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识课教研组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师工作 > 教师总结

小学常识课教研组工作总结

2023-09-30 18:44:03

  小学常识课教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常识课教研组工作总结

1、小学常识课教研组工作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形成了学习、探究、改革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理论前所未有的丰厚起来,教师的改革前所未有的大胆起来。这种浓厚的教研氛围,为课程改革注入了长久的活力。在校长的领导下,在教导处的指挥下,通过全组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1、加强业务学习力度。

  制定业务学习制度和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本学期活动要求自学研讨,并经常交流心得,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好风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技能。全组教师互帮互学,新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了老师的激情。

  2、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常识组中各位教师都认真听他人课戏他人经验,身体力行,各位教师实施传帮带,悉心钻研业务和常规教学,努力完成课改教研任务。平时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并将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圆满的完成任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艺术。

  我们教研组努力创造一些机会,增进老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密切联系,并在工作上互相帮助,增进老师之间合作精神,以集体的智慧完成任务。使每个教师倍感集体的温暖和同事的友爱。集中精力围绕教学教改努力的做好各项工作,教研组内具有一种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三、常规教学方面:

  1、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各项任务:

  全组教师认真学习,理解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各项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在常规的教学检查中,教师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理念,贯穿新方法,每节课都有新方法,新进步。在复习考察阶段,全组教师按照教学常规,认真制定复习计划,按照课程要求,认真拟定考察试卷,全组教师听课任务均达到学校要求。

  2、提出高质量的实践课

  一学期来比较突出的有陈瑞仙教师、哈文静、应愈教师,他们认真研讨课题,精心准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获得同行的好评,充分展示了我们教研组强大的整体实力水平。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展现和培养,课堂上充满了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与沉思同在。思维的活跃,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我们教研组可自豪的说:在学校这个运转的大机器中综合教研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市学校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大平台。

  四、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更加适应课改的需要。

  2、努力克服学科杂,人员分散的困难,进一步加强和丰富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使本组教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做好教研工作。

2、小学语文教研组教研工作总结

  我校语文教研组现有24位任课教师,其中高级教师占58。3﹪,本科学历的教师占41。6﹪。这是一个和谐的团队,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两年来,我们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大家本着“爱生、敬业、求实、进取”的准则,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

  一、常抓常规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明确管理——加大教学管理力度

  开学初,根据本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要点,每位教师认真制定自己的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并将计划细化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把工作做精做细。小到备课和作业的要求,大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分析,都做了细致的计划。

  教研组及时做好检查、督促、考核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爱生、敬业、求实、进取的良好教风及学生明理、勤学、善思、向上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每学期进行三次教学常规“六认真”检查(开学一周内、期中、期末)。并在检查之后及时反馈小结,以便老师们互相学习,扬长避短。

  2、强化意识——注重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我校教师能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际,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学生求知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我们语文组还组织教师分年级组集体备课,且把这个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如何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每位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均有着或多或少的收获

  3.互相交流——校本培训彰显活力

  我们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切实开展“互相交流”活动。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唐建峰、施晓华老师把自己从教十几年来的撰写优秀论文的心得、体会向老师们进行了生动细致地讲述,他们阐述了自己在写论文的丰富经验,让广大教师受益匪浅;在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同组的教师一遍一遍深入钻研教材,一次一次磨课、修改教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师上完展示课后,同组教师在年级组长的就互相点评,共话优缺……这些活动引领全组语文教师积极、主动投身于教学中去。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1、开展教学业务竞赛,进一步提升教研水平。

  我们教研组每学期都要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基本功大比拼”“三年内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多种形式求发展、促提高。

  2、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有效、和谐教学策略

  语文组在教研活动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抓住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围绕研究专题,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真正有效的教学操作策略,努力构建生活化、人文化、无痕化的和谐课堂,突出和谐化教学,讲求教育科学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践、反思、研讨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寻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

  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贾叶红老师执教的《白鹭》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获一等奖。施孝华在常熟市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语文学科三等奖,执教的《云雀的心愿》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唐建峰老师获尚湖片班主任基本功演讲比赛一等奖,第二届常熟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邓玥老师执教的《鲜花与星星》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沈丽琴老师在江苏省和谐教学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

  3、专家引领,促年轻教师更上新台阶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校专门请了专家居文进老师、李捷主编、孟国泰教授等来校指导工作,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促年轻教师更上新台阶。孙静、邓玥、王芳、葛春燕等老师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经过多次磨课,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孙静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精准,课堂教学艺术不断提高;邓玥老师的课越来越成熟……“专家引领+集体智慧+个人奋斗”这样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带动了辛小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落实课题。我校组织了省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结题活动,施孝华老师执教的课受到了课题组各参与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2、组织实践:

  A、上学期,我校承担了课题“构建生活化、人文化、无痕化和谐教育研究”的开题展示活动,获得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B、我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多次与友好学校进行借班上课活动,邓玥老师赴杨园中心小学、吕恒老师赴福山小学、孙静老师赴张桥中心小学、周文婷老师赴义庄小学等。

  C、辅导组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以评优课、评选镇教学能手、一日活动、送课下乡(如周华、贾叶红老师送课至宇龙小学,黄明芳等老师去张泾小学送课……)多种形式求发展、促提高。

  3、及时总结。

  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语文组教师不忘教学反思,积累经验,总结成果。利用课余撰写了大量科研论文,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有的发表在《小学教育科研论坛》、《江苏教育研究》、《苏州教育科研》等杂志上。

  四、抓住关键,重视培养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一支活力的生力军,为了使这些教育事业的新生力量尽快脱颖而出,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功尖队,启动“青蓝工程”、“教学对对碰”活动,我们努力做到:

  每位新上岗的青年教师都明确一位富有经验的教师结成对子,以老带新。师傅们无私传授,徒弟们虚心好学,在师徒结对活动中既提高了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又融洽了师徒的情感,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见习教师评优中,我组教师邓玥、孙静获得尚湖片见习教师说课竞赛一等奖,还获得了常熟市优秀见习教师的光荣称号。

  五、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回顾过去,我们踏踏实实地走过,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近两年,有2位教师被新评为“常熟市优秀见习教师”,4位教师被新评为“常熟市教学能手”,8位教师在市级以上上课或获奖,在这期间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获奖或发表的论文共计百余篇。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行囊。求真务实,携手共进,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竭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共努力,我们同期待……

3、小学常识课教研工作总结

  常识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基于学生经验纬度开发,集思想品德、社会、生活与劳动体育、美术等学科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而成的。它通过有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整合,以及这些知识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实施公民素质教育。它融道德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培养于一体,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如何把握好常识课学科的综合性,做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综合能力”,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互惠互利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

  1、通过教研组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加强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两个纲要的内容,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指导,梳理了常识课学科中包含生命教育的课文,明确了生命教育在常识课课中的要求,正确认识常识课课对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生命教育在课堂》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认真上课,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模拟、游戏、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它生命现象的了解和体验,同时上交一份相关的.教案、一份教学总结。

  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

  常识课课程中有些活动内容存在不安全性、有些不是实际生活当中发生的、有些是千里之外遥不可及,这些都不能让学生实践参与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常识课课程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那么,我们如何在常识课课程教学中来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常识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常识课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2、搜索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教师有必要找到信息技术与常识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并通过把两者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常识课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必然会给学科教学的组织架构、教学方法与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与学校活动相结合,相互渗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实施德育光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教研组的大多数老师是班主任,这种身份使常识课学科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成为必然。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建队节、重阳节、元旦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集体性庆祝、纪念活动;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唱响《国歌》、《队歌》及《校歌》,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继续开展争当光荣护旗手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

  2、科学隧道教育活动。

  在“科学育人、科学塑人、培养走向世界的科学之人”的学校办学目标引领下,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少儿科学探索隧道活动模式”课题研究的带领下,基本形成了我校特有的科学教育特色。现在,每周的一到周三的每天一小时的科普隧道活动,又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时间。

  3、学校文化建设活动。

  一是班级文化。精心设计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有个性,能反映班级的特点,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及各班的个性。经常组织板报、展板、学习园地的评比,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是校园文化。我们精心构建“楼梯文化”、等物质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让学校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资源,并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建设与管理。三是信息文化。要发挥班级网页的宣传功能,不断更新调整网页内容,增加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

  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活动,拓展常识课课的教育领域,将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4、学校主题教育活动

  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我们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少先队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集体组织对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同时结合争章活动,运用游戏和情景体验进行自我保护、网络安全、性别意识等教育。

  低年级开展“我是集体中的好苗苗”、“学做刷牙操”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知道集体的力量大,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中高年级开展“我为红旗添光彩”、“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组织集体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对自然、生命的认识。

  5、学生实践活动

  常识课课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课程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拓展与提升,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就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方便。

  学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组织低年级开展“我爱校园的一年四季”等活动。中高年级开展“社区是我家”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真正实现常识课课“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可见,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是更好地实现常识课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更好的明确活动目的,提高活动质量,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4、小学常识教研组工作总结

  工作思路:

  以更新科学常识教育观念为前提,以优化科学常识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科学常识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归宿,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科学常识教学中的新问题,努力提高我校科学常识教学质量。

  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学期一开始,全组老师认真学习学校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和各备课组及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贯彻和落实。经常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展开讨论,提高认识水平,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组内老师经常阅读《科学课》等杂志,自学研讨,并经常交流心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外出学习、听课的老师,回来后能热心地向组内其他老师介绍学习内容与经验。每次教研活动有中心发言,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困惑或经验、建议,全组老师一起积极热烈探讨,对改进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发启示和帮助。

  2、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科学常识教研组每次活动,老师们都能积极参加。通过每次的教研活动不仅增进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密切了联系,并在工作上大家互相帮助,增进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以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课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认真落实常规教学的各项任务,坚持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落实重点和难点,统一进度和内容,备好每一堂课。

  3、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教师们能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每一位老师都能参与课题研究。

  反思与改进

  反思我们组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我们也发现了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失误和不足,我们的教科研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步骤相应的实施还不是百分百落实,有时候只流于形式;外出培训和听课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对老师视野的开拓有很大的限制;还有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只有一个专用的实验教室,缺少许多实验设备和器材,使很多教学计划都难于落实。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我们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在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力求科学常识教研组建设日益完善,掀开一个新的篇章。

5、小学常识课教研组工作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形成了学习、探究、改革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理论前所未有的丰厚起来,教师的改革前所未有的大胆起来。这种浓厚的教研氛围,为课程改革注入了长久的活力。在校长的领导下,在教导处的指挥下,通过全组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1、加强业务学习力度。

  制定业务学习制度和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本学期活动要求自学研讨,并经常交流心得,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好风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技能。全组教师互帮互学,新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了老师的激情。

  2、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常识组中各位教师都认真听他人课戏他人经验,身体力行,各位教师实施传帮带,悉心钻研业务和常规教学,努力完成课改教研任务。平时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并将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圆满的完成任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艺术。

  我们教研组努力创造一些机会,增进老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密切联系,并在工作上互相帮助,增进老师之间合作精神,以集体的智慧完成任务。使每个教师倍感集体的温暖和同事的友爱。集中精力围绕教学教改努力的做好各项工作,教研组内具有一种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三、常规教学方面:

  1、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各项任务:

  全组教师认真学习,理解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各项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在常规的教学检查中,教师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理念,贯穿新方法,每节课都有新方法,新进步。在复习考察阶段,全组教师按照教学常规,认真制定复习计划,按照课程要求,认真拟定考察试卷,全组教师听课任务均达到学校要求。

  2、提出高质量的实践课

  一学期来比较突出的有陈瑞仙教师、哈文静、应愈教师,他们认真研讨课题,精心准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获得同行的好评,充分展示了我们教研组强大的整体实力水平。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展现和培养,课堂上充满了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与沉思同在。思维的活跃,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我们教研组可自豪的说:在学校这个运转的大机器中综合教研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市学校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大平台。

  四、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更加适应课改的需要。

  2、努力克服学科杂,人员分散的困难,进一步加强和丰富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使本组教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做好教研工作。

6、常识课教研组的工作总结

  常识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是集思想品德、社会、生活与劳动、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而成的。它通过有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整合,以及这些知识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实施公民素质教育。它融道德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培养于一体,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如何把握好常识课学科的综合性,做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综合能力”,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互惠互利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

  1、通过教研组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加强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两个纲要的内容,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指导,梳理了常识课学科中包含生命教育的课文,明确了生命教育在常识课课中的要求,正确认识常识课课对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要求教师认真上课,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模拟、游戏、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它生命现象的了解和体验,同时上交一份相关的教案、一份教学总结。

  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

  常识课课程中有些活动内容存在不安全性、有些不是实际生活当中发生的、有些是千里之外遥不可及,这些都不能让学生实践参与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常识课课程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那么,我们如何在常识课课程教学中来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常识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常识课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2、搜索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教师有必要找到信息技术与常识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并通过把两者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常识课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必然会给学科教学的'组织架构、教学方法与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与学校活动相结合,相互渗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实施德育光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教研组的大多数老师是班主任,这种身份使常识课学科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成为必然。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集体性庆祝、纪念活动。

  2、学校文化建设活动。

  一是班级文化。精心设计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有个性,能反映班级的特点,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及各班的个性。经常组织板报、黑板报、学习园地的评比,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是校园文化。我们精心构建“楼梯文化”等物质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让学校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资源,并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建设与管理。三是信息文化。要发挥电教室的教学教育宣传功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

  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活动,拓展常识课课的教育领域,将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学校主题教育活动

  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我们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少先队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集体组织对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同时结合争章活动,运用游戏和情景体验进行自我保护、交通安全等教育。

  4、学生实践活动

  常识课课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课程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拓展与提升,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就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方便。

  可见,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是更好地实现常识课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更好的明确活动目的,提高活动质量,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7、小学常识课教研工作总结

  常识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基于学生经验纬度开发,集思想品德、社会、生活与劳动体育、美术等学科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而成的。它通过有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整合,以及这些知识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实施公民素质教育。它融道德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培养于一体,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如何把握好常识课学科的综合性,做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综合能力”,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互惠互利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

  为了加强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两个纲要的内容,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指导,梳理了常识课学科中包含生命教育的课文,明确了生命教育在常识课课中的要求,正确认识常识课课对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生命教育在课堂》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认真上课,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模拟、游戏、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它生命现象的了解和体验,同时上交一份相关的教案、一份教学总结。

  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

  常识课课程中有些活动内容存在不安全性、有些不是实际生活当中发生的、有些是千里之外遥不可及,这些都不能让学生实践参与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常识课课程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那么,我们如何在常识课课程教学中来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常识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常识课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2、搜索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教师有必要找到信息技术与常识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并通过把两者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常识课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必然会给学科教学的组织架构、教学方法与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与学校活动相结合,相互渗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实施德育光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教研组的大多数老师是班主任,这种身份使常识课学科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成为必然。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建队节、重阳节、元旦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集体性庆祝、纪念活动。

  2、科学教育活动。

  在“科学育人、科学塑人、培养走向世界的科学之人”的学校办学目标引领下,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少儿科学探索隧道活动模式”课题研究的带领下,基本形成了我校特有的科学教育特色。

  3、学校文化建设活动。

  一是班级文化。精心设计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有个性,能反映班级的特点,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及各班的个性。经常组织板报、展板、学习园地的评比,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二是校园文化。我们精心构建“楼梯文化”、等物质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让学校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资源,并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建设与管理。

  三是信息文化。要发挥电教室的教学教育宣传功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

  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活动,拓展常识课课的教育领域,将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4、学校主题教育活动

  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我们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少先队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集体组织对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同时结合争章活动,运用游戏和情景体验进行自我保护、交通安全、性别意识等教育。

  5、学生实践活动

  常识课课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课程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拓展与提升,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就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方便。

  另外我们还组织低年级开展“我爱校园的一年四季”等活动。中高年级开展“社区是我家”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真正实现常识课课“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可见,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是更好地实现常识课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更好的明确活动目的,提高活动质量,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8、付圩小学常识科教研组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虽然这学期的时间比较短,但是由于快速、充实、匆忙、紧凑的教学节奏,使人感觉一学期就这样“忽”过去了。细细回想这学期的教研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不断学习,改进是教研组整体水平提高的源泉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研组整体水平都在快速提高,处于这样的同行中,不进则退,让我们深感其中的压力和动力。自身的主动学习,改进,反思我们认为是提高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源泉,这一点我们组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

  1、网络上的学习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的优势,每周我们都要上网查看信息、资料,发表帖子,和网上的同行探讨交流问题,及时地把各地的活动资料进行下载,使千里之外的教学动态、发展状况都很快。

  2、报刊书籍的学习

  除了网络上的学习外,我们教研组还以杂志为依托,掺杂学校推荐的一些书籍,努力挤出一些业余时间阅读。我们深深的觉得,专业刊物上的文章具有比较好的导向性,纯粹、档次高,给人更多的启发和学习,而且有时在阅读同行文章的时候,也能进行一定的自我勉励。

  二、善于利用时机开展研讨切磋,尽量提升教研组的效率和资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由于我们学科的特点,经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待商榷的情况。我们教研组的老师经常会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不定期的交流,讨论。特别是我们教学平行班的,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了共同的立足点和话题,本学期我们针对教学中“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进行了专项研究。在“课前磨课、课中研课、课后改课”的过程中,扎扎实实提高了我们的教材处理、理解水平和实施教材水平。另外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类教学研讨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参与学生科技类辅导活动。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科学教师有这方面的优势,辅导学生科技活动是我们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科学课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本学期,我们继续参加一年一度的市航模比赛。在今年的比赛活动中,我们获得了建筑模型第二名的.好成绩。

  四、下一阶段工作反思和想法

  走出去多了,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愈发觉得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工作中,我们觉得在“特色“方面做的很不够,只求完成,只顾眼前,很少有”发展性的元素“在里面,前瞻性的问题考虑不够。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我们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在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力求科学教研组建设日臻完善,掀开一个新的篇章。