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优秀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咬文嚼字》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媒体设计
投影器一台,透明塑料纸若干张,准备让不同学生写出课文中心论点,一同投影,以供讨论。如无此设备,也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若干人板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木魁、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屯阝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屯阝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附:课堂板书设计(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解说:板书显现顺序按①②③④⑤⑥序号,箭号在说明层次关系时再标上。)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茗()镞()沁()藻()滥()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段):
咬文嚼字三、进一步论证(段):
四:总结():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教学目标:
一、 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二、 如何克服“套板反应”。
预习提示:
1. 词语积累:
锱铢必较
清沁肺腑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套板反应
举不胜举
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自鸣得意
索然无味
不即不离
点铁成金
一时兴会
尺牍
下乘
玩索
流弊
援例
冷寂
岑寂
拘礼
游离
蕴藉
2. 文学常识
朱光潜
谢灵运
韩愈
贾岛
李商隐
贺铸
3. 背诵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长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惠山烹小龙团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4. 附录
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②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
——贾岛
③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
二、 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三、 什么是“套板反应”?怎样克服套板反应?整理成一段文字。
四、 讨论课后第四题,并举出例子。
五、 参照《语文读本》,讨论课后第二题,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六、 作业:完成第十课基础训练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
预习提示:
1.
词语积累:
锱铢必较
清沁肺腑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套板反应
举不胜举
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自鸣得意
索然无味
不即不离
点铁成金
一时兴会
尺牍
下乘
玩索
流弊
援例
冷寂
岑寂
拘礼
游离
蕴藉
2.
文学常识
朱光潜
谢灵运
韩愈
贾岛
李商隐
贺铸
3.
背诵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长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惠山烹小龙团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4.
附录
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②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
——贾岛
③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
二、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三、什么是“套板反应”?怎样克服套板反应?整理成一段文字。
四、讨论课后第四题,并举出例子。
五、参照《语文读本》,讨论课后第二题,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六、作业:完成第十课基础训练。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设计体会: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表达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构想设计,本案采取的是启发、探讨式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主动地协作解决问题,并要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
本设计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受文章内容,重点理解分析前三个事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他们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贾岛“推敲”的事例。第二课时重在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应”,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设法引导学生的专心投入,去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真正意识到写作应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推陈出新,不断自励,逐步趋于用字艺术的完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后进行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诱导学生方面应尝试多种方法,灵活一些。
课堂教学就应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其实有很多东西学生是完全能解决的,只需要教师稍微一点,即点化式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做教师的就得充分意识到这点,及时恰当地给予指点,把教学这条路走好,把学生带到光明而有价值的地方。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我理想中的好课是这样的:教师要有灵活的引导,学生要有鲜活的思维,课堂要有活跃的气氛。在教学中我为这个理想努力着,然而理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课后,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随笔,文章中有很多实例,如郭沫若的改动台词,贾岛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来,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如何斟酌字词,品味诗句,语言通俗易懂,层层解析,让人受益匪浅。仔细阅读课文中这些实例,我想到:这些名家斟酌词句的推敲不正是学生应该学会的吗?他们谨慎用词的精神不正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应该拥有的吗?于是我便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 文‘嚼 字”。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又准备了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赏析好词好句,在写作中遣词造句。
二、课堂教学的情境描述
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作者在前五段列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概括的结果。前五段作者列举了三个实例:1、郭沫若听取演员意见改动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李广射虎的改动。3、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环节。以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三个实例为探究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推敲文字的,重点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上。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联系实际生活中“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责备你时也会说“你这个孩子”,来体会“这”字表达情感的强烈性。探究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时,让学生比较推和敲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再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探讨作者有没有确认哪一个字好,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 ”这个观点。
第三是实践练习,即“选词填空”练习。这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具体练习。我选择了二个诗句,让学生为诗句中的空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斟酌字词,推敲意境,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出选择的原因,对字词“咬”“嚼”了一番。
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活”字。
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太好,写作水平低,不懂得遣词造句,因此,把教参上的“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改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 文‘嚼 字”。并“活”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是”与“这”的比较中和“推”与“敲”的探究中学会如何斟酌字词。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阅读第五段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推、敲”的意境差别。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推”字好,因为“推”门没有声音,与诗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学生说“敲”字好,因为敲门有声音,正好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夜间的宁静。学生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并能谈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学生有“鲜活”的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上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敢于去评价其他小组的结果。比如学生指出用“敲”能衬托出夜间的静来,我认为这种思路很合乎诗词的写作手法,便大加赞赏。在“昨夜(数、一)枝开”一例中,有的同学引用了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一句来解释,虽然“数”字用在此处不合适,但我还是肯定了学生肯于动脑思考并引用前人诗句来作比较的做法。在“身轻一鸟(起、落、疾、过)”一例中,有名同学认为“落”字好,并解释说鸟从高处落地时是直冲下来,速度很快,我及时地肯定了他肯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愉悦地积极地去思考,才会有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力不够。
首先,学生虽然能在我的引导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没能在学习课文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在课堂上生问师答,或者生问生答,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充满“活”力氛围。
另外,在选词练习时,材料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应该安排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找几个实例,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哪些词语值得推敲,并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与教师探讨,感受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自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咬文嚼字》这一节课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课,但还是有点滴成功之处,有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让每一节课“活”力四射。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历来认为较难,枯燥。本年度教授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学生其实还是很有创作热情的,只是我们慢慢地把他们的创作热情给消磨了。
支教本课时,自己并没有太多新意的教学设计。大致流程为: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找出本文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文章1—5段 举了哪些事例? 从哪一个方面阐述咬文嚼字的道理?
推敲的故事 朱光潜认为哪个字好?你认为哪个字好?
苏轼的诗歌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效果?什么是套板反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
拓展训练:苏小妹咬文嚼字,早梅一字师,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过入满,有何差别? 古人咬文嚼字的名句。总结本课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整个教学流程也比较大众化,但是在拓展训练环节,当学生选字眼的时候,热情高涨,大胆尝试的状态历历在目。推好还是敲好,学生也是各抒己见。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改了一个“润“字,也改得很妙。可见,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创作的激情还是有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不愿意写作文呢?包括我们的老师自己也不愿意写作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觉得至关重要。
高二阶段训练的是议论文,议论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值得自己思考。与其一次次地让学生艰难地挖空心思地创作,不如让学生找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实,学生是愿意创作的,如果让学生去创作剧本,他们愿意,如果让他们演剧本,他们更愿意。如果让他们创作诗歌,他们也愿意,品味诗歌,遣词造句,也别有风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看了小编的《陈情表》教学反思,大家觉得怎么样。本文教学中小编始终贯彻提纲挈领法。注重引导讨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这个课的讲解让我挫败感骤增。
我们安排了三个课时,也是借鉴了名校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子。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做学案。第二课时再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搞清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最后一课时分析论证方法,借鉴经验。
教学设想是美好的,可是在第一课时之后,我悲哀的发现,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章。长久以来的讲练模式训练了他们的做题能力,但是却限制了思考能力的发挥。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做什么。即使学案上的题目难度适中,层次分明,面对课文,他们仍然一头雾水。
今天是第二课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找到事例和事例论述的道理。我以为这很简单,可没想到他们都一脸迷茫地看着我,教学过程进展龟速。没办法我只好带着他们一段一段地来讲,可是这样的讲解方式,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在混乱中,我把第二课时讲完了,最后一课时我已经不想讲了。我觉得第三课时如果还这样的话,那大半是在浪费时间。
是我教坏他们了吗?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心里像是被菜刀来回剁着的生肉,翻来覆去的疼。我一直都在努力追赶老教师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怎样把课讲好。可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不尽如人意?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学议论文习以为常的步骤是:先理清思路,明确论点;再逐段分析,理解内容;然后是领会论证方法,揣摩语言。本节课我摒弃了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套路,代之以学生自主探究地阅读,通过对话与互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意义。
首先,我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十分频繁,唤醒了学生主体的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其次,我注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就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在“巩固练习案”中,让同学们结合实例进行一番阅读,实现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见解。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使的过程成为文化建构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素养。
最后,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学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 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 与‘你这? 句式的不同。‘你是? 与你‘是?,就? 句子的不同。”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此外,由于时间关系“巩固练习案”没有充分让学生自主完成。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
“咬文嚼字”通常含有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现在不少学生对语言不大讲究,有些随意,表现在作文和随笔中,就是语言粗糙、啰嗦,大白话、网络语时有所见。至于语言的贫乏,写法的老套(即文所说的“套板反应”)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有鉴于此,我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梳理层次、找出关键句、体会事理结合的写法,自己补充并讲析了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言实例之外,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让学生写“《咬文嚼字》读后感”,以图达到“读思写”相互为用,一举三得的效果。
1.读: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进而确定文章中心,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2.思:写读后感,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
3.写: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都有其自身的写法,通过这次作文,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历来认为较难,枯燥。本年度教授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学生其实还是很有创作热情的,只是我们慢慢地把他们的创作热情给消磨了。
支教本课时,自己并没有太多新意的教学设计。大致流程为: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找出本文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文章1—5段举了哪些事例?从哪一个方面阐述咬文嚼字的道理?
推敲的故事朱光潜认为哪个字好?你认为哪个字好?
苏轼的诗歌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效果?什么是套板反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
拓展训练:苏小妹咬文嚼字,早梅一字师,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过入满,有何差别?古人咬文嚼字的名句。总结本课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整个教学流程也比较大众化,但是在拓展训练环节,当学生选字眼的时候,热情高涨,大胆尝试的状态历历在目。推好还是敲好,学生也是各抒己见。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改了一个“润“字,也改得很妙。可见,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创作的激情还是有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不愿意写作文呢?包括我们的老师自己也不愿意写作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觉得至关重要。
高二阶段训练的是议论文,议论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值得自己思考。与其一次次地让学生艰难地挖空心思地创作,不如让学生找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实,学生是愿意创作的,如果让学生去创作剧本,他们愿意,如果让他们演剧本,他们更愿意。如果让他们创作诗歌,他们也愿意,品味诗歌,遣词造句,也别有风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上周星期五,我给深圳市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1)班的同学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思考,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导入活泼,激发兴趣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先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课,发现这个班上的学生不大爱开口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我面对又是陌生的学生,没有合作的基础,怎么办呢?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从我的第一次给深圳的学生上课的紧张、兴奋而感动的心情导入,让学生看到了我的真诚及对他们的热情的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也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平等交流,因势利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我先是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又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教学的热情支持者和合作者。比如,在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加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时,我用了苏小妹给苏东坡出对子的故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我鼓励学生说:“苏东坡填了两次都不能让小妹满意,咱们来试试,看看是否能填出让小妹满意的答案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抢答。有说填“拂”和“印”,有说填“抚”和“隐”,还有用了“吻”和“羞”的,对于学生的热情和智慧,我除了表现出了自己极大的惊喜和赞叹外,还不忘记鼓励他们:“我们的答案能不能让苏小妹满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下课的铃声就在这种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