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望远镜小学语文教案一等奖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反射望远镜小学语文教案一等奖
用反射镜作物镜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光学性能的重要特点是没有色差。其他像差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得到消除,但工艺复杂,实用的反射望远镜为了避免像差,视场一般比较小,可以通过像场改正透镜扩大视场。反射镜的材料要求膨胀系数小,应力较小和便于磨制。镜面通常镀铝,在红外区及紫外区都能得到较好的反射率。反射望远镜的镜筒一般比较短,便于支撑。现代高科技反射望远镜还具有镜面自适应光学系统和主动光学系统,可以补偿大气扰动干扰和镜面应力及风力引起的变形抖动。
反射望远镜中常用的有主焦点系统、牛顿系统、卡塞格林系统、格里高里系统、折轴系统等,通过镜面的变换,在同一个望远镜上可以分别获得主焦点系统(或牛顿系统)、卡塞格林系统和折轴系统。这些系统的焦点,分别称为主焦点、牛顿焦点、卡塞格林焦点、格里高里焦点和折轴焦点等。单独用上述一个系统作望远镜时,分别称为牛顿望远镜、卡塞格林望远镜、格里高里望远镜、折轴望远镜。大型光学反射望远镜主要用于天体物理研究,特别是暗弱天体的分光、测光以及照相工作。
中国目前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是2.16米.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是位于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直径10米,由36面1.8米的六角型镜面拼合而成,耗资一亿三千万美圆,主要是由美国的一个企业家凯克资助修建的,第一面凯克望远镜建造成功后,凯克基金会又投资修建了凯克二号望远镜,两座挨在一起,威力无比;另外的大型望远镜有美国国立天文台位于南北两半球的两个八米望远镜,一座位于夏威夷,一座位于智利,合称双子座望远镜;日本人在夏威夷建造了一座八米的称为昴星团望远镜;下世纪欧洲南方天文台将建成四座八米望远镜,组合口径相当于15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美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2、使学生学会制作方法,学习一些有关望远镜造型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望远镜的制作过程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出各具特色、花样百出的望远镜。
教学准备:剪刀白纸水彩胶水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30分钟。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导入。
1、欣赏几张有关望远镜的.图片资料。
2、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望远镜多么神奇啊!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做望远镜呢?可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出那样的“望远镜”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望远神镜》。(板书)
三、传授新知。
1、了解制作材料。
我们制作“望远神镜”的材料是剪刀、白纸和彩色水笔。(展示给学生看)
2、讲述“望远神镜”的制作过程。
①设计“望远神镜”的形象。
A、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喜欢的形状。
B、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试一试。
C、展示一些设计较好的作品。
四、教师示范。
A、先估计整体轮廓(一张长方形的纸张)大小。
B、上色。
C、裁剪,并将纸张卷成桶状,最后用胶水固定。
1、作业要求:动手制作一个有趣的色彩鲜艳的“望远镜”,可以分成小组制作。
2、教师行间辅导。
五、展评作业。
1、先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再自己评,然后让大家一起评。
2、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但训练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做出了很好玩的玩具,真有意思。
教学目标:
1、观察星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学会课文中4个生字:闪、希、乘、箭,理解“希望”,会用“希望”说话。
3、初读课文,感受“我”乘火箭去游太空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说话训练
难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
教学过程:
一、 观察说话,揭示课题。
1、课件演示星空,学生观察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话)
学习生字“闪”
2、想象说话:那么美的星空,小朋友很想干什么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结合学生说话,让学生观看、认识“火箭、飞船”(课件)
学习生字“乘、箭”
3、 句式说话。
师:小朋友心中那一个个想法,就是美好的――(出示词语“希望”)
学习生字“希”,理解“希望”。
(1) 用“希望”把刚才的'想法说一说。
* 学生自言自语地说。
* 指名说。
* 同桌互说。
(2) 课件出示表格,说一说。
(3) 变换句式练习说话。
4、 揭示课题:望星空。
二、 初读课文,感受“我”的美好愿望。
1、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第一遍自己读,生字圈圈读读记记。
第二遍,同桌你听我读,互相评议。
第三遍,两人一起读。
3、检查自学情况。
a生字读一读。
b词语读一读。(课件:苹果树上每个苹果上一个词语。)
c读课文。
三、 小结。
1、课件观看有关宇航方面的图片,结合介绍“神州五号”及杨利伟。
2、思想教育:希望我们小朋友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四、 作业:抄写4个生字。
教材简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全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在领会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诗的前两句讲的是远望庐山和瀑布的景色,后两句既讲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把山的高峻陡峭,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尽显无疑。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感悟诗情,理解古诗意思,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登鹳雀楼》。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望庐山瀑布》。认识“庐”字。
去过庐山吗?出示课件,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
2、还学过李白的那些诗?解题: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赞誉。本文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隐居在这儿,所做的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二、学习古诗
1、出读古诗,自学生字。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自读和生字有关的词。
(4)开火车、巩固生字。(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利用开火车的小游戏来巩固识字)
2、再现庐山美景,欣赏配乐朗读。
3、谁愿意试读?纠正字音。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讲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男女对读、小组读、齐读。
5、感悟诗境
(1)品读一、二两行诗。
a、结合书上注释理解“香炉”“遥”“挂”。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了紫色的云霞。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川之间。)
c、“挂”字?好在哪里?边读边看课件体会。(“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景象。谁将这巨物“挂”起来呢?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d、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2)品读三、四行诗。
a、说说诗句意思。
b、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c、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d、重点理解“飞”“直下”,为什么用了“飞”字?好在哪里?(把瀑布奔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写出山之高,之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
e、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高吗?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6、体会诗人情感。
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
人的感情。(生谈感受)
带着你们这种感受,请你们放声朗读吧。(配乐,师适时指导)
三、小练笔: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四、小结:我们的“诗仙”李白仅用短短28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背诵。)
板书:
望庐山瀑布
香炉 紫烟
瀑布 前川
见感 飞流 三千尺 雄伟壮观
银河 落九天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活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指导朗读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写话
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是有“诗豪”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秋月图。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词意、句意、诗意,进而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将想画面、多朗读、谈感受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画面的景色,边谈自己的感受,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在写法上我也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学生在多读、明诗意的基础上,找出了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喻,通过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填表,懂得了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在读诗、背诗时,我采用了中国传统读书法进行指导,让孩子们读出了诗的节奏和感情。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整节课我采用了“学习古诗五步法”进行教学,目标明确。多媒体融合教学,使教师教学、文字、画面、音乐以及创设情境得到了有机统一,使课堂高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文】《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简说】《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故名为“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地描绘了一幅玉宇无尘、澄静空明、淡雅静丽的洞庭山水美景。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学生通过学诗看图,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教学片段】
师:读了“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什么?
点拨:
未就是──没有,
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没有风,就像还没打磨的镜子一样。
师: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湖面比作铜镜。
师: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还没打磨的铜镜。假如有风呢?还似镜子吗?
生:有风的话就有波纹了。
师:只有“潭面无风”,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良好。
进入三年级,入选教材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多,其中比喻句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孩子们在低年级已经对现代文中的比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当比喻出现在古诗中,又该如何理解呢?就拿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在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难点:
(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
(2)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理解“镜为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今天我执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歌。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