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案

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2023-07-06 13:55:11

  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1、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二)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同样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课前准备

  (一)教具:小花、树叶、小兔、萝卜、小鸡、小鸭、苹果、桃子图片。田字格小黑板,绒板。

  (二)学具:每人准备圆片、方块、三角形各1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同样多”的概念。

  (1)出示绒板图。(事先将小花和树叶混放在绒板上)

  师问:谁能告诉大家,是花多,还是树叶多?

  师说:要想知道花多,还是树叶多,我们先进行分类,把它们排列整齐,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老师把花和树叶排列成两排)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老师带领学生说:一朵花对一片树叶,一朵花对一片树叶……(老师边说边连线)

  师说:每朵花都对上一片树叶,每片树叶都对上一朵花。没有多余的花,也没有多余的树叶。说明花和树叶怎么样?(同样多)

  学生练说:花和树叶同样多。树叶和花同样多。

  (2)出示萝卜和小兔图:

  老师先摆出4个萝卜,再摆出4只兔子。

  师问:

  ①这幅图表示什么?

  ②谁能告诉大家,萝卜多,还是兔子多?

  师说:要想知道萝卜多,还是兔子多,我们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老师带领学生边说边画线:一个萝卜对一只兔子,一个萝卜对一只兔子……正好,都对上了。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兔子。我们就说萝卜和兔子同样多。指名学生练习说:萝卜和兔子同样多。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3)摆一摆:

  ①左边摆3个圆片,右边摆方块,方块要和圆片同样多。想想应该摆几个方块。

  ②上排摆5个圆片,下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应该摆几个三角形。

  2.初步建立“多些”、“少些”的概念。

  (1)出示小鸡小鸭图:

  老师在黑板上先贴出2只小鸡的集合图,对着小鸡贴出1只小鸭的集合图。

  师问: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哪个少些?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要想知道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少些,就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把这个圈里的小鸡和那个圈里的小鸭一只对一只地对起来。齐说:“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学生说,老师画线。)

  师问:

  ①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没有?(没有)

  ②有多余的小鸡吗?(有)

  ③有多余的小鸭吗?(没有)

  师说:小鸭没有多余的,而小鸡有多余的,就是小鸡多些,小鸭少些。就可以说:小鸡比小鸭多,反过来说,小鸭比小鸡少。

  学生自己小声练习说、指名说。

  (2)出示苹果、桃子图:

  老师在黑板上先贴出2个苹果的集合图,对着苹果再贴出3个桃子的集合图。

  师问:我们怎样来比较苹果和桃子,哪个多些,哪个少些?(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

  师说:对,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同学们说,老师画线:一个苹果对一个桃子,一个苹果对一个桃子。

  师问:比的结果是什么?(苹果比桃子少)还可以怎么说?(桃子比苹果多)

  学生小声练习说。

  (3)摆一摆:

  ①左边摆4个圆片,右边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片多1个。

  ②左边摆5个方块,右边摆圆片,圆片要比方块少2个。

  ③上排摆6个圆片,下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

  (二)巩固反馈

  1.出图,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学生说,老师连线。或指名学生上前连线。

  2.在课本上做练习一第2,3题。

  3.做写字的准备练习。

  (1)练习画横线:

  师说:画横线时,由左向右一笔写完。横要写平,要写在田字格左半格的横虚线上。(老师示范)

  学生在书上田字格里写横。

  (2)练习画竖线:

  师说:画竖线时,由上到下一笔写完。竖要写直,要写在田字格左半格的中间,上下要留空。(老师示范,学生在书上田字格里写竖)

  (3)练习画半圆:

  师说:画半圆时,弯要拐得圆一些。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的左上格练习画半圆,再在田字格的左下格画半圆。

  课堂设计说明

  一、在建立“同样多”的概念这个环节上,先设计了小花和树叶比多少的准备题。而且把花和树叶混放在一起,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去探索,去思考。再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清楚看到要先分类,然后排列成行,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在进行萝卜和小兔比多少时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二、在建立“同样多”,“多些”、“少些”的概念后,都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同样多”、“多些”、“少些”的理解。

  三、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如: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四、巩固反馈的第1题是为做好书上作业做准备的。

2、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二)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同样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课前准备

  (一)教具:小花、树叶、小兔、萝卜、小鸡、小鸭、苹果、桃子图片。田字格小黑板,绒板。

  (二)学具:每人准备圆片、方块、三角形各1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同样多”的概念。

  (1)出示绒板图。(事先将小花和树叶混放在绒板上)

  师问:谁能告诉大家,是花多,还是树叶多?

  师说:要想知道花多,还是树叶多,我们先进行分类,把它们排列整齐,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老师把花和树叶排列成两排)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老师带领学生说:一朵花对一片树叶,一朵花对一片树叶……(老师边说边连线)

  师说:每朵花都对上一片树叶,每片树叶都对上一朵花。没有多余的花,也没有多余的树叶。说明花和树叶怎么样?(同样多)

  学生练说:花和树叶同样多。树叶和花同样多。

  (2)出示萝卜和小兔图:

  老师先摆出4个萝卜,再摆出4只兔子。

  师问:

  ①这幅图表示什么?

  ②谁能告诉大家,萝卜多,还是兔子多?

  师说:要想知道萝卜多,还是兔子多,我们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老师带领学生边说边画线:一个萝卜对一只兔子,一个萝卜对一只兔子……正好,都对上了。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兔子。我们就说萝卜和兔子同样多。指名学生练习说:萝卜和兔子同样多。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3)摆一摆:

  ①左边摆3个圆片,右边摆方块,方块要和圆片同样多。想想应该摆几个方块。

  ②上排摆5个圆片,下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应该摆几个三角形。

  2.初步建立“多些”、“少些”的概念。

  (1)出示小鸡小鸭图:

  老师在黑板上先贴出2只小鸡的集合图,对着小鸡贴出1只小鸭的集合图。

  师问: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哪个少些?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要想知道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少些,就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把这个圈里的`小鸡和那个圈里的小鸭一只对一只地对起来。齐说:“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学生说,老师画线。)

  师问:

  ①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没有?(没有)

  ②有多余的小鸡吗?(有)

  ③有多余的小鸭吗?(没有)

  师说:小鸭没有多余的,而小鸡有多余的,就是小鸡多些,小鸭少些。就可以说:小鸡比小鸭多,反过来说,小鸭比小鸡少。

  学生自己小声练习说、指名说。

  (2)出示苹果、桃子图:

  老师在黑板上先贴出2个苹果的集合图,对着苹果再贴出3个桃子的集合图。

  师问:我们怎样来比较苹果和桃子,哪个多些,哪个少些?(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

  师说:对,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同学们说,老师画线:一个苹果对一个桃子,一个苹果对一个桃子。

  师问:比的结果是什么?(苹果比桃子少)还可以怎么说?(桃子比苹果多)

  学生小声练习说。

  (3)摆一摆:

  ①左边摆4个圆片,右边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片多1个。

  ②左边摆5个方块,右边摆圆片,圆片要比方块少2个。

  ③上排摆6个圆片,下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

  (二)巩固反馈

  1.出图,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学生说,老师连线。或指名学生上前连线。

  2.在课本上做练习一第2,3题。

  3.做写字的准备练习。

  (1)练习画横线:

  师说:画横线时,由左向右一笔写完。横要写平,要写在田字格左半格的横虚线上。(老师示范)

  学生在书上田字格里写横。

  (2)练习画竖线:

  师说:画竖线时,由上到下一笔写完。竖要写直,要写在田字格左半格的中间,上下要留空。(老师示范,学生在书上田字格里写竖)

  (3)练习画半圆:

  师说:画半圆时,弯要拐得圆一些。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的左上格练习画半圆,再在田字格的左下格画半圆。

  课堂设计说明

  一、在建立“同样多”的概念这个环节上,先设计了小花和树叶比多少的准备题。而且把花和树叶混放在一起,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去探索,去思考。再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清楚看到要先分类,然后排列成行,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在进行萝卜和小兔比多少时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二、在建立“同样多”,“多些”、“少些”的概念后,都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同样多”、“多些”、“少些”的理解。

  三、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如: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四、巩固反馈的第1题是为做好书上作业做准备的。

3、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数数。

  (1)从1数到10。

  (2)教师把实物图贴在磁性板上,要求学生数数。

  ①左边贴4只小鸡,右边贴7只大公鸡。

  要求学生说出:左边有4只小鸡,右边有7只大公鸡。

  ②第一排贴6朵红花,第二排贴4朵黄花。

  要求学生说出:第一排(或上面一排)有6朵红花,第二排(或下面一排)有4朵黄花。

  2、请小朋友把学具袋中的学具拿出来,先分类,再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有几个。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同样多”。

  引入:同学们,为了学好今天的新知识,老师特意买来了一些萝卜,并请来了一些小白兔。

  (1)电脑动画显示4个萝卜集合图。

  提问:这里有几个萝卜?

  (2)电脑动画显示4只白兔集合图。

  请同学们再看,老师请来了几名白兔,白兔最爱吃什么?

  (3)谈话:下面我们把这些萝卜分给白兔吃(把萝卜和白兔一对一地连接)。

  (4)提问:一只白兔吃一个萝卜,连线以后,小朋友看,萝卜有多余的吗?白兔都吃上萝卜了吗?

  (5)揭示:萝卜与白兔比,一个萝卜对一只白兔,萝卜和白兔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板书课题:“同样多”)

  2、操作。

  (1)竖着摆2个○,在○的右边摆□,□要和○同样多(教师带着学生一对一的摆)。

  (2)横着摆4个○,在○的下面摆△,△要和○同样多(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余的学生在课桌上摆,然后集体订正)。

  3、实践。

  (1)教师出示两个实物袋(一个袋装5个杯子,另一个袋装5个杯盖),拿出5个杯子(放在讲台上)。

  (2)想一想:要想知道杯子和杯盖是不是同样多,你会怎样做?(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操作演示:将杯盖盖在杯子上)

  (3)说一说:(启发学生说)每个杯子和每个杯盖正好全部配对起来,我们就说:杯子和杯盖同样多。

  4、教学“多些、少些”。

  (1)电脑动画显示2只小鸡的集合图和1只小鸭的集合图。

  ①观察思考:不用数,怎样比就能一眼看出小鸡和小鸭谁多些,谁少些?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连线边继续引导观察: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再仔细观察: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鸭吗?

  ③揭示:小鸡和小鸭比,一只小鸭对一只小鸡,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小鸭没有多余的,可是小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就说:小鸡比小鸭多。

  (2)电脑动画显示2个苹果集合图和3个桃的集合图。

  ①提问:怎样比较苹果和桃谁多、谁少:

  ②引导观察:通过连线,你发现谁多些?谁少些?为什么这样说?

  ③启发学生口述:苹果比桃少或桃比苹果多。(板书课题:多些、少些)

  5、操作。

  (1)第一排摆3个○,在○下面摆△,△要和○同样多。

  (2)第一排摆3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

  (3)第一排摆4个○,在○下面摆△,△要比○少2个。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两种实物比多少,有时同样多,有时多些,有时少些,我们可以用一个对一个连线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观察又不容易出错。

  (三)巩固练习

  1、先连线,再说出比的结果。(课件出示下图)

  6个羽毛球

  5个乒乓球

  5张桌子

  5把椅子

  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课件出示第2题的图)

  (1)让学生数一数各是多少,然后教师启发,跟这两只

  小狗的数量同样多的点子图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教师连线。

  (2)请一个学生在投影片上连松鼠图与点子图。

  (3)剩下的'两幅图与点子图连线请学生打开书做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教师读题,使学生明确要求。

  (2)要求学生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拍手游戏。

  (1)教师拍5下,学生拍5下。

  要求学生说出:教师和学生拍的同样多。

  (2)教师拍7下,学生拍6个。

  要求学生说出:老师比学生拍得多些。

  (3)教师拍4个,学生拍5个。

  要求学生说出:“老师比学生拍得少些”。

  ……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来比多少,大家懂得了“多”和“少”或者“同样多”都是比出来的,回家后小朋友可以数一数家里有几个男的,有几个女的,家里人是男的比女的多,还是女的比男的多,把比的结果告诉爸爸妈妈,看谁说得对。

  点评: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老师设计教案,驾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听了这堂课,都会被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的热情,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语言表达与实际操作的能力所感动。纵观老师的教学,她能巧妙地采取最优的教法,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就“同样多,多些,少些”这节课来讲,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1、情境交融,求知索引。

  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识的良好基础,如果在上课之始能有良好的开端,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烧旺,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那就已经取得一半的成功。新课一开始,老师引入:同学们,为了学好今天的新知识,老师特意买来了一些萝卜,并请来了一些小白兔,这时电脑动画出示了萝卜集合图和小白兔集合图。顿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小白兔是学生最喜爱的小动物,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原本呆板枯燥的图案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小朋友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直观,建立表象。

  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特别注重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获取知识的作用,通过直观演示,不断掌握了事物规律和本质属性,揭示知识内在联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此外注重学具的使用,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于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注意利用接近学生生活的实物、图形、学具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所学知识牢固深刻。

  3、巧妙渗透,指导学法。

  一一对应是数学领域中常用的又十分重要的方法,它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学思想对认数及解答应用题是有很多用处的,可这种数学思想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不可能马上理解和掌握的。运用具体实物、电脑动画,及学生的学具,让学生进行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如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种实物的多少,得到对“同样多、多些、少些”这三个基本概念最初步的认识。整堂课中,老师老恰到好处地进行了学法指导。例如摆图形,先是示范——老师摆——再是引导——共同摆——最后是放手——独立摆。再如概念的表达,先是老师初步归纳,再是学生试着表达,最后是大家归纳概括等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知不觉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

4、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的方法,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说:昨天,我们初步认识了1至10各数,谁能将第三行的'同学从前往后数一数?谁能将第二排的同学从左向右数一数?谁能数出第一扇窗户的玻璃有多少块?

  2.进行新课。

  (1)教学同样多。

  投影出示4个萝卜(图),教师提问:老师摆了几个萝卜?教师再出示4只小兔(图),提问:老师摆了几只小兔?然后,教师把每一个萝卜与每一只小兔用小棒连起来,告诉学生:这表示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教师一边指,一边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指着图说图意。指名让同学说;同桌之间互相说。

  教师继续问:有多余的萝卜吗?有多余的小兔吗?

  教师小结: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小兔。教师再次强调:一个萝卜对着一只小兔,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小兔,就是说萝卜和小兔同样多。

  请同学们像教师说的那样,自己说给自己听听。

  (2)全班动手操作。

  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的磁性黑板上摆,其他人在桌面上摆。

  要求:先摆2个圆(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再在圆的旁边(或下面)摆正方形(一个正方形要对着一个圆),正方形要和圆同样多。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请大家跟磁性黑板上摆的图比一比,看是否一样。

  接下来,全班同学独立操作。

  ①第一排摆4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要求三角形和圆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三角形(数量自己确定),在三角形的旁边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和圆同样多。

  上面两次操作,要让学生每人都当小老师,检查并帮助同桌摆的学具是否正确或规范。

  教师重点提问:第②次摆了几个三角形?几个圆?圆和三角形怎么样?

  (3)教学多些、少些。

  ①小鸡比小鸭多。

  教师出示投影: 提问:不要数,说

  出哪个多些?哪个少些?全班分小组讨论,教师也深入到小组中去。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统一认识: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小鸭和小鸡对上了,没有多余的,可是小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鸡多些,小鸭少些,也就是小鸡比小鸭多。

  ②苹果比桃少。

  教师出示投影:既不要数,也不要

  和别人讨论,独立思考,哪个多?哪个少?教师重点问:你是怎么知道苹果比桃少的?

  ③全班同学动手摆学具。

  a.第一排摆3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和圆同样多。

  b.第一排摆3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多1个。

  c.第一排摆4个圆,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少2个。

  d.第一排摆圆(数量多少由自己决定),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多2个。

  e.第一排摆圆(数量多少由自己决定),第二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少2个。

  教学意图:通过直观与操作,初步建立同样多、多些、少些的概念。

  3.课堂练习。

  (1)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2)哪个多?在多的一行的横线上画。

  (3)写字准备练习。

  教学意图: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练习。

5、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案一等奖

  第五课时 多些,少些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 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 17 45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6、教学反思应记些什么

  新课程强调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相比以前更要重视教学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提倡教师写教后记,就是进行教学后反思即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后进行反思。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后的感受,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及时查漏补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那么教学后记究竟应记写什么呢?应注意什么呢?

  牐一、教后记应记些什么?

  牐牸墙淌ψ约旱母惺堋=萄е型往出现精彩难忘的片段,如新颖有趣的导言,直观形象的演示,生动得体的比喻,教师适时巧妙的设问,突发事件的处理,简洁明了的板书等,这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独到见解,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后将这些课上发生的点滴花絮记录下来,日后进行整理归纳,常此以往,经验就会越积累越多,教法会越来越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有大的飞跃。

  牐牸茄生对教学的反馈情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备课环节中备学生的学习情况估计不足。教后静思,就会对上课中学生的表现有更多的了解,有的学生在上课中可能有灵感闪光,有的学生可能由于情绪的原因,导致掌握的不理想等等。教师在自己的教后记中就可以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

  牐二、教后记应注意什么?

  牐牻淌π唇毯蠹枪丶在坚持。重在及时。在时间上要作到及时性,抓住转瞬即逝的感受,赶紧把他记下来。有些人把坚持写教后记看成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是不无道理的。有时候,人都有勤奋和懒惰的两面性,当勤奋占据上风时,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可能顺利些,反之依然。教师必须记住,教学的探索创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要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终生从事的职业,心态平和,耐住寂寞,要作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善于动笔。

  牐牻毯蠹窃谀谌萆弦作到就事论事。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可以分点陈述,点点滴滴,也可以一事一议,分析一个现象,解决一个问题。

  牐犘吹慕毯蠹墙淌σ经常查阅,翻看。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里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同时积极查阅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回到实践的过程。

  牐犠詈螅送给大家两句话:旦旦为之,终日成骐骥;反思着,快乐着。

7、让古诗变得可爱些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师:“万里长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

  生:走了一万里长征,人都没有回来。

  师:(笑)基本正确,很通俗。哪一个字是“回来”的意思

  生:还

  师:“长征”是什么意思?

  生:长途征战。

  师:远行万里去边关征战,为什么至今没有返家呢?

  生:因为有的战死了

  生:因为有的一直驻守在边关,没机会回来。

  沉默一会,课堂卡壳。

  师:想想,还有什么可能?

  生:可能在去的途中病死了,也有饿死了。

  生:也可能成为了敌人的俘虏。

  生:也有的失踪了。……

  师:种种设想,都可能发生,这就是生死莫测的战争,这就是残酷的战争。

  这首古诗学习前没有预习。虽然没有理解的流畅,但却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一样可以通过注释,加上现代汉语的积累,大致理解古诗的含义。没有了在预习中因为查阅参考书带来的僵化的理解,多了一分探究想象的快乐。

  古诗,来自于古代,远离现代生活,年代久远,总会带来一些陌生与疏离。教条般刻板的理解,是一种教与学的捷径。我们时常运用这种方式来应付考试,却失去了古诗的乐趣。

  古诗作为民族文化中精粹的部分,总有许多东西与我们的血脉暗暗相通,这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朗读一首新的古诗,就像与一位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既陌生又亲切的故人相见。古诗默然,等待心灵相通的'人儿。

  除了一些历史事实与确定的人物外,古诗中的故事大多需要我们的猜测想象,这种猜测和想象丰满了古诗,丰满了干瘪的历史,丰满了模糊的人物。这种猜测,带了了乐趣,带来了我们参与历史的代入感,带来了对久远年代独立的判断和认识。让古诗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因为古诗中植入了我们的情感。

  古代战争的残酷,学生是不清楚的;驻守边关的残酷,学生更是无从想象。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道尽了种种生离死别,惨烈寂寞。在想象中,学生明白了诗人王昌龄为什么那么渴望“龙城飞将”。

  想象与猜测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法,即便是瞎猜瞎想也是意趣盎然——这说明你的思想已经跳出了栅栏而开始信马由缰,让思想开点小差是件奢侈舒服的事。因为我们的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趋于僵化或者处于严控状态。

  思想开小差了,说回来。

  读古诗,可以想象细节:这个人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怎么干的,为什么会这样,越细越好。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可以想象边关上的明月是怎样的,修筑关隘的砖瓦是怎样的,城墙有多高,站在关口上的战士那严峻的神色,想想写唐代的明月关口为什么要提到秦汉。不管学生想不想得通,都是收获:想明白了,这首诗基本就理解了;不明白,就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永久疑问——“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什么呢?那么这句诗不就记住了吗?我就是因为小时候不明白而记住这句诗的。

  想象,有别于逻辑推理,在于自由。其实人这种情感动物,完全用理智是说不通的,人类总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挣扎,力求平衡。挣扎的结果呢,就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人。诗歌总体上来说偏向于情感。思想的自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灵魂。所以有时“歪解”“曲解”比“正解”更有趣,更可爱,更有人味(做人要厚道,当然不能出于恶意)。

  学习古诗,还有一些有趣的方法比如“置换”。简单说来,就是把自己放到古诗的情景中去,替古人去爱,去恨,去欣赏,去享受,这是学习古诗的最高境界:人诗合一。我们学习古

  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去享受的,享受这些过去时空里名人的爱恨情仇,我想,如果这些名人如果泉下有知,多会莞尔一笑,欣然接受,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理解和知音,穿越了时空的血脉相连。

  还比如“怀疑”。怀疑意味着个体的独立,意味着“我思故我在”,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开疆拓土。可以怀疑诗人的矫情虚伪,可以怀疑诗歌所述历史事件有误,可以怀疑诗人描写的自然现象有错。

  怀疑后可以去钻研,弄个清清楚楚;也可以不管他,陶渊明都可以读书不求甚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提问的本身就是目的,至于答案,则是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副产品。对世界多一个问题,就是多一份好奇,不好吗?

  让诗歌变得可爱些,这是在恢复诗歌的本来面目。在学习中我们变得可爱些,这是让诗歌舒展我们的心灵。

8、让语文课结尾多些生动教学反思

  摘要: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循循渐进、妙趣横生的主体教学,还要有生动的结尾。课堂结尾乃画龙点睛之笔,它给学生留存更多的是迁移、是思考、是情感的升华教师在结尾设计上完全可以放开去,多几分设计,平添课堂几许生动。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循循渐进、妙趣横生的主体教学,还要有生动的结尾。然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把时间花在前面课文的导入或者花样百出的作业布置上,却似乎忘记了结尾的重要,草草结尾,以至于简单无趣的结尾扼杀了课堂韵味。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我认为,对于一堂成功的课来说,课堂结尾乃画龙点睛之笔,它给学生留存更多的是迁移、是思考、是情感的升华教师在结尾设计上完全可以放开去,多几分设计,平添课堂几许生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尝试着用各种不同方式的结尾,期翼能给课堂添些生趣,给学生一些启发。先将常用的结尾教学方式展现如下:

  一.回首句号结尾

  课堂上,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一步步走进文本,探索感悟蕴于其中的道理和奥秘。四十分钟的课堂,学生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思想在不停地前行。这种高速地运转往往让学生的感悟来不及咀嚼,来不及深入就已经被拖向下一个话题了。甚至有些开小差的学生只能支离破碎地接收课堂信息。我们的课堂少了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而这恰恰可以在我们的结尾处弥补。如果老师在结尾时能丢下课本,和学生共同回忆本课内容,重新梳理一遍文本感悟,和学生共同给课文划上一个大大的句号,那么学生脑海里不仅有了完整的认识,而且认识也得以强化。

  在上《田忌赛马》时,我归纳总结道:同学们,课文上到这儿,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课文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第一次输了,第二次却赢了。是谁让比赛风云乍变,是谁力转乾坤?(孙膑)他是怎么做的?(调换了马的出场循序)为什么他会想到这个好主意,而田忌却没有呢?(因为孙膑智慧过人、善于观察)大家听课很认真啊!回答得真棒!老师也有个感慨:其实孙膑并不是聪明多少,而是人家比我们多想了一点点。假如我们也能多想一点点,那或许我们大不一样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又一次深入学生心中,我的感慨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激思问号结尾

  新课标下的课堂,最忌讳的是教师一讲到底,这样做对老师是劳而无功,事倍功半;对学生是疲而无获,思维萎缩。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高明的老师会给学生多留下一些空白,这样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也给新课堂留下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那么,应该怎样留下空白呢?我在《惊弓之鸟》一课结尾时提出:更羸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聪明,也让我们久久地佩服。可是有个声音却说自己死的好怨。对,就是那只大雁。它说它要讨个说法。同学们,如果大雁邀请你做它的律师,你会怎么帮它?课后十分钟,班级多了许多讨论的声音。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了,第二节课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善良角度,有的从平等角度,有的从保护弱势群体角度智慧的小花开了,虽柔弱却也曳曳生姿。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会让学生终身受益。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疑置问,留下悬念,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拓展一个有待探索的求知平台,使一堂课的结束成了学生游向知识大海的入海口、构筑知识大厦的奠基石。

  三、抒情感叹号结尾

  语文课堂是文学的天堂。无数精美的文章凝聚成薄薄的课本,其中有很多佳作美文,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激发我们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我们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文章进行美读、美赏,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结尾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文本的学习总结上,我觉得此时的结尾既应是文本的升华,又应是学生语言的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在上《妈妈的爱》一课时,我请学生在深情的《鲁冰花》配乐中吟诵课文。课文读完了,学生们仍停在音乐余声中久久不能回神,有的孩子甚至眼含泪花。我抓住时机,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魅力语言来抒发内心对妈妈的情感。学生们说的很好。有的说:有一回我回去迟了,漆黑的夜里,我徘徊在长长的.小巷。是妈妈点亮家里的灯,我勇敢地回到她的怀抱。妈妈的爱是夜间的路灯。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金黄的阳光,在严寒的冬天带给我丝丝温暖。有的说:妈妈的爱是香甜可口的白米饭,我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更让我觉得意外的是,竟有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孩子说:我觉得我妈妈的爱就是那一张张创可贴学生说着、评着,听着他们的话,我觉得他们完全理解了这一课,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我甚至觉得他们说的比课文更美、更棒。后来复习时再读这一课,发现学生读得最动情,为什么?因为这一课的结尾口语练习让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更深了,更浓了,朗读时仿佛面对的是自己的妈妈。

  四、延伸省略号结尾

  我们的单元教学中往往列有两到三课,它们常有共同的主题,有的甚至在写作方法上也有相似点。这些相似点既是对上一节课文的分析,同时它有可能是我们学习下一篇文章的契机。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总结这些相同面或相似点,引出下一篇课文或者课外其他文章,布置预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新掌握的知识自主解读新的文本。

  如我在教《小虾》一课时,在课堂结尾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时,从中心句入手,归纳赏析它的作用。随后向学生说起来:其实,不光本课采用了中心句的写法,还有很多很多的课文也都采用了,比如《小镇的早晨》《翠鸟》。同学们不妨看看我们马上要学的《翠鸟》最后我们展开了对《翠鸟》的预习。学生们带着刚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课文,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有趣,劲头十足。这种自主预习不仅会在课堂最后的疾风中激起同学们的兴趣,我想它更妙的是在课后的讨论和新课课堂上掀起的课堂热潮。这就像省略号一样,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会还你无限惊喜

  当然结尾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游戏法、图示法、悬念法等等。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应视文本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优秀的教学结尾,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纽带。它会给课堂带来活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精彩。于漪老师说:教语文的,最主要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如花绽放。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生动起来,焕发光彩夺目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