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长城和运河》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课文《长城和运河》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2)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骂()使()蓝()导()象()
驾()驶()篮()异()像()
绵()峪()蜿()蜒()扁()
棉()浴()碗()诞()篇()
折()绸()朽()州()飘()
拆()调()巧()洲()漂()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奇迹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
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把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均凝聚在诗文中。
在教学此文第一节诗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爱国情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伊始,我先范读,在学生大声读本节诗后我问:“我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谁来读读有关的诗句?”当学生读完“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时,我再问:“读这两行诗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文中蜿蜒是什么意思?”我让几个学生谈后,又说:“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龙之巨大?”“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我让他们同桌赛读、小组读、再齐读。教室里书声朗朗,学味很浓。“读了这几句,你感受到了长城什么特点?”(雄伟壮丽)“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城起于哪又止于哪呢?”接着让学生简介山海关和嘉裕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呢?”学生接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后,我说:“我们勤劳能干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这世界奇迹,你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那就请你带上深深的敬佩之情来朗读最后两行诗吧!”之后我让学生齐读整节诗,要求根据诗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表达民族自豪感。最后分组赛读,然后熟读成诵。
我觉得这样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朗读时注意想象画面,配上动作,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披情入文,促进了他们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
师:我们的中国有两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它们的大和长,还有历史的悠久以及功能的显赫,影响之远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都无与伦比的。我们习惯上都把它们称作“人间奇迹”。你们知道这两项伟大的工程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长城和运河,师板书课题。
师:那么你对它们了解吗?
我知道长城原来是六条短的城墙,是秦始皇把他连起来的,形成万里长城,是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的。
我知道人们经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知道长城像巨龙一样曲折蜿蜒。
我知道长城的条形砖每一条砖都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大吊车,没有运输车,完全是*人们的双肩和双手运上去的,真了不起啊。
我听说过一个传说《孟姜女寻夫》,就是讲的孟姜女来寻找她的丈夫,把城墙哭倒了。
师:是啊,古代因为筑长城,不知道死了多少劳动人民呢!在长城的脚下不知道埋着多少劳动人民的白骨呢!这长城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呢。
我知道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倒嘉峪关,一共有一万二千多里呢,关不得叫万里长城啊!
我知道长城上非常宽阔,可以有五六匹马并排行走。
我还知道城墙的外侧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了望口,下面还有射口,是用来了望和射击的。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照应。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有关长城的信息。那这些信息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我是听亲戚们说过的。
我是从我们的《新补充读本》上面看到的。
师:你们做得好,是个有心人。我们学习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获取知识。那你觉得长城怎么样呢?
长城有着雄伟的气魄!
长城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长城就像男子汉!
师:为什么?
因为男子汉就应该很雄伟,很伟大!
师:说的好!那谁愿意来读一读文中写长城的那一段呢?
(一男生,咚的一下举其了小手,看他的脸色很坚定,很镇重,一副非我莫读的架势)
师:“张辉,今天第一个举手,大家把掌声送给他,都要向他学习!”
大家鼓掌的同时,张辉说:“我昨天就已经会背了
。”神情间多了一份自信和得意。
于是就请他读。他饱含深情地朗读使大家都沉浸了进去。读完又是掌声四起。
他把长城那雄伟的气魄读出来了。
他读得时候,我感觉到他很自豪,很骄傲。
师问张辉:“是吗?你读得时候是很骄傲吗?”
“是的。因为长城是别的国家都没有的,是人间的奇迹。所以我感到很自豪。”
师:“说得好,大家再一次的把掌声送给他。我从他的朗读中还看到了一种张辉预习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且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好习惯。大家可都要向他学习啊!”
反思:
其实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其中的一个途径,我们要把教教科书变成用教科书。在教学重我们要适当的引进相关其他资源,重视学科、生活、社会等之间的联系,冲破环境的制约,走出狭窄的天地。如果做得适当的话,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语文学习。在课堂上,我没有就教材教教材,在确定无法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下,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查找资料,事先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这么多的信息的获得来源于课前的积累,来源于课前的查找,并把这些信息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当作一位朋友来交流、来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告知,更应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一种体验、一种过程。你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让学生课前去预习、去找资料,这虽然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将会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为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度过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而铺垫。
这节课是随堂课,教学内容是诗歌《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而我班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
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但我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有目的地在薄弱环节适当进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如教"驾驶"这个词时,可介绍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所以这两个字里都有"马",这样便于学生记忆。还在黑板一角对多音字等字词常见题型进行记录型板书,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
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其二,我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词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