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年来,思品教研组在教导处的正确领导、全体思品教师的大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开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了在今后的教研中将工作做的更好,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注重教学的常规月查。每次考试后按开学初的计划和教务处的要求对教学常规进行检查、通报,并督促通报中的问题及时整改,使思品教学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思想品德课促进其他学科。
2、以活动促教学。根据开学期初的教研活动安排及教务处的安排和临时安排,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教师生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品教学效果。
3、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们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必须加强自学,尤其是以前没有从事过这门学科的.教师,更应虚心学习。
4、把思品教学和学校的德育工作保持一致。联合全校师生,办好黑板报、开展好晨会,创造出文明的、充满活力的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按照开学初的教研计划和教务处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安排并组织好教研活动。2、按时进行常规月查,并不定时地进行抽查,使思品教学能正常开展,并能促进其他学科。
3、通过研讨课,促进全体思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4、鼓励各位思品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和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联系。
5、通过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好好学习的兴趣。
三、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这学期的教研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对待工作不够认真、仔细,要求不是太高;对教师在思品教学中的监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教育力度不够。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要求真务实,提高标准,严格要求,加强力度。以自己为尺子,规范其他的教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本学期,我校品社教研组以推进“二期课改”和“两纲”教育为中心,围绕着“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从培训、实施到研究,形成了“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提高了本校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 积极参加学科培训,提高德育课程意识。
本学期,教研组继续组织全校品社教师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让每位教师理解并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及“两纲”推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针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推广,积极组织参加了市区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让教师进一步更新了理念,明确了教材的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教师们在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 积极投入校本研修,突出教学的有效性。
本学期,我校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选派了相对稳定的教师组建了品社教研组,由副校长直接深入,以德育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以专职教师为骨干,进一步规范了教研组活动。一学期来,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
1、 以案例探讨为形式
教研组针对部分品德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学失效性的现象,分不同年级选取了一些案例,组织教师对课堂中“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总结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和措施,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2、 以听课评课为途径
教研组以教师的公开课、展示课为重点,组织教师们听课,评课,各抒己见,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就课堂上的某一环节发表自己的点评和看法,帮助执教老师完善教学设计,同时也让教研活动成为人人可以发表见解的讲台,本学期,教研组还利用全员培训的机会,组织教师们共同观看了网上的优质课,每位教师均完成了评课表。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气氛,并在教研活动中,让教师们有所思,有所得。
3、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本学期,教研组以《以教学生活化提高品社课课堂实效性》的论文结束了对品社学科教学生活化研究的课题,获得了学校科研成果的二等奖,又提出了《构建品社学科生成性课堂研究》的新课题,课题组成员正在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并在日常教学中,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学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以骨干教师为引领
本学期,学校选派了骨干教师参加了市“两纲”高级研修班,并根据“两纲”推进的新动向、新理念来指导教师教学;骨干、专职教师也能积极参与到各年级的集体备课中,就一些热点、焦点提出有效的.建议,为兼职教师提供帮助。以点带面,带动了教师一起改进教法,研究学法。
5、 以市区比赛为契机
我校教研组在本学期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评比活动。以比赛为契机,深入教研,大家出谋划策,共同努力,使得参赛教师获益匪浅,参与教师收获不小。我校教师也在比赛中赛出了精彩,获得了黄浦区教学案例评比的优秀奖,教学课件评比的优秀奖。
三、 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德育课程资源
本校教研组在进行案例研讨、课题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开发教材资源。根据四、五年级脚踩实空性强,跨度大,专业性强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创建了适合教材内容的图片、生活案例资料平台,并依据上海教育资源库的范本,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和教学说明,归入校园网的资料库中,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
此外,教研组还注重和校本主题活动的联系,使校本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品社课教学的外延和深化,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到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感受。从“看京剧”到“遍中国结”,从“了解特奥”到“过民族节日”无一不让学生感受提升,也为丰富课程资源提供了另一个通道。
我校教研组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锻炼,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好顾问。
本学期我校全体《品德与社会》老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更新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例:三年级《相约世博会》,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世博会的知识,了解上海的发展,接着开展调查,完成调查表。在调查、讲述、讨论中渐渐体验感悟作为一个上海小公民该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成长。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抓好集体听课、评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为了促进广大教师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教研组重点以观看优质课、评优质课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听好课后,结合教者的教学反思,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四、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德育教育,征集新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学生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年来,思品教研组在教导处的正确领导、全体思品教师的大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开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了在今后的教研中将工作做的更好,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注重教学的常规月查。每次考试后按开学初的计划和教务处的要求对教学常规进行检查、通报,并督促通报中的问题及时整改,使思品教学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思想品德课促进其他学科。
2、以活动促教学。根据开学期初的教研活动安排及教务处的安排和临时安排,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教师生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品教学效果。
3、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们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必须加强自学,尤其是以前没有从事过这门学科的.教师,更应虚心学习。
4、把思品教学和学校的德育工作保持一致。联合全校师生,办好黑板报、开展好晨会,创造出文明的、充满活力的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按照开学初的教研计划和教务处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安排并组织好教研活动。2、按时进行常规月查,并不定时地进行抽查,使思品教学能正常开展,并能促进其他学科。
3、通过研讨课,促进全体思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4、鼓励各位思品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和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联系。
5、通过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好好学习的兴趣。
三、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这学期的教研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对待工作不够认真、仔细,要求不是太高;对教师在思品教学中的监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教育力度不够。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要求真务实,提高标准,严格要求,加强力度。以自己为尺子,规范其他的教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本学期我校全体《品德与社会》老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更新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例:三年级《相约世博会》,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世博会的知识,了解上海的发展,接着开展调查,完成调查表。在调查、讲述、讨论中渐渐体验感悟作为一个上海小公民该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成长。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抓好集体听课、评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促进广大教师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教研组重点以观看优质课、评优质课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听好课后,结合教者的教学反思,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德育教育,征集新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注重师德修养,增强人格效应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是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
教师的人格是他的“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核心,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学”指的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博采生活中的精华,要不断地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融入课堂。我们正朝这方面努力,让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也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五、在实践中收获,在感悟中思索
1、在实践中收获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使我们认识到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眼中的学生不再是无知的被教育者,而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学生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本学期我校全体《品德与社会》老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更新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例:三年级《相约世博会》,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世博会的知识,了解上海的发展,接着开展调查,完成调查表。在调查、讲述、讨论中渐渐体验感悟作为一个上海小公民该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成长。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抓好集体听课、评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促进广大教师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教研组重点以观看优质课、评优质课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听好课后,结合教者的教学反思,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德育教育,征集新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学生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Copyright © 2009-2023 GDZ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1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