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24 14:45:09

  《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1、《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写的,与之对比,自读课文中的几段内容则是并列写的,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

  一.前两篇课文,通过读、讲及说主要内容等,体会写作特点。

  二.到第三篇课文,先明确提出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方法,然后回顾前两篇再次体会这种写法,最后说说第三篇课文是怎样按照这个顺序写的。

  三.学习自读课文,提出并列的写法,与之对比,深化对两种写法的认识。

  《一枚金币》是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

  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

  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

  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板书:老人儿子)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再现名言,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第二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2.联系实际,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下表。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是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指名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应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2.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1)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引导积累带“汗”字的词语: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满面。(用动作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读后交流:父亲两次把儿子的钱扔进火炉里,儿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为什么笑?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会得到独特的感受、体验,很好地理解书中人物的心情。]

  3.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

  ①熟悉剧本: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板画一枚金币)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②体验生活,以六月天割麦为例,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板书:辛勤劳动流血流汗)

  [仅凭那些重点词句,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的,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与想像空间,使他们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在谈到六月天割麦时的炎热时,再现带“汗”字的词语,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情、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现在会怎么想?说一说。

  (5)朗读儿子的话,再次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可指名读、范读、激情引读,在读中体会。

  [通过激情澎湃地读,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心情。]

  (6)父子对比,再次体会父亲“受不了”时的心情。

  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父亲只扔了他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他花钱如流水,花了父亲多少枚金币啊,父亲会是多么的“受不了”啊!(指板书。)

  (7)解决其他质疑,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各自的问题。

  4.师小结全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这个故事中那位高尚的人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边说边把板书圈画成一个人脸状,指板书。)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联系实际,激情导行

  1.学了这一课,你怎么看待父母给你的钱?体会父母的辛苦,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2.你今后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

  (五)作业

  1.把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记在摘录笔记本上,记住它们。

  2.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原来怎么使用学这一课后有

  什么改变改变的原因

  (或不改变的原因)

2、《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二、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三、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A重点指导“惰”的书写

  B认识多音字“差“

  2、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

  3、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老人对儿子的失望之情。)

  4、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

  5、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6、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

  7、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8、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⑵读读这次对话,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9、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10、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12、小组间共同讨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3、《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桐城市东关小学 朱际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前后的变化,理解父亲的做法。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理解父亲的做法,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懂得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懒惰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对个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深入课文,品读感悟

  梳理三次“挣”钱的过程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

  2.课件出示自学导航:自由朗读课文9--28自然段,小组合作口头填表格。

  金币的来源

  父亲的做法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指名汇报。

  4.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质疑,教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着走开了?

  a. 分角色朗读课文9—20自然段。

  b. 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2)儿子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

  剖析儿子 “受不了”原因

  1.儿子为什么第三次“受不了”了?他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评价。

  2.齐读25和26自然段。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儿子受不了啦,忙走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大声说道。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4.指导朗读,教学反思》。

  5.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1)理解“当牛做马”和“苦差事”。

  (2)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想法。

  (3)体会儿子看着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心情。

  (4)师引读:是啊,他受不了啦——(生接读: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6.联系实际,谈感受。

  7.体会父亲此刻的心情,指导学生读老人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7. 指名说说老人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的原因。

  8.分角色读课文第21--28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呢?请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吧!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学生识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具体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围绕一件具体的事,写一段三人对话,注意写出人物性格,并写好提示语。

  【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虽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升能力。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我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品读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儿子“受不了”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写批注,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读体会”四部曲,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二、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做到长文短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儿子为什么前两次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笑着走开了?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并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挖掘教材空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例如: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置换角色,深入体会。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五、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儿子挣钱的辛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他吃了哪些苦。在学文的过程当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父辈们劳动的场景,进行语言表达。在学文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劳动经历,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指导了他们的行为。

4、《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用三种对话形式续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师指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金

  币)对,这是一枚金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格鲁

  吉亚的童话王国,去感受一枚金币给我们带来的

  启迪。

  2、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些同学们昨天的预习情况。

  请看大屏幕。

  二、开火车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带点的字注音。

  仍然 逛街 辩解 苦差使 两俄里

  筋疲力尽 省吃俭用 懒惰 受不了

  (1)仍然、逛街、省吃俭用检查字音;

  (2)辩解:区分“辩”与“辨”;

  (3)苦差使:提问多音字读音;

  (4)两俄里:理解词义(大约两公里);

  (5)筋疲力尽:a理解词义 提问寓言故事的成语

  (6)懒惰:a记字形 b反义词 c写两遍

  (7)受不了:a检查字音 b理解词义 c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事

  让你受不了?

  2、学生汇报在什么情况下受不了?

  过渡:是啊,《一枚金币》中的人物也和你们一样,也有受不

  了的时候,他们是谁呢?因为什么受不了?

  3、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文中描写了谁受不了了?为什

  么?

  三、浏览课文寻找“受不了”

  1、生汇报父亲受不了

  2、生汇报儿子受不了(师板书:父亲 儿子)

  3、过渡:这是儿子第三次把金币交给父亲儿子受不了,那么

  前两次为什么能受得了,而第三次受不了了呢?请大家默

  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表格。《一枚金币》

  四、自学分组填表

  过渡:分组填写描写母亲、父亲、儿子动作、态度的词语。

  屏幕出示:

  母亲

  父亲

  儿子

  动作

  态度

  动作

  态度

  动作

  态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五、学生汇报

  1、三名学生汇报三次

  2、师填表

  3、(师指母亲那栏表)观察母亲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1)生回答:从前溺爱、包庇、袒护,现在醒悟

  (2)师:母亲态度转变后,对儿子说了些什么呢?

  屏幕出示:母亲的话

  (3)师:你认为这段话应该怎样读?(认真、严肃、无奈)

  就请你用(认真、严肃、无奈)的语气来读。

  4、过渡:……儿子受不了啦,为什么?

  屏幕出示:因为这枚金币是儿子( ),而父亲却把它扔进火

  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啦!

  5、生用“因为……所以……”汇报

  6、师:联系我们的生活儿子眼里的苦差事还有那些?

  生用“因为……所以……”回答

  7、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是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苦

  差事”和“当牛作马”的意思的。

  8、过渡:……儿子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出示:(儿子那段话)

  (1)出示

  (2)学生齐读

  (3)出示填空

  (4)师:从这几个动词中体会到什么?(心情、道理)

  师板书:珍惜劳动成果

  (5)指名读

  9、过渡:……儿子又说些什么呢?

  10、屏幕出示:(爸爸,你疯啦!……扔进火炉里去烧!)

  11、师:儿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1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文。

  13、师范读。

  14、出示课件:(完整)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

  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了!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

  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他扔进

  火炉里去烧!”

  15、师生合作读。

  16、师: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激动地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

  挣来的钱了!”

  六、指导写作。

  1、过渡:……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

  也写一段对话。

  (1)在写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点建议:

  (2)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请你用上三种对话形式这样对话就不会显得单调。

  2、生写对话

  3、师评价

  七、师总结。

  儿子获得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不是)更是人生的一种启

  迪,它让一个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变成了勤劳、节约、懂

  得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同时《一枚金币》这个故事也让同学们对

  金钱有了新的认识。正像阿拉伯谚语说的那样:“劳动是幸福的

  左手,节约是幸福的手。”只有用我们的两只手才能紧紧地抓住《一枚金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的原则。紧紧抓住文

  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引导学生浏览文本,并让学生找到并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2)通过学生自学填表并且通过表格的对比,找到儿子“受不了”的原因。先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现实生活中儿子眼里的苦差使还有哪些?)理解“苦差使”、“当牛作马”的含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父亲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时的心情。

  (3)引发学生以对话的形式续写,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揭示中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儿子听到年迈的父亲对自己的肯定,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不禁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用上三种对话形式,这样你的对话就不会显得那么单调了。)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学生的个性体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去。如:体会母亲的慈爱、严肃和儿子的“受不了”时,先请学生说一说她(他)当时是什么心情?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读出每位学生对文本中人物不同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之处:我建议学生写续写时用上三种对话形式,但当学生汇报时有个别同学只用了其中一种或两种,我当时应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

5、《金钱一枚金币》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写的,与之对比,自读课文中的几段内容则是并列写的,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一.前两篇课文,通过读、讲及说主要内容等,体会写作特点。二.到第三篇课文,先明确提出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方法,然后回顾前两篇再次体会这种写法,最后说说第三篇课文是怎样按照这个顺序写的。三.学习自读课文,提出并列的写法,与之对比,深化对两种写法的认识。

  《一枚金币》是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 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板书:老人儿子)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再现名言,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第二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2.联系实际,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下表。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是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指名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应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3.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1)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引导积累带“汗”字的词语: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满面。(用动作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读后交流:父亲两次把儿子的钱扔进火炉里,儿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为什么笑?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会得到独特的感受、体验,很好地理解书中人物的心情。]

  4.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

  ①熟悉剧本: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板画一枚金币)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②体验生活,以六月天割麦为例,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板书:辛勤劳动流血流汗)

  [仅凭那些重点词句,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的,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与想像空间,使他们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在谈到六月天割麦时的炎热时,再现带“汗”字的词语,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qing、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现在会怎么想?说一说。

  (5)朗读儿子的话,再次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可指名读、范读、激qing引读,在读中体会。

  [通过激qing澎湃地读,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心情。]

  (6)父子对比,再次体会父亲“受不了”时的心情。

  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父亲只扔了他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他花钱如流水,花了父亲多少枚金币啊,父亲会是多么的“受不了”啊!(指板书。)

  (7)解决其他质疑,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各自的问题。

  4.师小结全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这个故事中那位高尚的人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边说边把板书圈画成一个人脸状,指板书。)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联系实际,激qing导行

  1.学了这一课,你怎么看待父母给你的钱?体会父母的辛苦,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2.你今后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

  (五)作业

  1.把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记在摘录笔记本上,记住它们。

  2.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原来怎么使用学这一课后有

  什么改变改变的原因

  (或不改变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四)对于积累的点滴之我见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6、《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在读文后自行解答问题。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不足之处:

  1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2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如果能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这样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7、《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三次扔金币的故事以及儿子不同的反应,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一、置换角色,读中悟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二、运用对比,体会用词的精确

  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同时对比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里,儿子的反应时,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跑”和“走”,“抓“和”“拿”两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不失时机的做了习作指导,为学生理解“金钱得来不易,要学会珍惜”这一主题奠定基础。

  三、深入实际,拓展延伸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我充分引导孩子想象父亲心里是怎样想的,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引导孩子们联系了生活实际,想象他会受那些苦,这样以来,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了课文及编者的良苦用心。而在学文后,又让学生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但是,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语言及问题较琐碎,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评价语言单一,未充分调动积极性;再者,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课堂出现拖堂现象。希望今后可以不断改进,做到越来越好。

8、《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桐城市东关小学 朱际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前后的变化,理解父亲的做法。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理解父亲的做法,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懂得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懒惰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对个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深入课文,品读感悟

  梳理三次“挣”钱的过程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父子俩又是怎样对待这三枚金币的呢?

  2.课件出示自学导航:自由朗读课文9--28自然段,小组合作口头填表格。

  金币的来源

  父亲的做法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指名汇报。

  4.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质疑,教师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着走开了?

  a. 分角色朗读课文9—20自然段。

  b. 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

  (2)儿子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

  剖析儿子 “受不了”原因

  1.儿子为什么第三次“受不了”了?他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师生合作表演,学生评价。

  2.齐读25和26自然段。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儿子受不了啦,忙走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拿出来,大声说道。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4.指导朗读,教学反思》。

  5.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1)理解“当牛做马”和“苦差事”。

  (2)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这一星期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想法。

  (3)体会儿子看着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心情。

  (4)师引读:是啊,他受不了啦——(生接读: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6.联系实际,谈感受。

  7.体会父亲此刻的心情,指导学生读老人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7. 指名说说老人坚持让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的原因。

  8.分角色读课文第21--28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这一家三口说呢?请拿出笔,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吧!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学生识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具体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围绕一件具体的事,写一段三人对话,注意写出人物性格,并写好提示语。

  【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虽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提升能力。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我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品读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儿子“受不了”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词,写批注,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读体会”四部曲,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二、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做到长文短教。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儿子为什么前两次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笑着走开了?第三次为什么受不了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并安排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思考,读中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挖掘教材空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本课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例如: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四、置换角色,深入体会。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五、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儿子挣钱的辛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他吃了哪些苦。在学文的过程当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父辈们劳动的场景,进行语言表达。在学文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劳动经历,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指导了他们的行为。

9、《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上午与学生合作学习了《一枚金币》一课,总的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其中有几个教学细节让我惊喜让我忧。

  学习课文时,学生很顺利地填写好表格: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母亲给扔笑。

  第二次母亲给扔笑。

  第三次自己挣扔受不了(抓叫喊跑)。

  在填好表格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质疑,发现问题。学生的提问很精彩,不但提到了重点内容,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答,一问多答的场面十分热烈,同时,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仅是我预设的那几个,生成的一些问题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我不禁想起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说的一句话: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我虽还没达到“精心预设”的地步,但这次意外的成功让我更加注意备课时的“精心”。

  这节课也让我发现了学生身上存在一个共性的薄弱点:概括文章的能力差。在让学生“简单完整概括故事”时,许多同学不知怎么概括,要么是语言拉杂,要么是偏离主题,要么是过于简练,倒不出所以然来。

  我想,学生之所以没有概括课文的能力,是因为其以前没做过这样的联系,或者是很少做过,不知如何“开口”。鉴于此,我打算在以后讲课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用实例教给其方法,授之以渔。

  另外,有些学生发言过于积极,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故意站起来引起我的注意,以期待我的提问,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同还是反对?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任其发挥?这样做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倾听,有时也会引起大家反感;让其“正襟危坐”的举手,似乎有些专制,怕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另外,个别学生发言踊跃,但我不可以总提问他们几个,这时他们总能显露出很失望的神情,甚至是叹气——影响我讲课的情绪——这个问题需要我尽快想出对策。

10、《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上午与学生合作学习了《一枚金币》一课,总的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其中有几个教学细节让我惊喜让我忧。

  学习课文时,学生很顺利地填写好表格: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母亲给扔笑。

  第二次母亲给扔笑。

  第三次自己挣扔受不了(抓叫喊跑)。

  在填好表格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质疑,发现问题。学生的提问很精彩,不但提到了重点内容,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答,一问多答的场面十分热烈,同时,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仅是我预设的那几个,生成的一些问题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我不禁想起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说的一句话: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我虽还没达到“精心预设”的地步,但这次意外的成功让我更加注意备课时的“精心”。

  这节课也让我发现了学生身上存在一个共性的薄弱点:概括文章的能力差。在让学生“简单完整概括故事”时,许多同学不知怎么概括,要么是语言拉杂,要么是偏离主题,要么是过于简练,倒不出所以然来。

  我想,学生之所以没有概括课文的能力,是因为其以前没做过这样的联系,或者是很少做过,不知如何“开口”。鉴于此,我打算在以后讲课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用实例教给其方法,授之以渔。

  另外,有些学生发言过于积极,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故意站起来引起我的注意,以期待我的提问,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同还是反对?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任其发挥?这样做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倾听,有时也会引起大家反感;让其“正襟危坐”的举手,似乎有些专制,怕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另外,个别学生发言踊跃,但我不可以总提问他们几个,这时他们总能显露出很失望的神情,甚至是叹气——影响我讲课的情绪——这个问题需要我尽快想出对策。

11、《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另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其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父亲要把金币扔到火炉里?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第三次为什么要从熊熊大火中去抓金币?妈妈的表现前后有什么变化?等等。通过质疑和阅读,突破文本的难点。

  对比阅读是我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我利用学生在阅读中的角色认同,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情,可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教学中我还抓住母亲,孩子和父亲的前后变化,理解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大胆猜测人物的内心独白,并通过课堂小练笔对孩子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受到语言熏陶的同时,建立起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我们这种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家长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所以课后我找了一些有关珍惜金钱的名言警句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关于财富的一些思考。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讨论对金钱的看法。还利用班会开展“压岁钱的使用”的讨论活动。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后的延展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12、《一枚金币》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在读文后自行解答问题。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不足之处:

  1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2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如果能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这样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