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2023-07-08 10:22:10

  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1、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不见九州同。

  王师( )中原日,家祭( )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

2、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古诗

  2.从生活实际中识字

  (1)认读生字

  (2)创设生活情景,利用课文的语境,综合运用生字。

  (3)写字指导

  三、学习古诗《回香偶书》

  1.自由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读古诗

  4.创设情境

  5.有朗读全诗

  四、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增汪伦》,体会诗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怎样读出感情?

  3.班上汇报。

  4.创设情境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四、指名读古诗两首。

3、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春天和夏天的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游园不值是宋朝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写诗人去友人园中观赏春色,主人不在,但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想像满园春色感到快慰。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了诗人可能与友人林子方夜宿净慈寺,于是再次放眼饱览西湖美景。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应怜、小扣、潋滟、空蒙、相宜、毕竟、映日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表达。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2、指导学生想像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休验诗意及古诗的节奏、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以前同学们读过不少古诗,我们课本中的古诗大多写景抒情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板书:古诗三首

  二、指导自学

  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让学生说。

  (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

  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的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2、学生自学古诗。

  3、教师点拔:

  A、弄清古今词意的不同。(让学生说,然后教师补充)

  游,游玩。不值,没有遇到。怜,爱惜。扉,柴门。应,大概。

  B、调整词序。

  应怜屐齿印苍苔调换为应怜苍苔屐齿印。

  C、补充主语。

  4、品读:

  A、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要点: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C、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练习。

  这首诗先写做了什么?后写看见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总结学习《游园不值》的方法:

  1、你是怎样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的?

  2、学习方法:想像意境,体验情感;有语气地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我感悟、体验,同学间讨论交流。

  3、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第三首古诗。

  二、点拔、提示参考

  1、介绍作者:

  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杨万里,南宋时期江西吉水人。

  2、解释字词句。

  饮,饮酒。潋滟,小波荡漾的样子。空蒙,水气迷蒙。

  欲,想要。

  宜,好的。毕竟,到底。接天,一望无际。别样,特别。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下。

  3、品读。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了西湖水光与天色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象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与众不同,上联抒情,下联写景。诗中描写的正是六月,正是莲藕花叶的极盛期。因此触目皆是荷叶,一碧万倾。

  4、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季节的景物?表达的共同感情是什么?读要体现出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根据诗句画景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5、课文《古诗》教案一等奖

  教材内容:

  六年制小学语文

  学生视角: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 :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

  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

  自主体悟 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6、一年级课文《古诗》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诗歌,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的.便是“诗境”!

  一、悟情

  课文所选两首诗明白如话,但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 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自悟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中能够体会到的,等等。

  三、读背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古代诗歌语言,体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7、古诗《古诗》教学反思

  《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学生早已能背诵,通过各种渠道也基本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但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激发学生情感。课堂上,我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使图文对照了起来。先让学生看清图,也就更能理解了“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和“红于二月花”等,看着赏心悦目的美景,诗人便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了。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人的那种喜悦心情。再引导学生看第二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完全不一样,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然后再来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一喜一悲,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这时,我适时地点拨:环境的烘托,也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心境。接下来,再来读一读《山行》,你能想象出那副画面吗?(曲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枯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最后,让孩子们通过高声吟诵,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诗歌带给他们的快意!我想:绵绵诗情也会像一股溪流涌进孩子们的心扉吧!

8、古诗的课文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9、古诗《咏柳》《春日》的教学反思

  1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2《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 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3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5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10、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

  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