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松鼠》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能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课文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谁来说一下?)
对啦,是松鼠。(电脑出示图片。)你们看到它的图片,你认为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用你的话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松鼠这一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过渡语: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松鼠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松鼠?下面开始读,看哪位同学学得认真,收获最大。
2、通过读课文,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你认为松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谁来说一下?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老师也觉得松鼠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动物。现在教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想一想,课文围绕这一句话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松鼠的?
2、学生汇报:
主要包括:面孔、眼睛、毛、尾巴等几个方面。
3、比较句子:
刚才同学们都介绍得非常好,(出示课件)看看这段话,读一读,你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4、指导朗诵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松鼠的美丽可爱,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它美丽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四、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想一想,我们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学习的?谁来说一下?
课文不仅从外形上说了松鼠的可爱,还从其他方面进行了描写,现在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
五、学生自学课文,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分组介绍课文学习情况,要求按顺序说完整:
⑴ 第二段主要讲了小松鼠十分机灵:
板书:
活动
① 它们是十分警觉得,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② 夏夜(活动时间)。
③ 它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⑵ 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是怎样搭窝的.。
板书:
住
① 出示课文,学习有关顺序的先再然后练习说话。并利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
② (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⑶ 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主要吃些什么?
① 它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让学生坐在椅子上边介绍边模仿。)
② 为什么说松鼠很机灵?
③ 冬天怎样觅食?
六、总结归纳
1、同学们学习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迅速通读全文,同桌互相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几个方面?全文可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2、今天我们从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了解了松鼠的美丽可爱,关于松鼠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七、拓展延伸
把这种美丽可爱的小松鼠介绍给你的朋友。
【板书设计】
外形特点:漂亮 可爱
松鼠 活动
生活习性:吃 住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学案教案一、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⑴正确读记课后生字及目标1中的.词语。
⑵自由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理解漂亮、驯良、乖巧的意思;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自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作者都运用了()说明方法。
4、自读第二自然段:
⑴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把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
⑵作者从活动范围在树上不在住宅区、活动时间在晚上不在白天说明松鼠()(),突出它()的性格特点。
5、自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作者都用了()说明方法。
6、自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从()()()()四方面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说明松鼠(),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7、讨论:
与《鲸》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鲸
介绍形体特点,生活习惯。简单朴实准确松鼠
介绍外貌、性格、行为
8、交流鲸的课外资料,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初步了解松鼠漂亮、乖巧、训良、讨人喜欢的特点
1、驯良什么意思?试举例说明。
2、乖巧什么意思?试举例说明。
3、找出漂亮、驯良、乖巧对应的自然段。
二、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漂亮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三、指导阅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松鼠训良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四、指导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五、指导阅读第四自然段,深入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五、合作学习,对照异同,探究写法
六、转换迁移,训练运用二、练习提纲
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松鼠的介绍,增长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爱护动物的好品质。
2、练习分段。
教学过程:
1.检查字词,复习引入。
(1)独立准备
(2)检查练习
(3)明确研读目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特点?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2.研读全文
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思考。
用'松鼠怎么样的句式交流。
4、板书交流的内容(学生板书)
参考句子:①松鼠四肢很灵活。②松鼠有一对小眼睛。
③夏夜,松鼠在树上追逐。④松鼠喜欢住在树上。
⑤松鼠怕日光。
⑥松鼠直着身子,坐在树枝上捧着吃。
⑦松鼠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做画笔,皮可以做衣服。
⑧松鼠秋天储藏过冬的食物。
5.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
A、按课文顺序给上述句子标上序号,并分类。例:
(1)
(一)外形特点
(2)
(1)活动特点
(二)生活习性 (2)居住特点
(3)吃食特点
(三)用处
B、给课文分段(相近意思的段落用以加以合并)标上(一)、(二)、(三)
比较板书与课文可读性
按顺序读板书
比较原文,你愿意读哪种,为什么?]
举例比较异同:
松鼠有一对小眼睛。
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
(重点体会嵌、闪闪发光两词)
夏夜,松鼠在树上追逐。
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地跳者叫着,互相追逐。
松鼠喜欢住在树上。
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树上。(体会老树。)
你认为哪些句子也写的好?说说好在哪儿?
美美地读读课文,你觉得松鼠怎样?
6、观看录像,以景促情。
1、观看录像
2、你喜欢松鼠吗?你想对图中的松鼠说些什么?写下来?
要求:
(1)、用书上的语句表达对松鼠的感情。
(2)、有能力的同学用书上没有的、有创造性的语句和松鼠交流。
3、流句子。
4、简单小结。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后出示生词,指名带读。
驯良 乖巧 矫健 榛子榉实 帽缨舵 蛰伏 苔藓狭窄 勉强 栎树 褐色 敏捷 机警 警觉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启发学生从“只要……就……”“触动”等词体会松鼠的机灵。
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指导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
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难点】
感受松鼠的特点,通过与《鲸》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板书:松鼠,(学生跟老师一起书空)见过松鼠吗?书确实是个好东西,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过大灰狼,但我们从中知道它是一种凶猛、善战的动物,还有……说说在你的脑海里松鼠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与松鼠做一次亲密的接触。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边读边感受: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第一遍,把句子读通读顺。第二遍,画出不明白的词语,想办法理解,实在不会做上标记提出来。
接读课文,指导朗读,并解决字词疑问:乖巧、驯良、矫健、蛰伏不动。
刚才我们的问题是?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默读课文,思考:
这些特点分布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当中?
三、研读课文,体会松鼠的特点
1、松鼠的漂亮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吃食、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
谁愿意做这只美丽的小松鼠来介绍一下自己,读读这段话。
2、松鼠的性格驯良体现: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3、松鼠行为特征(3~4段)。
4、补充说明:
生育、何时换毛、喜欢洁净。
四、梳理文章,领悟表达方法
与《鲸》进行对比阅读,比较:
1、说明的角度:
《鲸》:体形和生活习性。
《松鼠》:外貌、性格、行动。
2、表达方法:
《鲸》:运用了举例子、拟人、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松鼠》:拟人。
3、语言特点:
《鲸》:精练、平实。
《松鼠》:生动传神、具有文学色彩。
【板书设计】
10、松鼠(文艺性说明文)
讨 漂亮(第1段) 外貌
人 驯良(第2段) 性格
喜 乖巧(第3~4段) 行动
欢
拟人手法 语言生动
【教学设想】
让略读课成为课、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识记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
学会明大意,悟感情的阅读方法。
3、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对小动物关爱之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空,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明大意,悟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朋友。(板画松鼠)
2、你了解松鼠的哪些特点呢?
3、过渡:如果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家伙来到你的家,会发生什么事呢?
板画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对松鼠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遇到不懂的字请教旁边的.同学,边读边想:松鼠做了什么事?
2、汇报。(引导学生用小标题进行概括,并引导学生参与板书。)
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空,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板书,扩大学生参与课堂的面,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
三、细读体会
1、过渡:做了这么多坏事,我们一家人肯定很讨厌这只松鼠吧?
2、小组比赛:哪儿体现家里人对松鼠的喜爱?
(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读。)
将比赛引放课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读中感性,以读促悟,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四、总结写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2、师:整篇课文无处不体现了作者一家对这只松鼠的喜爱,那作者是通过什么告诉我们的呢?(总结写法并板书)
读是写的基石。在读的基础上,适时总结写法,使学生有了很好的借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总结学法
1、过渡:有一个作者,把他和小鸟相处的事也记了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放录音《珍珠鸟》,围绕小黑板听、思考。)
2、汇报,总结学法并板书。
3、自学选读课文《军犬黑子》,汇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能让其以后都能更有效地更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六、布置作业
1、用明大意、悟感情的方法学习其它课外书籍。
2、用一件具体的事写出自己与动物的感情。
课虽止,知识无止。让学生带着课上学到的知识走向广阔的知识海洋,不仅能巩固课堂上学的知道,而且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能力。
【板书设计】
具体事例感情
储备冬粮
(板画松鼠)跑进家来的松鼠晾晒蘑菇喜爱
垫窝过冬
明大意悟感情
【教后反思】
本篇课文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类故事,十分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在此基础上,引进阅读方法的指导,避免了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深化了课程的内容,又使学生得到了阅读的一种方法,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案例】
师:课文学完了,课文中也给小朋友留下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松鼠每天到花生地去看花生,但是等到花生的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这是为什么呢?
生1:小松鼠这么贪吃,我如果是花生,也不结果子给他吃他应该叫小伙伴鼹鼠一起来等,花生就会结果子了,这样大家都能吃到花生了
生2:不对!花生又没有眼睛的啰,怎么知道小松鼠很贪吃
生3(怯怯地):可能可能花生给鼹鼠偷摘了吧!
生4:可能花生开了花,没结果,我们家的梨树去年也开花的,花很多的,但只有结了几个果子。
生5:花生被虫子咬掉了吧。
(学生想象力真丰富。)
生6:你们都错了花生开着花,花开完了,我们都看不见果子的,它的果子是长在地底下的
师(顺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自信地):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上看见的。
师:你懂得的知识真多,那是课外书的功劳,对吧?大家也要向他学习。那小鼹鼠怎么知道,花生的花会结果子的呀!他也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吗?(学生大笑)
师:老师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作回家作业,你们可以去查书本,问爸爸妈妈,还有
生:也可以上网找
【反思】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本课有着一种浓郁的生活化气息,让学生知道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下的常识。旨在通过学文,渗透一种生活意识和生活情感,培养一种生活技能。现在的学生,不能小看,这堂课,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虽然他们的想法不乏幼稚,甚至可笑,但这正是孩子的世界观,生活观;是我们成人所无法感受到的。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孩子接触的外延也不断地扩大,他们知道的.很多,包括:植物开花后会结果(虽然花生结的不是果),上网查资料,这些知识都是来自于平时生活所见、所闻。在本课中,我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导、点拨,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说穿了一点,语文教学回归的本身,就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1、导语:嘘!小朋友们静一静!听!是谁在讲故事呀?
2、画面展示:画外音:在茂密的树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正翘着蓬松的尾巴在树干上跳上跳下,十分灵巧!虽然现在刚刚进入夏天,可小松鼠已经在为采集过冬的食物做着准备工作呢!看!它在认真地观察,准备挑选一些茂密的松树,因为它认为这样的松树上结的.松果一定最多,最好吃!
(小松鼠对大家说:咳!你们好!想跟我一起去走走看看吗?
展示看到的情景,同时播放轻松的音乐
3、画面出示小松鼠奇怪的表情
教师问:咦!小松鼠怎么了?(生:很奇怪)噢!原来它不知道眼前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出示:这是什么呀?句子。你能读出问的语气吗?指名读一读。你愿意告诉它答案吗?
小朋友们真热心!看!这只热心的小蚯蚓也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它也大声地告诉了小松鼠:这是花生!
【反思】
此环节的设计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有充分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中主动体验学习,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并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喜欢我们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