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2023-07-14 11:42:11

  《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1、《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认会5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语言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关于生字

  本课的几个生字,“爆、曈、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换”字右边的撇不出头,不要写成“央”字。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1课时。

  拓展习题

  1、默写古诗。

  元日

  ,。

  ,。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画面,并把想像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教案精品

  元日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春节的诗句;录音《新年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析题。

  1、听唱《新年好》后,教师激情导入:是呀,过新年时我们唱歌、跳舞,心里多高兴呀!你们知道吗?过新年时还有很多更让人高兴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读通古诗。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初读情况,正音。

  2、读出问题

  1)轻声再读古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解决不了的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出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看看前面提出问题哪些能自我解决。

  2)借助工具书,试想想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体会给予肯定,并相机引导A理解除:除去,过去。B、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C、体会“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换”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D、感受诗中全民族欢渡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吟诵古诗,启发想像。

  1)指生吟读,师生评价。

  2)师配乐范读,生评。师生交流读好古诗的秘决。除了注意语速、语气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把诗中的感情读出来。

  3)学生练读,边读边联想。

  4)指生读,评议读、齐读、背诵。

  5)画一画,说一说,把诗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延伸拓展,感受民俗

  1、阅读“语文天地”中的《过年》,谈谈自己对过年的认识和感受。

  2、课外搜集有关中国人过年习俗的资料,同桌交流。

2、《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学习古诗《元日》。

  1、读——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2)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3)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

  (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

  (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2)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

  采用“对诗”、“诗句接龙”等形式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放手让学生按照“读——看——议——评——诵”的方法自学。教师只作必要的指点即可,重点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这么冷的天,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

  作业超市:

  1、收集王安石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2、收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3、收集课外你喜欢的古诗,试着理解

  4、模仿古诗自己也写一首

3、《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元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解决。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展开合理想象,把诗句变成画面,再把画变成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过节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迎新春

  2、说说看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

  3、揭题: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解题:元日

  二、学文

  1、初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2、学贵有疑:预习时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师板书.

  3、学应有法,解疑

  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你的学法金钥匙告诉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爆竹:炮仗鞭炮指名书写,师范写。的爆竹声(噼里啪啦噼噼啪啪此起彼伏)

  岁:年,哪些词或诗句也曾用到岁?

  岁岁平安“一岁一枯荣”

  除:除去送走过去

  屠苏:草名酒

  曈曈日:初生的太阳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老师也有把金钥匙,每一单元的整体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请同学们翻开123页,拿起笔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咱们快速地默读开卷有益:过年,你就明白新桃旧符是什么了。

  指名说:桃符是什么?它就是现在的春联。

  4、理解感悟

  ①明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同桌试试,指名说,

  课件:结合画面,再次描述。师描述

  ②想象说话:快过年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说你过年时总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闭眼想象,脑子里就像在演电影一般浮现出过年时的`情景,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范读,生想象,指名说。

  ③指导读: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把过年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景象描绘出来。真棒!不知道你能不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元日的热闹气氛表现出来?

  自己试试。

  ④背诵,画面辅助.

  三、拓展,了解春节的各种习俗

  1、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指名读,渗透春联的知识:春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还有横批。

  2、对对联:你能试着对出下联吗?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

  3、课文插图里也有一幅春联,你能读出来吗?

  被挡住的字咱们帮它填上: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横批:辞旧迎新

  相机了解除夕夜

  5、贴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与祝愿,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语文天地里也有一幅对联,请看:

  莺歌燕舞春无限,雨顺风调岁有余。

  你能说说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祝愿吗?

  6、交流带来的春联.

4、《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查工具书结合上下句学会生词:屠苏、曈曈、桃符,掌握学习方法。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二、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插图中的两幅春联。

  2、歌曲《过大年》、喜庆的图片,用以课前渲染气氛;

  3、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反应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吗?[板书:过年]我们说的“过年”指什么时候,谁知道?[板书:春节正月初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古人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号、春节)。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首诗在书上96页,打开书。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小老师教读生字。

  这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谁愿意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教教大家?(给已经能够认读的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激发学习生字的兴趣)

  哪个最难读、最容易读错?哪位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学生发言时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读。重点引导读准“爆”、“屠”、“瞳”、“符”的读音。)

  齐读生字。(出示所有要认的'生字,去掉拼音。)问:你还会读吗?先自己试试,然后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在组内抽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比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小朋友先组内练读,老师再多形式抽读生字卡片。)

  3、出示词语卡片:(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1)男女生赛读;

  (2)质疑问难。哪个词语你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4、引导学法。有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那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指名发言讨论。(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三、读中悟情,读中生情

  1、品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欣喜、兴奋!读出温暖、希望!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指名读,男女生呼应读。

  2、品读“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意吗?(除旧布新,表达祝福)

  那就让我们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贴春联是我国传统的年俗,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课文插图中的两幅春联:

  福满人间,春回大地

  笑饮丰年酒一杯,喜看迎春花千树

  指导学生朗读后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感受几幅春联的意蕴,感悟民俗文化的美妙。同时也是为朗读指导奠定情感氛围的基础。)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人们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方式。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先指名读,再齐读。

5、《元日》语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l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

  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

6、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上册《元日》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教学了古诗《元日》 ,遵循古诗教学的步骤: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引导学生从我国传统节日入手,体会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透过古诗悟诗情,了解诗人的远大理想:除旧布新、富国强民。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最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是:教师范读的.少,学生诵读的少;时间安排欠缺,课堂节奏感不强,在规定的四十分钟内没有完成预设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到位;总觉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牵着学生走, 让学生真正读懂 “老古诗” 还做得不够好。 因此,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教学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7、《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其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的作品。此首七言绝句介绍了古时候人们过新年的风俗,描写了新春佳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整首诗篇幅短小,内容除个别古词外,较为浅显易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较为熟练地通过自主阅读资料来疏通、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

  针对文本特点与学生学情,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首先,我通过欣赏春节音乐的方式激趣导入,让学生们说说“从音乐声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氛?”来引出古诗题目,在板书课题时,我着重强调“元”字的理解,通过出示字典上关于“元”的六种解释,让学生们自己对照意思,选择出《元日》中的“元”是第一、最初的意思,从而顺理成章地解题,“元日”便是春节。解题之后,我便开始教给学生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朗读。通过自由朗读后指名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发现朗读古诗需要注意停顿与节奏才能读出古韵,用斜线的记号把古诗的停顿标出。其次,我便让学生尝试去读懂故事,遇到难以解决的字词理解要在书上做好记号。接着,我以每一行诗先读、再交流难懂的字词、接着连起来说说意思、最后想象画面、分析这幅画面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的形式来开展理解诗意的教学。如“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句,先指名读,其次有学生提问“‘一岁除 中的‘岁 和‘除 是什么意思?”,接着有预习充分的学生便回答“除”是“去”的意思,我在一旁补充:也有交替、改变的意思。而这边的“岁”我引导学生回想《春联》一文中的一副对联:“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里面“辞旧岁”对“贺新年”,“岁”对“年”,显然“岁”就是年的意思。那么,如此分析下来,整个一行诗很多学生都能把意思完整地说出来了,最后,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耳边就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在这样的声音中,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悄悄地过来了。学生们都感受到了欢乐、热闹的气氛,我适时进行板书。以下的三行诗我便用相同的方法教学,其中也拓展了一些关于古代“爆竹”的来历、饮屠苏酒的故事来使学生们更彻底地理解古代的过年习俗。分析完整首诗的意思,我便请同学们三个字概括古时候人们过春节的风俗,有的学生在“放鞭炮”和“燃爆竹”之间犹豫摇摆,经过讨论斟酌,我与学生们一致认为“燃”字更有古意,而引用原文中的“爆竹”一词也更贴合诗意,就在字词的反复推敲下,我与学生一起概括出古人过年的三大风俗:“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接着,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之后一起分享交流。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还需读懂诗人在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感情,这就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我采用直接出示资料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发现王安石是在担任宰相推行新政时创作《元日》的,结合当时背景,很快就能感受到诗人此刻高兴、激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境。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积累了王安石另外两首十分著名的古诗进行古诗的课外拓展,分别是《梅花》和《泊船瓜洲》。

  通过《元日》的教学,我发现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概括而言就是解题、读通、读懂、读到诗人心里去。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反复地强调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希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元日》的内容还是很简单的,个别词语的意思我采用出示小资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从而锻炼他们对资料的提炼与理解能力。最后,在处理教学时间安排上我出现了时间不够的情况,经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出在最后引入作者的介绍与写作背景的引入上面,这一部分我讲得过于详细了,假若能处理得简单干脆一点,整节课的时间会是恰好的,而对于学生的理解、吸收也会是适量、合理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8、《元日》教学反思

  一节赛课刚刚结束,我的脑海中还在不断地回放课上的一幕又一幕,心里也一直难以平静。耳边依旧回荡着孩子们朗诵古诗那稚嫩的声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在陌生的地方,与陌生的学生,上了一节公开课,缘分竟如此莫名其妙。我们从陌生开始,在依依不舍中结束,这个过程是何等的愉悦,又是何等的幸福,我享受这样的感觉。

  回顾这次讲课,我经历了理论考试,现场抽课、抽班级,再现场设计教案等环节,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种痛苦地折磨,对我而言却是兴奋与快乐的。由于抽讲课的时间有些靠后,这让我有机会又经历了试讲、磨课,修改教案的过程。

  在与代玲校长磨课的过程中,她尊重我的想法,适当点拨,使课堂设计的环节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巧妙的解决我可能容易“断片”的部分,让我呈现了一节理念较新的识字课。春来校长的一句金言:“旧符,我试听时,有个孩子当成衣服了,换了别校的孩子,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想想如何解决。”这让我做好充足的准备,解决孩子容易误会的词语。刘影老师给我带班,我在比赛现场就接到微信:“祝今日好运,稳稳发挥,不必急着回来。”这让我放下班级的繁杂琐事,安然参加比赛。

  一节课的背后,承载了太多人的辛劳付出,而我只有在反思中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前行,回味本节课,有三处设计较为出彩:

  一、看图猜节,激趣导入。这环节设计较为巧妙。

  课前,我先后出示了三幅图,图中提供了节日的习俗,让学生看图猜猜是什么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也解决了课后的练习。再引入新课《元日》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设计,不仅满足低段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古诗做好了情感和知识地铺垫。

  二.分散识字,降低难度。本课《元日》要求会认10个字,本课打破了以往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习惯,将识字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识字是让学生在古诗中寻找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随着学生的汇报,我板书:爆竹屠苏桃符,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学习“爆——暴,屠,苏和符”,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识字的方法。第二部分识字是在了解诗意后,读成语来识字。“除旧迎新、春风送暖、千门万户、以旧换新”让学生用第一部分的识字方法来自学,并汇报以上成语中的生字。

  设计意图:由合作识字,到自学识字,学生的识字有了层次性的变化,识字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诗,将识字、读诗、背诗紧密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感悟诗意,巧妙渗透。低段古诗的理解不要过深的挖掘,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创设过年的`情景,用教师的语言描写诗意,学生去想象过春节的画面,读出相应的古诗,这样的导读设计,迎来了本节课中的情感高潮。

  一节课虽然精心设计,还是美中不足:

  一.板书设计不美观。当我看到照片中的板书时,我真想冲进画面里,擦了重写的感觉。由于黑板块太小,我的板书设计就显得太满,字也写得有些歪扭,当时代玲校长也建议我写到虚宫格中,我觉得麻烦,浪费时间,图省事,懒于约束导致自己觉得失去了颜面。

  二.写字时间还应该再充足些。虽然预设时就写一个字象形字“户”,其实我是还想再多些一个字的,课上我让一名学生指导我写字,我再指导其他同学写,这环节是我课上随机生成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在展示一名同学写的字时候,由于调整投影仪的大小时浪费了时间,让写字的时间变得紧张,就完成了这预设的一个字,有些遗憾。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上完课后的兴奋,兴奋过后的沉思,似乎总有“如果”相伴,“如果,这一环节,我……”唉,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在这次比赛中,磨课再一次让我成长,总结得与失,才能让自己更自信的前行。

9、《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

  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习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

  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