可以通过电视,还可以通过什么?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能够说出天气预报还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广播。因此可以得出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通过教师的一步步问题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适当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于信息载体依附性的理解。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任务三:价值性、时效性

  接下来我会利用案例给同学们讲解,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主题词7个字,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 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让学生思考信息具有什么特性。学生在听完故事后,能够说出信息具有价值性。

  接着和同学们讲解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了世界的三大要素。由此体现信息的价值性,然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信息的价值性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并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探讨思考。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知道什么是信息的价值性,并且能够回答出信息价值性体现一方面在精神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的价值。并且能够理解部分信息在通过加工之后增值,体现了信息的增值性。

  我会利用观看过期的天气预报不具有太大的利用价值。然后布置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具有时效性的案例,并且引导学生想一想时效性还与信息的什么特性有关系。学生在教师讲解的案例过后能够思考出,观看去年的报纸,过期的学校通知,都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同时信息的时效性也和信息的价值性相关。

  根据案例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信息的价值性。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信息的价值性。

  任务四:共享性

  教师通过萧伯纳的名言提问同学,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性。然后布置自主探究的任务,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信息共享的例子。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能够对信息的共享性有一定的感受。并且能够举例说明我们现在的课堂传授知识就是一种知识的共享。

  利用名言引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且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对于信息共享性的理解,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巩固提升

  我会布置任务:布置任务,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后实践练习。

  通过巩固练习的设置,能够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打算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我来补充的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

  课程结束不代表学习结束,因此我将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思考信息的其他特征。

  课后的作业将本节课知识延伸到了第二课堂。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清晰的知识体系,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框架清晰,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5、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6、《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在做教学设计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举了大量的例子,来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是课程改革后必修模块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是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和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经过几个班的教学实践后,有如下的一些感受。

  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本节课做这样的教学设计,除了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达到教学互动,展示学生的个性,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中。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愿意自己主动举例的不是很多。分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原因:其一,学生不是很习惯勇跃发言。理想中的状态是,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无论说得好或不好,关键是敢说,这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现实中的学生明显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其二,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不够。将生活中的例子变成自己的例子,学生在思维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达不到要求

  新课程是非零起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然而实际看到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大部分同学不会或不熟,例如:开机关机、保存文件、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复制重命名、处理死机问题等。作为一门技术课,我们先不谈什么素养,掌握实用技能应该是根本,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他一生都有好处,我们不是说一切都为了学生吗,那就不要只是喊喊口号啊,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这种现状,将专门安排时间为学生打基础。

  三、对教师的思考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才能把这门课上好,是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也是对我们的极大考验。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道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组织艺术,既让学生玩好,也让学生学好。

7、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按物体特征分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按物体特征分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乐与参加数学活动。

  2.能发现物体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排序。

  活动准备:

  1.教具:彩色鱼9条(由3种颜色组成,大中小各3条)鱼缸图片3张,红、黄、蓝三色标签各一份

  2.学具:幼儿用彩色鱼,人手9条,形状颜色同教具相同

  活动过程:

  一.念儿歌进教室

  边念儿歌(附后)边做动作进教室,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出示教具(集体活动)

  1.出示彩色鱼,无规律排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来到我们苗9班,小朋友们想知道是谁吗?”

  2.引导幼儿发现彩色鱼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鱼好看吗?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啊?”

  三.出示学具(个别活动)

  “小鱼们今天遇到一个难题,想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刚刚小鱼们看到我们小朋友进教室的时候排队排的很整齐,它们也想排个队,请小朋友们帮它们也排个队好吗?”

  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彩色鱼排列,教师巡回指导。活动结束后收学具,放回学具袋并且放回椅子下面。

  四.交流小结

  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都用了很多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小鱼排队,那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将你的方法排给其他小朋友看看”请2―3位幼儿示范。

  小结:彩色鱼的排列可以是按照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相同颜色放一排,花纹相同的放一排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序列。

  五.学习制作标记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帮我们的小鱼排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队,现在他们可以出去玩了,可是,他们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小朋友可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想想办法解决?”

  出示鱼缸图片“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引导幼儿发现鱼缸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的小鱼要是出去了,回来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它们自己的家呢?”

  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鱼的颜色和花纹作为标签。

  六.结束活动

  让幼儿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及其他物品。

  儿歌:

  小鱼吐泡泡

  一群小鱼吐泡泡,

  小鱼吐个小泡泡。

  大鱼吐个大泡泡,

  乐的小鱼哈哈笑。

  活动反思:

  在此基础上,我决定了让家长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小游戏,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慢慢的去理解。我也设置了一些小游戏,比如说用积木、珠子…等幼儿园常见的玩具来让幼儿分。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来按特征来分类了。

8、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按颜色特征排序》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按颜色特征排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能按颜色的特征,进行按ABAB、ABCABC的规律排序,感知物体排序的规律美。

  2.能用语言描述排序的规律。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排序ABAB板、排序ABCABC板,砖块、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引导幼儿感知色彩的规律美并讲述色彩排列的规律。

  1.师:今天呀小兔要搬新家了,我们一起看看小兔家的这面墙饰怎么装饰的?

  2.师:小兔家的墙是按照红黄、红黄两种颜色交替的规律排序的。

  3.幼儿操作。

  (1)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红色和黄色的雪花片,等一下请小朋友按照这面墙红黄、红黄两种颜色交替的规律在托盘里排序。现在请小朋友轻轻拿起椅子底下的托盘按规律排序。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老师这面墙还没装饰,现在请一名小朋友上来按照红黄、红黄两种颜色交替的规律排序装饰这面墙,小朋友们认真看你的排序和他一样吗?

  (二)复习ABCABC的排列顺序。

  (1)师:那现在我们接着看小兔的另外一面墙饰怎么装饰的呢?

  (2)师:小兔的这一面墙是红黄蓝、红黄蓝三种颜色交替排序的。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的雪花片,等一下请小朋友按照红黄蓝、红黄蓝三种颜色交替排序的规律在托盘里排序。

  (3)师:老师这还有一面墙没有装饰,现在老师请一名小朋友上来给这面墙排序,小朋友们认真看你的排序和他一样吗?

  (三)引导幼儿按颜色特征排序进行操作。

  1.师:小兔家的围墙还没有弄好,我们一起来帮助。老师准备了不同颜色的砖块。现在请小朋友按照红黄、红黄两种颜色交替的规律来砌小兔家的围墙。

  2.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砌的围墙有没有对了。

  3.师:小朋友做的真棒,墙都砌对了。小兔家的还有一面围墙没有弄好,我们再一起来帮助。老师准备了不同颜色的砖块。现在请小朋友按照红黄蓝、红黄蓝三种颜色交替的规律来砌小兔家的这一面围墙。

  4.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砌的围墙有没有对了,小朋友做的'真棒,墙都砌对了。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红黄、红黄两种颜色交替排序和红黄蓝、红黄蓝三种颜色交替排序,小朋友回家后可以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排序的。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9、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按图形的特征分类》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活动,巩固对形状的认识。

  2、能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等图形。

  物质准备:

  每人一个分类盒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按图形的特征分类》《科学·图形组合》。

  活动过程:

  1、出示奇妙的口袋、复习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这是一个漆面的口袋、里面藏着许多东西,请大家猜猜藏的是什么。教师一遍念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边请个别幼儿分别摸出正方形、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图形让大家辨认并说出名称。

  2、引导幼儿操作,学习给图形分类。

  师:请小朋友拿出分类盒,把一样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操作完毕后,请幼儿将所以图形按形状分别放在相应的篮子里,并互相检查分类是否错误。

  3、完成操作材料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图形组合》,看看上面的图案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数一数每种图形的数量有几,并分类作记录。

  活动反思:

  《按图形的特征分类》是要求幼儿能够按形状、颜色特征进行图形分类与排队的一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帮图形宝宝排队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组织形式上,我采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小组操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我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提高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得到发展。

10、3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3 的倍数和特征》一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2、5的倍数特征的复习,设置了“陷阱”,引导学生进行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新知的产生过程。

  一、引发猜想,产生冲突。

  前一课时,学生在发现2、5的倍数特征时,都是从个位上研究起的,所以在复习旧知时,我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猜想3 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时,不少学生知识迁移,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应该是3 的倍数;3 的倍数都是奇数。提出猜想,当然需要验证,很快就有学生在观察百数表后提出问题:个位上是3、6、9的数只是有些是3的位数,有些不是3的倍数;有些偶数也是3的倍数,而有些奇数却不是3 的倍数。学生的第一猜想被自己否决了。既然没有这么明显的特征,那么在百数表里找出3的倍数,不少学生就开始了繁杂的计算,这个环节我给了他们时间慢慢去算,用意在于体会这种计算的不方便,从而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 的倍数。

  二、自主探究,建构特征

  找3 的倍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处理这个难点时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找一个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在完成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所有3 的倍数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然后我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计数器,于是我给学生准备了简易计数器,让学生多次拨数后,观察算珠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就有了发现:所用的算珠个数都是3 的倍数。在学生提出这个猜想后,全班学生再一次进行验证第二个猜想,这个验证也是在突破难点,学生在验证中掌握难点。同时,我也让学生对比了之前所用的方法,体验这个新方法的快捷与简便,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这个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平衡,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虽然用了很多时间,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高。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每个同学只操作了一两次,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通过不完全 归纳的方法得出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无论是方法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均将对后继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初步感知3 的倍数的特征后,我提出了问题: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对吗?你是否认为我们研究出的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意义在于通过“更大的数”和“任意找”两方面,使学生深切体验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这一要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