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23 13:55:10

  《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1、《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说教材

  《到山下去看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27课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边防战士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山下去看树,赞扬了边防战士向胡杨树一样坚强、无私,令人肃然起敬。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课二类生字以及有二类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将军缓缓的抬起手来,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战士们的坚强品质。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雪地高原的恶劣环境。

  (2)体会战士们为什么渴望到山下去看树,感受战士们的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戍边战士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与关键

  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三、说教法

  赏析词句法、感情朗读法、创设情境法

  四、说学法

  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们把解放军叔叔称作“最可爱的人”,你认为他们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击外敌,守卫家园;驻扎边疆,捍卫国土……)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群“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愿望是——(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能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分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流利。

  3.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

  4.读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

  (1)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高原一年四季飞雪茫茫,闭眼冰天,睁眼大雪,只能隔着厚厚的墨镜看世界,满世界除了风雪,连根青草,连只飞鸟都看不见。)

  ①交流勾画出的句子,并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补充介绍高原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深入理解战士们生活的艰苦。

  (2)为什么战士们的愿望是到山下看树?

  在交流中感受战士们长年驻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默默奉献生命的崇高品质。

  (3)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那粗壮的、顽强的胡杨树啊,那枝叶密密地、宽阔的胡杨树啊,随同它光亮的绿色,它冲天的气势,还有它无声汹涌的血汗以及脉络的丝丝缕缕……)

  指导朗读描写胡杨树的句子,体会战士们就像生命顽强的胡杨树一样默默奉献。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感情。

  交流:重点引导体会“将军缓缓地抬起手来,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们对战士们的尊敬和赞扬。

  4.齐读课文。

  (四)、拓展训练,指导阅读

  1.出示句子:

  (1)它的叶子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2)那树叶密密的、宽阔的胡杨树呀,随同它光亮的绿色……从此就永远印在我们青春岁月的`深处!

  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比较带点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交流。

  (1)与银杏、柏树相比“晦暗”的灰色,形象地写出了胡杨树叶子长得不好看,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树的赞扬。

  (2)在高原雪山下显得“光亮”的绿叶,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就如战士们年轻的生命,包含着作者对战士们驻扎高原、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的敬意。

  4.小结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满对茫茫的雪域高原,所有血性男儿有愿意为祖国驻守边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牺牲了自己的所有,只为了给祖国安宁,给人民幸福,他们是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的缩影。

2、《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剩余的4个生字及有关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受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借助图片,紧扣课文中的词语,来体会、感受梅花的美。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非常美的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学生读)你读得真美,谁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好,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让学生齐读)

  二、复习词语

  那么,课文中的词语你会读了吗?(学生响亮地回答“会”!)真的?多媒体出示词语(词语背景为满山遍野的梅花):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早春 盛开 挨着

  片片彩云 晶莹透亮 清香

  报春 涌动 人流

  (第一、二行词语是描写梅花的;第三行是描写看花的人的。通过让学生复习、巩固这些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为更好的理解词语做铺垫。)

  三、细读课文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梅花山的梅花怎么样呀?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如果能用上这些词语,那就更好了。(用上一个也可以,用上两个、三个那就更好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用自己的话说出一些有关梅花的句子。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

  小结: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呀!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春姑娘的脚步,边看梅花边细细地读读这篇课文,好不好啊?(学生肯定会大声地说“好”,接着我就播放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录像,伴着舒缓的音乐、师朗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了!那刚才宣老师读的是课文中的哪一自然段呀?打开书本,你也读读吧!

  (对于小朋友的自由朗读,老师及时给予评价。)

  1、小朋友你看(出示图片),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教师引读)——

  出示第一句话: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背景图仍为满山的梅花)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因此在这里我只要让孩子能够抓住“早春”或“满山”来回答。)

  (2)(“早春”两字变换颜色,让学生加深印象)“早春”是什么时候呀?天气怎么样呀?读读整句话。

  (学生在以前的课文中,理解过“深秋”、“初冬”的意思,我想对于“早春”,他们能说出大概意思。)

  (3)是的,春天刚刚来临,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就”字在老师说的时候相机变换颜色)——开放了,梅花开得可真早呀!

  (4)在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指导学生抓住“满山”,来理解梅花的多。)

  教师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很多的呢?(学生回答。接着,“满山”两字变色,让学生理解“满山”。(“满山”就是指不管是山脚,还是山腰、山顶,到处都开满了梅花)板书:满山的梅花

  (5)教师小结: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谁来读读这句话?

  (如果学生“早春”读得到位:你读得真好,让我一听就知道梅花是在早春开的;如果学生“满山”读得到位: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梅花山的梅花可真多啊!)

  2、你喜欢那开放的梅花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交流学习所得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开放的梅花。老师可创造机会让学生评价。)

  出示第二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2)分男、女生读。

  (3)“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时词语变换颜色)是什么样子的呀?那梅花——,来,让我们来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让学生体会到梅花的多。)

  (4)小结:你看,这么多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竞相开放。那你站在梅花山的山脚下,远远地看山上那满山的梅花,那梅花就像——

  (5)指导学生看文字下的梅花图。那梅花彩云在哪儿呀?(让学生在图片上指)哦,这么多的梅花连成一片,成了一片梅花彩云,还有吗?这儿还有一片,这儿、这儿,都是!真多呀!在蓝天的映衬下,美丽极了,真惹人喜爱!

  (通过看图,让学生在体会梅花多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梅花的'美。)

  (6)那谁来读好这句话呢?(2个人)(梅花真多、真漂亮呀!)好,让我们一起来读!

  3、刚才,我们站在远处看梅花,现在让我们走近梅花树,看看近处的梅花吧!

  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1)指名学生读句子。(出示图片)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结合图片,来理解“晶莹透亮”,体会有着露水的梅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的美丽。)

  (2)小朋友们,你们闻到什么了吗?

  (让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淡淡的清香”。)

  (3)这时候,你最想做什么呀?(渗透思想教育)

  (4)淡淡的香味让人闻了很舒服,心旷神怡。老师听出来你非常喜欢这里的梅花,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你对梅花的喜欢吗?(2个人)

  (5)那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吗?(男生读、女生读)让我们再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6)小结:这么美丽的梅花,这么美丽的梅花山,怎能不让人喜爱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想说什么呢?

  3、看图理解:人流(出示人很多的图片)。这就是“涌动着的人流”。

  4、(换成有梅花的图片)你看,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都来到了梅花山,这么多的人置身于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你猜猜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你想干什么呢?

  (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到人们的快乐。)

  5、哦!歌声、笑声融合在一起,这时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板书:欢乐的海洋);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陶醉在这梅花丛中,梅花山成了——

  (教师可采用“开火车”等方式,让学生多读几遍)

  6、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到了梅花山,欣赏到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你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那句话来说给大家听吧!

  四、指导写字

  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三个生字,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寒:认识新偏旁“宀”,下面是“一、一、丨、丨一”再一个“八”加两点。

  片:教师要强调书写笔顺。教师先板书,再让学生描红。

  息:这个字谁来教?(指导学生如何教字:先分析字的结构,再分析字的每个组成部分,再说说每个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4、春到梅花山

  满山的梅花

  欢乐的海洋

3、《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篇一: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请你打开练习本,在今天的默写前,咱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正确的写字姿势,看谁能比图上的小朋友做的更好(出示坐姿图)

  2.默写: (寒气、休息、欢笑)

  3.投影评议,红笔修改

  寒:宝盖头是房屋的意思,房屋下面有还有两块冰,所以很寒冷。 息:自从心上出

  欢:又字捺变点

  全对的小朋友给自己打一颗星星,请你合上练习本

  板书课题:春到梅花山(用绿粉笔板书“春”,用红粉笔板书“梅花”)

  你读得真好,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你读的太好了,来,你当小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读一读)齐读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春姑娘的脚步,再去南京的梅花山欣赏一番。多媒体播放梅花山的美丽景色。(师有感情口述第一自然段内容)

  过渡:小朋友们,梅花山的梅花开得美吗?你也打开课本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二、 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1、 出示第一句: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1)指名读。(多名)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2)“早春”是什么时候啊?天气怎样啊?

  现在已是早春,你感觉温度怎样?你看校园里其它的花儿都开了吗?

  (3)春天刚来临,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梅花开得可真早啊,所以我们都叫她“报春使者”。

  (4)齐读这段话,你还能知道什么?(抓住“满山”,理解梅花的多。)播放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满山的梅花”。

  板书:满山的梅花

  (5) 漫山遍野到处都开满了梅花,你能把满山都是梅花的景象读出来吗?读给小组内的小朋友听一听(抓住“早春”、“满山”等进行评价)。

  过渡:满山的梅花,红的胜火,白的似雪。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2、出示第二句: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多媒体演示)

  (1) 男女生分组读。那谁能用动作来告诉我,什么叫作“挨”?

  “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表演“挨”体会梅花的多)。读

  了这句话你有没有想到什么上学期学过的词语?引导学生

  用上学过的词“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2) 这么多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竞相开放,我们站在梅花山下,远远地看那山上满山的梅花,那梅花就像———片片彩云

  这么多的梅花连成一片,成了一片梅花彩云,这儿还有一片,这儿,这儿,都是,真多呀!在蓝天的映衬下美极了,真让人喜爱。

  你能读好这些句子吗?让别人一听就觉得梅花山的梅花真美呀!指名读。(只读两句)

  集体评议后引导学生一起读。(你读的真美,连老师都陶醉在这美景里了!你读出的梅花还不够多,不够美,谁能再来读一读?你读的真好,来,你当小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

  刚才,我们站在远处看梅花,现在让我们走近梅花树,看看眼前的梅花吧。

  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齐读这句话。

  (1)想一想,有哪些东西是晶莹透亮的?(珍珠、冰花、露珠??)

  (2)沾满露珠的梅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透亮,如珍珠般美丽,你能读好“晶莹透亮”吗?(你读的梅花真漂亮,像小珍珠一样。你读的梅花还不够晶莹,谁能把梅花读的更亮!多漂亮的梅花呀!)

  (3)那走近梅花树时,小朋友,你能闻到什么?指名说。

  (4)淡淡的香味让人闻了很舒服,老师听出来你非常喜欢这里的梅花,请打开课本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你对梅花的喜爱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你喜欢梅花,喜欢梅花山吗?人们都喜欢梅花,一到休息日啊,梅花山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

  (2)男女生分组读。

  (3)结合实际理解“涌动着的人流”,你在哪里见过涌动的人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赶集的时候、人们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

  你看,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子都来到了梅花山,这么多的人走在美丽的梅花山上,像流水一样,这就是“涌动的人流”。

  (4)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梅花山上,你想说些什么、想干些什么呢?(引导想象说话)

  (5)看着美丽的梅花,闻着淡淡的清香,人们唱歌、跳舞,歌声、笑声融合在一起,这时的梅花山成了———板书:欢乐的海洋

  (6)你能读出这欢乐的气氛吗?读给同组的小朋友听一听。

  三、课堂总结:

  现在,带着你的感情一起齐读课文。

  四:拓展:背诵搜集来的描写梅花的诗

  五、指导写字: 挨休欢

  1、 指名认读生字。

  2、 指导观察“左窄右宽”结构字的特点。交流:我们怎样

  写好这几个字?

  3、 教师讲解、范写,学生观察。

  4、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篇二:《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篇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术语言美,培养共语感。教学难点是理解人们喜爱梅花的原因,紧扣课文中的词语,来体会、感受梅花的美。

  【学情分析】

  《春到梅花山》这一课安排的很好,与季节、生活十分贴近。上这一课时正值桃李纷飞的早春,学生在自家周围就能见到梅花、桃花,因而是比较熟悉的事物,学起来也很感兴趣。但是要理解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常见到的是一株或几株梅花,对于“花海”就只能看看课件,靠想象了。因此要让学生多看图画、视频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书写、组词等方法学习生字,为通读课文打好基础。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进一步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欣赏梅花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拼音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但对于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学生不能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紧扣词句,引导学生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读悟教学法,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感悟到梅花山的意境美和文章的语言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再现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5---8分钟)

  1、小朋友,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小河边的柳树,小草都冒出了嫩绿的小芽。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你们想不想在这个时候跟老师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

  2、去哪儿呢?(出示课题:春到梅花山)

  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结合季节特点,描述春天的美丽现象,以问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门见山的出示课题。】

  3、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4、教师简介梅花山:(课件展示带有课题的梅花山图)

  梅花山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西侧,这里的梅花非常有名。这里植梅400余亩,拥有近200个品种,约1.3万多株,“有名冠中国之首”、“天下第一梅山”之称。梅花山古梅“蹩脚晚水”别有情趣,名梅“半重瓣跳枝”,仅此山独有。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5、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设计意图:边看梅花山的整体图,边听教师介绍梅花山,在对梅花山有一些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欣赏梅花的兴趣。】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5—7分钟)

  1、引导看多媒体课件,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图上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梅花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梅花的美丽及盛况,对课文内容从视角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看课文,欣赏课文朗读视频。要求: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

  hán qìtuì jìn piàn piàn cǎi yún sàn fā

  寒 气 退 尽片片 彩 云 散 发

  huān la āizhe xiūxī rìhái m?i yǒu

  欢 乐 挨 着 休 息 日还 没 有

  shanɡ kāijīnɡ yínɡ t?u liànɡ yǒnɡ d?nɡ

  盛 开 晶莹透 亮 涌 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去掉拼音练读。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巩固学生拼读、识字的能力。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正音,领读,进一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最后再通过理解和去拼音练读,达到学会生字词的目地。】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分几段,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指导:读“盛开的梅花”后作短暂停顿;读“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后作稍长停顿。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朗读第二句。

  (5)齐读。

  6、齐读全文或男女生分段读。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课堂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要读的通顺、流利,还要读的有感情。这就需要在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一年级的学生还较难掌握好,因而教师示范,听录音学读就是指导朗读的'重点。】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0—15分钟)

  1、出示生字词:“寒、还、尽、挨、片、发”

  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上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寒:认识新偏旁“宝盖头”,下面是“一、一、丨、丨一”再一个“八”加两点。 还: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先写里边,再写走之底。

  尽:“尸”要居中,写在横中线的上部。

  挨:认识新偏旁“提手旁”,注意右边的写法。

  片:教师要强调书写笔顺。教师先板书,再让学生描红。

  2、组词运用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这一环节在学生相互交流自主记忆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对书写存在困难的字进行指导,让学生很快掌握字的音、形、义。】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8—10分钟)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扌 ( ) 宀 ( )又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的海洋 ( ) 的清香

  ( ) 的人流 ()的梅花

  3、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花盛开?

  五、板书设计

  4、春到梅花山

  寒、还、尽、挨、片、发

  第二课时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非常美的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学生读)你读得真美,谁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好,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让学生齐读)

  2、复习词语

  那么,课文中的词语你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寒 气退 尽片片彩云 散 发

  欢 乐 挨 着休 息 日还 没 有

  盛 开 晶莹透亮 涌 动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回忆前一节课所学,巩固上一节课的识字教学。】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5—7分钟)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梅花山的梅花怎么样呀?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如果能用上这些词语,那就更好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用自己的话说出一些有关梅花的句子。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

  小结: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呀!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春姑娘的脚步,边看梅花边细细地读读这篇课文,好不好啊?

  播放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录像,伴着舒缓的音乐,听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示范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提出这一问题一方面在于考察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培养阅读归纳的能力。】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了!打开书本,你也读读吧!

  1、小朋友你看(出示图片),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教师引读)

  出示第一句话: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早春”两字变换颜色,让学生加深印象)“早春”是什么时候呀?天气怎么样呀?读读整句话。

  (3)是的,春天刚刚来临,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就”字在老师说的时候相机变换颜色)——开放了,梅花开得可真早呀!

  (4)在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篇三: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二、教学课题:《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受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 教材分析:

  梅花山,顾名思义,以梅花著称。

  从课文简短的几句话便可猜出这里的梅花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因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挤挤挨挨的梅花足以让人想出梅花开放之茂盛,而“片片彩云”的比喻则让人很容易想到像这样旺盛地开放着的梅花一树树,一片片,而且不止一种颜色,不然不能称之为彩云。如果说,这像是站在高处放眼远望到的画面的话,那么“那一朵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便自然地把目光凝聚在面前的一枝梅上。由于注意力从远处收到眼前,于是,梅花淡淡的清香也在不经意间沁入心脾,让人流连花间,不舍得离去。

  梅花自古就是高洁的象征。林和靖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迷离了多少人的想象?更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不随波逐流,使梅如凡间而不沾世俗的仙子,盈盈地,浅浅地,不由你心魄不动。

  并且,梅花还是报春的使者,“二十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不管是傲雪的蜡梅,还是报春的春梅,都让人无比喜爱。难怪通往梅花的山的路上人流如潮。可是,这种热闹的场景似乎又不应该与梅相依存。

  说了这么多,课文无非是想让孩子们透过文字知道梅花报春,梅花美丽而清香,人们喜欢它。但是,文中形容梅花质感的词语“晶莹透亮”,对于没亲眼见过梅花的孩子们来说,要想真正感受到它的味道,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教学重、难点: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紧扣文中的词句,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意境美和语音美培养其语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指导观察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指导:自学法、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

  花山怎么样?

  3、简介梅花山(出示课件)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下呢?

  二)、初读指导:

  1、(课件播放梅花开放图)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课件播放课文)要求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

  (2)让学生同桌互读,个别读,集体读。

  5、出示长句子,指导读好停顿。

  (1)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2)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6、齐读课文。

  三)、细读第1自然段。

  1、 出示思考题。

  ①梅花什么时候开放?

  ②在远处看,盛开的梅花是什么样的?

  ③到近处看,一朵一朵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 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答案,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3、 指名回答问题,相机理解有关词句并指导朗读。

  ①"早春" "还??就"说明了梅花开得很早,"满山"说明梅花开得很多。

  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表演一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开放的梅花?(想表演的小朋友上台来,把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表演盛开的梅花,并对着坐着的学生说“瞧,他们这个样子,就是一个挨着一个。”教师自己也凑过去和他们紧挨着,然后说:“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看,我们成好朋友了!”让互相挨着的小朋友说。“满山的梅花,现在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亲密地开放吧!”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梅花开得多而密,而且是争相开放)

  梅花们争芳斗艳,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白的像雪,粉的如霞,红的似火,远远望去,出示图,看,你觉得像什么?"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把什么比成什么?

  引导学生远看图上的梅花,体会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

  ③师小结:梅花竞相开放,密密麻麻,热热闹闹,令人兴奋不已!刚才,我们远远欣赏了梅花,现在我们再走近一点,仔细欣赏一下。(过渡到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

  1 )、那梅花,散发出清香。

  2)、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读一读,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一朵一朵。说明了什么?(数量多)你见过哪些东西是"晶莹透亮"的?梅花"晶莹透亮" 说明什么?(颜色鲜) 师述:在梅花丛中,看着美丽的梅花,闻着淡淡的清香,你心里一定有很美妙的感受,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4、指导朗读。

  梅花山的梅花开得这么多,这么美,小朋友喜欢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用喜爱、赞赏的语气读)

  四)、细读第2自然段。

  1、盛开的梅花是那样的吸引人,所以人们喜欢(生读??)一到休息日便怎么样呢?(生读??),梅花山成了(生读??)

  2、"报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报春的梅花?(引导谈第 1自然段,说说从哪儿看出梅花开得早)读后,你觉得人们对待梅花的态度怎样?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呢?(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

  3、你在什么地方也见过“人流涌动”? 引导加深对“人流涌动”的理解。

  (节日的集市上、双休或过年时人们到大超市购物、电影散场时、著名景点观光。)

  4、梅花山上人流涌动,人多得像水流一样,涌来涌去。这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梅花山真热闹,真美!)指名朗读前半句。

  看着那朵朵绽开笑脸的梅花,人们心情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所以作者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板书:欢乐的海洋

  梅花山上欢乐,热烈的气氛把老师都给感染了,谁愿和老师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的?

  5、如果现在你就在这群看花的人群中,眼望着这美丽的梅花,尽情享受着阵阵清香,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上书上的语句。

  6、大家的发言真精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感受一下这热闹,欢快的气氛。学生朗读第二段。

  五)、当堂训练: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运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领读两个长句(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二)讲读课文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效果。

  汇报读懂了什么?

  (3)梅花山的梅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香,你们喜欢。请选折你喜欢的句子朗读,然后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4)各自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一共有两句话。请你们组有读,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归纳:第一句话是总写,第二句话具体写人们怎么喜爱它的。

  (3)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4)回忆全文内容。

  (5)练习朗读全文,指名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像”练习打比方,口头说一句话。

  3、填空:

  (1)人们喜爱()。

  (2)梅花山发出()。

  (3)春风姐姐轻轻( )。

  (4)春笋掀翻()。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在田字格中将生字端正、匀称、美观的书写。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写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1)人们喜爱()。

  (2)梅花山发出()。

  (3)春风姐姐轻轻( )。

  (4)春笋掀翻()。

  2、用“像”练习打比方,口头说一句话。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说出下列偏旁:

  尸字头又字旁提手旁自字头

  2、出示生字,要求自主学习,说说怎样才能把下面这些字写好:

  发片休息还退挨寒

  3、组织交流

  片:最后一笔竖折。

  发:最后一点别忘了。

  休:左窄右宽。

  尽:尸字头居中,两点保持一定距离。

  还、退:半包围结构。

  学生说一个,教师板书一个。

  4、学生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写字。

  2、用下列偏旁组字。

  提手旁()()()宝盖头()()()三点水()()()走之底()()()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4、春到梅花山

  人们            梅花

  涌动         盛开 挨着 片片彩云

  人流         一朵一朵  晶莹透亮

  欢乐的海洋      散发      清香

  (多)           (美)

5、《到山下去看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设想:

  两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经教完;第二板“感悟自然”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也已经教完。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教学主要在散文的阅读理解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不难,所以用指导阅读的方法处理。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2、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1

  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是让我们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感悟自然”是让我们体会自然风物引发的.人生感怀。马上我们要学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下面我们看看,两篇文章有怎样的“沉思”和顿悟?

  二、字词积累

  听写和注音:

  蓊郁( ) 游弋( ) 惬意( ) 峻峭( ) 懒惰( ) 虚掷( ) 挥霍( ) 徜佯( ) 缪斯女神( ) 黑魆魆( ) 瓶塞( )注意(塞北、堵塞的读音) 喧嚣( ) 混浊( ) 吞噬( ) 涟漪( ) 厮守( ) 水漉漉( ) 一泓湖水( ) 清澈( ) 深邃僻隐( ) 一瞥( ) 引擎( ) 油腻( )

  嗥叫( ) 山崖( ) 驯服( ) 迸发( ) 拾遗( )(注意拾级而上) 毛骨悚然( ) 嘎啦( ) 砰砰( ) 嬉戏( ) 蠕动( ) 枪膛( ) 无动于衷( ) 闪烁( ) 饿殍( ) 疲惫( ) 湍急( )

  三、整体理解

  1、了解作者

  (1)美国作家梭罗,19世纪美国作家。1845年,他摒弃繁华生活,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若干年后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一向被人们称为“梭罗的精神自传”,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神韵蕴藏在里面。进入瓦尔登湖,里面惯有的虚静与孤寂、思想与灵光,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课文《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

  (2)奥尔多利奥波德19世纪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2、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1)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文段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本文原题是《湖》,现在题目改成“神的一滴”,如何理解?

  “火车从来不停下来欣赏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留心这些风景的。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

  答案

  作者高度赞扬瓦尔登湖的神圣。瓦尔登湖的清纯、圣洁如同神灵一般,她可以让你涤荡灵魂,悔赎原罪。那一滴是她俯视天下,哀怜众生的泪

6、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到山下去看树》的教学反思

  在执教《到山下去看树》这一文时,我在课堂上抓住学生整理课文所提到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孩子们一起去思考,一起去探寻文字背后所蕴含着的言外之音弦外之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想象,补白文字。

  课文在开头写战士们所驻守的那块“黑褐色的土地上”,“高原一年四季飞雪茫茫,闭眼冰天,睁眼大雪,只能隔着厚厚的墨镜看世界,满世界除了风雪,连根青草、连只飞鸟都看不见”。这样的体会对学生来说太遥远了,而这短短的文字根本就无法让孩子们走进那样一个甚至让人有些恐惧的世界。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里,他们只是觉得那里环境太恶劣了。为了加强孩子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我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那样的地方,在我们的视野里,究竟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鹅毛大雪纷纷飘落的样子;到处都是冰雪的.世界……能听到狂风呼啸的声音;能听到冰雹落地的声音……)其实不是同学们的语言贫乏,不是我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而是战士们所能看到本来就少,而这一切还是透过“厚厚的墨镜”所看到的。他们耳朵所能听到的声响也极其有限,所以当“只能听到简单的几个喂字,但我们仍然为能听到山外的声音而欢呼雀跃。”

  二、抓住动作,感悟情感。

  “将军转过身去,他哽咽着,两颗豆大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滚下来” 。“随后,将军缓缓地抬起手来,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在教学这一语段的时候,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将军是身经百战的军人,军人更是流汗流血不流泪,将军的泪珠,将军这一个庄严的军礼包含着什么?(将军对这些守卫祖国疆土的戍边战士的感激之情;对这些战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毫无怨言地守卫祖国边疆的那份敬佩之情。)这是我课前备课时所想到的答案,而学生的补充更揭示了将军的动作的深刻内涵。

  (愧疚——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整整三年,只是想下山去看看树。而就这么简单的要求,将军以前居然都不知道;这么长的时间,将军居然都没有来看望一下这一群可爱的战士,将军觉得愧对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是我的老师,课堂上只要学生思维的智慧火光一旦被点亮,它所绽放的光芒将会瑰丽无比。

  三、抓住“眷念”,升华情感。

  “离开那儿好几年,每当在夜里想起那些日子,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深深的眷念。”针对“眷念”一词,课前我设计了如下的质疑:那是个鸟都飞不到的地方,那里冰雪覆盖,生活单调,环境极其恶劣,作者为什么还如此深深地眷念那里?在课前我所预想的答案是:那里练就了战士们坚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学生有了前面对环境的想象,对将军情感的烘托,觉得这眷念中还包含着一份责任,一份守卫祖国边疆的沉甸甸的责任。

  语文是传递情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是智慧催生智慧的沃土,是教师学生享受精神盛宴的乐园。

7、《春到梅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软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8、《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新美南吉是日本的儿童文学家,只活了30岁。她的作品很适合儿童阅读。《去年的树》就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被选入了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而且还选入了《世界著名童话选》。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的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灯火,鸟儿唱起去年的歌。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学会把课文读通、读懂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鸟儿与树,是一对好朋友,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齐读课题,课题质疑。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因为它——————————————。

  三、悟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课文情感:

  (投影出示小鸟的三次询问)鸟对树的情谊浓缩在鸟的询问中。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4)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课文,拓展创新,实现文本对话。

  1、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厚意,把大树也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你们能代替大树向小鸟说点儿什么吗?(肺腑之言)

  2、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小鸟、大门、伐木人、作者……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3、回归课题,升华理解,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4、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三、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升华。

  1、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4、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感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懂得友情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